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滋阴生津、化痰清热法。主治鼻咽癌、口腔癌、扁桃体癌、肺癌、食道中上段癌等放疗后阴津亏损出现的发热。症见低热缠绵,午后至夜间加重,手足心发烫,心烦易怒,口干咽燥,烦渴欲饮,痰少质黏,尿少色黄;舌质红或有裂纹,舌苔薄甚至光剥无苔,或见苔燥无津,脉细带数。
药用鳖甲、知母、白薇、银柴胡等滋阴清热;麦冬、大生地、天花粉、石斛等养阴生津;百合、山慈菇、浙贝母、南沙参、胆南星等化痰清热、软坚散结;亦可结合生藕汁、甘蔗汁、荸荠汁、芦根汁、梨汁等甘寒之品饮服,或百合、银耳、莲子、乌龟、甲鱼、淡菜等性凉之物作羹做汤服食为辅助食疗。如此治疗常达热退身凉之效,且能缓解放疗反应,提高放疗效果,同时亦有助于消散肿瘤、标本兼治。
(2)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主治胃癌、大肠癌、贲门癌、食管癌、绒毛膜上皮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手术或化疗后体质虚弱所出现的发热。症见身热,热势或高或低,时高时低,多于劳累后发作明显,伴见头晕倦怠,气短懒言,食少便溏,甚则心悸,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胖,边有深齿印,脉沉细无力,面黄白少华。
药用党参、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等补益中气、甘温除热;炒苡仁、茯苓、陈皮等健脾和中;柴胡、升麻、陈皮除有直接抑癌作用外,余皆有抗癌作用。如此以众多的扶正抗癌药组成的方剂,对一切癌症见有气虚发热者皆可适用,不但可退热,还能增强体质,扶正固本,缓解化疗反应,提高化疗效果,有助于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制止癌症的复发、扩散及转移。
(3)疏肝利胆、利湿清热法。主治肝癌、胆囊癌、胰头癌等出现的发热。症见寒热往来,时轻时重,伴见胁肋痛、口苦、心情急躁易怒,甚则烦躁不安,纳少,腹胀,喜叹息,或有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溏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药用丹皮、山栀、柴胡、薄荷、川楝子、郁金、枳壳等疏肝解郁,清肝经郁热;黄芩、金钱草、茵陈、猪茯苓、泽泻、半枝莲、生苡仁等利胆退黄、利湿清热。诸药合用,不但可退热,且可兼顾治疗疼痛、黄疸、腹胀、腹水、下肢肿等症。
(4)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法。主治颅内、纵隔内、腹腔内、盆腔内等多种实质性肿瘤而未采用手术及放疗、化疗者所出现的瘀血性发热。症见下午或夜间发热、病程较长,绵绵不已,体内或体表见有固定肿块,按之痛,痛有定处,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瘀斑,舌下主静脉干充盈曲张,脉象细涩。
药用莪术、三棱、水蛭、桃仁、山楂、川芎等活血祛瘀;枳实、石见穿、鳖甲、海藻、山慈菇等软坚散结,以消散肿块,或延缓其生长、发展;丹皮、赤芍、柴胡、半枝莲等清除血分之瘀热;并常合用太子参、黄精、怀山药、西洋参等清补气阴之品扶正固本,使攻邪而不伤正,且无温燥助邪之弊。这样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常能收到热退而症情缓解之疗效。
(5)消肿散结、解毒清热法。主治扁桃体癌、宫颈癌、直肠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体表恶性肿瘤见有破溃者的发热。症见中等度发热或高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有恶寒、汗出、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或有红色黏液;舌红苔黄,脉数。
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英、重楼、山慈菇、浙贝母、夏枯草等性皆寒凉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其中有意识地重用清热解毒抗癌中草药,如鲜品药源充足,能以鲜品洗净捣汁生饮则退热效果比用干品煎服更快更好。必要时还可以鲜品捣烂外敷癌灶局部。这样内服、外用相结合,可达退热、止痛、缓解病情之效。这种治法如配合西医的抗感染治疗,则疗效相得益彰。
❷ 治疗发烧的偏方
1 用鸡蛋清涂抹在脚心处。 2 用高度数的白酒擦脚心、手心、前心后背,十几分钟就可见效。要用力些。 3 治小儿:山栀外敷剂,药物:生山栀9克。用法:上药研碎,浸入少量70%酒精(食用)或白酒中30-60分钟,取其泡液与适量面粉和匀,作成4个五分硬币大小的饼,临睡前帖于患儿的《源》泉穴(双),内关穴,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1-3次均恢复正常。 4 用料:生姜10克,葱白15克,白萝卜150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显减轻症状。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化痰。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5 用料:紫苏叶10克,生姜10克,陈皮12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风、燥湿化痰。主治感冒发烧、咳嗽痰多。 6 用料:荆芥10克,紫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风、理气宽胸。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咽痛。 