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如何治疗热毒症
温毒症是感受温邪热毒而引起的热性病的统称,多发于冬春季节。诊断治疗按中医温病学原则,多用清热解毒之品,方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2. 怎样用中医治疗热毒内陷
[治法]清营开窍,解毒化痰。
[常方]清营汤加减。
[方义]犀角、生地、丹参清营凉血,配内伍竹叶、黄连、银花容、连翘清热解毒,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麦冬、玄参养阴清热。石菖蒲开窍,豁痰,化湿开胃;天竺黄清热涤痰,凉心安神。
[处方]犀角3克(或水牛角30克),生地20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丹参12克,黄连6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9克,石菖蒲12克,天竺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烦躁,谵语,加服紫雪丹,以清热熄风;出现昏迷,可加服安宫牛黄丸鼻饲,以清热开窍醒神。
3. 皮肤热毒怎么治疗
热毒 中医病症名。即温毒。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也是疔疮、丹毒、热疖等急性热病的统称。又称“火毒”。火热郁积所成,易导致疔疮痈肿之类的邪气。 热毒炽盛 临床表现 壮热口渴,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痘大而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口、咽、眼亦可出现疱疹溃破,便秘尿黄,舌苔黄糙,脉洪数。 预防 马蹄能...清热解毒,除胸中实热、清热利尿、降血压、配白果、蛋花、冰糖、更加有清润、预防热毒感冒之效,且味道鲜美。 基本材料 白果10粒,鸡蛋2只,马蹄15粒,冰糖适量。 做法 马蹄去皮洗净,略切小块,白果去壳,冰糖和鸡蛋后下,煲2小时汤成。 此汤以马蹄为主,性塞。凡有实热、暑湿者均合此汤,相反虚寒者忌。马蹄生食过多使人生虫,小作多食脐下结实胀痛。 食疗菜谱 【金针苋菜汤】 配方: 金针菜30克,马齿苋30克。 制法: 上二味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 功效: 清热解毒。 用法: 每日2次,随量饮用。 【梅花绿豆粥】 配方: 腊梅花15克,绿豆30克,粳米50克。 制法: 先将腊梅花水煎取汁,绿豆和粳米煮粥,粥将成时,入药汁和匀,再加冰糖调味。 功效: 清热养阴解毒。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乌梅二豆汤】 配方: 乌梅2个,黑豆15克,绿豆15克。 制法: 上三味共为粗末,用水煎取清汁。 功效: 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用法: 代茶频饮。 【三豆汤】 配方: 红豆、绿豆、黑豆各适量。 制法: 以上三味加水适量煎汤。 功效: 清热解毒。
4. 中医所说的热湿毒是怎么回事
拔罐拔出血泡没问题.是你体内寒气和热湿毒多.坚持拔就治疗好了;
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所谓「毒」,是指一些热毒,令身体产生排斥及敏感反应,而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樟脑丸等)引致。至於「湿」,是指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於人体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於「湿」的状态,症状是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简言之,湿疹病患者兼受热和湿两种病邪困扰。病者一方面有实火,但却因身体机能呆滞,以致人体的化工厂肝脏未能发挥疏泄排毒的功能,将体内的热毒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结果只好转而从毛孔排出,若微循环系统欠佳或毛孔闭塞,毒素便会积聚在体内。当积聚至某程度时,或吃了一些致敏的食物后,便会出现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其实,除皮肤问题外,湿热者亦会有胸腹胀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少赤黄等病症。
中医医治湿疹的方针,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要改善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活血、清泻等,视乎病者的体质而定。中药医治湿疹是可以根治的,但由於医治的重点不是把表面的皮肤病病徵消除,而是要彻底改变体质,因此医治需时,并非一两个星期便能见效。此外,病者需有心理准备,因为吃药初期可能因要引发热毒排出以致病情更为严重。不过,这只是复原过渡期的短暂反应,无须过虑。
