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医经络养生
按摩穴位吧。有一些穴位是可以养肝护肝的
1.太冲穴:位于足背部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是肝经的原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在此穴都可体现,所以春季养肝护肝可多按摩太冲穴,方法-用拇指指尖对穴
位慢慢地进行垂直按压。
2.肝腧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是肝脏在背部的反应点,刺激此穴有利于肝脏疾病的防治。中医理论认为脏腑出现病变时都可在其相应背俞穴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即可了解肝脏健康情况,又能治疗其病变。
3.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穴作用非常广泛,长期按摩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等等。所以经常按摩此穴对脂肪肝的防治有很大的益处,方法每天每侧按揉30~50次,酸胀为度。
穴位按摩只是养肝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还要食疗茶疗一起调理。特别对于有肝病的人来说,茶疗是最佳的养肝护肝方式,可以做到全面调理,缓解肝病的恶化。关于养肝护肝的方法,我搜集的一些相关资料的网址http://shoucang..com/P5mAQ5jvKWa,你可以去多了解一下
Ⅱ 中医怎么治疗经脉损伤
可用血府逐瘀抄汤加党参黄芪治疗。药方,柴胡6克,桔梗9克,枳壳9克,桃仁9克,红花5克,当归15克,川芎9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怀牛膝9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甘草3克,这就是伤到胸部血脉的药方。15剂就全部康复。水煎服,每日一剂。
Ⅲ 通经络的中药有哪些
通经络的中药比较多,你可以试一下贵宗堂的保健液喷剂,他们的通经活络保健液都是天然中药制作的,对各种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Ⅳ 中医的经络调理怎么样
中医的经络调理是根据经络走向以及与内脏的连接,而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调理。
Ⅳ 中医的经络是如何定下的
经络的形成和中来医的形成基本自上是一样的,都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而来.比方说某个人胃痛,在某次无意按着某个地方,胃就不怎么痛了,随着时间的过去,人们发现的这种地方越来越多,此时人们发现同一个脏腑病变,可以治疗这一病变的地方有很多个,于是人们将这些地方连起来.于是就出现了脏腑经络如胃经,小肠经,心经等,过后人们又发现,有些连线有规律,有些又没规律.根据表里的不同,古人运用阴阳学说将这些有规律的经络,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阴阳学说与藏象学说相结合,就形成了十二正经,而那些分布不规律的经络就是后来的奇经八脉.再后来人们又认识到这些经络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于是相对于十二正经,其分络就是十二别络,加上任,冲二络用及脾大络,人们将其称为十五别络.
而这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十五别络就构成了今天的经络学说.
Ⅵ 什么叫中医经络 养生调理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回能的答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而调理在中医里有调理阴阳,调理脾胃等等,有治疗的意思。 所以养生调理应该是以养生为目的地调理你身体的某一个系统或者器官,而不是单纯的调养。
Ⅶ 什么是中医全息经络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经络反映出来,在经络、穴位、全息元穴区给予一定刺激可以治疗其对应整体部位的疾病。
Ⅷ 中医养生古法经络是什么
经络疗法可达到医疗效果,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疗效。中医经络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经专络理属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方式,达到梳理经络、调和阴阳而最终实现驱邪治病,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的和谐状态。
Ⅸ 属于疏通经络的中药
一.属活血通痹药,如鸡血藤、川芎、牛膝、乳香、虎杖、丹参、天仙版藤,穿山甲。用于血权瘀经络,关节肿胀变形疼痛的痹证,如各种关节炎等症状。
二,属活血调经药,如益母草、桃仁、红花、泽兰、当归、王不留行、五灵脂、凌霄花、月季花、丹参、牛膝、穿山甲。此类药有通经之功,用于妇女月经色黑,伴有血块,月经不调,经闭或痛经。
三,属破血消症药,如水蛭、蟅虫、虻虫、穿山甲、三棱、莪术、大黄、刘寄奴。此类药活血力最强,用于瘀血日久之症积包块。
四,属活血消肿疗伤药,如三七、姜黄、丹参、桃仁、红花、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自然铜、乳香、没药、苏木、穿山甲。用于外伤或出血等所致的血瘀肿胀。
五,属活血止痛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七、丹参、川芎、赤芍、当归、郁金、姜黄、苏木、怀牛膝、王不留行。用于瘀血疼痛,药理研究证明这些药有镇静止痛作用。
来源:浩天威中医熏蒸疗法
Ⅹ 中医学的经络医学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版经络)
1996年张声权闳“间隙维”经络(出错)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85年,法国deVernejoul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