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那家医院看中医儿科好
如果是抄在北京可以去袭地处海淀区的大钟寺门诊部,或前门外大栅栏的同仁堂医馆。这两个地方集中了北京市的著名老中医,北京四大名医的后人和子弟都在其中。你可以咨询,选择其中的一位大夫进行诊治。因为中医原本是不分科的。详细信息可以在网上查到的。
如果是在外地,
就找当地的省市级中医院的中医儿科专家门诊治疗。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Ⅱ 北京哪家医院的中医儿科最好
北京中医医院
地址在宽街
那里的儿科在中医系统里面实力最强。
东方医院
地址在方庄
儿科有个专家刘陛臣号称“京城
小儿王
”他是
中医儿科
的泰斗。但是他的挂号人多,很难挂到,你需要我可以给你解决,帮你预约。
Ⅲ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有哪能些如何制定方案
中医的优来势病种主要是自慢性咳嗽,反复发烧,这些病和小儿积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给孩子清积食,好的快一些。
制定方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制定。在兵锁儿科一般的是根据孩子的症状以及生病的时间,定一个专属的治疗方案。
Ⅳ 中医里怎样利于食疗治疗儿科病症麻疹流涎的
流涎是指口涎自流,中医称之为“滞颐”。流涎的原因很多,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的如新生儿的涎腺细胞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每昼夜为50~80毫升(成人平均为1,000~1,500毫升)。至3~4个月时,唾液分泌量开始增多,每昼夜为200余毫升,5~6个月后。显著增加,发生流涎现象。唾液增加是由于食物由液体转为软食及固体,开始咀嚼而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又因牙齿萌出刺激三叉神经引起。婴儿口腔线,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唾液,因而发生流涎。直至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婴儿学会用吞咽来调节过多的唾液时,这种流涎便自然消失。
病理性原因多见于口、咽黏膜炎症、面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以及呆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因唾液过多或不能下咽而引起口涎外流。
[饮食原则]中医认为病理性的滞颐是由于脾胃失调,如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前者廉泉不能制约,后者使脾不能摄涎,以致弓起流涎。因此要根据辨证,对脾胃积热者应予清除脾胃积热的清热养胃、泻火利脾的饮食物。可多吃绿豆汤、丝瓜汤、芦根汁、雪梨汁、西瓜汁、金银花露等。此类病儿常有口咽黏膜炎症或溃疡,必须注意避免给予具有刺激性食物,而给富于维生素C及核黄素的食物,对脾胃虚寒型者,宜给予温中健脾的饮食物,如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鱼肉类、蔬菜及干果等。
[食疗验方]1.脾胃积热型:口涎自流,口舌疼痛不安,口腔或咽粘;膜红赤糜烂,或有疱疹、溃疡、烦躁拒食,尿黄短少,大便干结,舌光红少苔或糜烂花剥,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1.鲜萝卜数个,洗净捣烂绞汁,涂口内二颐及舌,每日3~4次,连续5~10天。
2.鲜石榴,去皮捣烂,加少量水,挤出石榴汁,取汁如上法涂口内。
3.山豆根6克,白术10克,煎汁加蜂蜜适量涂口内,日3~4次,连续1周。
4.绿豆30克,甘草4克,煎汤给小儿频服,每日1剂,连服1周。
5.胡黄连3克,甘草5克,鲜藕100克,煎汤,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1周。
6.杭菊花10克煎汁,加蜂蜜适量,分2次日服,连服5~7天。
2.脾胃虚寒型:口涎自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唇舌色淡,苔白,脉沉弱无力,指纹淡。
1.吴萸子3克,梨1个,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7~10天。
2.炒白术6克,青皮、炮姜各1.5克,白扁豆炒熟10克,共研粉末,加糖适量冲调后,分3次服完,每目1剂,共给5~7日。
3.温中健脾粥:炒白术6克,干姜1.5克,黄芪10克,甘草3克,煎汁,滤去药渣,用糯米100克熬粥,分2次服之,连服5~10天。
4.五味子鸽蛋:五味子20克,鸽蛋20枚同煮,熟后将蛋壳敲碎,继用小火煨2小时,使药汁充分渗透入蛋内,每日服蛋2枚,服完为止,若放置时间过久,易受污染变质,可再煮1次后服食。
5.韭菜汁牛奶:用韭菜30克,绞汁和牛奶适量,喂小儿,每日1次,连用5~10天。
6.党参香菇汤:党参10克,干香菇6克,煎汤给小儿饮服,连用7~10天,可反复服之。
Ⅳ 上海中医医院儿科的特色
儿科特色专科: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专科
小儿厌食专科
小儿哮喘专科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之初只有简单的几间门诊。21世纪初开始在学科带头人虞坚尔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的带领下,快速稳定发展,现儿科门诊、急诊、病房齐备。曾先后立项为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厌食专科),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中医治疗小儿哮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及哮喘协作分组组长单位),现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010年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作为依托单位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曙光医院儿科、岳阳医院儿科等成立了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儿科研究所,2012年成为上海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徐氏儿科基地和董氏儿科基地。拥有虞坚尔老中医工作室、王霞芳老中医工作室,开设小儿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抽动秽语症、多动症、癫痫等专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优势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单位。近年来,在儿童呼吸、消化、营养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防治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绩。在上海中医儿科界处领先地位,在全国业界拥有较高知名度。
Ⅵ 儿科的中医治疗有哪些
有专门的中医儿科学,可以治疗儿科相关各种疾病。
Ⅶ 中医治病有哪些特长和特点
中医药学是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医学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它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能与现代医学并存于我国医疗体系,与中医学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密不可分。 中医治病的特色与我们前面第一个问题就谈到中医基本特点有关。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因此,中医在治病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重视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中医治疗关注的重点,不在于人体感染了何种细菌、何种病毒,或何种其他的致病因素,而在于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人体产生了哪些反应?治疗的目的,着重于增强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与恢复能力,而杀灭病菌、缓解症状,主要是通过增强了的人体自身功能去实现。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非典、休克、昏迷、惊厥、出血、急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疗效好,而且安全简便,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中医对现代所谓的疑难病症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重症肌无力、中风后遗症等也独具特色,解决了不少西医棘手的问题。 1.在保健方面 对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调理不当,以及病后失调所致的体质虚弱,采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或调理,可强壮身体,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2.