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医饮食疗法
你的问题太大。中医饮食疗法有许多分支 你要问什么具体问题?
㈡ 如何治疗肾虚脾虚 学中医食疗方基本原则
男人不管肾是否虚空,最好都做一些强肾的事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预防肾虚。而强肾的方法有很多,如按压腰部。人们在为腰部做按摩之时,能够起到疏通血脉的目的。
㈢ 食疗基本原则有哪些
食疗有一些基本原则,首先饮食的量要有节制,对某一种食品也版不能偏爱偏食,食权品中的四气五味最好能比较调和等等。其次针对不同的体质实施食疗。作为一般的食品,当然一般人都可食用。但是作为一种食疗,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有的食品比较适宜吃,有的食品则不太相宜。不相宜的食品,从病的角度看,通常就称为忌口。比如胃口不太好的人通常就适宜吃些芳香的、帮助消化的食品,而不宜吃太甜、太油腻,以及茶、酒之类。
一般来说饮食讲究色、香、味、皿,从现代化生活基础条件来看,特别是从科学养生的视角来认识食疗问题,还应该加一个“平”字,也就是说,人体可以通过食疗,达到阴阳、气血处于相对性的平衡状态。因此,饮食应该讲究色、香、味、皿、平。
㈣ 食疗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食疗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饮食治疗要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因素,因人制宜,因此,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㈤ 中医食疗里怎样利用食疗治疗消瘦的
消瘦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之一,通常因摄入食物热量不足或体内热量消耗增多产生热量的负平衡,以致体内蓄积的脂肪及蛋白质日渐消耗所引起。患者一般呈体重减轻、皮肤粗糙、松弛而缺乏弹性,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骨骼显得突出。严重者往往极易疲劳,对四周环境缺乏兴趣、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由于抵抗力的低下,甚易感染,诱至死亡。
引起消瘦的原因颇多,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1.食物摄入不足:食欲不振而进食过少;由于胃肠道、口腔及咽部疾病而影响到食物的摄入;服用某些对胃有副作用的药物如氨茶碱、呋喃坦啶等,导致食欲减退、饮食减少等。
2.消化作用的紊乱:如老年人因牙齿脱落而影响了对食物的咀嚼,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化为糊精和麦芽糖,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分解,并能水解简单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其作用后主要产物为眎和胨、多肽和氨基酸,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具有重要意义,由胆盐或胆汁酸起着作用,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分别对淀粉、脂肪、蛋白质起分解作用。如果以上提及的消化液及酶类缺乏,则直接影响食物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3.吸收作用的紊乱:食物主要的吸收是在小肠中进行,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减少,即可引起消瘦,如慢性腹泻、斯泼卢征等。
4.慢性肝脏疾病,可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引起消瘦。
5.消耗的增加。如青少年活动多,热量消耗多;妇女妊娠期间对各类营养素需要量增多;过度的劳动;较长时间的发热,慢性创伤或患有肿瘤等消耗性疾病。
由于引起消瘦的原因很多(还有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因),故治疗消瘦要针对其病因来进行,但对营养不良所引起的消瘦,则主要是通过饮食的调养来治疗。
[饮食原则]1.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如多吃瘦肉、鸡蛋、牛奶、鱼类、虾、禽类、豆制品等。
2.适当增加糖类和脂肪类食品,多供热量以增加体重。
3.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做到烹调可口、容易消化,提高病人食欲。
4.少吃粗纤维食物,以免影响消化吸收。
5.摄入充足的维生素A、B1、B2及C。
6.少吃多餐,定时进餐。
食疗验方1.牛乳粥:牛乳200毫升左右,粳米或糯米100克,入砂锅内,再加水500毫升左右,煮为稀稠粥,食时加入白糖少许,每日晨起空腹食用。
2.鸡汁粥:取1.5~2公斤母鸡一只,剖洗干净后,浓煎鸡汁,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100克煮粥。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煮到粥稠即可,可供早晚餐或点心,温热服食。
3.动物肝粥:每次取动物肝100~150克,洗净切成小块,粳米100克,葱、姜、油、盐适量,加水约100毫升煮成稀粥,待肝熟粥稠即可食。每日早晨空腹顿食。动物肝包括猪肝、羊肝、牛肝、鸡肝、鸭肝等,均含有肝糖、维生素A、维生素B12,铁质等成分,营养相当丰富。
4.猪肚粥:每次用猪肚各100~150克,切成小块,加大米200~300克,加水如常法煮粥,熟后分数次以酱调食。
5.人参鸡粥:高丽参(参须亦可)3克,淮山药6克,大米50克,鸡全只,鸡肝150克。鸡肝用开水烫过后待用,以鸡全只煮出15杯的清汤,鸡肉撕成丝状,将人参切成片,和米一起放入鸡汤内同煮粥,煮至米粒涨大时加入淮山药片。米煮软时加入切成薄片的鸡肝和鸡丝,并加盐调味。
6.胡桃粥:胡桃肉30~50克,去皮捣烂。粳米50克,加水如常法煮粥,粥熟后把胡桃肉加入,调匀。浮起粥油时即可食用。一般早晚各温服1次。
7.归参炖母鸡:当归15克,党参15克,母鸡1只(约1.5公斤),葱、生姜、料酒、食盐各适量。将母鸡宰杀后,去毛桩和内脏,洗净,将当归、党参放入鸡腹,置砂锅内,加入葱、生姜、料酒、食盐、清水各适量。将砂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煨炖,直至鸡肉炮烂即成。食用时,可分餐食,吃肉,喝汤。
