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虚,应该用什么中药调理
血虚的中医调理方式:
一、饮食进补
1、通过食物调理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只有它们的功能正常了,才能保证血液正常生成。中医认为,南瓜味道甘甜,纤维素丰富,是温性食物,多吃可以调理脾胃、畅通肠道。另外,忌食辛辣刺激、过冷的食物也是体贴脾胃的重要方式。
2、平时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等。
3、多吃红色和黑色食物,如红枣、红糖、红小豆、芝麻、乌鸡等,食用时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因为油腻过多会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
二、中药滋补
1、很多中药都有补血的作用,如熟地黄、白芍、当归、川穹、枸杞子、黄芪等,可以将其作为汤料或茶饮食用。
2、另外,还可以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如当归羊肉汤、四物鸡汤等,均有很好的养血效果。
三、精神调理
1、要避免劳累,中医认为,过度的劳累、思虑等无形因素都会暗中损耗血液,所以血虚的女性要避免过度疲劳,尤其不可过度思虑。
2、血虚体质的人,容易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
2. 治疗血虚便秘有哪些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
(1)首乌润便散
[主治]补血润肠。
[处方]何首乌、胡桃仁、黑回芝麻各答6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2)当归郁李仁汤
[主治]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处方]秦当归10克,麻仁30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20克,枳壳12克。兼心烦口渴,舌红苔剥,脉细数者,为阴虚有热,加知母、花粉、玉竹等生津清热之品。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养血润肠煎
[主治]养血润肠。
[处方]生首乌15克,生当归9克,生赤芍9克,火麻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 大家能说说血虚吃什么中药吗求有效治疗血虚的方法。
气血亏虚主要是导致全身的乏力、没有精神 同时还有头晕食欲减退的症状 而您的腰部疼痛 可能还有肾虚的情况在里面 治疗气血亏虚主要是补气养血 建议您可以用黄芪、当归、党参煎水喝 或者到大一点的中医院开些中药服用 在饮食上吃些红枣、桂圆等食物 适当的运动一下
4. 什么中草药治疗气虚血虚
临床治疗心肌缺血主要以补气养血为主,补气:人参 炙黄芪 党参 太子参 茯苓 炙甘草 补血:酒当归 丹参 白芍 龙眼肉 紫河车
5. 血虚风燥的中药治疗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 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花粉12克、红花6克、桃仁6克、黄芩10克、黄芪l0克。
(2) 风癣汤加减: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当归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红花6克、黄芩6克、苦参4.5克、苍耳子3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l0克。
以上两方适用以瘙痒为主的血虚风燥证。
(3) 克银二号方: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l0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l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的银屑病(主证:淡红色斑疹、鳞屑薄而少)。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伴气虚者基本方加党参12克、五味子6克;伴血虚加阿胶10克、首乌l2克、桑椹子15克;兼血瘀加三棱6克、莪术6克;情志急躁,病情加剧加珍珠母15~30克、生龙牡各15克;瘙痒夜重加鸡血藤12克、钩藤12克;失眠加酸枣仁10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12~15克;口渴加黄精12克、石斛10克;便秘加肉苁蓉12克、倍用当归20~30克;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多加小胡麻12克、山药l5克;皮肤肥厚状如苔藓加阿胶10克、苍耳子3克、苍术10克。
(二)外敷药物:
本证的主要矛盾是皮肤干燥、脱屑、肥厚和瘙痒,故而外敷药物以软膏为主,酌用搽剂,尽量少用水洗剂,避免干燥、脱屑的进一步加重。
1.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过滤,留油备用。外
涂患处,每日1~2次,有解毒,润肤的作用,适用于本证候的全过程。
2.九华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
18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按20%浓度调成软膏,备用。每日外搽1~2次,有润燥、止痒,弥合隙裂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的肥厚、干燥和脱屑阶段。
3.黑油膏:煅石膏30克、枯矾30克、轻粉30克、煅龙骨30克、五倍子60克、寒水石60克、蛤粉6克、冰片6克、薄荷脑4.5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土林按25%浓度调成软膏。每日外搽1次,薄涂患处。有散风、祛湿、柔肤、止痒的功用。
4.复方黄连搽剂:川黄连50克、花椒25克,加70%酒精300~500毫升,浸泡3~5天后备用。每日外搽2~3次,有清热、散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局限性肥厚,状如苔藓阶段。
(三)饮食疗法
1.肥海参1对,浓煎取汁,捣烂服用,每周2次,有益阴扶正的功效。
2.黑芝麻500克、乌枣200克,水煎3次,浓缩,加蜂蜜1000克,搅拌成羹,早晚各取一汤匙,开水冲化服之,有润燥、柔肤、止痒的作用。
3.新鲜水鱼肉500克、甘枸杞10克、山药30克、桂元肉10克、青豆10克、生姜5克,食盐适量,先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炖至肉烂,分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有滋阴补肾、养血润肤之效。 (一) 古人论燥,大凡有风燥、火燥、血燥.虚燥之分,本证之燥因血虚而引起,血虚之由皆系火邪为害,因而在施治的全过程中,既要甘寒滋润从本治之;又要兼顾火与风的侵袭从标治之。
(二) 在具体遣方用药时,要重视患者年龄的大小,体质的肥瘦以及地域的不同,
年龄长者、体质干瘦者,偏于阴火而致燥居多,基本方当以壮水制火的六味地黄丸为上;年龄在40岁以下者,治在肺,选用沙参麦冬饮之类较宜;体形胖硕者则要顾及湿痰化火的一面,在治燥方中酌加苍术、竹茹、姜半夏之类,理所当然。
6. 血虚吃什么中成药能治好血虚吗
血虚指的是血少不够用,得不到营养滋补,血液亏损,或血液对人体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首先在需要食疗补血化瘀,平时可以吃些山药,大枣,黄芪人参补气,当归,阿胶补血等,同时也要进步一些补铁补血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牛羊肉、黑芝麻、木耳等,食补效果需要时间的较长,血虚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药,比如中西结合含有阿胶的铁之缘片,补铁生血濡养血气,和日常的食补搭配一起服用效果更好,补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一般口服铁之缘一个月一些血虚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脸色暗黄或发白就有改善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用。
7. 血虚吃什么中药,最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参苓白术丸等。每餐饮用少量啤酒,有健脾开胃之功;少量饮用红酒,也可以开胃。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6)补铁生血
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参与氧的运输和存储。由于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一般会在持续缺铁3~5个月时发生。补充铁剂,一定要与餐共食或餐后服用,可以降低铁质对肠胃到的刺激性,同时食物中的蛋白质,更可以提高铁质的吸收率,可服用含有乳酸亚铁的补铁制剂,如果能够随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果汁服用,吸收率会更佳。
8. 吃中药调理血虚一般得多久
服用中药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有以下6个方面: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9. 治疗血虚的中药,这几味药是什么药
海桐皮,五味子,石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