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治疗暴暗的首选穴位
目前治疗肺癌的方法有很多,中医、手术和放射治疗都是肺癌的常见治疗方专法之一,属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对于非小细胞癌患者来说,其放疗治疗会分为不同的类型和阶段。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既然是肺癌,我建议如果患者体质较好的话,早期应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采用放化疗与中医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巩固治疗,以防复发和转移.祝你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㈡ 中医的穴位都是怎么来的
我国的第一部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过脉象学说,这本书内假借轩辕黄帝和歧伯的容对话,来奠基了整个中医基础,这也就引出了我们最著名的理论,不管是整个中医体系还是单独的包括穴位在内的脉象学说,都是由黄帝和歧伯发明的,所以中医又被成为黄岐之术。
不过,更加确切实际的说法,应该还是各代医家和劳动人民的经验所得,比如著名谚语“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就是对足三里穴的概论,而从黄帝内经的160穴到现在的720穴,则可以看得出我们中医学发展的递进性,所以穴位的发展,更多的应该还是一代代人共同的努力的结果。
㈢ 中医按摩穴位治疗病证
(1)长强DU1Cháng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DU2Yāoshū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DU3Yāoyáng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DU4Mìngmé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悬枢DU5Xuánshū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脊中DU6Jìzhō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7)中枢DU7Zhōngshū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筋缩DU8Jīnsuò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DU9Zhìyá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DU10Líng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委中(放血)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DU11Shén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DU12Shēnzhù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配伍]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更多访问http://m..com/from=844b/bd_page_type=1/ssid=0/uid=/pu=sz@1320_1003,usm@1,ta@iphone_2_2.3_1_/w=0_10_督脉/t=iphone/l=1/tc?ref=www_iphone&lid=2477105255223279995&order=6&vit=osres&tj=www_normal_6_0_10&waput=4&waplogo=1&cltj=normal_title&dict=2&sec=27319&di=86bece204ebff6f6&bdenc=1&nsrc=J-7ZPAEptyoA_z7aQWf3R6sF5q7Xe-vKjhg_G1HRsOfQVoLgCYVCkgl0vK7acjddZ-RMEzAyk-pK38oc-wvAWJxAJ9ktaC6X3
㈣ 谁有中医穴位的治疗和人体空位图
网络里有 啊
㈤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是什么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1.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直刺0.3~0.5寸。
㈥ 糖尿病中医治疗穴位是哪几个
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穴位
降血糖的有效穴位有补肾益精的肾俞穴、泻热利湿的意舍穴和补肾气的气海穴。
肾俞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在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
使用方法:此穴可以用按法、摩法、擦法、推法等。
此穴与肾脏相通,具有疏经益气、补肾益精的功效。
糖尿病的简易按摩法
吃降糖药、坚持锻炼是糖尿病患者常常采取的方法,穴位按摩你使用了吗?为你的健康再上一层保险吧。
按摩背部
用双手沿背部脊柱两旁自上而下摩擦,主要摩擦膀胱经上的俞穴.反复10次。
推任脉
用双手紧贴腹部推任脉2分钟。
横推腹
用手掌的掌根从一侧腰部用力推擦至另一侧腰部,反方向再推擦,共推擦3 分钟。
画圈摩擦腹部
用手掌掌心绕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摩擦腹部3分钟。
按摩脚部
先按揉大拇指3分钟,再揉脚上的硬块,每次揉5分钟。
治病穴位
主定外关、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气海、关元、中脘、神阙、大巨、意舍。
配穴:烦渴加肺俞、心俞、膈俞、肝俞;多食加胃俞、脾俞、肾俞;多尿加肺俞、肝俞、肾俞、膀胱俞。
按摩疗法
按摩背部:先用双手沿背部脊柱两旁自上而下摩擦,主要摩擦膀胱经上的俞穴,反复10次。
按摩腹部:先用双手紧贴腹部推任脉2分钟。再横推腹,用手掌的掌根从一侧腰部用力推擦至另一侧腰部,按摩3分钟左右,反方向再推擦。最后用手掌掌心绕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摩擦腹部3分钟。
按揉腹部穴位:按揉膻中、鸠尾、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等穴,每穴l分钟。
按摩脚部:按揉大拇指3分钟。如果脚上有硬块,需要将硬块揉开,每次揉5分钟。
㈦ 中医所说的每个穴位的功效,有何科学依据
