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疖的中医疗法有哪些
1.热毒壅滞:周身散发,发无定处,局部红肿热痛,伴见小便黄,大便干结,舌偏红、苔薄黄根微内腻,脉弦容滑或微数。治宜清热解毒、消疖。
方药: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地丁20克,黄芩、黄连、山栀、生地各10克,赤芍、连翘、芦根各15克,酒军4克。
2.暑热郁阻(暑疖):发于夏暑之季,轻者以头面及上半身多发,重者遍身可见。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成簇生状,破后流脓水,局部潮红胀痛。重者伴见头痛、发热、周身困重,心胸烦闷,舌偏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治宜清暑化湿、消疖。
方药:藿香、佩兰、淡竹叶、苍术、黄芩、龙胆草各10克,连翘、滑石(包)各15克,蒲公英、地丁、金银花各30克。
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鱼腥草各3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克。
3.中成药治疗:初期可用防风通圣丸、连翘败毒丸、三黄丸、清解片。红肿疼痛者用六应丸、六神丸。
4.外治法:初期可外敷金黄散、千捶膏,或用仙人掌捣烂外敷。溃脓期可外敷太乙膏掺九一丹,脓尽可改用生肌玉红膏。
⑵ 火疖子怎么治
疖子,夏来天尤其多见自,俗称“暑疖”。中医认为是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随处都可发生,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
疖子初起时如黄豆大或梅子大,发红,发热,又肿又痛,逐渐向四周扩大。数天后,在中央出现一个黄白色的小脓头,溃破出脓后就逐渐愈合。但是往往这里好了那里又发,顽固难愈;特别是当病人正气虚弱,或挤压疖子,还会引起“疮疡内陷”,“疔毒走黄”,也就是败血症。所以,不能忽视对疖子的预防和治疗。
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鹿草拔毒膏)须疖肿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⑶ 治疗痈疖的方法,最好是中药的,谢谢
“中医的‘系统’,是一个未经实证也难以否证的系统,要接受它必须依靠专信仰。因为属这一套系统非常模棱两可,怎么说都说得通,所以同一个病人,让三个名中医来看可能就有三种说法。现代医学依靠的是客观的医疗手段,而中医看重的是主观的医术,而这种对个体的强调,正是宗教、哲学的一个特征。”
⑷ 如何治疗眼疖子
麦粒肿,又名眼疖子、针眼,是眼科常见病.此病初期,眼睑红肿较轻,局部发热不适而痒,舌质红苔淡黄或薄黄,脉浮数.
麦粒肿
麦粒肿即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为针眼。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屈光不正、糖尿病、消化功能紊乱、体质虚弱及不良卫生习,惯者易患此病。有内外之分,发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围的皮脂腺者,称为外麦粒肿;发生于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本病为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预后较好,无损于视力。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
[临床表现]
初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疼痛为主,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检查见患处皮肤红肿,触摸有绿豆
至黄豆大小结节,并有压痛。如果病变发生在近外眼角处,肿胀和疼痛更加明显,并伴有附近球结膜水肿。部分患者在炎症高峰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外麦粒肿3~5日后在皮肤面,内麦粒肿2~3日后在结膜面破溃流脓,炎症随即消退。也有部分麦粒肿既不消散,也不化脓破溃,硬结节长期遗留者。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局部湿热敷,用干净毛巾或纱布,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
(2)抗菌素眼药水如氯霉素或利福平或氧氟沙星点眼,每日4~6次。抗菌纱眼膏如金霉素或红霉素涂眼,每日1~2次。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个别重症,可肌注青霉素或口服抗生素。
(3)脓肿成熟,出现黄色脓头,可切开排脓。但切忌挤压局部。
2.中医药治疗
(1)外治法:外涂玉枢丹或清火眼丸。取药研磨成汁,涂于结肿部位。
(2)内治法:
①风热外侵:睑部肿物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伴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煎)、淡竹叶10克、甘草6克、防风10克、大花 粉12克、牛蒡子10克、芦根10克。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
