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进行养生与保健
1.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2.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3.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4.夏季瓜果丰富,可以多吃一些,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菠萝等。又常言:“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湿,甚至令人发虚热、头昏;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椹、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5.夏季人体阳气浮跃于体表,随出汗而外泄,使卫气不足,抵抗力减低,若此时感受外风,同样可引起风寒、风热、暑湿等症。因而夏季感冒也分多种类型:风寒感冒,发热不甚而明显恶寒,同时鼻流清涕,喷嚏连连,此时应立即服感冒清热冲剂两袋,一定热服。或喝葱白姜片红糖水,每2-3小时再饮一次,大多症状会明显缓解。若体温迅速升高,伴恶寒、咽喉不适等,多为风热感冒,早期可以服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维C银翘片等。若发热伴恶心或呕吐、腹部不适、腹泻等,多为暑湿感冒,类似西医胃肠型感冒,此时应及时服用藿香正气胶囊或水,初次可以加大剂量,每日3-4次,同时控制饮食,煮些荷叶绿豆粥食用。
6.潮湿闷热的气候,使人皮肤容易感染,夏季也是皮肤病多发的时节。注意皮肤护理,同时适当采用一些天然的草药洗浴,则会令人度过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叶浴,将桑叶100克左右放入锅内煮10-15分钟,再倒入浴盆内即可,能消除皮肤痤疮、疖肿、褐色斑等;又如薄荷浴,可预防湿疹痱子。
7.游泳注意安全
首先要选择一个水质较好的游泳场所,最好到游泳池中去,那儿比较安全。其次,做好下水前的准备活动,避免进入水中后发生手足抽筋的现象。最后,身体疲倦、腹中空空以及过饱时都不宜游泳。
8.喝水不是越多越好,要少量多次饮白开水
夏季气候比较闷热,出汗较多,平时一定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之前这四个“最佳饮水时间”要饮用1~2杯白开水,在出汗较多、运动或洗澡后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此外多吃蔬菜和水果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
⑵ 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资格证书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养生保健师,营养保健师,健康管理师,经络调理师,公共营养师。
1、养生保健师是利用中医体质养生理论和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调理、指导,通过综合性、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制定出不同体质类型人群的个性化养生方案,实现阴阳平衡协调,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专业养生保健技术人员。
2、营养保健师是运用营养学和保健食品学,食品卫生学以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各类人群的营养给予指导、疾病予以营养防治并向大众传播营养食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3、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
4、经络调理师运用中医经络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脏腑功能,调整、改善各种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专业人员。
5、公共营养师主要从事营养咨询、营养指导、营养知识宣教等营养顾问工作和根据不同人群和年龄,进行营养食谱编制指导工作,属于职业技能型人才。
⑶ 中医养生的现代发展
1、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2、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近30余年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中医四诊仪——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其中的健康干预调整建议包括饮食养生、运动锻炼、足浴养生等。
⑷ 治未病如何干预亚健康
“治未病”调治“亚健康”的优势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调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针灸、推拿、药膳及气功导引等。2. “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方法(1)亚健康状态的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由于亚健康状态症状表现复杂多变,涉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的变化,故证候多样,给临床干预带来一定困难。亚健康状态涉及人体五脏,病多虚(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郁(气郁或郁火)、痰(痰湿或痰火)、湿阻等,如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确定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在方药选择上比较灵活,一般原则是选用性味平和的药物,忌用毒性药物,药物用量宜轻,疗程可长可短。同时,要考虑病人的依从性。 (2)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辨证施治: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看作亚健康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亚健康状态下,理化指标可能完全正常,或略不正常,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但有吸烟、饮酒、久坐不运动、生活不规律等多种已知的危险因素存在,其发生疾病的风险远远高于健康人群。对此,宜根据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施治方法。例如,超重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过轻的人机体抵抗力下降,脏腑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吸烟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等等。对此进行的干预主要是调整不良生活方式。中医在干预危险因素中可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对控制危险因素,恢复健康体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3)“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状态综合辨证调摄:通过各种养生保健手段是可以起到“未病先防”作用的。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是指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接近疾病的阶段。这一阶段好比植物将要萌芽,疾病萌芽就像毒苗即将破土一样,要破坏它生长的土壤、抑制它的萌生。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发生该病的高危人群,破坏其发生的土壤,方法就是综合干预,将异常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这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再如各种神经精神的轻度失调,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梦魇或咽中如有异物等。