不同于西医,中医的这个穴位理论是有一套特定的疗法的。这是数千年来总结下来的精华,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穴位就代表了人体内的许多地方,而穴位的由来从数千年前就有了一些定论。我们常常能从影视剧中看到一些点穴手法,似乎只要触碰到某个特定的穴位,被点穴的人就能瞬间陷入昏迷的情况。或者是只要点中你的笑穴,你就能哈哈大笑个不停,这个也从间接上说明了,每个穴位确实都有不同的功效。
不过,穴位下面隐藏着血管如果技术稍不过关,很容易就会刺破血管表层产生流血症状。所以在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靠谱的医生,千万不可自己贸然行动。若是在搭车时感觉头晕想吐,可以去按压手上的合谷穴,可以适当的提神醒气,缓解呕吐症状。
㈧ 中医穴位特色治疗是什么,对身体有副作用吗
指导意见:
中医特色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不同的病情、对身体没有副作用
㈨ 中医理论解释穴位按摩治病的原理与作用
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运用按摩手法,或者借助于按摩工具在人体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区、疼痛部位等)进行的疾病治疗方法。
我国出土的汉代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推拿治病的方法,还有利用工具进行按摩治疗的报道,如治疗疝气用“木锥”,治疗性功能障碍用“药中”等等。
经过历代名医不断的创造和总结,穴位按摩已经发展成为风格独特治疗体系的临床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代的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杨继州等,十分推崇穴位按摩的治病方法,使其在当时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明清时期,是穴位按摩发展的鼎盛时期,按摩专著陆续出版,并形成了独特的小儿按摩治疗体系。
民国时期,政府推崇西医,不倡导中医以及穴位按摩治疗,但穴位按摩还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著名中医黄汉如在1933年出版了《黄氏医话》,记载了临床治疗经验和心得。作者认为:穴位按摩治疗疾病比服用药物要好,药物治病通常而言总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治好了这种病,又引发另外一种病,或者说药物治病在一定程度上总会伤害身体,而穴位按摩则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一种自然疗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穴位按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是因为穴位按摩通过手法的作用,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补虚泄实,活血化瘀,理筋整复的作用。具体说来如下:
(1)调整阴阳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是产生疾病的本原,无论是内伤还是外感,其病理变化都是阴阳变化,即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按摩是根据不同的征候,采用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通过经络气血重新来平衡身体的阴阳,如腹胀积食,在腹部和背部以及相应的经穴上进行按摩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而胃肠蠕动亢进也可通过穴位按摩调整,使其恢复正常。按摩调整身体的阴阳同身体的状态有关。阴虚则补阴,阳虚则补阳,使阴阳恢复平衡。
(2)疏通经络经络不通则引发疾病,经络不通可以表现出身体局部的不同症状,如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麻木感。经络不通可引发肌肉紧张、痉挛,长期的紧张可引发肌肉实质性的改变,如纤维化、瘢痕化。穴位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节肌肉神经,消除肌肉组织的紧张和痉挛,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穴位治疗能明显减少肌电活动,直到消失,从而为穴位按摩治疗疾病找到了科学依据。
(3)调和营卫全身遍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脏腑功能失调或者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经络于体表反映,体表的病理变化通常反映相应脏器的病理变化,比如小腿上的胆囊穴压痛通常反映人体胆囊有炎症或有结石,而按压胆囊穴就能起到治疗胆囊疾病之效。经络失常,营卫不合,气血运行发生障碍,或因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经络阻滞,发生疾病,也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调和营卫,将疾病消除。中医学认为,体表同内脏由经络相联,按摩体表的经络和穴位可以调整内脏的功能,将疾病消除。
(4)补虚泄实虚症表现为人体内脏功能低下,实症则表现为内脏功能亢进。穴位按摩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体表,使人体气血、津液、脏腑起到相应的变化,虚症补虚,实症泄实。较小的力度刺激按摩可以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活跃,较强的刺激则能够抑制生理功能的亢奋。比如同是胃病,对于虚症胃病,在治疗时,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气海、中脘穴上进行小力度的轻柔的较长时间的按摩;对于胃肠功能亢进者,如胃肠痉挛,则要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较强力的短时间的点按等刺激,通过不同的手法实现补虚泄实。
(5)活血化瘀瘀血内停可引发脏腑或肌体的病理改变,按摩的作用在于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的流速,减小血液的流动阻力,改善心脏的功能,使心脏功能加强,加快微循环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6)理筋整复穴位按摩对于骨伤、筋伤的整复有直接的作用,局部软组织、韧带、肌肉、肌腱拉伤均可用一定手法进行整复,关节脱臼、骨质增生等产生的痛感也可通过适当的手法进行整复,矫正解剖位置异常,疏通筋络,通顺关节,治疗疾病。
总之,穴位按摩是我国古代医家通过长时间摸索总结出来的中医学成果的一部分,是一门广泛运用于我国临床治疗,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一项医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