7 用料:金银花15克,竹叶9克。桑叶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萝卜1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感冒发烧、咽喉疼痛。 8 用法:桑叶6克,白菊花1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散风清热。主治风热感冒、发烧头痛。 9 用效:紫苏叶6克,荆芥10克,山楂10克,冰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寒。主治风寒感冒、全身关节痛。 10 茶叶用手碾成粉末状,开水吐服,一日数次,也可干吃,如果你喜欢的话,用量:15片茶叶左右. 11 姜汤 红糖与拍碎的老姜放入沸水,烧开即可,一日数次,每次一碗. 12 洗澡 舒服的在浴池里泡个温水澡能洗去你一身的湿汗与疲惫,切记时间不可过常,10分钟内即可,洗完迅速擦干身体,以免着凉,接着你就可以上床趟着享受被窝的温暖了.
❸ 人体发高热为什么寒冷呢 中医怎么解释
中医怎么解释不知道。
现代医学解释:
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如细菌的毒素等作用于人体的体温调定中枢,改变了正常的体温调定点(就像提高了空调的温度设定值),于是,人体需要增加产热以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空调就会启动)。
在平静状态下,通过肌肉收缩产热的方式可以迅速提供热量。肌肉收缩的表现就是“寒战”。
寒战发生在体温升高之前,当体温升高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后,不再发生寒战。
寒战的发生与周围环境温度无关。
❹ 用中医的角度解释发烧,怎么治疗发烧
低热:37.5~37.9℃;如果是发低烧,首先要多喝水,喝白开水最好,用大杯子倒水喝,直到喝回到喝不下去答为止,多上几次厕所,体力的病毒就已经排出体外一部分了。
中等度热:38.0~38.9℃:那么就要吃退烧药或者到医院打退烧针了。
高热:39.0~40.9℃;及时到医院就诊,
超高热:41.0℃以上,及时到医院就诊
❺ 经行发热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西医治疗:从月经第10天起,服维生素B620~40毫克,每日3次即可。
中医治疗:①血热内盛:清热凉血调经。以清经散加减:地骨皮20克,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丹皮各15克。煎服。
②肝肾阴虚:养阴清热。治以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白芍各20克,玄参、麦冬、阿胶各15克。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早、午、晚各1丸,温开水送下。
③气血虚弱:益气固表。补中益气汤:人参、当归各20克,黄芪25克,升麻10克,柴胡、白术、陈皮各15克,炙甘草5克。煎服。
④瘀热壅阻: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艾、牛膝、柴胡、枳壳、丹皮各15克,甘草、桔梗各10克。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血府逐瘀丸,温开水送下。
❻ 中医的角度解释发烧,怎么治疗发烧
中医讲发热一般指内伤发热 也分低热和高热 (高热) 例一王XX,男,11岁。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42℃,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一55一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赤芍、川穹、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各4.5克净桃仁、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干生地9克桔梗、甘草各3克连服一周,其间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又以原方并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二周后热降痛减;三周午后之热巳低,胁痛消失,大便曾见黑粪,舌黯稍减而脉细,改为两日一剂,缓其剂而续和之,使瘀尽去而正不伤。二十日后复诊,热退已二周余,停药已达一周,患者由29.5公斤增至31公斤,舌色鲜红而不黯,脉象缓和而不弦涩,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巛蒲辅周医案》) 例二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每天傍晚开始发热达40℃,下半夜自汗身凉,大起大落,巳有半年。平时手心微热,两足不温,腰以下特别痠痛,大便数天一次。舌苔厚腻,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下焦阴阳并虚,中气不振,用黄芪、生熟地、归身、苁蓉、升麻、白术、泽泻等甘温除热,次日晚上热即平静。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例三刘Xx,男,17岁,门诊号:565375。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1日。患者于了月中旬劳动后,淋浴感寒而致发热(39℃),一56一经西药治疗两周发热仍未退。住院期间,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8.