②热毒壅盛:眼睑红肿痛难睁。兼有口干,头痛,发烧,尿黄,便秘,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穿山甲12克、栀于10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2克、皂角刺12克、归尾12克、甘草6克、赤芍12克、金银花各15克、大黄5克、芒硝10克。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或牛黄解毒丸。
[预防与调养]
本病局部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甚至造成海绵窦栓塞,危及生命。
⑸ 中医如何认识疖
《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热疖是易发于夏秋季节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分为有头疖(毛囊疖)和无头疖(汗腺疖)两种,局部红、肿、热、痛,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病因为毛囊或其周围浅层组织感染葡萄球菌引起。 中医将热疖归人“温毒”范畴,又称暑疖;有头疖又称石疖,无头疖又称软疖。病因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湿郁蒸肌肤,汗泄不畅,致生痤痹,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多发于头面部。体质衰弱,皮毛不固患儿,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 [辨证分型] 分二型。①暑毒蕴结型:局部红肿,掀赤,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胸闷泛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两脉洪数,小溲赤热。②正虚邪恋型:患处肿硬不消,脓水淋漓,皮下溃空如囊状,伴低热,纳呆神疲,大便溏薄,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软数。 [治疗原则] 清暑化湿,泻火解毒;或益气托里消疮。 [中医药治疗] ①可应用清暑泻火,化湿解毒的中草药,如金银花、连翘、丹皮、竹叶、藿香、佩兰、赤芍、生甘草。再随证选用中药,如热毒炽盛型选用黄连、黄芩、生栀子;正虚邪恋型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 ②中成药选用牛黄解毒片、清解片、六应丸或六神丸。 ③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金银花、牛黄、蒲公英、大黄、生石膏。
⑹ 这是中医开的方子,治疗疖肿的,他说里面的浓不用引流,吃这个药就能自行吸收。靠谱吗
金银花30克: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30克: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版,消炎。
甘草权10克:清热解毒,祛痰止咳,防治肿瘤。
蒲公英30克: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车前草30克:利尿,止咳祛痰,抗炎。
芦根30克: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当归7克: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川芎7克: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
板蓝根15克: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凉血消肿。
天葵草15克:解毒消肿,利水通淋。
赤芍15克:养阴,行瘀,止痛,凉血,消肿。
他说的是对的,吃这个药能够清热,解毒,消炎,祛瘀,排毒,消肿,散结,很靠谱。
⑺ 为什么总是长疖子、中医上该怎么治疗。
中医认为疗子由内向外发散出的毒物,黄疖是热毒发散,楼主上火了,火气重,治疗方法,多吃萝卜
⑻ 怎么治火疖子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鹿草拔毒膏)外敷;
本病的预防
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
⑼ 疖的中医药治疗法是怎样的
①热毒壅滞:周身散发,发无定处,局部红肿热痛,伴见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版偏红、苔权薄黄根微腻,脉弦滑或微数。治宜清热解毒、消疖。
方药: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地丁20克,黄芩、黄连、山栀、生地各10克,赤芍、连翘、芦根各15克,酒军4克。
②暑热郁阻(暑疖):发于夏暑之季,轻者以头面及上半身多发,重者遍身可见。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成簇生状,破后流脓水,局部潮红胀痛。重者伴见头痛、发热、周身困重,心胸烦闷,舌偏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治宜清暑化湿、消疖。
方药:藿香、佩兰、淡竹叶、苍术、黄芩、龙胆草各10克,连翘、滑石(包)各15克,蒲公英、地丁、金银花各30克。
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鱼腥草各3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克。
②中成药治疗:初期可用防风通圣丸、连翘败毒丸、三黄丸、清解片。红肿疼痛者用六应丸、六神丸。
③外治法:初期可外敷金黄散、千捶膏,或用仙人掌捣烂外敷。溃脓期可外敷太乙膏掺九一丹,脓尽可改用生肌玉红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