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如何养生
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很是奥妙。“医”“卜”“星”“相”(医:看病内,诊疗;卜:占卜,算容卦;星:天文;相:看相。)相通,不分家。这四个领域都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易经》中这样诠释“吉”“凶”:顺应为吉,逆反为凶。
医道相通,道法自然,顺应四时即为养生。
自然界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是相呼应的。
年轻时就能明白养生的道理为最好,对往后的人生大有益处。
总体来说,能到以下几点对我们的身心安康是有帮助的:
提升个人涵养,便可以平和豁达的心境待人处事(中医讲内伤七情致病);
饮食上食用时令瓜果蔬菜,荤素搭配适当,切忌过饱过饥(节戒饮食乃去病之良方);
房劳适度,避免过早过多耗损精气(精气神犹如油灯中的油,打算燃得久长一些,就需节省);
体育锻炼方面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把握好度。
中医博大精深,以上仅是我对养生的一点粗浅认知,也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⑵ 中医养生主要讲的是什么
坦白抄讲,中医养生的基础袭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然后才是中医典籍等等,并不是摆出中医的某套理论,让我们这些老百姓听得似懂非懂(感觉有道理可又不能完全领会),然后开出一些膳食方子就代表中医养生了。
我觉得作为子女,首先要自己了解并做到健康生活的方式和饮食习惯,然后去影响带动老人,单凭一张嘴去说、看电视里的几场讲座、读本中医理论的书,解决不了问题。老人多年的自身习惯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判断目前流行的那些理论是否适合。所以要靠子女自己做到,然后同时循循善诱的帮助。
⑶ 中医养生讲究什么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谓“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某些反应。如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体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外生发,推动血液趋向于体表,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汗孔疏泄,多汗,这是机体在以出汗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而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要保护阳气不受伤害则阳气应该内敛,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多尿少汗,这是机体在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向外耗散,同时又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的正常。
中医认为人的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称为“脉象”。而人体脉象也会因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明代李时珍在《四言举要》书中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谓平脉。”即是说春夏脉象多见浮大,秋冬脉象多见沉小,这是由于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涌动,就好像烧开水一样,阳气是热量,血好比水。水开了,就会沸腾,并向上翻滚,同理血会向人体表面走,并运行激烈,充斥脉道,故亲触可得,脉形大。而秋冬季节,阳气收敛,热量不足,血脉运行比较平静,位置靠下,故重按才得,脉形小。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对人体也有影响,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顺应人体阴阳的变化,夜间阳气内敛就应该及时休息,长期熬夜会使机体阴阳失调,耗伤气阴,产生很多疾病。
⑷ 为什么中医特别适合养生
中医是我国从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医学,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医学治疗手段。普通百姓也时常会使用中医的方法保健养生和治病,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现在大家都懂得防病胜于治病的道理,因此希望通过中医调理。但是,现今的养生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大众存在误导。对于现今存在的养生现象,一位老中医给出了他的建议,一共有6句话。1、养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现在电视上有很多养生类节目,一些中老年人会按照节目中的养生专家所说的症状对号入座,以此得出自己的“诊断”。且不说有很多冒充的“养生专家”,真正的养生专家所说的内容没错,但其提出的建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况且,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一套严谨的诊断程序才能断定患者的体质和病因,以此来对症用药。所以,中老年人群体通过观看养生节目就自行断定是不可取的,如果感到自身情况与节目中的养生专家所说的差不多,也先要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之后,再选择适合的养生或治疗的药方。
2、养生有时要顺其自然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把人看成形、气、神的统一,这表达了中医讲究适时而动,顺应自然的理念。从古人流传下来的俗语就能看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反应了养生要顺其自然,人的生活习惯也要有一定的规律。生活规律即是养生的基础。3、治病主要还是需要自我保重,医生不是万能的部分人认为,平时生活可以肆意而为不需要保重自身,睡不着就熬夜、想减肥就节食,抽烟喝酒样样精通,身体出现问题了就想到找医生开药治疗。这种完全把健康交给医生的想法是完全不可取的。因此,平时就需要养成养生保健的想法和习惯,这其实并不难,只要饮食有时,作息有常就可以了。