在亚健康方面 有一部分人员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生活压力大,节奏快而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检查又没有什么问题,甚至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核磁共振检查也未出现异常,却总会出现头晕头痛,腹胀不舒、情绪紧张、烦躁易怒、睡眼差、多梦、没有食欲等等现象,这与工作环境差、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气犯胃、肝胃不合等等有关,西医这时恐怕就不知该如何开药了,可能会用谷维素、维生素等来调理植物神经紊乱。这时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点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开一些舒肝解郁、调养气血、活血化瘀等的中药调理,也可以用饮食来调理治疗。比如我们平时可以吃一些清淡、稀软、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忌油腻厚味、辛辣生冷、鱼腥之物,食物宜煮食,忌煎炒烤烙,宜多喝开水,少食多餐。比较适合的食物有米粥、水果清凉性质的蔬菜瓜果,不宜食用的食物有辣椒、蒜菲、桃李、冷饮之类。相信对于改善亚健康的状况是大有益处的。 3.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1)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疗效,尤其是对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咳嗽、鼻炎、咽炎等)疗效更好。大家知道,这些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中药具有抗菌杀菌作用,对病毒感染尤其具有良好的作用。目前西药在抗病毒方面尚无特效药物,因此中药常常作为治疗的首先药物。中药在治疗病毒感染发热等病症方面疗效满意。另外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中药对肺炎、哮喘之类疾病有较好疗效。 (2)对消化道病症的治疗具有特长:中医十分注重脾胃,对脾胃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调理脾胃是中医的特长。对于一些儿童疾病如小儿厌食、偏食、积滞、呕吐、腹泻、腹痛、疳积虫症等疗效甚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消化道疾病引起营养不良等,通过调理脾胃能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的目的,来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3)对泌尿系统的治疗也很好,比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尿路感染等,中医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事实上这类疾病看中医的特别多。 (4)对于一些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小儿麻痹症、肝炎等,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的检验,中医中药的作用和疗效已为广大群众所认识。这些疾病大多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如麻疹、水痘、肝炎、乙脑等,因此中药的疗效较好。
Ⅷ 古代儿科的成就和特点
一、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内经》也有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记载,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又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疾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秦汉到两晋南北朝,小儿医学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了用“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的儿科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东汉名医华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儿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辨证体系奠定了基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先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并首次论及了小儿变蒸。
二、儿科学的萌芽时期—隋、唐
隋唐时代是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政府重视医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儿科专著,如严助的《相儿经》、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在唐朝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中论述小儿疾病6卷,病候达255候,第一次对儿科病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婴儒方”2卷。重视小儿优生,从小儿初生护理到伤寒杂病分为9门,专篇论述,收集儿科用方300余首,所用剂型,除有汤、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剂、乳剂、药粥、熨剂、涂剂、摩剂等,说明当时已重视小儿用药的剂型,便于小儿给药。王焘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论及小儿疾病的防治多达86门,收载儿科用方400余首。
三、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为小儿的独立专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推动了儿科医学的进步。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但据考查,现存的《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书中提出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字仲阳,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由弟子阎孝忠整理编集的《小儿药证直诀》集中体现了钱乙的主要学术思想。该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小儿的四诊特点,重视望诊,总结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证纲要;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补泻方剂,如导赤散、泻白散、地黄丸、白术散、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儿科所常用;所用制剂以丸、散成药为主,方便小儿用药,切合临床应用。此外,对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宜凉泻,慢惊宜温补”的治疗大法,以及“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对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钱乙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疗,所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深得钱乙嘉许,并为之写序。该书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本专著。其后,南宋的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大胆提出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为痘疹类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这两种学术观点,对后世儿科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后世儿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寒、温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两者争鸣,丰富了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医论证治分列500余门,集宋以前各种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稍晚问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其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大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并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烧灸脐带,再用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为小儿给药开辟了新途径。
