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条养生常识,你知道几条
养生常识有减少盐分摄入;每天喝2000ml的水;吃饭时少喝水;高跟鞋7cm是极限;每周熬夜不超过2次。下面具体介绍:
1、减少盐分摄入
盐分摄入过多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健康问题,更会让你皮肤老化、出现皱纹。据研究,在饮食中减少盐分的人会自然爱上蔬菜和水果,对减重也很有好处,而且每减轻半千克,血压也会跟着降低一些,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女性一定要注意。
2、每天喝2000ml的水
生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每天需要1500~2000毫升左右的水。水不仅可以洗涤胃肠,还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喝水多的人,便秘和结石的发病率会比较低,皮肤也比较好。
3、吃饭时少喝水
可以在吃饭的过程中喝一点水来起润滑作用,但吃完饭后就不要再喝任何东西了,不管是喝水、茶还是果汁,都会影响食物的消化,最好等到1小时以后再喝。
4、高跟鞋7cm是极限
不是所有的高跟鞋都对健康不利,高跟鞋的“健康极限”在7厘米,如果超过了7厘米就会导致身体前倾,脚部的负担也会增加,会引发很多骨科疾病。所以,鞋跟的高度最好在7厘米以下。
5、每周熬夜不超过2次
年纪大了,熬夜之后会越来越难以恢复精力和神采,所以即使工作再忙、应酬再多,每周也不要熬夜超过2次,而且建议每天都安排半小时的午睡时间,让身体得到充足休息才是养生之道。
(1)中医养生榕言100条扩展阅读:
以下几种常见养生常识是错误的
错误一:饭后立即刷牙
吃完东西立即刷牙,会使食物中的酸侵蚀珐琅质,这样只会加强食物中的酸性对牙齿的破坏作用。正确做法是,先漱口,过半小时后再刷牙。
错误二:刮掉腋毛,就能减少流汗
刮腋毛对于阻止汗液产生没有任何影响,反倒是刮腋毛后,腋窝因为排出的水分无法隐藏而在衣服上留下汗渍。而且,刮腋毛也容易造成毛根脓肿。正确做法是,在汗水分解之前清洗流汗的腋窝即可。
错误三:汗是臭的
汗是没有味道的。不过汗水中含有很多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对细菌而言都是有养分的,但细菌分解汗液时,才会产生难闻的排泄物。
2.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医者仁心
胡秉言
医者有仁心,
慈悲济世人。
悬壶轻己利,
德品胜黄金。
中医
胡秉言
望闻问切了玄机,
草菌虫石祛恶疾。
砭灸针拔除百病,
理法方药胜今医。
3. 急用!!100条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在别人的博客上查到的,希望可以帮到你。(*^__^*)
4. 年轻人养生之道小窍门100条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定要吃早饭。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多喝水,温开水是最好的饮品。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4.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0.搓搓耳朵,刺激耳朵的穴位,能让脑袋更灵活。
21.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22.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9.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32.饭后不要马上喝水。
33.一日三餐,细嚼慢咽。
34.每天晚上以热水泡脚。
35.坚持锻炼。
36.早睡早起。晚上10:30半之前尽量放下手机上床睡觉。
37.定期做身体检查,不要忽视任何小毛病。
38.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39.用醋洗头,可所以头发潇洒顺滑,简单打理而且还有去头皮屑的功效。一同洗头时,还能够在水中放少量盐,也能够避免掉发。
40.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天然脱落。
41.冬季是冻疮的依法时节,蜜柚皮煮水可治冻疮。用蜜柚皮煮水擦拭患处,天天洗1-2次,几回即可收效。还有香蕉皮也能够有用治冻伤,使用方法是用香蕉皮的内中悄悄磨擦冻伤处,直至发热,几回即可收效。除此之外,猪油蜂蜜膏液能医治冻疮。使用方法:取猪油20克,蜂蜜80克,放在一同调匀成膏,敷于患处每日3次,数日克康复。
42.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确如此,这时你能够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今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重复几回就不会牙痛。
43.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彻底治愈打呼咬牙。不仅如此,橘皮水洗脸可起到润肤的作用。用法是:用开水浸泡几片橘皮,待温度适宜后,用橘皮水洗脸,能润肤。
44.橘子带着“白丝”吃。许多人吃橘子时都会把橘子上的“白丝”剥掉。由于橘子皮里富含丰厚的黄酮类物质,对身体有很大的优点。
45.午、晚餐,吃够30分钟:用“短平快”形容现代人吃饭的节奏一点也不过分。但是,一再压缩吃饭时间,也是在压缩我们的寿命。专家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用30分钟左右,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50次。
46.每天做家务45分钟:以走1000步消耗的热量为基准,拖8分钟地板或洗15分钟盘子能达到同样效果。而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的日常活动量应该不少于“6000步”。
47.手机响5秒再接:只要短短的5秒,就可以大大降低得脑癌的风险。手机在拨出号码和刚接通时,信号传输系统还不稳定,电磁辐射的功率最大。因此,接听电话最好等上5秒钟,再将手机贴近耳边,会减少很多辐射。
48.想发火忍耐10秒:高压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控制自己”。面对压力时,请在反应过激之前给自己10秒的缓冲,使自己慢慢冷静下来。以生气应对压力的男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会比不爱生气的人高3倍。
49.绿茶可以预防肝癌。
50.胖大海泡茶不宜长期饮用。
51.感冒不宜喝苦丁茶。
52.胆固醇高者应少吃鱿鱼。
53.海蜇皮能够缓解高血压。
54.老人晨练宜先进食。
