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疗法有哪些
①脾虚:全身水肿,面色淡白,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而润,脉细弱治宜健脾利水。专
方药:黄芪、茯苓各属30克,防己20克,白术、桂枝各15克,炙甘草6克。脾阳虚者加制附片、椒目各12克。
②肾虚:阳虚者见水肿而面色白,畏寒肢冷,腰冷痛,舌胖嫩润,脉沉缓。阴虚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利水。
方药:制附片、桂枝、白术、山药、仙灵脾、巴戟天各12克,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5克。阴虚者予地黄、山药、山萸肉各12克,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丹皮、阿胶、丹参各10克。
③水湿:见高度水肿而正虚尚能攻下者。治宜攻泻逐水。
方药:牵牛子、木香、茴香各10克,生姜汁5克。
④气滞:胸胁胀满,腹胀而痛。治宜行气化滞。
方药:木香、青陈皮、槟榔、大腹皮各10克,沉香粉2克。
⑤淤血:面色晦暗,唇暗舌紫,舌有淤斑淤点。治宜活血化淤。
方药:赤芍、当归、牛膝、王不留行、丹参各12克。
⑥湿热:胸脘痞闷,口苦口黏,苔黄腻。治宜清利湿热。
方药:苍术、黄柏、萆薛、防己各12克,薏苡仁、白茅根各30克,菖蒲10克。
❷ 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有哪些
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中表现的一组症候群,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明显增高为主要特点,病理检查可发现尿蛋白多于3.5%/日;血浆白蛋白低于30克/升;水肿;血脂升高。该病起病可急可缓。尿中见颗粒管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重者C3和巨球蛋白阳性。血浆蛋白显著降低,白蛋白最明显,低于30克/升,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常并发(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及腹腔也可引致)感染、血栓及栓塞(肾静脉、肢体、静脉、下腔静脉及肺血管)、急性肾功能衰竭、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西医药治疗
(1)对症治疗:利尿消肿用氢氯噻嗪25毫克,每日3次;氨苯喋啶50毫克,每日3次;速尿20~120毫克或丁尿胺1~3毫克,分次口服或静注;低分子右旋糖或706代血浆静滴;血浆或血浆白蛋白输注。
减少尿蛋白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常用卡托普利每日6.25~25毫克,每日3次。
(2)抑制免疫与炎症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起始量要足,如泼尼松每日40~60毫克,共服8~12周;减撤药要慢,有效病例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维持用药要久,以最小有效量(每日10~15毫克)维持半年至一年或更久。泼尼松疗效不佳时,可更换为泼尼松龙。
②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每日每千克体重2毫克,分1~2次口服,或200毫克隔日静脉注射,累积达6~8克后停药;无效时可选用盐酸氮芥,但副作用极大,施用时要慎重。
③环孢素A:试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每日每千克体重5毫克,分2次口服,2~3个月后缓慢减量,共服半年左右。依据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可提高疗效。
(3)并发症治疗:
①感染:选用敏感、强效及无肾毒性抗生素。
②血栓及栓塞:血液高凝时给予抗凝剂,肝素12.5~25毫克皮下注射,或口服华法令、双嘧达莫。一旦出现血栓、栓塞予尿激酶或链激酶溶栓,配合抗凝药。
③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④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降脂药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均20毫克,每日2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中医药治疗
(1)脾虚:全身水肿,面色淡白,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而润,脉细弱治宜健脾利水。
(2)肾虚:阳虚者见水肿而面色发白,畏寒肢冷,腰冷痛,舌胖嫩润,脉沉缓。阴虚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利水。
(3)水湿:见高度水肿而正虚尚能攻下者。治宜攻泻逐水。
(4)气滞:胸胁胀满,腹胀而痛。治宜行气化滞。
(5)淤血:面色晦暗,唇暗舌紫,舌有淤斑淤点。治宜活血化淤。
(6)湿热:胸脘痞闷,口苦口黏,苔黄腻。治宜清利湿热。
❸ 肾病综合征怎样进行中医治疗
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可分四型。
(1)脾肾气虚、水湿内停
主证:肢体浮肿不甚,小便不利,面色萎黄,少气乏力,精神萎靡,食少纳呆,腰部酸困,舌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无力。
治法:补脾益肾,利水化湿。
方药:加味补中益气汤。
黄芪40g, 党参20g, 白术30g, 陈皮10g, 柴胡10g, 当归15g,巴戟天20g,菟丝子20g,茯苓皮15g,车前子30g,冬瓜皮30g,炙甘草6g。
(2)脾肾阳虚、水湿内阻
主证:水肿较甚,以下肢腰背为主或伴有腹水,胸水,小便不利,面色惨白,形寒肢冷,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方药:加味真武汤。