金元时代是中医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临床各科的独立发展。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李杲善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他们的学术争鸣,丰富了儿科学的内容。
元代儿科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20卷和《活幼心书》3卷。其学术特点,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二是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因证脉治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三是《活幼心书》以七言歌诀形式编撰,便于初学者诵习,对于儿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儿科学的成熟时期—明、清
明清时代,中医儿科学又较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步入成熟阶段,儿科专业人员激增,儿科专著大量涌现,儿科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全面深入。明初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集明代以前儿科诸家经验,分72门,收624方,证治齐备,叙述详明。寇平的《全幼心鉴》也是明初较完备的著名儿科专著,对儿科医生守则、小儿生理、保育护理、疾病诊治均予汇集说明,其中对面部和指纹的望诊论述尤详。鲁伯嗣的《婴童百问》10卷,列问论述,详究小儿病源与证治,附方800余首。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共论证200余种。针对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提出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是儿科第一要事,指出此病是由断脐不洁感染所致,采用了烧灼法断脐以预防。对各类小儿外科病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约70余种,辨证用药精当,内治为主,配合外治,必要时手术兼施,为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万氏就不同阶段的小儿,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同时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幼科发挥•调理脾胃》说:“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疾病的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集众家之长,又参以已见,内容广博。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诸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是乾隆年间“敕编钦定”的,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内容极为丰富,适合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综合各家治麻心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治疗。
陈复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儿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胎教学说,重视“胎禀”、“护胎”;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方法20多种,外治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从三焦分证论治,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二者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此外,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长期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总结了“活血化瘀”治则的实践经验,创制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名方,促进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发展。
明清时期,麻疹、天花广泛流行,儿科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撰写了大量的麻、痘专著,如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蔡维藩《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仁端录》、万全《痘疹世医心法》、翁仲仁《麻疹心法》、聂尚恒《活幼心法》、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吴建钮《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突出的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三冈识略》(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记载用“佳苗”人工接种。这种“佳苗”即是“熟苗”,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疫苗。清代朱奕梁的《种痘心法》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力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这样的处理过程,基本上是符合现代制作疫苗的原理和要求的。这种“熟苗”已是去除毒性、保留了抗原性的疫苗。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西医传入我国,中医学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摧残,但同时,保持和发展中医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进行。在中医儿科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与《钱氏儿科案疏》、陈守真《儿科萃精》、曾志斋《福幼奇书》等;还有一些医家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中西医合参,有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恽铁憔《保赤新书》、顾鸣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在当时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Ⅸ 中医儿科的优势
每年我们学校中医妇儿的分是最高的。
儿科里有不少疾病西医没有任何办法解决。
感冒发烧,中医几副汤药就好,西医却要点滴十几天。
儿科跟妇科是中医最有前途的了
Ⅹ 兵锁儿科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特色儿科之一
兵锁儿科坚持用实践探索保健调理“清积疗法”对儿科的重大作用,炎夏酷暑,冰天雪地,从不间断。也正是因为兵锁儿科的这些努力,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受输液疼的困扰,也正是因为这些努力,兵锁儿科受到了一致好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兵锁儿科研发的产品“清积液”,申请了国家专利,是目前的一款直肠给药清积食产品。多年来,兵锁儿科通过研发的“清积液”中药灌肠治疗小儿肺炎,反复发烧、咳嗽,腹泻等小儿常见病,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
虽然兵锁儿科通过努力,减少了很多孩子输液的痛苦,但其创始人李兵锁认为,仅依靠他们诊所的力量去改变儿科治疗习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联合全国医者和家长的力量,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儿科。
因此兵锁儿科秉承着“做品牌连锁儿科,让更多孩子拥有舒适、快乐的就医环境”的愿景,顺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即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都能够成为医院的股东模式。这种模式一经兴起,就有20多位医生和30
多位患儿家长积极参与,成为了兵锁儿科的“新股东”。
兵锁儿科的这一模式不仅增强了其整体实力,也充分彰显了其社会价值,其已带领全国一部分诊所创造了一股“用中医药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的良好氛围。
在未来,兵锁儿科将继续以“关爱、帮助、保护成为我们的习惯”,深耕儿童中医特色疗法的研发和创新领域,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丰富儿科内涵,为儿科事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