8.归芪蒸鸡:当归20克,炙黄芪100克,子母鸡1只。味精、料酒、胡椒面、生姜、葱、食盐各适量。将子母鸡宰杀后,去净毛桩和内脏,然后用开水汆透,捞在凉水内冲洗干净,沥净水分,当归洗净,视其块头大小,顺刀切几刀;姜葱洗净,姜切大片,葱切长段,待用。将当归、黄芪由鸡的裆部装入腹中,然后放入盆内(腹部向上),摆上葱、生姜,加入清汤、食盐、料酒,胡椒面。加盖盖好,用湿绵纸将盆口封严,上笼蒸约2小时取出。揭去绵纸,拣出生姜、葱,加味精,调好味即成。
9.清炖乌骨鸡:活乌骨鸡1只(约重1500克),黄酒30克,葱结2个,生姜4片,精盐5克。将活乌骨鸡宰杀、烫毛,在背脊处开刀,取出内脏洗净,斩去鸡爪,投入沸水锅中烫一烫,洗一洗。取砂锅1只,洗净,放入鸡及洗净了的肫、肝、心等内脏和黄酒、葱结、姜块,上旺火烧沸,撇去浮沫,盖上砂锅盖,移小火焖约3小时左右,直至鸡肉酥烂时,加入精盐,再略焖片刻后,即成。
10.清蒸人参鸡:人参15克,母鸡1只,火腿10克,水发玉兰片10克,水发香菇15克。精盐、料酒、味精、葱、生姜、鸡汤各适量。将母鸡宰后,退净毛桩和内脏,放入开水锅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均切片。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蒸笼蒸30分钟,取出。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加入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武火上蒸烂熟。将蒸烂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火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除去葱,生姜不用),将蒸鸡的汤倒在勺里,置火上烧开,撇去沫。
11.豆腐蛋:豆腐锅粑60克,豆腐皮1张,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以水煮豆腐锅粑及豆腐皮,水开后将鸡蛋打入锅内蒸熟,蛋熟后加白糖,晨起做早点。
12.蘑菇炒鸡蛋:鸡蛋200克,蘑菇100克,素油50克,香葱2根,精盐2克。
13.枸杞叶炒鸡蛋:新鲜枸杞叶150~200克洗净,鸡蛋2只,花生油适量,食盐少许。鸡蛋搅拌打匀,用花生油炒鸡蛋及鲜枸杞叶,熟后加食盐调味服食。
14.糖醋鲤鱼:活鲤鱼1条(约250克),葱、姜、蒜丝各1克,笋尖1克,面粉40克,干团粉5克,荸荠1克,植物油500克(耗用50克),白糖40克,干木耳、酱油、精盐、醋、料酒、清汤各适量。
15.归参鳝鱼:鳝鱼500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黄酒、葱、姜、蒜、味精、盐、酱油各适量。将鳝鱼宰杀后去头、骨、内脏,洗净切成丝备用。当归、党参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将鳝鱼、纱布袋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加黄酒,转用文火煮熬1小时,捞出纱布药袋,加盐、味精即成。
㈥ 中医上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指的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未病先防的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的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即在未得病的时候,加强调养,防止疾病的发生。发生疾病以后,就要注意遏止疾病向深层次发展。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关键在于注重养生。扶持人体正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同时有效地做好防范。《素问》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强调预防疾病发生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精神修养,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二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躲避病邪的侵袭;三是注意生活调适,饮食有节,力戒偏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使机体远离疾病。另外,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里,还可采用药物进行消毒防病,如用雄黄、艾叶、苍术等熏烟以防疫疠。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对疾病要积极地进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一定的发展传变规律,如伤寒论的六经传变、脏腑辨证中的脏腑传变、卫气营血辨证中的传变等,我们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传变规律以后,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要积极预防,阻断病邪的深入。如《金匮要略》所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早治、注意防变对于控制疾病的发展,减轻疾病的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标本论治
“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传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与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标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正邪两方面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位内外而分,脏腑为本,肌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为本,继发病(后病)为标。总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条。