熟附片12g,茯苓30g,白术20g,白芍10g,生姜皮10g,橘皮10g,大腹皮20g,泽泻15g。
(3)肝肾阴虚、湿热留恋
主证: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咽痛时发,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红苔薄白腻或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肝补肾,清热利湿。
方药:加味知柏地黄丸。
知母15g,黄柏10g,生地30g,山萸肉10g,丹皮15g,泽泻10g,茯苓20g,猪苓10g,车前子30g,泽兰30g,炙甘草6g。
(4)瘀水互阻
主证:尿少浮肿,面色黧黑,唇及肌肤有瘀点或瘀斑,腰痛如刺,固定不移,皮肤粗糙,或见纳差泛恶,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除湿。
方药:加味桃红四物汤。
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水蛭6g,泽兰15g,益母草30g,车前子15g。
❹ 肾病综合征怎么治,中医的。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可以采用循经护肾疗法,通过经络循环,将药物的有效精华内直接输送到肾脏及其他脏容腑,调动其他器官参与排毒,减轻肾脏的负担,使毒素排出的越来越多,从根本上修复肾小球基底膜,恢复肾脏的自主排毒功能。
❺ 中医如何解释肾病综合征的
一、先看是原发性肾综,还是继发性肾综
继发性肾综,约占25%,是糖尿病、狼疮、紫癜等疾病导致的肾病综合征,病因明确,常有对应疾病的病史。
原发性肾综,约占75%,以肾脏病变起病,病因不明确,诊断要下些功夫。
二、再看年龄:
1、15岁以下
常见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病。
2、15-40岁
常见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病、先兆子痫、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程后期)
3、40岁以上
常见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糖尿病肾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程后期)
原发性淀粉样变肾病、轻链沉积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人
三、然后看家族史
肾病不是遗传病,但遗传基因是部分肾病的病因之一,已有超过50个基因被确定为肾病综合征的致病因素。
四、进行血液、尿液检查
如果怀疑是原发性膜性肾病,检查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通常为阳性;
如果怀疑是狼疮性肾炎,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通常为阳性;
如果怀疑是间质性肾炎,常有夜尿量增多、尿渗透压下降等等。
另外,淋巴细胞亚群、补体系列、尿蛋白组分等检查,也可帮助诊断多种肾脏病。
经过以上检查和分析,通常可以推测出是哪种肾病,接下来进入治疗过程。如果病情较急、病因不明、疗效不好,可考虑行肾穿刺进行诊断。
肾病综合征怎样治疗?
由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和免疫紊乱有关,治疗上也需要免疫抑制剂(包括激素)。一般以足量激素(比如强的松0.8-1毫克/千克)治疗8周,若有效则维持应用,然后逐渐减量。如果是需要免疫抑制剂的肾病,比如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病等,激素治疗效果不好,可以合用其它免疫抑制剂,比如环磷酰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等。
中医中药也是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大医院多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主要是针对蛋白尿、血尿、水肿进行治疗:恢复肾脏主水功能,则水肿消失;恢复肾脏的升清降浊功能及肾脏封藏功能,则蛋白尿消失;修复脉络、排出毒邪、气血运行通畅,则血尿消失。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尿蛋白缓解时间从半个月到四个月不等,用药一到两年。
部分难治的肾病综合征,比如原发性的膜增生性肾病、新月体肾炎,以及继发性的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等,病情进展风险大,治疗时间可能更长。而微小病变肾病,以及部分膜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病,用药反应好,容易控制,通常治疗较为顺利。
肾病综合征患者虽说总会有一部分进展到尿毒症,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多数并非疾病原因,而是人的原因(患者不重视、医生服务不到位、医疗政策不健全等等)。实际上任何肾病综合征都是可以治疗的,病友们要对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的主管大夫、对自己有信心。
❻ 肾病综合症有哪些中医药可以治疗
肾病综合症是我院的主治疾病,采用获得国家专利技术的独特疗法“循经护肾疗内法”,以容中医中药外用治疗为主,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给药,很少吃药和打针,从给药通道上根本解决“是药三分毒”的弊端,在对肾脏无损伤的情况下给予肾脏治疗,使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得到有效的恢复。配合服用“邵氏固肾鲤鱼汤”,达到利水消肿补蛋白的功效。
❼ 中医如何治疗肾病综合征
?我国中医博大精深。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肾脏疾病呢?
