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

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

发布时间:2021-03-02 02:31:52

⑴ 中医心理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西医概念,中医归纳为情志病,如何治疗,需要辨辨证候

⑵ 中医情志生克法在治疗情志疾病中食如何运用的举例说下,谢谢!

情志来生克法:情志失调,自一定会对五脏造成坏处,中医里叫做“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针对情志病,中医基本上采取了情志生克法。情志生克原理实际上还是五行相克。“喜胜悲”,高兴就能战胜悲伤,喜是火,悲是金,用五行的说法就是火克金;“悲胜怒”就是悲伤战胜大怒,就是金克木,肝主怒,大怒则肝火不能收敛,因此用肺金收敛的方法来降肝火;“恐胜喜”的意思是;恐惧可以战胜过喜过散的心,一定要找到一个病人平常见到觉得很恐惧的人,才可以做到这一步。“怒胜思”,一个人思虑太过的话,激怒他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思胜恐”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这就是五行里说的“土克水”。用情志对治法,也就是用生活来解除认得疾病。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问题出现前就尽快的化解它,而用情志生克的方法来解决,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
采纳哦

⑶ 中医为什么能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类疾病--强迫症、自闭症、焦虑症、恐惧症等诸多症候是西医的称谓,中医对上述诸多症候归纳为--情志类疾病。强迫症、自闭症、焦虑症、恐惧症只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与程度轻重变化的不同反应症状;例如最初出现的自闭症,不愿与人接触,进而发展为强迫症,强迫症病理特征是反复加重复的思考或行为动作,其发病机制是心虚脾郁,进而可发展为焦虑症;焦虑症的病理特征是:敏感、烦躁、悲观、忧愁、悲伤、易怒、心情沉重等等,其发病机制是体内的经络、脉道被痰饮、淤血等实邪物质所阻塞;另一方面体内的气血亏虚,而运行不畅,最终导致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大脑都受到损伤、故发病。焦虑症的继续发展可发生为恐惧症,恐惧的病理特征是:紧张、惊慌、惶惶不可终日,一有风吹草动(平常人看来很正常的种种现象)患者都感到极度难受,惊恐万状,不能镇定自己的情绪,严重患者常有大难临头,濒于死亡之感,不可言状。恐惧症的发病机制是:心、肝、肾三脏皆受到伤害所致。 患者们会问为什么心理情志类疾病与人体的气血,内脏有关系?简单的讲,人体的构造是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外表:身体躯干,大脑、皮肤肌肉等、内部:血液、经络、五脏六腑等 。而人体的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故障或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因为人体内有丰富的血、气、神经,它们在人体内已形成了一张非常密集的网,任何微小的感觉都会被作为讯息、讯号迅速传递全身,因此如果人的大脑出了故障,信息可传递给体内的各个器官,从而对这些器官(中医叫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大小肠、膀胱、胃、胆、子宫等)造成影响或者伤害,一旦这些器官受到损伤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体内重大病理反应。自然大脑的受到的反应和病理损害就最为直接和强烈。因此,人首先在感觉上就很难受,这种感觉上的难受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各种症状的心理情志类疾病。 前面谈到的诸多症状,心理感觉与难受尽管千奇百怪,千变万化,其实都是虚无的,我们不要去追逐这些感觉和情绪,更不要去研究这些如烟云的思绪由来,回过头来找准疾病的发生根源—源头、才能彻底根治心理疾病。 中医依靠什么治疗心理类疾病?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从外及里的透彻理解以及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仅仅指人体物质本身,更包含这个肉体所焕发的精神与思想,如果精神与思想出现了故障,很容易的自然而然的就会找到精神思想的发源地—人的大脑,以及与大脑密切相关的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一系列血肉关系!找到了发病根源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传统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强大理论根据。当然,心理情志类疾病总的发病病机和病因我知道,但不同患者的病因和患病时间长短是有区别的,因此在辨证和治疗上应有所区分。 关于中医的“辩证“一词之解释:中医通过对病人的观望:看气色、舌苔、闻听对病人的气味、气息、呼吸,问询具体症状;切脉,这四个程序就叫“四诊”。然后根据医者所掌的中医理论知识如:八纲,六经,卫气营血,气血津液,三焦,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等来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得病的部位,性质,气血,阴阳盛衰,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进而确立治疗法则,组方用药。

⑷ 临床情志病的治疗思路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内一种治法。情志病,是指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然而和法通过和解、调和或缓和的方法使气机调畅,阴阳调和,各脏腑功能协调平衡,故和法治疗情志病常常可以使久治不愈,前人缺乏恰当治疗的疾病获得转机。

⑸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与现代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

都是老师逼的,唉!