4、养生主要先从自我调节开始,乱吃补品不可取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开始购买许多的补品,希望以此达到延年益寿、身强体健的目的。其实大多数人都搞错了这点,首先如果饮食不规律、经常不运动、作息混乱、有不良嗜好,无论再如何进补也是无用的。而且,进补也分要分证型,针对每个人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进补方,还有的人虚不受补,盲目进补反而会给身体造成负担。5、不要自寻烦恼,保持愉快心情很重要凡事看开,保持精神愉悦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6、不贪食,懂节制现在很多肥胖患者大部分都是因为管不住嘴,而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肥胖而起。都说“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不要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各种营养均衡摄入才可以预防疾病。
⑸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⑹ 中医养生的好处有哪些
身体来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把自身体搞好了才能有大发展。中医就是一门无止尽的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它能帮助我们调理身体。古有华佗帮助关羽刮骨疗伤,今有针灸治疗劲椎病,中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那么中医养生那哪里好呢?
1.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即食疗法,尤其是女性朋友,由于特殊的生理需求,很容易出现贫血现象,这样一来,女性的气色就不太好,没有光泽度,体虚怕冷怕热,每天睡不好吃不香。所以贫血的女性应该进补养血药膳。
2.中医养生注重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生息后,贫血症状逐步减轻。中医帮助女性不止调理贫血,还能帮助女性朋友调理月经不调的情况。
3.月经不调主要是气血失调导致的,所以需要用中药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正常。常用益母草或乌鸡白凤丸这些含中药成分的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效果非常好,但是需要时间慢慢来调理,中医讲究的注意事项有很多,对于任何疾病基本都有治疗的方法,一般无副作用产生的,可放心使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质量,在外面多吃些营养的食物,以清淡为主,抱着乐观的心态。
⑺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面
养生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药、宗教、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⑻ 中医讲究什么养生
中医历来主张食物要多样化和基本食素。《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据调查,我国长寿老人的食谱,其主食多为玉米、麦等谷物,副食多为豆制品、蔬菜、水果、辅以少量家禽野味。素食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它们对推迟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增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蔬菜、水果为碱性食物。人们通常摄入酸性食物较多,易引起体内酸碱平衡失调,有损健康。素食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荤食,合理的饮食调理应当做到“素为基础,荤素并用”,方能延年益寿。
素食的益处
现代医学证明,素食可以净化血液,预防便秘及痔疮的产生,养颜美容,并且安定情绪。从健康的角度来讲,素食在养生方面实在益处多多。
第一: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因此素食可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第二:植物性饮食,包括:全壳类、豆类、蔬菜及水果,有保护人体降低罹患癌症机会的作用。
第三:素食可减轻肾脏负荷,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
第四:素食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亦有好处。众所周知,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维生C丰富;
第五:许多研究显示健康的素食能减少罹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退化性疾病。
吃素的方式
到底什么叫素食?现代营养学家认为,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类、谷物、种子和坚果等植物类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严格的素食者,除了不吃肉类,包括鱼、虾、家禽外,还不吃任何蛋类、奶类在内的动物副产品。不过,这么严格的素食者在生活中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会选择做一个可以吃奶类产品的奶素食者,或者蛋奶食品都可以接受的奶蛋素食者。还有一种素食偏好者,他们通常选择每周吃几次素。
吃素要循序渐进素食者最需要注意的是营养均衡。单纯素食因为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只有坚持荤素搭配的饮食原则才会让营养更全面,如果彻底选择素食,则应该定期进行身体营养检测,并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补充营养品。另外,营养学家们还提醒,素食者应该尽可能多吃未加工或未精加工过的谷类食品。对于想要加入素食者队伍的新人而言,转变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渐减少肉类,以防营养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