Ⅰ 能化寒痰的中药
问一下里面有一味药是僵蚕还是僵虫谢谢
Ⅱ 伤寒论里治疗厥证的药方
《伤寒论》里治厥证的药方有十二个——
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3、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4、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6、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于前方内,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8、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
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芍药六铢天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12、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Ⅲ 治(血瘀痰凝证)长期慢性痤疮有什么好中药吗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脸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其原因是青春发育期,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造成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壁的角质肥厚,导致皮脂向表面皮肤排泄障碍等所致。 痤疮:丹参12克、生地12克、花粉12克、枳壳12克、玄参15克、山楂15克、红花10克、陈皮10克、法夏10克、白芷10克、野菊花6克制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 热毒甚者加黄芩12克、蒲公英10--15克、金银花15克;痒甚伴脂溢性皮炎者加蒺藜10克、防风1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 青年痤疮:金银花15克、茵陈藳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橘核15克、蒲公英21克、苍术12克、浙贝母12克、黄柏9克、半夏9克、桃仁9克、薏苡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7日为1个疗程。 血瘀明显,如伴有月不调、痛经、皮疹暗红、舌有淤斑的加红花9克、当归12克;血热明显,如皮疹鲜红的加生地黄15克;痰核凝结明显、结节较多的加夏枯草15克、玄参15克;热毒甚、脓疱较多、结节化脓、疼痛的加土茯苓21克、紫花地丁12克;蚤痒甚者加白鲜皮30克。
Ⅳ 痰阙是什么病
是中医认为的阙证的一种类型是痰阙,也是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癫痫病.
厥证
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对于本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厥证病状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暴乱,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 厥证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不难辨识。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
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历史记载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病因病机
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而清窍失灵发生昏仆致厥。
体质因素这是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阳阴亏虚 厥证,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脑海失养,发为厥证。 亡血失津,气随血脱,阳随阴脱。饮食不节,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清阳被阻。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徒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
升降失调是指气机紊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痰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致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神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又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诊断要点
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厥之前后的表现。
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血压,血糖
治疗原则
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如搐鼻散取嚏,后用苏合香丸。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的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不宜加热煎服。针灸抢救厥证简便有效,常用针刺的穴位有人中、内关、十宣等,灸法的穴位有百会、神阙、关元、气海等。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寒痰厥逆型。
预防及调摄
病人昏厥发作跌倒时,应让其平卧,迅速解开衣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应吸痰,以免痰液阻塞,气道不利。当患者开始清醒时,不要急于坐起,更不要站起,应再平卧几分钟,然后徐徐坐起,以免昏厥再发。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有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病因多由七情内伤、外邪侵袭、亡血失津、饮食劳倦等引起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上有气、血、痰、食、暑等厥之分。治疗以醒神回厥为总的治疗原则,但厥醒之后应注意调理善后,治疗原有病证。气厥、血厥尤宜详辨虚实,而二者之实证又有相似之处,如形体壮实,引发,发作时均见卒然昏厥,牙关紧闭,脉沉弦等症,但气厥实证是因肝气上逆所致,觉见情绪改变,反复发作之,特点,醒后也可出现哭笑无常等表现,治宜顺气开郁;血厥实证是电由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引起,平素多有阳亢表现,厥证治宜活血顺气;气厥虚证则多见于元气素虚之人,加以惊恐、过劳、饥饿、睡眠不足等诱发,因一时气机不相顺接,清阳不升所致,治宜益气回阳。血厥虚证,则多见于失血之人,血虚不能上荣所致,治宜补气养血。至于痰厥乃痰气交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行气豁痰。食厥乃食气相并,气机痞膈所成,治宜消导和中,此型多见于小儿。暑厥乃中暑或暑伤气阴所致,治宜清暑益气,开窍醒神。因厥证常复发,故预防调理尤为重要。
Ⅳ 中医治痰症
您好,在中医里面,湿痰证的中医治法主要为燥湿化痰等方法。
Ⅵ 请问有什么好的中药方能治疗痰饮本人白痰多,不咳嗽。中医去除痰湿容易吗
您好!中医中药以二陈汤加减治疗痰湿证。
百病都是痰作崇,痰和饮都是人体的代谢功能下降,留于体内的病理性产物,如不及时排除恢复正常就容易变作他证。湿证和痰饮证是大内科医生必须掌握的。
Ⅶ 求治痰迷心窍,气满。痰赌,的老中医。或者中药方子。
淘宝细馨佳护店小二提醒你:你的疾病千万不要在网上寻求帮助,会误了治疗时专间的。从属你的上看,病有点严重,而再好的医生,也不能通过你的这么几个文字来给你做出正确的诊断,而且中医是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判定疾病的病根在那里,找不到病根,一切都是隔山打牛毫无意义。因此建议你还是赶快看医生吧
Ⅷ 常用祛痰中药有哪些
中医治疗咳嗽,常用祛痰的中药如下:
白芥子 味辛,性平,入肺经。具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患者。
天南星 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的功效。另外,该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可用于风痰壅盛之中风者,多和天麻合用。
紫菀 味苦、甘,性微温,归肺经。本药能明显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作用,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主要用于咳嗽且有痰涎壅盛、咳吐不爽者。
前胡 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的功效。有明显增加呼吸道分泌作用,无明显镇咳作用。临床上常与杏仁、桑白皮等配伍。
白前 味辛、甘、性平,归肺经。具有祛痰、降气止咳的作用。与桔梗、紫菀、百部等合用,也可用于久咳多痰的治疗。
竹沥 味苦,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常用于咳嗽痰多者。
款冬花 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作用。临床上常与紫菀配伍,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
杜鹃素 味苦,性寒,归肺经。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或通过神经反射而产生祛痰作用。临床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使痰量逐渐减少,痰液变稀,易于咯出,从而减轻临床症状。 (熊玉英)
Ⅸ 痰热证的常用中药
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