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有疝气治疗药方吗
疝气是常见疾病,目前治疗疝气的方法只有2种。1、手术。2、非手术疗法,可以使用内中医磁疗疝气袋保守容治疗的,中药生物磁疗疝气袋利用生物磁疗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佩戴后能迅速起到温阳散寒,理气生机之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筋膜)新陈代谢,促进疝环口周围肌肉与筋膜增长,加速内环口的闭合,已达到治愈目的。不严重可以使用的,手术需要恢复半年,不严重不用手术。
B. 疝气中药治疗
干桂圆壳和干荔枝壳熬水当茶饮用可治疝气
C. 疝气可以喝中药医治吗喝什麽中药能治好
中医治疗疝气痊愈率在百分90左右..你可以试下这个方..橘核17川楝子12肉桂10厚扑12元胡回10枳实12海藻12昆布12桃仁12丹皮答15川军6..如果局部发硬加牡蛎20浙贝12如果疼痛加乌药13没药7效果很神气的
D. 中药治疗疝气方法
中药治疗是不可行的,疝气是由于腹压的增高造成腹腔内组织突破疝环进入疝囊腔形成,小儿可以考虑保守,成人还是尽早手术吧,不然形成嵌顿疝,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做个疝囊高位结扎术,影响不大。
E. 有没有偏方治疗腹股沟疝气或中药治疗
初期的话说明疝气比较轻,前期可以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法,也建议采用保守的治疗方式,比如疝气袋,一方面安全同时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术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痊愈也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的。初期的话还是采用保守治疗看看效果!
F. 治疝气的中草药有哪些
身体中的各种器官都有其一定的位置,如果这些器官发生位移而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卡住了,无法复位的话,这种情形就被称为疝气。中医认为,疝气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了解中医治疗疝气的常见偏方,通过中药内服调理全身多位脏器,补肾固本,化气利水,清热去湿。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
、罗晃子7 个。酒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2、
巴茅果3 个,茴香根15g ,香附米3 个。蒸甜酒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3、
玉凤花根15~30g 。水煎服。也可加小猪睾丸2 个,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4、
仙桃草(水苦荬)15g ,双肾草3g ,八月瓜根3g ,小茴香根3g 。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5、
白栎蔀3~5 个。煎汤加白糖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6、
白背叶根15~30g 。水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7、
地菍干根60g ,龙眼肉15g ,橘核15g 。水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8、
地黄瓜适量。水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9、
金丝桃不拘多少。加水、酒煨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0、
向日葵根30g 。和红糖煎水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1、
杨梅新根60g 。水煎,酌加酒或红糖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2、
豆鼓草根9g ,襄荷根9g ,茴香根9g 。水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3、
小果上叶9g ,姜昧草3g ,小楠木香6g 。红糖水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4、
金盏菊鲜根60~120g 。酒水煎服。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5、
疝气内消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6、
桔核丸,每日2次,每次服9克。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7、
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每次9克。
中医治疗疝气常见偏方18、
小茴香10克、荔枝核10克、桔核6克、吴茱萸6克、木香3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因此中医治疗疝气的偏方虽好,对症选择方是上策。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是保证疗效的前提,正规医院科学诊疗是您的最佳选择。
G. 怎么用中药治疗疝气
13岁了,单纯中药·治疗有一定差异性,最好去医院诊治。
H. 治疗疝气的中药该怎么治疗
问题分析:用微创手术,目前用的微创可视细胞支架植入术治疝气,治疗时版间短,权创伤小,恢复快,而且不受年龄和体质的限制,随治随走,是治疝气最好的方法。意见建议:疝气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避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祝患者早日康复!
