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治胃病有什么好的中药
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内后饱胀、嗳气、返酸,甚容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Ⅱ 有什么好的中药治胃病
乌贼骨90克,贝母30克,甘草30克。将三味药共研成粉即可。每日口服3次,每次4克。本方适用内于胃痛、吐酸水、吐血等。容
蒲公英120克(炒焦),红糖27克。将两味共研成粉末即成。每日3次,每次9克。本方适用于胃热痛。
肉豆蔻6克,砂仁6克,广木香3克,公丁香3克。将上述的药共研细末即成。每日服两次(早晚饭前服),每次服2克(加入红糖6克)。本方适用于遇寒必犯的胃痛。
陈皮9克,元胡20克。将二药用醋炒,研成粉末即成。每日3次,每次服2克。本方主治胃痛及胃酸过多症。
甘草12克,陈皮20克。将二味研末。每日服两次,每次服2克。本方主治胃痛。
Ⅲ 治胃炎的药有哪些呢
胃炎药物种类繁多,有西药和中成药。西药分为有动力药物、黏膜保护回剂、抑制胃酸类的答药物。动力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调理胃肠功能的药物有马来酸曲美布汀。胃黏膜保护剂有硫糖铝、磷酸铝凝胶、铋剂以及前列腺素衍生物。抑制胃酸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广泛,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奥美拉唑等等。H2受体拮抗剂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泰胃美。如果胃炎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除了应用抑酸药加铋剂,还要同时联合两种抗生素,抗生素选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等。中成药有胃苏颗粒、温胃舒、养胃舒等。
Ⅳ 治疗胃病的中草药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每天两杯9味欣谓cha,养胃的同时兼顾调理脾脏及相关脏腑,更主要的是能标本兼顾。首先要避免对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饮食及药物,其实要重视治疗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以防感染到胃部。少量多餐,忌机械性、化学性刺激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要根据具体病症来...安排饮食,例如胃酸过多者,应禁食浓鸡汤等浓缩鲜汤、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质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而胃酸过少的需要多进食这些食品、
Ⅳ 能根治胃病的中药有哪些
有本图书馆里很老的书上有几个中药及偏方,希望对你有用。
(1)取黄芪内,白芍各10克,桂容枝,生姜,炙甘草各3克,大枣5枚,麦芽糖30克(冲),疼痛明显时加延胡索10克,良附丸(高粱姜,香附)6克,水煎服。
(2)柴胡3克,白芍,香附各10克,水煎服。
(3)取牛黄,珍珠层粉,象牙屑,青黛,冰片个等量研末,计量为1.6克/2个胶囊,每晚睡前服,4周为一疗程。
(4)取生胃酮,痢特灵,乌贼骨,白芨,洋金花,川芎,黄芪等制成饮片,每次5~8片,每日3~4次口服,4周为一疗程。
饮食应以面食为主,辅以低脂肪和适量的蛋白质,饮食要有节。
Ⅵ 治疗胃炎的中草药
老胃病吃那个中药胃泰散吧。我签了合同治疗的,我是十二年的糜烂性胃炎,买了12个疗程。吃了9个疗程后检查,糜烂没有了,就没吃了,剩下的送人了。他们的中药的确是霸道、、在这里帮他们宣传一下,以表感激。
Ⅶ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药材有哪些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如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食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继发于其他疾病等。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返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出血等。
该病属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本病病因繁多,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素虚、失治误治等皆可引发。
【方一】加味香苏饮(董建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壳10克,炒鸡内金5克,香橼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
【功用】调气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胀多气,时伴隐痛,反复发作,食后脘胀尤甚,不思饮食者。
【方解】本方以香附、橘皮为主药。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橘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与香附相配,既能调气和胃,又可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肠;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椽皮、佛手宽胸除胀止痛。诸药相伍,共奏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之功。
【药理】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木香、佛手能调整胃肠运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如伴见胁肋胀痛、口苦泛恶、肝郁不舒症状者,可加柴胡、青皮、郁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腑行不畅者,可入酒军或瓜蒌、莱菔子以导滞通腑;如伤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毕澄茄等品以行气散寒止痛;如顽固腹胀,反复不愈,则可配用鸡金散(鸡内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橼皮等量研末,每服3克,日2次),健胃消胀化滞(亦可用于汤剂)。
【方二】平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克,厚朴9克,陈皮9克,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2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或口苦无味,肢体倦怠,胸闷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而厚者。
【方解】苍术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煎加姜枣,其调和脾胃之功益佳。诸药相合,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气健运,胃得和降,则诸症自除。
【药理】苍术、厚朴可调整胃肠运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甘草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楂梅益胃汤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沙参30克,麦冬、玉竹、生地黄、木瓜各10克,山楂、山药各15克,石斛、乌梅、白芍各12克,甘草6克。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口干舌燥,少苔、
无苔或花剥苔。证属脾阴不足、胃土燥热型者。