(一)急则治其标
指“标”危急,先采用治标的原则,多采用驱邪的方法进行治疗,若不及时治之,会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胀满、大出血、剧痛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二)缓则治其本
指“标”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之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标乃不治自退。故《素问标本病传论》说: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
(三)标本同治
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可采取同治之法。如肾不纳气的喘咳病,本为肾气虚,标为肺失肃降,治疗只宜益肾纳气,肃肺平喘,标本兼顾。
标本论治还必须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即谓治疗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医者必须透过现象找到疾病之本质所在,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只有从根本上除去了发病原因,疾病的各种症状才会得以彻底消除。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证中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抗病能力强,较少罹患疾病,或者患病较轻;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好转或痊愈。各种治疗措施皆离不开“扶正”与“祛邪”这两方面。
(一)扶正
扶正即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种“扶正以祛邪”的原则,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是《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运用,包括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不同方法。
(二)祛邪
祛邪即使用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这种“祛邪以扶正”的原则,适用于邪气盛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运用,包括攻下、清解、消导、催吐、发汗等不同方法。
总之,运用扶正祛邪这一原则,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邪正消长的盛衰情况,根据正邪双方在疾病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分清主次、先后,灵活地运用。单纯扶正仅适用于正虚为主者,单纯祛邪仅适用于邪盛为主者,先祛邪后扶正则适用于邪盛而正不甚虚者,先扶正后祛邪则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扶正与祛邪并用则适用于正虚邪实者,即所谓“攻补兼施”,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又称“三因制宜”,指的是治疗疾病必须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各方面的不同而制定相应适宜的治法。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深受自然气候和地域的影响。人体自身的因素也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年龄不同、体质不同、性情不同、饮食调摄不同,则疾病的发生、发展皆不同。
(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指不同季节治疗用药要有所不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夏暑之季,酷暑炎炎,腠理开泄,用药应避免过用温热药,以防开泄太过,损伤气津;严冬之时,腠理致密,阳气内藏,用药应避免过用寒凉药,以防折伤阳气,故皆曰“远”之。
(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来考虑不同的治疗用药。如我国西北地高气寒,病多寒证,寒凉剂必须慎用,而温热剂则为常用;东南地区地处气热,雨湿绵绵,病多湿热,温热剂必须慎用,寒凉剂、化湿剂较为常用。
(三)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指治疗用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人药量宜大,儿童宜小;形体魁梧者药量宜大,形体弱小者宜小;素体阳虚者用药宜偏温,阳盛者用药宜偏凉;妇人有经、带、胎、产之特点,用药与男子则差别更大。
以上三者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它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整体关系,又反映了人群的不同特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㈦ 食疗的应用原则有哪五条
一、 辨证施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二、全面膳食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如果一味追求素食,进食谷类、蔬菜类食物,摒弃或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久则使蛋白质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维生素E等的吸收,引起一系列症状。而效仿西方的膳食结构模式,大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势必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也使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的发生增多。所以,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采用平衡膳食,全面膳食。
