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胰腺炎要吃什么中药
急性胰腺炎的治来疗原则是:清自热解毒 疏肝解郁 。 你的药,只一种蒲公英清热解毒力太单薄,而这应该是君药;麦芽,双钩可以疏肝解郁,但药力不大,而麦芽经炒后,疏肝功能大大降低。急性胰腺炎是肝胆湿热证,你的药多用“炒”,药性变温了,更有干姜一味。所以此药不能治疗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则作别论,因为慢性胰腺炎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必须根据个体的病状,辩证用药。
② 胰腺炎吃什么中草药
胰腺炎的中药治疗包括:
1、急性胰腺炎:发病较急,病情较重,如治疗不内及时,可出现重要脏器功容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可采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汤等进行治疗;
2、慢性胰腺炎:需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可采用清胰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③ 治疗重症胰腺炎有什么好的中药
治疗胰腺炎的方剂较多,建议在专业中医指导下服用。
1、其中最常用内的是清胰汤合剂容,其成分是:柴胡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广木香9克,白芍15克,大黄粉15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
2、对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腹胀如鼓、拒按,黄疸,频繁呕吐,高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相当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者,给予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其方剂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白芍、木香各15克,茵陈50克,桅子、龙胆草、延胡索、生大黄(后下)、枳实、黄芩、制半夏各9克,芒硝6克(冲服)。
3、腹痛拒按,阵发性绞痛,呕吐蛔虫,相当于胆道蛔虫症并发胰腺炎,属蛔虫上扰型。
方剂用疏肝清热、安蛔驱虫法: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川椒各9克,摈榔、苦楝皮、乌梅、枳实各15克,水煎服。
4、腹痛范围广泛,肌紧张,腹痛如刀割,出冷汗,面色苍白,皮肤青紫,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体温不升,脉象细弱数,舌质紫暗,属重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为正虚邪陷型,治则回阳救逆、化淤止痛。
方药:人参、附子、当归、桃仁、赤芍、延胡、香附各15克,川芎、红花、干姜各6克,甘草5克,五灵脂20克,水煎服。
④ 胰腺炎中药治疗用什么药或方子
治疗方法如下,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香附各12g,枳壳、炙甘草、川芎各10g,赤白芍、元胡版、鸡内金权各15g,炒薏苡仁、丹参、焦山楂各30g,每天1剂,加水800ml,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温服,8周为1个疗程。
⑤ 中药治疗胰腺炎
还有更好的中草药可以调理
⑥ 请问胰腺炎可以用中医中药治疗吗
对于急性胰腺炎,应该立刻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进行胃肠减压,抑酶等治疗。
对于恢复期的治疗,可以进行一些中医治疗,至少我见过的有的主任是这么建议的。
⑦ 有没有治疗胰腺炎的中药
你好,治疗胰腺炎的中药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清胰汤合剂,其成分是:柴胡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广木香9克,白芍15克,大黄粉15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在中药店可以买到。
对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腹胀如鼓、拒按,黄疸,频繁呕吐,高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相当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者,给予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其方剂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白芍、木香各15克,茵陈50克,桅子、龙胆草、延胡索、生大黄(后下)、枳实、黄芩、制半夏各9克,芒硝6克(冲服)。
腹痛范围广泛,肌紧张,腹痛如刀割,出冷汗,面色苍白,皮肤青紫,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体温不升,脉象细弱数,舌质紫暗,属重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为正虚邪陷型,治则回阳救逆、化淤止痛。
方药:人参、附子、当归、桃仁、赤芍、延胡、香附各15克,川芎、红花、干姜各6克,甘草5克,五灵脂20克,水煎服。
腹痛拒按,阵发性绞痛,呕吐蛔虫,相当于胆道蛔虫症并发胰腺炎,属蛔虫上扰型。
方剂用疏肝清热、安蛔驱虫法: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川椒各9克,摈榔、苦楝皮、乌梅、枳实各15克,水煎服。
建议自己回家熬,效果会更有保证。
⑧ 胰腺炎吃什么中药
要辨症的,不过一般单味中药大黄被证明是起作用比较大的.
中医中药:回单味中药,如生大黄,和复方制答剂,如清胰汤、柴芍承气汤等被临床实践证明有效。中药制剂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化、清除内毒素达到治疗功效。
⑨ 慢性胰腺炎中医治疗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使胰腺腺泡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胰腺功能的严重破坏,出现食物消化明显障碍。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吃油腻食物后
无法入睡抑郁症困扰癫痫病治疗不再是神话!