【方解】方中用乌梅、山楂、木瓜、白芍之类以酸甘化阴,配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石斛等养阴益胃,伍山药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木瓜似有缓和胃肠肌痉挛的作用。山楂促进消化,对胃肠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一贯煎加味(赵清理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辽沙参15克,生地黄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5克,太子参12克,焦山楂30克,乌梅肉15克,鸡内金12克,广木香6克,甘草3克。
【功用】甘寒养阴,和中益胃。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痛,嘈杂干呕,不思饮食,食后胃脘痞满胀痛,口燥咽干,体倦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方解】本方取太子参、枸杞、山楂、乌梅、甘草之酸甘以化阴,助沙参、生地黄、麦冬滋阴生津之力;鸡内金补胃体;广木香理气,防酸甘之滞,助生生之机。以上诸药合用,益胃阴、养胃体。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多糖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一次。
【方五】温阳健胃汤(张继泽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用】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肠腺化生。症见胃脘隐痛,胃胀嗳气,大便或干或烂,脉细,舌苔薄白。辨证为中虚气滞者。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益气补中,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缓急止痛,良姜温中祛寒,木香行气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枳壳破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效。
【药理】党参具有保护胃黏膜功能。炒枳壳水煎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蠕动。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六】砂半理中汤(宋孝志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症见胃脘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扯之积,故做为脾胃病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良姜温中祛寒。
【药理】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香附可促胆汁分泌,抗炎镇痛。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按语】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能,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另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另冲);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2克(另冲)。
【方七】补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功用】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桂枝益气健脾温阳;枳实破气除痞;丹参活血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姜枣调和脾胃。
【药理】黄芪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抑制溃疡形成,保护胃黏膜。丹参、桂枝改善血液循环。枳实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
【按语】对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腹拘急、气逆咽哽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加当归、枸杞子。
【方八】舒胃和中汤(张志坚方)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5克,川连3克,淡吴萸1.5克,蒲公英30克,佛手片10克,生麦芽30克,炒神曲10克,炙鸡内金5克。
【功用】舒胃和中,疏肝清化。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症见上腹痞胀、疼痛,胁肋胀痛,嗳气吞酸,纳差泛恶或大便溏泻,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弦。
【方解】本方系化裁经方四逆散,为肝郁犯胃,食滞化热证而设。取枳壳之降气消痞,合柴胡之轻举疏达,引“脾胃之气行阳道”;用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蒲公英之苦寒清热,入肝胃二经,并散滞气;配川连、吴茱萸之苦寒泄降,清肝火而泄胃热,辛热开郁,暖脾而散寒邪;佛手片疏肝胃之滞气,滞气破则上下气机畅通,胃舒肝达;合生麦芽、神曲、内金之消食和胃。诸药配伍,合力舒胃和中,疏肝清化,升清降浊,旨在“以平为期”。
【药理】四逆散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环;其中柴胡枳实合煎有明显增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麦芽煎剂对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蒲公英有健胃作用。鸡内金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于饭后1.5小时温服。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每取5克,分2次于饭后1.5小时开水调服,以资巩固,以20~50天为宜。
【按语】本方为张志坚主任医师多年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剂。该方紧扣肝气犯胃、食滞郁热之病机,在四逆散基础上去破气之枳实,增入行气消痞、苦辛清化、舒胃消滞之品,熔升降有序、辛开苦降、清热消滞于一炉,俾胃气舒而中焦和。慢性胃炎如能按法施治,常可应手取效。
【方九】舒胃饮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芍9~15克,姜半夏、黄芩、川厚朴各9克,干姜4~6克,黄连3克,蒲公英15~30克,炙甘草9克。
【功用】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满闷饱胀,时作疼痛,嘈杂嗳气,呕泛吐酸,心下痞满,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本方乃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两方加减化裁而成。半夏泻心汤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加厚朴苦辛温,以其燥湿散满,行气导滞;蒲公英苦甘而寒,取其清热解毒,消积散结。共奏辛开苦降,理气消痞,缓急止痛之功。
【药理】姜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干姜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止泻作用。黄连、黄芩可拮抗回肠痉挛。芍药甘草汤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
Ⅷ 治疗急性胃炎的中医药有哪些
(1)外邪犯胃:发热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