三、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每天进食宜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
㈧ 中医食疗具体是什么
食疗,是个伪概念。食物,只能提供给人体营养物质,没有治疗作用专。别说食物里没有有药属性的成分,即便食物里有药性成分,吃进去也不可能对病原体产生抑制、杀灭作用,因为药物浓度远远不够。举个熟悉的药物来做个比喻,青蒿素知道吧?青蒿(青蒿素是从黄花蒿素里提取出来的,不是从青蒿里提取出来的。这里暂且还用青蒿、青蒿素)用中药的炮制法或直接像菜那么吃,对治疗疟疾半点用都没有。因为第一,青蒿素成分遇水、遇热水或其他物质就失去了药理活性;第二,胃液会将药物成分分解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抛弃了他们自己古老的草本医学——西医的缘故。药物成分成分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在体内经过胃液分解后还能保持药理浓度,才能发挥治病作用。所以必须提取出青蒿素,再经过去杂质,结晶成成分单一、化学结构明确、药理浓度达到体内杀灭疟原虫的浓度,才成为临床上能使用的抗疟药——双氢青蒿素。
你看,药物能治病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何况食物呢。
食物要真能治病,就会出现和化学药一样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是食物特异过敏反应)。
㈨ 食养的八大原则是什么何为食疗食疗的优点
食养原意指食物的营养、滋养作用,后扩展成为合理选择、制作、使用膳食而养生。中医食养的概念,针对的是非疾患人群,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研究合理膳食,使其充分发挥营养保健作用的学术。
食疗则是指食物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食疗的概念,针对的是已患病的人,体现的是中医药食同源,食先于药的思想,是研究运用适当的食物,或运用食物配合药物,通过日常饮食的方式治疗疾病的学术。食疗的作用和重要性,唐朝时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作了高度概括:“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句话告诉我们,食物能祛邪保健,滋养人体气血,如果仅用食物就能治好疾病的人,可称高明的医生。治病的一般规律是,洞悉疾病的病因,明了病情,然后先用食物调治,食物治疗不好,再使用药物。
此外尚需强调,食疗虽有效,但不可盲目替代药物。因为食物虽然也有性味的偏性而有纠正机体阴阳失衡的作用,但其偏性总不及药物明显,故单纯的食疗主要适用于病情较轻浅的疾病初期或恢复期,或慢性疾病的缓解期。药物毕竟偏性较大,治疗疾病效果远强于食物。食疗也不能替代西药,从中西医比较的角度而言,中医治疗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调理脏腑阴阳升降出入的气机,注重整体却局部针对性不足;西医则强调针对性的靶点治疗,在全身机能的整体调节方面又有所欠缺。二者配合,各施所长,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正是对于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配合中医食疗后能减少西药用量的原因所在。但如果盲目停药,仅用食养、食疗维持,必然导致病情的短期反弹。对于这种情况,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两者配合的情况下,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西药用量,通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力求将西药用量降到最低或者单纯用食疗控制恢复。
可见,食疗、食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由于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是“调理阴阳、以(药食之)偏纠(人体之)偏”,也就是说运用各种治疗介质的偏性,去纠正已经发生偏颇的人体阴阳失衡状态,使其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如果健康人群服用食疗方,由于食疗方偏性明显,则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会打破原本的阴阳平衡而导致疾病。所以养生者一定要分清哪些是食养方、哪些是食疗方,平时看到相关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弄清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切不可胡乱使用。
㈩ 什么是中医食疗
中医中的“食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宫廷之中就有“食医”一职,专门负责为皇室内调配饮食,容以保证性味均衡,养护健康。
中医有句话叫“药食同源”。中医认为,大部分常用的食物有四气五味的区分,因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虽然食物一般性味平和,正常人长期食用不会有不良作用,但如果患有疾病,最好也注意食物的药性,有针对性地选用,更有利于治疗和康复。这在食疗学中称为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的原理与药性原理是一致的。例如甘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调和脾胃、补养气血、补充热量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造成脾胃气机壅塞或痰湿内生;酸味入肝,适量吃酸食可促进食欲,健脾开胃,但过量食用反而会伤胃;苦味入心,具有清心火、解热毒等作用,多食却会伤脾胃;辛辣入肺,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但过食会上火动血;咸味入肾,补充盐分,能软坚润下,过食则会伤肾,导致水湿停滞。不同季节的饮食也有讲究,如夏天宜清淡,秋季须滋润,冬季应补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