河南明德中医药研究所:
翟桂梅主任:肾炎、肾病综合征古代中医文献中的记述
肾炎、肾病综台征,根据其临床表现,与《内经》所载之“风水”、“肾风”,《金匮要略》的“水气”等病名相似。但所代医家对肾炎、肾病综合征的有关论述,主要集中在“水肿’门内,同时也散见于尿血、腰痛、虚劳、眩晕等门类中。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后代晖家认为水肿、血尿等肾炎、肾病综合征主要症状、体征的发生,与外感六淫中的“风邪”或“风湿”有关,《素问·水热穴论》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下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奉之于肾,名曰风水”。在《素问·奇病论》中说“有病魔然如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诸病源候论》说:“风邪人于少阴则尿血。”此外,古人还认识到,血瘀也是导致水肿的重要因素,《金匮要略》指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也说“瘀血流注亦发水肿者,乃血变成水之证”。进一步还认识到肾炎、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还有机体脏腑虚损的一面,《诸病源候论》说:“水肿无不由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周身肿满。而《景岳全书》一言以敝之曰:水肿“其本存肾,其制在脾”。
我所专业诊治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症等疑难疾病。
❽ 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论治密不可分的四个环节。治法是在辨清症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它是指导组方遣药和选择中成药的指导原则。因而中医学常说:“法随症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可见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中医的治法有多种,结合肾脏病患者临床表现的特点,常见的中医症侯,以及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肾脏病常用的中医治法可以概述如下:
发汗解表法
肾脏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反过来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使原来的肾脏疾病加重,如水肿加重、蛋白尿及血尿反复、肾衰患者的血肌酐上升等。因此,对肾脏病患者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不能等闲视之。
中医的发汗解表法是通过宜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人体絷絷汗出,从而使肌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它的优点是可以因症、因人、因时而异,使邪祛而正不伤;对病毒性感冒具有特效;还可避免部分抗生素的副作用。
发汗解表法有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扶正解表法诸种。辛温解表法适宜于风寒表征。常用方为桂枝汤、杏苏散、九味羌活汤。麻黄汤为峻汗之剂,不宜选用。若夏令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则宜用藿香正气散,散寒与化湿并进。辛凉解表法适宜于风热表征。常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扶正解表法适宜于虚入外感,扶正的目的是有利于鼓邪外出,且祛邪而不伤正。
常用方为人参败毒散、荆苏参豉汤(自拟方:荆芥、苏叶、党参、豆豉)、加减葳蕤汤、小柴胡汤。其中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虽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因方中的药物扶正与祛邪兼顾,且柴胡的药理作用具有较好的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故常引申为扶正解表之方剂,临床效如桴鼓。
使用发汗解表剂时要避免“闭门留寇”,也就是说要暂时停用原先的补益的方药,集中力量表散外邪,以利迅速截断病程。因为补益之品有恋邪之弊。另外,要注意轻煎以充分发挥药效。
解毒利咽法
咽炎、腭扁桃体炎是肾炎发病与反复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如蛋白尿及血尿常因咽炎、腭扁桃体炎的发作而加重。现代医学主张运用抗生素及手术摘除腭扁桃体。中医学认为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咽炎、腭扁桃体炎主要责之于肺胃热毒上攻。因而,治法为清热解毒、利咽散结,常用方有银翘散、五味消毒饮、银菊玄麦海桔汤(银花、野菊花、玄参、麦冬、胖大海、桔梗)。
利水退肿法
水肿是肾脏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现代医学称之为“肾性水肿”。根据其发生的机制又可细分为肾病性水肿和肾炎性水肿两类。肾病性水肿责之于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主要由于尿蛋白的大量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肾炎性水肿责之于机体内外的液体交换失衡,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使水、钠潴留。
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长处在于调整恢复有关脏腑的功能并协调水、气、血三者的关系,即重视机体对水液代谢的自调能力,所以退肿不易反复,且无副作用,同时患者的体力恢复亦较好。此外,也较输注白蛋白或血浆以扩容利尿更为经济。现将利尿退肿诸法分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适宜于肾性水肿急性期,症属肺气不宜者,即前贤所谓的“开鬼门”、“汗法”。常用方为越婢加术汤、越婢五皮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车五皮饮(五皮饮加麻黄、车前草、车前子)。