按亚健康状态采用中医辨治,从郁、痰或痰火论治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是指在疾病康复期出现亚健康的表现,如临床上有些病人在感冒愈后一段时间内仍有轻度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对此可运用中医四诊八纲察色按脉,区分阴阳,给出证候的定位、定性诊断,用中医药加以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若有较明显实验指标异常可以适当加用西药,但大多非西药适应症,以中医的方法综合辨证调摄是最佳选择。一般多首选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再选中药外用或内服。非药物疗法有饮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武术、保健等,用以调节体内阴阳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调节情志,缓解精神压力等。 药物疗法多以植物的根、茎、叶、花、子及动物骨、矿物质等天然药材为主,利用其四气五味归经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和正邪的消长。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无毒副作用,对亚健康阶段的调整十分适合。3. 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借助身体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节脏腑,从而实现强健体质、延年益寿之目标。“动则不衰”,运动养生“内养正气”(康健形体、调动气血、安定神志、固摄真精),结合“外防措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外避邪气,预防致病因素侵袭)是各类人群长期保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主要手段。运动养生既可康健身心,又可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既可治未病,又可促进病愈后早日恢复,真乃是永葆人体生命健康的济世良方。(二)落实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是我们的职责 为了落实国家卫生部提出的构建“健康促进、亚健康干预、疾病防治”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确保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工程的顺利实施,提升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把“治未病”理念贯穿到“防-治-康-养”的各个方面,通过我们把“治未病”变成可操作的模式,故需对医学发展方向的战略应作如下调整: 第一,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进全民慢性病预防意识; 第二,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等息息相关的有效的行为干预手段,尽早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 第三,建立中医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群和个体健康测量和评价,实施目标人群的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 第四,将医疗服务目标“前移” ,重视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与早诊早治;将医疗服务目标“下移” ,深入社区,进行防病健体宣传、辅导和督导,将农村和社区变成“治未病”的前沿。 (三)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是中医“治未病”的终极目标 用古人中医“治未病”的智慧,造福今人的健康,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的现状,逐渐向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转变,重保健、治未病,将成为今后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因而,“治未病之人”的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变革的主流。以人为中心,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和科技,则是发展我国“治未病”医学的必由之路。最后达到人们到医院不再是以看病为主要目的,而是对自己健康进行评估,再通过医生对就医者生活方式、饮食、心理、锻炼各个方面的建议,及时进行健康调养,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提高生活质量及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 ,人人“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⑸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面
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⑹ 中医对健康是如何下定义的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5个标准:
2.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3.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4.呼吸匀畅
《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牙齿坚固
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⑺ 性健康指导师是什么
性健康指导时其实就是说在性这个方面,然后对它进行一个指导。让他有对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⑻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哪些
国家承认的保健养生资格证书有养生保健师,营养保健师,健康管理师,经络调理师,食疗养生师。
1、养生保健师指利用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体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评估、调理、指导,通过学、练、检、调、养等综合性、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实现机体平衡协调,以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专业养生保健从业人员。
2、营养保健师是在营养师培训的基础上,运用营养学和保健食品学,食品卫生学以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各类人群的营养给予指导、疾病予以营养防治并向大众传播营养食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3、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4、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中医经络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脏腑功能,调整、改善各种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专业人员。
5、食疗养生师结合中国传统食疗养生科学和现代营养学知识与方法,为人们提供全面系统的食疗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传授食疗养生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
⑼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