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体制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❷ 中医养生中的12345指的是什么
一天一袋牛奶,一天二百七十克碳水化合物,一天三份高蛋白食物,一天三四五顿七八成饱少食多餐,一天五百克新鲜蔬菜或水果。
❸ 五代中医救命养生帖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五代中医救命养生帖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❹ 五代中医救命养生贴内容提要的介绍
药食同源,食物是最好的药。《五代中医救命养生贴》讲解的是如何对症饮食,第一部分介绍十二个配方,皆是调治心脏与肺部疾病的食疗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九个针对肝脏、脾脏、肾脏的经验疗法。第三部分介绍了调养肠胃系统的五道美食,第四部分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症与食疗配方,第五部分着重介绍了一部分常见蔬菜的特殊功效,只要根据身体状况调养,就能缓解或根治疾病。 全书收集了五十个食疗配方,这些配方凝聚了中医世家悬壶济世一百二十多年的智慧,每一个食疗方子都救治过无数患者。该书贯彻“医食同疗”的理念,教读者把最常见的药材和食材进行正确搭配,利用一日三餐养生。对症饮食,就能强身健身不生病。 有个年轻人,非常注重身体锻炼。每天坚持跑步和冲冷水澡,身体非常之好。美中不足是经常莫名其妙地头痛。去医院却检查不出毛病。每当犯病之时,这个年轻人就服阿司匹林止痛。可是不久以后,身体产生了抗药性,一颗不管用,得吃两颗。不久便增加到三颗,再后来怎么吃都没法止痛了,还得了胃溃疡。一个老中医开了味艾叶煎蛋给他,连吃七天之后,头痛病竟不再发作。 以头痛来说,其病因若是人体的正气(免疫、修复和循环能力)不足,气无法上达头部,脑中缺氧就会引发头痛,中医会以“扶助正气”治疗,不必止痛就可以解决头痛问题;如果采用西医治法,医生往往一律给病人开止痛药,虽然能很快止痛,但缺氧的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药效过后,头痛病仍然会复发。而且止痛药的副作用也会严重损伤正气,使得疾病更加严重,甚至引起并发症。针对这种缺氧性头痛,用“艾叶煎蛋”的食疗方来治疗,不仅效果很好,而且取用方便,还能享用美食,一举数得。 张维钧是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从小浸润在中药的环境里,不到十岁便识得百草性味。少时随父习医,加之其天赋过人,很快便能遣药配伍治病救人。从医数十年,治愈患者近百万。张维钧尤其擅长治疗复杂多变的疾病,他注重突出重点,把握主症,在准确了解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掌握疾病的阴阳表里和寒热虚实后,才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在张维钧看来,人生病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营养不良,身体机能没有能量的激发无法运作;一是消化不良,导致营养在身体某处堵塞滞留。长期偏食的人和消化不良的人最容易生病。调理好肠胃是养生的第一步。 关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张维钧对“药食同疗”最为推崇。《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句话强调的便是食物的药理作用,将日常随手可得的鸡鸭鱼肉和蔬菜水果与药材正确参合,便能治病养生。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文化精髓和养生之道。
❺ 五代中医救命养生贴作者简介的介绍
张维来钧,广州中医药大源学博士。历任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社指导老师,中山医学大学国医社讲师,台中市济生中医院院长、台中市中医师公会监事。 张维钧出身于行医一百二十多年的中医世家,因拥有中医的养生之道守护,家族数百人无一人得癌症,平均年纪更达高龄八十以上。他身为第五代传人,拥有百年留传的祖传医学智慧。著有《五代中医救命养生贴》等。
❻ 中医养生的书籍请推荐3到5本谢谢(要有权威的,要是杂书就算了)
如果是养生的书籍,推荐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一共4本,都很好,而且很实用。如果特别喜爱中医,我觉得在看中医各大经典名著前,先看看罗大伦博士写的一系列的书,比如《古代的中医》。。。会更好。
❼ 菩提慧宾中医养生研究院的概述
菩提慧宾中医养生研究院中医专家薛慧女士,集五代中医世家之大成,回经过三十多年临答床应用实践,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相结合,内调外养、标本兼治,尤其对调理亚健康及问题性皮肤,研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理论与方法。
本院以科学、健康为本,植根于中国传统医学,提升于现代美学,依附于仁学,遵五行生克、循阴阳平衡、调其本于内、理其表于外,通过营养、调理、身心养护等手段,减慢人体机能的老化;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延缓衰老,驻颜有术;调理亚健康,效果独到。
❽ 五代中医救命养生帖的作者简介
张维钧,抄广州中医药袭大学博士。历任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社指导老师,中山医学大学国医社讲师,现为台中济生中医院院长、台中市中医师公会监事。 张维钧出身于行医一百二十多年的中医世家,因拥有中医的养生之道守护,家族数百人无一人得癌症,平均年纪更达高龄八十以上。他身为第五代传人,拥有百年留传的祖传医学智慧。本书集结了家族百年流传的养生方子,利用简单的食补与药补,从根本上去除病症,强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