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医怎么解释痈
营卫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疮者皮外也,疡者皮内也,痈者肉之间也,疽者骨之里。
㈡ 中医如何认识疖
《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热疖是易发于夏秋季节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分为有头疖(毛囊疖)和无头疖(汗腺疖)两种,局部红、肿、热、痛,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病因为毛囊或其周围浅层组织感染葡萄球菌引起。 中医将热疖归人“温毒”范畴,又称暑疖;有头疖又称石疖,无头疖又称软疖。病因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湿郁蒸肌肤,汗泄不畅,致生痤痹,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多发于头面部。体质衰弱,皮毛不固患儿,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 [辨证分型] 分二型。①暑毒蕴结型:局部红肿,掀赤,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胸闷泛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两脉洪数,小溲赤热。②正虚邪恋型:患处肿硬不消,脓水淋漓,皮下溃空如囊状,伴低热,纳呆神疲,大便溏薄,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软数。 [治疗原则] 清暑化湿,泻火解毒;或益气托里消疮。 [中医药治疗] ①可应用清暑泻火,化湿解毒的中草药,如金银花、连翘、丹皮、竹叶、藿香、佩兰、赤芍、生甘草。再随证选用中药,如热毒炽盛型选用黄连、黄芩、生栀子;正虚邪恋型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 ②中成药选用牛黄解毒片、清解片、六应丸或六神丸。 ③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金银花、牛黄、蒲公英、大黄、生石膏。
㈢ 痈有哪些中医药治疗法
①热毒蕴结(初期):皮肤鲜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可无伴见症状。治宜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赤芍各15克,黄芩、山栀、荆芥、黄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芦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
②热毒壅滞(成脓期):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丹参、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黄连、山栀、当归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黄芩、连翘各10克,蒲公英、金银花各30克。
③余邪留滞(溃脓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治宜清热解毒、退肿。
中成药:六应丸或银黄片。体虚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②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露散。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
㈣ 痈有哪些中医疗法
1.热毒蕴结(初期来):皮肤鲜自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可无伴见症状。治宜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赤芍各15克,黄芩、山栀、荆芥、黄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芦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
2.热毒壅滞(成脓期):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丹参、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黄连、山栀、当归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黄芩、连翘各10克,蒲公英、金银花各30克。
3.余邪留滞(溃脓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治宜清热解毒、退肿。
中成药:六应丸或银黄片。体虚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4.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露散。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
㈤ 痈治疗方法有哪些
(1)西医药治疗。
①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
②炎症范围扩大,中央已形成坏死组织,全身症状逐渐加重者,应采用十字或双十字切开术,要深达筋膜,切断皮下纤维小梁,节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排脓。
③抗生素治疗:轻症,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或泰利必妥,或万古霉素。重症,肌注或静滴青霉素类药物。灭滴灵对厌氧菌效果较好。
④卧床休息,疼痛发烧者,可给予解热镇痛剂。
(2)中医药治疗。
①热毒蕴结(初期):皮肤鲜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可无伴见症状。治宜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赤芍各15克,黄芩、山栀、荆芥、黄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芦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
②热毒壅滞(成脓期):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丹参、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黄连、山栀、当归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黄芩、连翘各10克,蒲公英、金银花各30克。
③余邪留滞(溃脓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治宜清热解毒、退肿。
中成药:六应丸或银黄片。体虚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②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露散。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
㈥ 治疗痈有几种方法
1.西医药治疗
<1>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
<2>炎症范围扩大,中央已形成坏死组织,全身症状逐渐加重者,应采用十字或双十字切开术,要深达筋膜,切断皮下纤维小梁,节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排脓。
<3>抗生素治疗:轻症,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或泰利必妥,或万古霉素。重症,肌注或静滴青霉素类药物。灭滴灵对厌氧菌效果较好。
<4>卧床休息,疼痛发烧者,可给予解热镇痛剂。
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
热毒蕴结(初期):皮肤鲜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可无伴见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轻者宜疏风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荆芥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0克、芦根30克。
服上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
热毒壅滞(成脓期):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丹参20克、生石膏(先煎)20克、黄连10克、山栀10克、当归尾10克、川芎10克、皂刺10克、炮甲片10克、蒲公英30克。
余邪留滞(溃脓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
治法:清热解毒,退肿。
方药:内服中成药六应丸或银黄片。体虚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2>外治法