⑹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病。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现整理如下。

探病源 立论多宗 痰 瘀 郁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变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致六郁之病生焉”。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郁证初病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多属实证,经久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患者大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其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痰、瘀、郁之间相互交杂,互为因果。颜师认为痰与瘀血关系最为密切。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为痰,其乃生化之本。张景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说,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痰与郁的关系也颇密切。《直指方》云:“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郁证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疾病的总称。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致脏腑不和等引起种种痰病均属之,其范围非常之广。王安道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试观六郁中的血郁与血瘀在病机上是相同的,只是在病名上略有区分而已。痰瘀郁均可以用气来贯通,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滞可成痰。又因气为血师,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少,气止血亦停。另外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而成,故气滞又可成郁。颜师独具慧眼,从此三者论治情志病,常应手而效。

探病位 重在心肝兼胆腑

《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宫,主明则下安”。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在生理情况下,心神正常,五脏六腑就能在心神的主导之下协调进行活动,心神不仅主导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如病理因素扰及心神,影响了心神行使主导精神活动的机能,就会出现各种神志异常的症状,若神不守舍出现失眠多梦、夜游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现心烦懊侬,情感多变,若心神惑乱可出现精神恍惚、神绪不宁、易惊、悲忧喜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甚则痴呆或神昏,或癫或狂。但五脏相关常见病本于他脏而间接影响心神。故《内经》“五神藏”之说,即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都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所以,五脏有病,都可以出现神志症状。颜师除了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称魂魄,兼赅意志,为主体思想外,十分注重于肝胆。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易动而难静,且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气自郁于本经,可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上冲于心可有热厥心痛,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可有气喘不平、呛咳、乘脾可有脘腹胀痛、乘胃、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呕酸,而且气有馀便是火,素为肝郁之体,可有实火,症见目赤颧红,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脉弦劲有力。郁火症见寒热往来,乳房结核,颈生瘰,脉郁结不扬。若素为阴虚之体又可见颧红骨蒸,不寐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重按无力的虚火之症,火旺又能生风,初起上犯巅顶,可见头目晕眩、耳鸣、旁走四肢经络可见肢体麻木等。证状纷繁,不一而足。胆又称奇恒之府,与肝相表裹,其位居中中枢而职司疏泄,疏泄功能主要是调畅气机,胆主少阳,少阳为枢、气机的升降出入都须通过为枢之少阳才能完成,故胆具有通达上下,在乎中和而生化万物的功能,宫居中正主裁决断,胆在人体思维活动中心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等各个环节来完成,而以心为主导,其中肝主谋虑,司疏泄有较大影响,但还要通过秉刚果之气,直而不疑之胆进行控制和调节,故有“胆主决断”之说。因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故胆腑病变多在气分,临床上一般将胆病每见痰液交结之症,胆实热证的表现有胸胁胀痛,心烦懊侬,狂燥少寐,口苦咽干、头痛、目赤目黄。胆气虚寒证表现有善畏易惊,入夜难眠,眩晕目花,关节酸痛等。在临床上,情志病但见一脏之证者鲜有之,所以,在辨证论治中抓住“心肝”为中心环节外,但对胆,这一较为特殊的脏,也不应忽视,这样才能纷杂的诸多症状中,辨明病位,更好地运用治法。

论治法 调气活血养心神

颜师对“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百病之长”之说颇为赞赏。认为“气”之与病密切攸关,因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气虚、气实、气滞等均可导致疾病,气滞而致血瘀乃是郁证的病机,故平衡气之升降出入,调畅气机是治疗情志病的主要治则,逍遥散是常用之方,本方由四逆散加减而成,根据《内经》“木郁者达之”原则,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非养营血而健脾土,以柴胡疏肝解郁,归、芍和营补血养肝,茯苓、白术、炙草健脾补中,再加薄荷以增解郁之功,若气郁化火,再宗经旨:“火郁者发之”加丹皮、山栀以发散之。情志病变,罹肝传脾,也可直接罹肺为害。《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七情内伤,脾胃运化失常,酿成痰湿,如见肝胆郁热而痰气内伤、心气不足而心神浮越,颜师撷《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疏解肝胆郁热,益气养心敛神。若取化瘀法效欠佳时,改用本方常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方中有柴胡、黄苓、桂枝、茯苓、半夏、大黄、铅丹、姜枣、龙骨、牡蛎、人参等12味药物组成。其中柴、苓、大黄解肝胆郁热,参枣、龙牡、铅丹益气、敛神、镇惊,桂枝、半夏、生姜化痰利湿。因铅丹有毒,且对肠胃道有刺激,常以镇逆气、除痰涎,通躁结生代赭石代之,临床上凡属肝胆郁热,痰气内扰之情志病,包括不寐、脏躁、痛证、癫狂,及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只要辨证准确,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见痰内扰,神不守舍,可用黄连温胆汤清心祛痰。礞石滚痰丸泄热涤痰,白金丸解郁化痰。如痰火较盛,心烦易怒,舌红脉数,可用除痰降火汤,此方即温加珍珠母、夜交藤、山栀、龙胆草,疗效亦佳。