I. 治疗疝气的民间偏方是什么
择妙草天医疝气方可以的呀,用后没复发,是中药成分的,对身体本身,不会带来任何的影响的。
J. 疝气的治疗药方有几种
【方一】导气汤
【组成】槟榔10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木香6克,枳壳9克,小茴香5克,橘核10克,荔枝核12克,川楝子10克,路路通10克。
【功用】疏肝理气。
【主治】腹外疝肝气郁滞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天台乌药散
【出处】《医学发明》
【组成】天台乌药18克,木香、炒小茴、青皮各6克,高良姜9克,川楝子12克,巴豆10克,槟榔9克。
【功用】温化寒湿,疏肝理气。
【主治】治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
【方解】方中主药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辅以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青皮疏肝调气,木香行气止痛;佐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减川楝子之寒,又增行气散结之功。诸药合用,共奏解寒凝,疏气滞,调肝络,止疝痛之功效。
【药理】加速肠壁血液循环,降低小肠紧张性,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镇痛,消胀。其中乌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蠕动,排出积气,促消化液分泌;木香对抗和松弛肠痉挛;小茴香排出腹气,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槟榔增强肠蠕动,有致泻效应;高良姜健胃,兴奋肠管;青皮促消化液分泌,排肠内积气;巴豆促进肠蠕动,导致腹泻,增加胆汁和胰腺分泌;川楝子镇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补中益气汤
【出处】《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当归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升麻、柴胡各3克。
【功用】补中益气。
【主治】腹外疝气虚下陷型。
【方解】方中主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辅以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活血,取其补而不滞,气血相生;使以升麻、柴胡升清举陷。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药理】增强内脏肌张力,纠正贫血,护肝;解热,抗金葡球菌,抗癌,抗放射线损伤。其中黄芪、人参、白术促进白蛋白合成,降低麝香草酚浊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机体耗氧量,增强心脏收缩力,升高红、白细胞及血色素。白术护肝,防止肝糖元减少;当归抗贫血,抑凝血,调节子宫肌张力;陈皮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肠气排出;柴胡、甘草抗肝损害。柴胡加强回肠收缩,升麻兴奋膀胱和未孕子宫。升麻、柴胡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柴胡抗病毒,抗过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暖肝煎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枸杞子各9克,乌药、小茴香、茯苓、生姜各6克,沉香、肉桂各3克。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逐瘀。
【主治】腹外疝治肝肾阴寒所致少腹冷痛,疝气痛,下元虚冷,四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方中主药肉桂大热,暖肝温肾,散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行气止痛;辅以当归补肝养血,枸杞子补养肝肾,乌药、沉香行气散寒止痛;佐以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温散寒凝。诸药合用,温补肝肾以治其本,行气散寒以治其标,以温下元,散寒凝,畅气机,睾丸、少腹冷痛自愈。
【药理】解热,镇痛,改善血液循环,抑制平滑肌痉挛。其中乌药、小茴抑制平滑肌痉挛,排肠积气,促消化,缓疼痛;肉桂扩张皮肤血管,促汗腺排泄,解热镇痛;沉香调节胃肠蠕动;枸杞子护肝保肝,提高免疫力;当归抗贫血,抑制平滑肌痉挛,茯苓镇静,抗溃疡,降低胃酸分泌。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橘核疝气丸
【主治】腹外疝气滞型。
【用法】每次5~10丸,每日3次。
【方六】外治疗法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生香附60克(粗研末),食盐60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酒醋炒热,布包频熨患处。
【方七】外治疗法
【组成】阳和解凝膏掺黑褪消或桂麝散。
【主治】腹外疝。
【用法】外贴患处。
【方八】外治疗法
【组成】伤湿止痛膏。
【主治】新生儿腹股沟斜疝。
【用法】二手指捏拢疝孔,再用伤湿止痛膏贴紧,再用丁字带固定。
【方九】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小茴香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汤内服,每日2次。
【方十】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荔枝核15克,黄芪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汤内服,日1剂。
【方十一】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白头翁。
【主治】阴疝。
【用法】不限多少,捣之,随肿处敷一宿。
【方十二】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干丝瓜瓤烧末。
【用法】每服6克,热黄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