℃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发热运今已三月余。来诊时每天下午4点至夜间2点发热(38.5℃),烧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自厚、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辨证;阴虚发热,营卫不和。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方药:青蒿10克鳖甲10克秦充6克地骨皮12克玄参12克银花15克天花粉15克鲜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僵蚕6克鲜石斛30克灯芯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鲜茅根30克银柴胡3克10月25日:服上方4剂后,热势稍减,下午体温38.9℃,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克,银柴胡改为3.5克,继服6剂。11月1日:药后曾有两天体温正常,昨日又达38℃苔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哺发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不清,上方加焦槟榔10克,蝉蜕3.5克,继服6剂。11月8日。烧未大作,昨日体温37.st,右侧耳痛,流黄水(素有中耳炎),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方再进4剂。皿月12日:近日发烧未作,一般清况良好。巛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评按]内伤发热系指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所引起的发热。白于阴阳气血偏虚而致者为虚热;因气滞、血瘀、食滞而致者为实热。本组病 例均为高热不退,连同下节“低热”,一57一均属内伤发热范畴。 例一午后发热、脉涩、舌黯,胁痛不移,既无表热见证,又无里热可循,证属血瘀发热。当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而立奇功。 例二证属阴阳两虚,中气不振,治以甘温除热立竿见影。 例三发热已三月余,因其夜热早凉,咽干、舌红,脉细数,证属阴虚发热,故取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加减,以清阴分伏热,又因时值深秋,且有恶寒发热汗出,故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营养阴除热而设,后加常山、焦榔、蝉蜕祛痰导滞,宣达气机,内外调和而愈。 (低热) 例一黄xX,女,39岁。初诊日期:1976年11月6日。今年“五一”节后受凉得病,寒热往来,热度在38oC以上,以后服药热度下降,但始终未退净,半年来每天低热 (37.2℃~37.3℃),鼻干而塞,口干怕冷,到后半夜烦热不得眠,面赤,头及手足出汗而全身无汗,口渴欲饮,咳嗽痰多如自沫,大便秘结,脉迟细,舌色尚正,中心苔黄,舌边起滤泡。辨证:寒邪失于汗解,寒郁化热,邪在气分留恋。外感之病,非骨蒸潮热也。治法.表里双解,仿防风通圣散法。方药:柴胡4.5克黄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12克焦山栀9克淡豆豉9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鱼腥草30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壳9克制大黄9克姜半夏12克a剂。一58一11月1日 (M诊):服药后得畅汗,大便亦畅通,已不怕冷,口干亦减,痰巳减少,尚觉鼻干,右颈部有肿胀感。除邪务尽,仍以原法,方药如下:柴胡4.5克葛根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淡豆豉9克制大黄9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壳9克姜半夏9克鱼腥草30克杏仁9克夏枯草9克生甘草3克11月14日 (三诊):外邪已解,低热已不复作。……随访病人此后低热不再发作,逐渐恢复健康,并上班工作。 (金寿山主治,吴杰等整理:高热、低热,《新中医))227,1979) 例=郭xx,女,40岁。初诊日期:1973年6月17日。患者3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7.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辨证:阴虚肝旺。治法:滋阴调肝。方药: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丹皮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柴胡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紫肉桂6克6月26日复诊:低烧已下降到37C,嘱再服前方10余剂,以巩固疗效。巛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龚丶X,男,58岁。初诊日期:1965年3月5日。低烧两年余,手足心热,午后热甚,体温偏高,常自汗—59——出,头晕,周身酸困,咳嗽,二便正常,脉迟,舌淡苔薄白。辨证;气液不足。治法:益气养阴。方药:浮小麦12克炙甘草6克大枣(切)5枚黄芪12克北五味(打)3克天门冬9克地骨皮6克枸杞子6克3月9日 (二诊):药后低烧巳退,汗出减少,头晕,咳嗽亦减,但晚间手足仍发热,二便正常,脉舌正常,停药观察。3月12日 (三诊):停药两天又发低烧,宗原方再服5剂。3月20日 (四诊):药后偶有低烧,近几天肠胃欠佳,有时半夜腹痛,大便偏稀,饭后微噫气,肠微鸣,脉沉细,舌正无苔,属脾气虚弱。