“血百病之胎”,是指百病与“血”有关。《医学准绳》指出:“百病由污血者多”情志病日久,必有瘀血阻滞,这也就是颜师“久病必有瘀”之观点。治法上提出活血化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活血化瘀能整气血平衡以俾阴阳之通。王清任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颜师在情志病的运用中常用疏肝化瘀或清热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气,加桔梗使气机上升,牛膝导血瘀下泄,,适合于一切气滞血瘀造成的痛证,尤对肝郁日久,经疏肝法无效者投之每能奏功。如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久之凝滞脑气,神明受忧而出现烦扰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彻底夜不寐可服之,并加磁朱丸吞服,且磁朱丸能通络安神,故对女性经闭者有通经之功,效果更佳。如因瘀而成癫狂者,出现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神志失常用癫狂梦醒汤,行气祛瘀醒神,也可用桃核承气汤,泄热逐痰宁心。古时有以桃花治愈癫狂的记载,因桃花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

《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所伤,虽分五脏,但必归于心,各种情志刺激,在影响本脏的同时,都会影响心的功能。所以,养心安神之法也常用,柏子养心汤、归脾汤是代表方。两方均有枣仁、柏子仁、合欢花等养心之品以宁神定志。颜师常喜归脾汤加入黄连一味苦寒入心,屡试屡验,如因脏液枯燥而发为脏躁者,又取甘麦大枣汤、百合汤等养心液,安心神。此外情志病的调摄也很重要。颜师常谓,此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疾病痊愈虽离不开药物的作用,但怡悦心志,开怀静养的精神调摄更是康复的关键。正如叶天士所云:“用药乃片时之效,欲得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诚哉斯言。

⑺ 中医里所说的情志病是什么病

病情分析: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并且五种情志对应着五脏。 意见建议: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五脏有病可影响到相应的情志,情志不正常也可以影响到五脏。

⑻ 情志养生的治神

所谓治神,是指用方药。针灸等疗法治疗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斋遗书》说:“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说明精神疾患与躯体疾患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针灸、中药不仅可通过调治躯体方面的病症,而达到解除精神负担的作用,同时许多方药针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起作用。如《养生论》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明合欢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实际上,中药对神情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还有很多,如人参“养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神”;龙眼肉“主安志,……久服强魄聪明”;龙骨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可治“大人惊痫”;牛黄能主治“掠痫寒热、热盛狂痉”;远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有“养心气、益智宁神”之功。以上说明,中药里确有不少具有对神志病变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此外,由这类药物为主组成,能够治疗神情病变的中成药也有很多。现简介如下:
天王补心丹:能补心安神,主治神经衰弱、烦躁失眠、思虑过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钱或片剂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灯芯红枣汤或淡盐水送服。
柏子养心丸:能清心养血安神,主治心血亏损、失眠健忘、夜多怪梦、心悸怔忡、神志不宁。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钱,早晚用温开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适用于肝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钱,用温开水或灯芯草煎汤送服。
安神补心丸:能养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鸣,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剂十五粒,温开水送服。
安神补脑丸:能养血安神,主治由于肝肾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遗精多梦。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钱,温开水送服。
妙香丸:能补心固肾、镇静安神,主治因元气不足所致心悸不稳、惊恐怯弱、喜怒无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更衣丸:以芦荟、朱砂酒制为丸,主治因大便燥结而引起的心烦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钱。
至于用针灸治疗情志病症,事实证明,亦很有效,这里就不多说了。此外,气功对于神志方面的病变有突出的疗效。这是由于气功疗法强调“存神”、“凝神”、“静思”、“宁神”、“神敛”、“调心”、“定志”、“入静”、“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强调以静心调神为要务,并据此而实现调节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阴阳的作用。通过练功,可排除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人体情绪变为平静、稳定,体内气化处于协调和顺的旺盛状态。尤其是气功中的“以意引气”,可通过各种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锻炼,调动正气达于病所,以驱邪愈病。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枢·枕中》亦引孙思邈的话说:“瞑目内视,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则愈矣。”这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自我暗示疗法。如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独特的心理治疗法,称做“内视心象疗法”,其方法是让病人想象的白血球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人靠这种方法恢复了健康。这与气功中所说在“意念”、“内视”的导引下,气往攻之的方法非常近似。
总之,养生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养生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

阅读全文

与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博动物医院在线电话 浏览:380
临淄爱佳宠物医院 浏览:582
苏泊尔养生壶怎么样打开 浏览:104
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浏览:845
养生壶如何做现磨咖啡 浏览:787
中医治疗失眠能根治吗 浏览:391
望京附近看妇科好的医院 浏览:773
治疗药物依赖的医院 浏览:100
闵行区中医院地址 浏览:543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物 浏览:489
石龙人民医院体检 浏览:507
盛京医院妇科哪个医生好 浏览:613
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 浏览:724
老年痴呆严重送康复医院好吗 浏览:185
治疗糖尿病阳痿的中药方 浏览:565
汕头潮阳哪里有宠物医院 浏览:984
医院妇科治疗仪 浏览:758
兴义博爱医院妇科 浏览:749
湖北武汉儿童医院电话 浏览:190
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