中医治疗痈以外治法为主,根据全身症状配合服用中药。
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露散。
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
㈦ 治疗痈的中药处方有哪些
1.西医药治疗
<1>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
<2>炎症范围扩大,中央已形成坏死组织,全身症状逐渐加重者,应采用十字或双十字切开术,要深达筋膜,切断皮下纤维小梁,节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排脓。
<3>抗生素治疗:轻症,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或泰利必妥,或万古霉素。重症,肌注或静滴青霉素类药物。灭滴灵对厌氧菌效果较好。
<4>卧床休息,疼痛发烧者,可给予解热镇痛剂。
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
热毒蕴结(初期):皮肤鲜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可无伴见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轻者宜疏风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荆芥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0克、芦根30克。
服上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
热毒壅滞(成脓期):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丹参20克、生石膏(先煎)20克、黄连10克、山栀10克、当归尾10克、川芎10克、皂刺10克、炮甲片10克、蒲公英30克。
余邪留滞(溃脓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
治法:清热解毒,退肿。
方药:内服中成药六应丸或银黄片。体虚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2>外治法
中医治疗痈以外治法为主,根据全身症状配合服用中药。
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露散。
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
【注意事项】
痈较疖重,应保持疮口周围皮肤的清洁,避免对疮口的挤压摩擦。根据痈发部位,制动相应活动,如腋痈宜用三角巾悬吊上肢,脐痈、臀痈应卧床休息等。
㈧ 治疗痈疖的方法,最好是中药的,谢谢
“中医的‘系统’,是一个未经实证也难以否证的系统,要接受它必须依靠专信仰。因为属这一套系统非常模棱两可,怎么说都说得通,所以同一个病人,让三个名中医来看可能就有三种说法。现代医学依靠的是客观的医疗手段,而中医看重的是主观的医术,而这种对个体的强调,正是宗教、哲学的一个特征。”
㈨ 中医是怎样治疗痈病的
痈的中医药治疗:①热毒蕴结(初期):皮肤鲜红、灼热疼痛
㈩ 痈偏方能不能治疗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中医文献中,“痈”是气血为毒邪壅滞不通的意思,分“内痈”和“外痈”。内痈生于脏腑,如肠痈、肺痈等,有专篇论述,此篇所论概属“外痈”范畴。
痈临床表现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方一】消痈汤【来源】《亲献中药外治偏单秘方》【组成】金银花15~30克,连翘9~15克,公英15~30克,赤芍9~15克,花粉9~15克,白芷6~9克,川贝母9~15克,陈皮9~15克,蚤休9~15克,龙葵9~15克,鲜生地15~30克【加减】伴有高烧毒热炽盛者,可加局方至宝丹、紫雪散或加生玳瑁9克;合并消渴症者,加生白芍、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活血止痛。
【主治】适用于蜂窝组织炎,痈疽初起,深部脓肿化脓感染等一切属于毒热壅阻经络、气血阻隔诸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大剂金银花、连翘、公英、龙葵、蚤休清热解毒;花粉、赤芍、鲜生地凉血活血护阴;川贝、白芷、陈皮理气活血透脓。诸药协同,脓未成则促其内消,脓已成则促其溃破。
【方二】硫连粉【来源】民间。
【组成】硫磺30克,黄连20克【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涂患处,每日1~2次。
【按】硫磺性味酸温,具有解毒杀虫之功效。外用有软化表皮、杀死疥虫和霉菌的作用。黄连性味苦寒,含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湿热痞满、痈肿疔疮等。
【方三】菊豆泥【来源】民间。
【组成】野菊花30克,巴豆仁12个【功用】清热解毒,泻火散结。
【主治】痈疽。
【用法】共捣烂,敷患处、每日1~2次。
【按】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有外用蚀疮的功能。外用治疗恶疮疥癣。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野菊花含有野菊花内脂、苦味素、挥发油、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治疗痈疽疔肿、丹毒等证。
【方四】双白散【来源】民间。
【组成】白矾30克,马勃20克,白芷10克【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用适量,醋调,涂患处,每日1~2次。
【按】马勃具有消肿、解毒和止血的功用,体外试验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芷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解热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白芷对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方五】三枝煎【来源】民间。
【组成】柳枝20克,桑枝30克,黄柏15克【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主治】痈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按】桑枝性味苦平,功能祛风活络,通利关节,燥湿利水。柳枝性味苦寒,功能祛风止痛消肿,善治风湿痹痛,疔疮,丹毒等。黄柏苦寒,既可清热燥湿,又可泻火解毒。
【方六】斑蝥散【来源】民间。
【组成】斑蝥适量【功用】消痈散结,攻毒蚀疮。
【主治】痈疽。
【用法】研为细末,以少许放膏药上,贴患处,不久发痒起疱,将疱刺穿,流出毒水。
【按】斑蝥具有攻毒蚀疮,破血散结等功能。实验证明,斑蝥主要有效成分斑蝥素在医药上有消肿破瘀、解毒消炎、通经杀虫等功效,主治症瘕、恶疮、疥癣、消化道肿瘤等症。
【方七】仙掌石膏糊【来源】民间。
【组成】仙人掌50克,生石膏粉30克【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消痈。
【主治】痈疽。
【用法】将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碎捣烂,和生石膏粉调成糊状,每隔8~12小时换药1次。
【按】药理实验证实仙人掌有抑菌作用,对急、慢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且是免疫增强剂,外用治疗疖肿、腮腺炎、乳腺炎等症。石膏辛、甘、大寒,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方八】雄栀粉【来源】民间。
【组成】雄黄30克,栀子20克【功用】泻火解毒,清热消痈。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涂患处,每日1~2次。
【按】栀子有清热解毒、泻火、降血压、利胆等功用,含多种苦味素甙,其水浸液在体外能抑制各种皮肤真菌。
【方九】鱼腥草煎剂【来源】民间。
【组成】鱼腥草40克,菊花叶30克,绿豆30克【功用】利湿消肿,泻火散结。
【主治】痈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按】鱼腥草性辛,味微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鱼腥草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绿豆所含的单宁能凝固微生物原生质,可产生抗菌活性。绿豆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其所含有的香豆素、生物碱、植物甾醇、皂甙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数量或吞噬功能。
【方十】蜗牛粉【来源】民间。
【组成】活蜗牛12个,白糖50克【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痈疽。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用适量,凉开水调匀,涂患处,每日2~3次。
【按】蜗牛肉还有医疗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理疖等功能,可治疗红白痢疾、夜尿、哮喘、疮疖脓肿等多种疾患。白糖性甘平,外用能收敛生肌,促进皮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