另一方面,要根治湿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须和医师配合,从日常饮食入手,因为若一面吃药排毒,一面又吃进带毒食物,试问又怎能痊愈。湿疹病患者应戒吃能加剧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虾、蟹、牛肉等。有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令人体难以分解,如牛奶、豆类等,应少吃为佳。病者亦应避免各种刺激皮肤的因素,例如搔抓、用碱性强的肥皂或过热的水洗浴、不要让阳光直晒着患湿疹的地方等。
湿疹之类的皮肤病,即使根治后若饮食不当或身体状态欠佳可能又会复发。因此,最重要的是把身体调理好,以及进食与体质相配合的食物,避免发病,而非到病发后才求医治。
治疗湿疹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化湿和活血。某本方如下:土菌陈、土茯苓、扁豆衣、龟板各5钱 (15克)。不过,临床施药时亦要因应按个人的体质。
5. 怎么排除体内热毒
热毒的产生和平时的复饮食习惯制不健康或者生活习惯不规律等有关,表现为脸上长痘痘、便秘、尿黄、口臭等,不用药的排毒方法有:
1.吃苦排毒。比如莲子芯,它味苦,可以发散心火,虽然有寒性,但不会损伤人体的阳气,一向被认为是最好的化解心脏热毒的食物。可以用莲子芯泡茶,再加些竹叶或生甘草,能增强莲子芯的排毒作用。
2.按压心脏排毒要穴。这个穴就是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按压这个穴位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
3.绿豆利尿排毒。绿豆可以通过利尿、清热的办法,来化解并排出心脏的毒素,但吃绿豆时要用液体的形式,例如绿豆浆或绿豆汤,绿豆糕的效果会差一些。
怎么给脾脏排毒更顺畅:
1.吃酸助脾脏排毒。例如乌梅、醋,都可以化解食物中的毒素,可以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体外。同时酸味食物还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2.按压脾脏排毒要穴。这个穴就是商丘穴,位置在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该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钟左右,两脚交替做。
3.饭后走一走。运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过需要长期坚持,效果才会更好。
6. 什么是热毒证怎么治疗
中医关于发热症状的有关描述如下:
凡体温高出正常,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腋温在37℃以上;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间波动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如仅自觉全身或局部(主要指“五心”)发热,但测体温无明显变化的,亦属发热范畴。前者有体温升高改变,叫做“体温升高性发热”;后者无体温变化,叫做“非体温升高性发热”,或称“自觉发热”,因为又常兼备体温微度升高,故临床又多混称为“低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全身性病理反应,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发热机制也各不一样,大致外感发热由邪正交争,或邪气入里化热,内伤发热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为多,亦有由于气滞、血瘀、宿食导致发热者,则多用实证。总之,热邪多致发热,在机体内阴虚、阳盛亦发热。所以临床需当辨外感与内伤两大证型。
鉴别要点
首先要了解发热的病因,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阴阳失调?何时发热?病位何处?以及发热的性质,有哪些主要可鉴别的全身或局部伴随症状。最后还要了解发热的一些生理变异以别病理性发热。
l、发热病因: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区分为外感性和内伤性两大类。
(1)外感性发热:许多外界致病因素都可引起发热,其中以温热之邪最为重要,包括风邪、暑邪、燥邪及火邪。阴寒一类邪气引起的外感发热其势轻微。
(2)内伤性发热:以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和七情改变为主要原因,可分下列几个方面:
①阴虚:久病伤阴,以温热性病、久泻病为常见。或治疗不当,如过多汗、吐、下及温燥之病亦可使阴液亏耗,阳气偏盛而发热。
②阳虚:久病阴寒病证,或寒凉药治疗过伐,使阳气虚浮面发热。
阴虚或阳虚都以五脏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而肾为先天之本,内寄水火阴阳二气,故肾脏在阴阳虚损性发热中尤其显得重要。
③气虚:常以劳倦伤中熊脾胃为主要病理过程。所以劳伤为本症主要诱因。
④血虚:侵性久病,逐渐损伤心、肝、脾等脏,或种种原因引起血量丢失过多。
⑤气滞:七情不畅,肝失调达,经脉郁滞。多因郁怒而发,热势常随情绪好坏而波动。
⑥宿食:食积中焦,尤以小儿脾胃功能尚弱发病较多。
⑦瘀血:凡瘀血已成,无论因何种原因引起的,久不得消散,必逐渐瘀阻经脉,壅遏发热。
2、发热的时间
