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低钠血症如何治疗
病情分析:
根据你提出的问题,低钠血症是指血钠低于135毫摩尔每升的专情况,表现为乏属力,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
指导意见:
建议检查一下,低钠的原因,有没有胃肠疾病等,治疗原发病的情况,注意饮食情况,稍咸一些,同时可以静脉补充钠盐。
Ⅱ 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前面已经详细讲过
Ⅲ 有没有基底静脉尖,中药怎样治疗
没有基底静脉尖,以通筋活络化淤为主。
Ⅳ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前面已经详细讲过,阴阳这一“标志”,是表示机体处于优势还是处于劣势的一种状态。就是在一般的战斗中(指战场上的战斗),在处于优势而不断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时期,或是处于劣势而不得不采取守卫的时期,其战术是完全不同的。
机体内的战斗也是这样。当机体处于优势,那在“阳”的时期里,由于体力(即战斗力)仍然非常旺盛,就会主动出击,由此身体如同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那样而出现发烧、出汗、说胡话、躁动不安、脸色发红等症状。这样,在治疗上就要用让患者出汗、呕吐或者腹泻等积极用体力去战胜敌人的处方为原则。
相反,在处于劣势的“阴”的时期里,就必须像战场上所采取的利用战壕去进行守卫的消极战术那样,去保存剩下来的较少体力,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逐渐地消灭敌人。具体来说,就是要采用保暖、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体力的处方,慢慢使身体康复。
由于在“阳”的时期与“阴”的时期,其处方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在诊断时,如果将“阴阳”诊断错了,有时就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上面提到虚实“辨证”也是同样如此。当处于实证状态时,就要把不利于身体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虚证时,就要补充身体的正气。这样看来,虚实的诊断同阴阳的诊断是一样的,如果将虚实弄颠倒了,同样也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事实说明,中医治疗的根本所在就是诊断上。
Ⅳ 中医治疗经验
中医治疗很多病是有效果
Ⅵ 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低钠血症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1.急性严重缺钠者可按计算量的2/3,以每小时提高1~2mmol/L血钠浓度的速度补充,24h匀速补完。慢性失钠者可48h补足。对循环稳定者,禁忌过快纠正低钠血症,否则,可能导致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出现截瘫、四肢瘫、失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脑水肿。
2.慢性失钠性低钠血症多见于各种消耗性疾病,机体钠丢失不仅包括细胞内外液钠,还包括骨骼钠。应注意补钠量要达到常规计算量的2倍,补钠速度不宜过快,同时补充钾、镁为佳。
药物治疗
低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病因、低钠血症的类型、低钠血症发生的急慢及伴随症而采取不同处理方法,故强调低钠血症的治疗应个别化,但总的治疗措施包括:
①去除病因;
②纠正低钠血症;
③对症处理;
④治疗合并症。下面按急性低钠血症、慢性低钠血症、总体钠丢失过多的低钠血症和稀释性低钠血症分别叙述。
1.急性低钠血症是指在48h内发生的低钠血症。多见于接受低张液体治疗的住院病人中,也有报道在大量清水(不含溶质)洗胃治疗农药中毒的病人。对这些病人应迅速治疗,否则会引发脑水肿,甚至死亡。治疗目标为每小时使血[Na]升高2mmol/L。可静脉滴注3%氯化钠溶液,滴速为1~2ml/(kg?h)。同时注射襻利尿药以加速游离水的排泄,使血[Na]更快得到恢复。如果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症状(如抽搐或昏迷等),可加快滴速到4~6ml/(kg?h),甚至采用29.2%氯化钠溶液50ml滴注,但应严密监测血清电解质变化。应该提及的是有人认为快速纠正低钠血症可引起脑桥髓鞘溶解(pontinemyelinolysis),但此种情况是极少见的,但在快速纠正低钠血症过程中应该警惕。其特征为四肢痉挛性瘫痪、假性大脑半球瘫痪、吞咽功能不全和变哑。尸解时脑桥有脱髓鞘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但与血低张性时间、低钠血症纠正速率和血浆[Na]变化有关。
2.慢性低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症状的有无而采取不同方法。
慢性无症状的低钠血症首先应寻找引起低钠血症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病因去除后有些病人低钠血症也随之解除。对病因暂时不能去除的病人,可采用限制水的摄入和抑制ADH释放,或增加溶质摄入或排泄。抑制ADH释放的药物现代临床上选用者为地美环素(demeclocycline),首剂为1200mg,以后300~900mg/d。此药可抑制肾小管对ADH反应,使自由水排出增多,故服药期间可不限水。但此药对神经和肾有毒,且可发生光敏感,小孩服用可使牙齿和骨骼异常。有肝功能受损者禁用。另一种药为ADHV2受体拮抗药。此药正在试用中。增加溶质摄入可用口服尿素,服30~60g/d。尿素可引起渗透性利尿,增加自由水排泄。副作用为口感不好难吃。
慢性有症状的低钠血症的治疗措施为补充钠和襻利尿药增加自由水的排泄。应当注意的是:血[Na]纠正速率不要超过1mmol/(L?h);肾水丢失速率为250ml/h。
3.失钠性低钠血症的治疗常见于胃肠道和肾脏丢失钠。此种情况同时有水丢失,但钠丢失多于水丢失,故引起失钠性低渗状态而导致血容量不足和末梢循环衰竭。这种情况因水和钠都丢失,因此,不会导致脑细胞内外渗透压不平衡,故无神经受损和颅高压症状。治疗主要是补钠。轻度者只口服盐水或氯化钠片即可,同时饮水,使血容量得到恢复。严重者则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浓度盐水。身体缺钠量(或应补钠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缺钠量(mmol)=(正常血钠-病人所测血钠)×0.6×病人体重。
1g氯化钠=17mmolNa,据此可以算出应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浓度盐水的毫升数。男性总体水按体重的60%;女性按体重的50%计算。应当注意的是此类病人不可输给葡萄糖水,否则会加重低钠血症。
在补钠补水的同时,下面几点应予注意:
①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可使缺钠、缺水得到更快的纠正;
②上述公式所计算出的缺钠只是粗略估算。在第1个24h内,先补给计算出来缺钠量的1/3~1/2较为安全,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并监测血压、皮肤弹性、神志、血尿渗透压和血钠浓度作出判断,将剩余的缺钠量补给;
③上述公式中不包括可能存在的等渗液丢失。例如,腹泻患者可以丢失5L等渗液,后因饮水及生理上保留3L水而引发低钠血症。用公式估算的Na量只有3L游离水,则仍缺2L等渗的Na和水;
④血浆钠浓度不能反映总体钠的丢失;
⑤如同时有缺钾,须同时补给。K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钠流向细胞外液,有利于细胞外Na的升高和血浆渗透压提高;
⑥为避免过多Cl-输入,可在部分等渗液中加入1/6M乳酸钠或碳酸氢钠(重碳酸钠)溶液,有利于同时存在的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如果患者已发生循环衰竭,提示缺钠严重。此时除补给盐水外,应及时补给胶体溶液以扩容,如输给血浆等。切记不可单独用升压药或血管扩张剂,对改善末梢循环有害而无效。只有在补钠和输血浆扩容,血压仍不上升时方可采用。
4.稀释性低钠血症的治疗本症主要原因是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和心、肝、肾功能受损而导致水钠在体内潴留,故治疗措施主要是限制水的摄入和利尿以排除自由水。
症状轻者只要适当限制水摄入量。心、肝、肾病人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患者总体钠不减少,往往是过多,其总体水也过多,常有水肿、胸腔积液或腹水,但总体水大于总体钠。这类病人治疗比较困难。纠正低钠血症给予钠盐可加重水肿;纠正总体水过多用利尿药则可加重低钠血症,而过分限水病人不易接受。原则上每天摄入水量应少于每天尿量和不显性失水量之和。可适当使用襻利尿药以增加水的排泄,因为襻利尿药可抑制ADH对集合管的作用,使水重吸收减少;但用过多襻利尿药可加重钠的丢失。这类病人除了限水外,同时也要限钠,一般每天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3g。由精神性多饮和SIADH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严格限制水的摄入和使用襻利尿药,在治疗急性低钠血症的治疗措施可以选用。
Ⅶ 低钠血症 如何治疗
应该首先正确区分是那种类型的低钠血症。
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对利尿剂的反应很差,血浆渗透压低,因此选用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利尿效果要好于其他利尿剂,同时联合应用强心剂和袢利尿剂疗效明确。甘露醇100~250ml缓慢静滴,时间控制在2~3小时内,在输注到一半左右时用强心药(如西地兰),再过20分钟左右根据患者情况静脉推注速尿100~200mg。
缺钠性低钠血症对利尿剂的效果也很差,可以采用联合应用大剂量袢利尿剂和输注小剂量高渗盐水的方法。主要通过补钠公式计算来补钠:需补钠量=[142mmol/L-血钠实测值(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17。一般第一天输入补充钠盐量的1/4-1/3,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血清钠的水平决定下次补钠量。具体如下,1.4%-3.0%的高渗盐水150ml,30分钟快速输注,如果尿量增多,应注意静脉给予10%KCl 20-40ml/d,预防低钾血症。每天入液量≤1000ml,每天测定患者体重,24小时尿量、电解质指标,直到利尿剂改为口服200-500mg/d。
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心肺功能变化,以调节剂量和滴速,一般以分次补给为宜,否则会引起神经症状和加重心衰。
对于以上两种低钠血症利尿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利尿效果不明确或持续性液体潴留可短期使用小计量(100-250ug/min)多巴胺,小计量多巴胺具有增加肾灌注,促进肠系膜血液循环改善肠道水肿与小肠低灌注状态,从而提高利尿效果。转移性低钠血症以去除原发病和纠正低钾为主。
另外还可以采用强化利尿并高张盐水的方法治疗,给予2.72%高张盐水500 ml(生理盐水400ml 10%氯化钠100ml)。同时在给药期间每日限钠120 mmol(食盐7 g),限水1000ml。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采用高渗性腹膜透析或动、静脉血液滤过的方法。
Ⅷ 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刺激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著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Ⅸ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
阴阳这一“标志”,是表示机体处于优势还是处于劣势的一种状态。在一般的战斗中(指战场上的战斗),在处于优势而不断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时期,或是处于劣势而不得不采取守卫的时期,其战术是完全不同的。
机体内的战斗也是这样。当机体处于优势,即在“阳”的时期里,由于体力(即战斗力)仍然非常旺盛,就会主动出击,由此身体如同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那样而出现发烧、出汗、说胡话、躁动不安、脸色发红等症状。这样,在治疗上就要以让患者出汗、呕吐或者腹泻等积极用体力去战胜敌人的处方为原则。
相反,在处于劣势的“阴”的时期里,就必须像战场上所采取的利用战壕去进行守卫的消极战术那样,去保存剩下来的较少体力,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逐渐地消灭敌人。具体来说,就是要采用保暖、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体力的处方,慢慢使身体康复。
由于在“阳”的时期与“阴”的时期,其处方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在诊断时,如果将“阴阳”诊断错了,有时就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上面提到的虚实“辨证”也同样如此。当处于实证状态时,就要把不利于身体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虚证时,就要补充身体的正气。这样看来,虚实的诊断同阴阳的诊断是一样的,如果将虚实弄颠倒了,同样也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事实说明,中医治疗的根本所在就是在诊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