聋哑耳鸣、头痛新疗法!治好疤痕疙瘩成为梦中的她
上腹部饱胀不适、腹泻,并常因饮食减少而致体重逐渐下降。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腹痛”及“胁痛”的范畴。
慢性胰腺炎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常见于暴饮暴食、过嗜厚味、酗酒过度者,也可因精神因素诱发,个别也有发病原因不明者。常是急性胰腺炎反复或持续慢性发作导致胰管梗阻,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
一、诊断要点
长期的消化不良,消瘦,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并向背部、两胁、肩胛等处放射,常因饮酒、饱食或劳累而诱发。血、尿淀粉酶增高,大便中有脂肪球。上述症状排除了其它消化道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有选择性地拍胰腺X线片、B超检查和内分泌检查,可协助确诊。
二、辨证论治
1.肠胃积热
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呕吐,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香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
2.肝胆湿热
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湿热蕴结于肝胆,使其失于疏泄条达。临床症见胃脘、两胁疼痛,厌食油腻,发热,恶心,身重倦怠或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泄胆、清热利湿。方用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茵陈30g,生山栀15g,柴胡15g,黄芩12g,胡黄连10g,白芍12g,木香6g,生大黄(后下)10g,金钱草30g,苡仁30g,苍术10g,焦三仙各10g。
3.脾虚食滞
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暴饮暴食,脾运不及,肠胃受伤,食积停滞,气机失畅。临床症见脘闷纳呆,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泄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面黄肌瘦,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脉弱。治宜健脾化积,调畅气机。方用清胰汤合枳实化滞丸加减:焦白术20g,焦三仙各15g,茯苓20g,枳实10g,银花30g,黄芩10g,柴胡10g,泽泻20g,陈皮10g,苡仁30g,木香6g。
4.瘀血内结
久病入络,导致瘀血内结,气机不通。临床症见脘腹疼痛加剧,部位固定不移,脘腹或左胁下痞块,X线片或B超发现胰腺有钙化或囊肿形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香附10g,元胡15g,没药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黄15g,五灵脂10g,柴胡10g,苡仁30g,黄芩10g,丹参30g。
三、典型病例
例1.赵某,女,52岁,2000年4月23日初诊。素体肥胖,5年前患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因反复发作于1999年6月17日行胆囊切除术,恢复正常后出院,半年后因劳累而渐觉脘腹作胀,中脘时有刺痛并引及左胁,进食油腻更甚,大便溏臭。2000年4月9日因上腹部疼痛加剧、恶心呕吐而住院。血清淀粉酶为229μ(西氏法),CT示胰头周围约4~5cm处影象模糊,诊断为慢性胰腺炎。经西医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要求中医治疗。
患者精神萎糜,面目虚浮,脘腹隐隐锥刺样疼痛,时轻时重,饮食难咽,脐上压痛明显,可触及质地中等之包块,舌苔白腻,边有明显齿印,两侧瘀斑显现,舌下瘀筋毕现,脉虚而涩,诊为正虚血瘀。目前急在扶正,先予扶脾和胃法。处方:炒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20g,姜半夏9g,干姜3g,佛手12g,炒麦芽15g。上方服6剂后胃纳渐开,脾运日强,脘胁刺痛稍减,舌苔白腻前部薄,舌边瘀斑仍在,脉濡,沉取则涩。此乃血府有瘀之象,治宜健脾益气合用血府逐瘀汤,服10余剂后疼痛消失,后随症施治月余,诸症悉平。
例2.陈某,男,35岁。2001年6月19日因暴饮暴食,于当晚约11时因急性腹痛急诊住院,西医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救治后,28日要求中医会诊。该患者面色萎黄,脘胁如刀割针刺样疼痛,进少量半流质食物亦腹胀欲吐,大便3~4日一行,量少且溏臭。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而有齿印,脉沉细。B超示胰头周围较模糊,诊为慢性胆囊炎兼有泥沙样结石。此乃暴食酗酒,湿热郁结于肝胆脾胃,升降失常。治以疏肝利胆缓下法。处方:茵陈30g,炒山栀12g,制大黄6g,黄芩12g,金钱草30g,柴胡9g,川楝子9g,姜半夏12g,竹茹10g,生甘草6g。上方服至第5剂后,泻下黑绿色泥水样大便,此后数天症状迅速消失。复查B超示:胆囊泥沙样结石已不明显,胰头影像渐见清晰。后继用缓下、疏肝、健脾、养胃诸法辨证施治,2周后收效出院。嘱患者不要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及酗酒过度。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四、体会
本病病机常为虚实兼杂,但有所侧重。偏实者,肝胆湿热,胃失和降,治宜清肝利胆、和胃缓下,重在通腑,但收效则在柔肝健脾益胃法;偏虚者,脾馁肝横,气血瘀滞,治宜扶脾柔肝、益气祛瘀,收效在健脾柔肝、益气祛瘀法。现代研究也认为中药对于胰腺炎的治疗,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中大黄、黄连、黄芩、白芍能抑制胰酶活性;大黄、银花、连翘、黄芩、黄连、蒲公英除具有抗菌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作用;大黄、丹皮、赤芍、延胡索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胰腺血液灌注量;大黄还具有明显的抑制疼痛作用,柴胡、木香、延胡索具有利胰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胰腺炎偏方来源于专业资料。目的增长知识,切勿模仿。
要有专业医生指导,不能自己自行抓药。
⑩ 胰腺炎 中医治疗方法
1.肠胃积热
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呕吐,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香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
2.肝胆湿热
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湿热蕴结于肝胆,使其失于疏泄条达。临床症见胃脘、两胁疼痛,厌食油腻,发热,恶心,身重倦怠或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泄胆、清热利湿。方用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茵陈30g,生山栀15g,柴胡15g,黄芩12g,胡黄连10g,白芍 12g,木香6g,生大黄(后下)10g,金钱草30g,苡仁30g,苍术10g,焦三仙各10g。
3.脾虚食滞
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暴饮暴食,脾运不及,肠胃受伤,食积停滞,气机失畅。临床症见脘闷纳呆,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泄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面黄肌瘦,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脉弱。治宜健脾化积,调畅气机。方用清胰汤合枳实化滞丸加减:焦白术20g,焦三仙各15g,茯苓20g,枳实 10g,银花30g,黄芩10g,柴胡10g,泽泻20g,陈皮10g,苡仁30g,木香6g。
4.瘀血内结
久病入络,导致瘀血内结,气机不通。临床症见脘腹疼痛加剧,部位固定不移,脘腹或左胁下痞块,X线片或B超发现胰腺有钙化或囊肿形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香附10g,元胡15g,没药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黄 15g,五灵脂10g,柴胡10g,苡仁30g,黄芩10g,丹参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