(2)活血利水法
适宜于血淤水停者,其发生机制多为水病及血病。如女性患者因肾性水肿可致闭经,肾病综合征患者伴发肾静脉血栓时应首选此法,活血利水并进,俾淤去肿消。常用方为加味当归芍药散(当归尾、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兰叶、怀牛膝、丹参)。
(3)行气利水法
适宜于气滞水停者。若系脾气壅塞,脘腹胀满水停,常用方为导水茯苓汤、胃苓汤。若因肝气郁结水肿加重者,应在利水的同时及时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类方药,并辅以情志护理,俾肝气条达,水液运行。
(4)清热利水法
适宜于湿热内蕴者。湿热之邪常胶着难解,病程缠绵,治宜守方,切勿急于求成。辨识湿热宜分清孰重孰轻及病位重心,用药方能恰到好处。若为下焦湿热,可选八正散、大橘皮汤;若湿热弥散三焦,湿重于热者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用杏仁滑石汤。
(5)温阳利水法
适宜于阳虚水停者。脾阳虚则选用实脾饮。肾阳虚而水停宜用济生肾气汤,肾病撤减激素太快而现水肿反复者,该方效著且药效持久。若心肾阳俱虚,水气凌心者,常选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对尿毒症性心包炎,我们曾以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益气温阳蠲饮而收效。
(6)健脾益气利水法
适宜于脾气虚水停者,常用方为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春泽汤、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参苓白术散加味。
(7)育阴利水法
适宜于阴虚水停者。因施治较为棘手,为防滋阴腻滞和利水伤阴,宜选甘寒清补之品与甘淡或甘寒利水药并用,常用方为猪苓汤、六味地黄汤加味。
(8)益气养阴利水法
和温肾滋阴利水法适宜于气阴两虚和肾阴阳两虚水停者。前者选参芪地黄汤合五皮饮;后者宜选用济生肾气汤。
通腑泻浊法
通腑泻浊法即中医学的“下法”。主要是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使浊邪从下窍而出。结合肾脏病患者而言,此法主要常用于肾衰患者。现代医学认为,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肠道随粪便排出,因而近年来问世的口服肠道吸附剂,如氧化淀粉等,就是着眼于导泻,以降低尿素氮。然而在临床运用中出现了腹泻过多,患者体力不支;胃脘不适,难以受纳;尿素氮虽降而患者症状不减的情况。中医通腑泻浊法的长处在于结合患者的个体症候特点,灵活地运用大黄,不仅无以上弊病,且在降低尿素氮的同时,患者便调纳香神振,确有扶危救急之功。
运用大黄治疗始自唐代,近20多年来大黄治疗肾衰已成常规,方法多采用灌肠。实验研究提示:大黄有降低尿素氮、降解血内中分子量含氮化合物等促使体内毒物排出和减少其毒害,改善肾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运用大黄尤注重在选择制剂、用量、煎法、配合扶正药四个方面下工夫。
生大黄适宜于肠胃积热、大便燥结的患者,用量为3~20克,要注意掌握各个患者的有效治疗量。生大黄宜后下,便前常有轻微腹痛感,不必过虑,便后迅失。对于大便偏干而脾胃虚弱或者是年老的慢性肾衰患者,则宜选用制大黄同煎,用量为3~20克。有时还可采用配服麻仁润肠丸或连翘败毒丸等成药以图缓泻。由于肾衰患者正气多虚,纵然腑气不通,亦多为本虚标实症,所以应采用扶正攻下法方合病机,如此可避免一意攻下后正随邪脱的险候。若系脾胃虚寒大便偏干者,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制大黄;若系肝肾阴虚而致便秘者,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大黄;倘若气阴两虚兼有大便秘结者,常用参芪地黄汤加大黄;若系肾阳虚而兼大便偏干者,可用肾气汤加制大黄。此外,若痰热中阻较甚且大便干结者,可暂不配扶正药,而选用黄连温胆汤加生大黄以清化痰热、通腑泻浊为首务。运用通腑泻浊法一般掌握药后每日排便两次为度,过多则伤正气。对于肾衰大便并不秘结或反而溏薄,甚至腹泻的患者,则不宜选用大黄,倘若滥用之则有“虚虚”之弊。
❾ 中医的药方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一个比较复杂,难治的综合性疾病,它的治疗需要中西医结合系统规范的治疗。单纯的运用中医中药也需要分阶段,分证型,经过严格的辨证论治用药开方。不建议你在网上找中医的药方。建议你中医院的肾病科接受系统性治疗。
❿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是怎样的
①脾虚:全身水肿,抄面色淡白,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而润,脉细弱治宜健脾利水。
方药:黄芪、茯苓各30克,防己20克,白术、桂枝各15克,炙甘草6克。脾阳虚者加制附片、椒目各12克。
②肾虚:阳虚者见水肿而面色白,畏寒肢冷,腰冷痛,舌胖嫩润,脉沉缓。阴虚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利水。
方药:制附片、桂枝、白术、山药、仙灵脾、巴戟天各12克,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5克。阴虚者予地黄、山药、山萸肉各12克,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丹皮、阿胶、丹参各10克。
③水湿:见高度水肿而正虚尚能攻下者。治宜攻泻逐水。
方药:牵牛子、木香、茴香各10克,生姜汁5克。
④气滞:胸胁胀满,腹胀而痛。治宜行气化滞。
方药:木香、青陈皮、槟榔、大腹皮各10克,沉香粉2克。
⑤淤血:面色晦暗,唇暗舌紫,舌有淤斑淤点。治宜活血化淤。
方药:赤芍、当归、牛膝、王不留行、丹参各12克。
⑥湿热:胸脘痞闷,口苦口黏,苔黄腻。治宜清利湿热。
方药:苍术、黄柏、萆薛、防己各12克,薏苡仁、白茅根各30克,菖蒲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