55.午睡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56.服药不宜加糖。
57.员工不宜在办公室吃午餐。
58.不宜用沸水煎药。
59.清晨不宜开窗通风。
60.空腹不宜喝蜂蜜。
61.喝蜂蜜可以解酒。
62.起床后不宜立刻叠被子。
63.卧室窗户留缝有助于睡眠。
64.正确刷牙比选择牙膏重要。
65.刷牙宜用温水。
66.常常梳头有益于健康。
67.强忍泪水等于慢性自杀。
68.经常微笑有益于健康。
69.冬季养生应多食热粥。
70.步行最有益于老年人健康。
71.刷牙出血是身体在报警。
72.更年期女性多吃豆腐可以强健骨骼。
73.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但愿您也能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份自信。
74.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75. 名为五欲之最难破者,色次之,财又次之,食与睡更次之。名心不死,无以入道。
76.百病之始,起于风邪乘入。如体气虚弱,营卫失调,或忧思惊恐,酒色劳力,真气耗而外邪入矣。
77.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78.对于医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79.跳舞可延缓衰老。
80.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人只有悟到什么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后能顺其自然,这个人就是神人。懂得阴阳了,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了。
82.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你顺应这个过程,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调节病人的平衡,怎么会治不好病呢。
83.干嚼食物能够健脑。
84.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是不是这个道理。吃饭睡觉有几个人能顺其自然,有几个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为什么?因为它太简单了,正因为太简单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这就是辩证法。
85.女性多吃石榴有利于延缓衰老。
86.早餐一定要吃,并且尽量丰富。
87.什么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阴的制约了,所以其下场毕竟是……,同样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这就是失去阳对他的制约了。
88.如何具有大智慧,没有博大的胸怀,哪来的大智慧。
89. 每天一两麦片粥,预防糖尿病。
90.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西红柿减少皮肤辐射损伤。
93.凝神定气,物我两忘。
94.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9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96.豆浆中打鸡蛋做法不科学。
97.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胆结石。
98.打包食物必须回锅。
99.空腹时不要吃番茄,最好饭后吃。
100.每顿只吃八分饱。
(4)中医养生榕言100条扩展阅读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5. 中医养生 百科全说
楼主您好,以下是我的回答
欢迎您的采纳和追问
健康养生之道:养生应遵循自然规律
时下,养生理论五花八门,或推崇“静养”,或主张“节欲”,或强调“外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遵循自然规律,使生命完成自然的过程,方称得上重要的养生之道。
顺其自然是指按照自然的要求,内养其心,外养其形。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取之自然,正所谓“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取,五菜为充”。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倡饮食有节,合理地安排和选择膳食,做到饭有定时、食有定量,摄取的各种营养素要保持均衡。
顺其自然,还指人体应像自然界那样不停地运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到保持经常运动的人,全身的血液循环会得到调整和改善,摄入的氧气含量高,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也能延缓衰老、防病祛病、强身健体。当然,运动一定要适度,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间断地进行,切莫一曝十寒。
顺其自然,还要把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于自我加压,不管竞争如何激烈,诱惑如何多,机遇如何令人心动,都应把脑袋里的欲望减少一半,适可而止。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调节到轻松、旷达、舒展、平衡的状态,学会随遇而安,避免大喜大悲和激烈的情绪波动,让自己达观一点,待别人宽容一点,精神简约一些。因为心平气和有助于血脉流畅,恬静淡泊有助于颐养天年。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促使机体各器官功能活动协调、代谢有序,从而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身体上的疲劳和痛苦。”
顺其自然,是人生的坦然,是对生命的珍惜。它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生活,在追求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顺其自然得健康。
6. 中医养生秘诀100条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中医养生秘诀100条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版预览:
1记住:睡觉权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
应该是你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