(1)发热无定时:外感病发热无固定发作时间且起病较快,或为感而即有发热;或待恶寒后继有发热;或邪尽传里,才始发热,临床要依据感邪的性质不同进行辨认,一般阴寒邪气感人的发热多在恶寒后出现,阳热邪气感人的先有发热,而外感邪气不解,每多入里化热,此时表证已过,发热其势也高。
内伤发热时间无规律可查的,有肝经郁热,宿食发热等。
(2)发热有定时:发热到时而发或按时而热甚,犹如潮水适时而至有一定规律性的称为“潮热”。临床根据其不同性质,发生时间等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上午发热:上午发热,过午即止或热减,多因劳倦饥饱,中气损伤所致,属气虚发热范畴。
②下午发热或入夜热甚者:可见于阴虚血少证、瘀血内结及湿温病等。阳明胃热燥结则以日晡时(下午3~5点)发热重为特点。
③夏季热:主要见于6个月至2周岁的婴幼儿,与季节关系密切,发热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暑热正盛之节,发热一直延续秋凉方能自然消退,可连续累发几年。故又称“症夏”。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较多见。
3、发热性质(热型)
(1)壮热:发热体温达39℃以上者,称为壮热。见于直接外感火热邪气或表邪入里化热,如阳明经证、阳明腑证等。内伤引起壮热者较为少见,肝经郁热等偶有发生。
(2)身热不扬:身热以手扪之初不觉甚热,稍久即感灼手,是湿温邪伏于内,热势难以透达肌表的湿温病。
(3)五心烦热及骨蒸劳热:手足心和前心胸部自觉灼热,体温正常或略有偏高可见于朋虚、血少不足,如久病、大泻、大出血病人,临证无明显原因可查者亦有发生,凡血少阴亏劳损病甚者,其发热都犹如热自骨中向外透发感,故又称“骨蒸劳热”。但实际体温却热度较低,一般少有超过38℃,或有正常者。
(4)热势不规律:发热高低无一定规律,多见于外感发热病证及某些内伤发热。其热度高低取决于感邪性质和体质阴阳盛衰以及治疗等情况而定。
(5)长期低热:指体温正常仅自觉发热或体温虽高但一般不超过38℃,持续三个月以上的,谓长期低热。前面谈到的潮热、夏季热、气虚发热,均可表现为长期低热不愈。
4、发热部位:辨不同部位的发热情况,可大致区别发热是由外感还是内伤所致。
(1)外感发热:手背热高于手心,背部热甚于腹部。
(2)内伤发热:手心热高于手背,胸腹部热甚于背部,临证以五心烦热多见。
5、发热的伴随症:所谓发热伴随症,是指在发热的同时和发热病机相关的临床表现,或发热前后对发热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症状。
(1)表证发热:发热并伴有身痛,脉浮的是外感发热;若无汗,脉浮而紧的,是风寒外束;若有汗,脉浮缓或浮数的,是风邪袭表,营卫失调的太阳中风证;若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咽喉干燥,为燥邪伤津。
(2)表还入里发热:表证入里多见少阳及阳明病证。少阳发热为寒热往来,阳明发热以其邪传经腑不同而表现不同伴有症。在经发热又有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在腑发热则有腔满硬痛、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起刺,甚伴神昏谵语等症。
(3)湿温发热:以湿热困扰中焦脾胃阳气,表现胸闷呕恶,其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腻,脉濡数为主。
(4)内伤发热的伴随症,以其病因,所伤脏腑等不同情况而表现各异。
①阴亏血少发热:以心、脾、肝、肾等脏阴津亏耗、血少不足以滋润濡养为主要伴发症,如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心烦,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②气虚发热:体倦乏力,头晕自汗,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等中焦脾气虚损为主要临床表现。
③气郁发热:以肝经气滞不畅,郁而发热为主症,如急躁易怒,胸胁胀闷不舒,善叹息,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在妇女常伴有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
④瘀血发热:口干嗽水不欲咽,面色黧黑,口唇青紫或有斑点,脉细涩,身体或常有固定不移针刺样疼痛处,或肿块,或有全身肌肤甲错等。
⑤食积发热:多发生于三岁左右婴幼儿,伴有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不荣,精神疲惫,肚大青筋,大便干结或溏泻等。
⑥假热症:假热并非不热,而是因为这种热的产生机理是因寒而致,从疾病本质来看当属阴证,理不应有发热,故称为“假热”症,实际身热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也列于此说明。假热的临床表现是身热,但反欲近衣被,口渴喜热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虽大但无力。此为阴寒盛于内,虚阳越于外之重证。
6、体温的生理性变异:人体体温是通过一个较狭的范围上下波动保持恒定的(口腔温度36.2~37.2℃,腋温36~37℃,肛温36.5~37.5℃)。这种被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机体各种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如果不了解体温的这种生理性变动,就会误以为是病理的发热,因此应注意区别。