治宜益气缓肝。方药:党参6克炒白术4石克云苓3克炙甘草1.5克陈皮2.4克木瓜3克炒小麦9克五味子(打)3克大枣(切)3枚4月2日 (五诊):低烧已去,食欲好转,原方继服5剂,诸证悉平。(《蒲辅周医疗经验》) 【按】低热是常见的证候之一,可见干多种病证。UI其难以通过检查而明确诊断,故西医往往冠以“低烧待查”。中医认为部分患者系因外感邪热失于汗解,以致余热缠扰所致。外感发热,若邪在肌表,洽之得法,可以一汗而解。洽法获效之关键在干辨证是否确切,方治是否恰当,若一见发热即用清热解毒之剂,不合病机则造成误治。 例一金氏认为:“对于失汗之热已非一般解表药所能治,必须用柴胡、葛根解肌透表,仍能使之汗解”。本例证见鼻干而塞,口干便结,说明热象较著。外感寒邪失于汗解,化热入里,治以清热祛邪之法,表里双解,服药后得畅汗,大便已通,表里得解,郁热自退。 例二证属阴虚肝旺,以滋阴调肝为主,妙用肉桂引火归原,久虚低热得以平息。蒲氏认为引起低烧的原因很多,“外感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其他又如中气不足、肝脾不和、阴分亏虚,以及气虚、血虚,均可以引起内伤低热。在治法上,他认为苦寒药不宜多用,过用苦寒不仅伤脾败胃,亦易化燥伤阴。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否则易伤中气,反使症情加重。 例三,证属气阴不足。方用甘麦大枣汤加黄芪,亦属甘温除热之法;另加生津增液之品,以益气养阴除热。实属组方严谨,遣药得当。
❼ 下肢发热中医如何治疗
中医认为这是阴虚而火旺的原因,可以服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进行治疗.睡前多喝温水.注意运动.
❽ 中医对发烧是怎么解释的
你好,中医是对于发烧或者说发热主要分为外感导致发热和内伤杂病导致发热。如外感和内伤杂病导致气机失调,阴阳不平衡如阴虚阳亢则都可以导致发烧或者说发热。
❾ 中医有哪些退热方法呢
感冒是分类型的,
症状不同,
治疗方法不一样,同样,退热方法也不一样。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辛温解表退热此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汗退热,即服用辛温的药物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退热法适用于那些外感风寒的患者,外感风寒其实包括很多不同的症状,这里以两类常见症状来说明,一类如头痛、怕风、怕冷、发热、咽喉肿痛、干呕、不时出汗。一类如头痛、身痛、多喘、怕冷、发热,但不出汗等。针对第一类症状常用的退热法是桂枝汤(方含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药物进行加减。其服用方法也有讲究,喝过汤药后停一会儿,多喝热稀粥,用谷类的力量滋养脾胃、加强药力,不仅容易出汗,而且不易反复。同时,要禁食生冷黏腻、酒肉等。后一类常用的退热法是麻黄汤(方含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此药的发汗力量较大。
辛凉解表退热适用于外感风热的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有汗、头痛、口渴、咽喉肿痛、咳嗽、不怕冷、怕热等,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需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它是在病初起时用辛凉发散药使热外透,从而达到退热作用。
泻下退热顾名思义,患者大便不通、腹胀胃满、腹痛、按之发硬,实热积滞在内。这时需要用通腑泻下的药物将积滞由大便排到体外,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一些消化不良的幼儿也常容易因食积感冒,症状有便秘、手足心热、口臭有异味等,常以消食导滞为主,食积解了,热自然就退了。
寒凉药退热还有一种高热不退、昏迷乱语、身上有出血斑点的发热,说明热邪侵犯人体已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这时宜采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退热方法,代表方剂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针灸退热在患者高热不退时可采用针刺曲池、大椎两个穴位,然后用罐拔出血,从而达到退热目的。也可在曲池穴注射退热针剂,多用于实热证。
和解退热法还有一种感寒发热的类型,也就是发热、怕冷在患者身上同时发作,高热不退,中医认为它的病因多为半表半里。这时既不可发汗,也不可泻下,而要采要用调和的方法解除热邪,同时调和肝脾与肠胃,因此称为和解退热法。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
❿ 中医如何治疗小儿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 3 ~ 5 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 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有的孩子高热惊厥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惊厥缓解后脏腑功能没有得到调理,或者余邪仍然存在。因此,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高热惊厥以后应该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惊厥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