(1)体温的时间性变异:一般说来,上午体温较低,下午体温逐渐升高,到下午4~6时达到最高蜂,而一天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清晨2~4时,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
(2)体温的性别差异:女子体温一般都略高于男子,晨间体温平均可高出0.3℃左右。此外,女子体温又受到月经周期影响,行经时体温偏低,排卵时体温最低,之后逐渐升高。
(3)体温的年龄差异:初生婴儿体温不恒定,一直到数月后才逐渐恒定。幼童体温稍高于成人,年老人体温则有降低倾向。
(4)剧烈运动:高温环境以及某些药物等也可暂时引起发热,这些都应给予注意。
(5)少数人的平时正常体温可能低于36.3℃或高于37.2℃。
7. 什么能治热毒
根据你的描述,属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受刺激后,毒素淤积于体表的现象,想彻底治愈建议采用中医疗法,运用针对性的中成药内部综合调理是可以治愈的。
8. 热毒怎样治疗
您好!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分为六种,称作六淫,分别是风、寒、暑、湿、温、热;热毒只是其中之一。
热毒炽盛型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有红斑、烦躁或昏迷、大便干结、尿少、咽喉肿痛、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弦数。此型病人属于热证。《神农本草经》中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食同源,药食同理。我们也可以说“疗寒以热(温)食,疗热以寒(凉食)”。
此型病人宜吃寒性或凉性食物。寒性或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等功效。常见寒性(凉性)的食物有:莲藕、竹笋、芦笋、冬瓜、慈姑、丝瓜、黄瓜、苦瓜、蕹菜、油菜、菠菜、苋菜、荸荠、莴笋、白菜、西洋菜、葫芦、枸杞菜、茭白、绿豆、荞麦、大麦、小麦、薏苡仁、苹果、香蕉、番茄、芒果、甘蔗、梨、橙、柚子、木瓜、杨桃、海带、紫菜、海藻、田螺、田鸡、茶叶、兔肉、鸭肉、甲鱼等。
热毒炽盛型病人的饮食禁忌:由于该型属热症,热症病人忌食温燥伤阴食物:如生姜、大蒜、辣椒、胡椒、桂皮、八角、韭菜、洋葱、荔枝、狗肉、羊肉、猪肉、猪肝等。
[临床表现]
发热,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心烦失眠,干咳短气,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低热盗汗,颧红,头晕耳鸣,吐血衄血,舌红,脉数。本证多见于晚期肺癌并阻塞性炎症,各种肿瘤有骨转移,中晚期肝癌等。
[治疗法则] 治实热阳毒者,宜清热解毒,滋阴降火; 治虚热阴毒者,温补托里,扶正祛邪。
[常用方药]
1、基本方药: 龙胆草20g,地骨皮、白薇各15g,白茅根、蛇舌萆、山豆根、鱼腥草、败酱草、龙葵各30g,冬凌草、虎杖、青黛各15g,大青叶20g。
2、随证加减: 上焦肺热者,加黄苓12g; 中焦热者,加黄连12g; 下焦热者,加黄柏10g; 三焦热者,加山栀子10g; 肝胆炽热者,加龙胆草、龙葵、半边莲各30g; 胃肠腑热者,加大黄15g,苡仁30g; 小便赤者,加通草、滑石、竹叶各10g。
[其他措施]
1、针刺治疗: 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阳陵泉、百会、神阙。用此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2、推拿治疗: 足底部轻轻按揉,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3、调护方法
(1) 注意卧床休息,症状有显著减轻或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
(2) 对发热者,需每日测体温3~4次,待体温正常后每日测体温1~2次。
(3) 可进丰富营养的食物或清淡的食物,禁辛辣、酒等助热之晶。
(4) 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恢复阶段,应禁止性生活,因房劳伤肾气,有碍于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9. 中医中的热毒症是什么意思
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分为六种,称作六淫,分别是风、寒、暑、湿、温、热;热版毒只是其中之一。
热毒炽盛型权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有红斑、烦躁或昏迷、大便干结、尿少、咽喉肿痛、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弦数。此型病人属于热证
10. 中医说的热毒蕴结是怎么回事怎么消除热毒
热毒蕴结证 - 病理特征
热毒蕴结证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专出血,其中以感受属热邪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