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观念

发布时间:2021-02-02 22:45:37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医养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基本观念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❷ 中医的饮食养生理念是什么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据食物的性能对人体进行调养。吃是生命活动的专表现,是健康长属寿的保证,“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只有足食,才能乐业,“安民之本,必资于食”。饮食不仅维系着个体的生命,而且关系到种族的延续,国家的昌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文明。汉代出现的我国第一部药物专着《神农本草经》共载365种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枣、藕、山药、芡实、蜂蜜、薏苡米等,被列为具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上品药。

❸ 中医基本养生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整体,人来自身是一个自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比如你胃不舒服,或者经常按一下腿上的足三里就会改善,再比如有时候忽然一直打嗝,按一下内关穴就会立即止住,而一个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要遵从自然的规律,法于阴阳,按自然之道养生,比如晚上就要睡觉,白天就要工作,一天三顿饭按时吃,这样就能不得病。2、顺从自然。一年四季,不同季节吃不同的食物,睡不同的觉,春季养生,冬季养藏,每天晚上不熬夜,早上不睡懒觉,不放纵自己;心情舒畅,处事不惊,常持一颗平常心。3、(水平有限,未完待续)

❹ 人、社会、自然之间和顺融洽,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哪项基本观念( )

人、社会、自然之间和顺融洽,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哪项基本观念( )?

❺ 养生观包含哪些内容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主张养牛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简要地说,这一养生观念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分别作一分析。

1.养生要讲究天人相应我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天人相应”观。提出: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规律。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中医学理沦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

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同应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见,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人们必须与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顺应自然,求得人体与大自然环境的统一而保持健康。这是养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指导下,祖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舂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2.养生需要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台一”,是中医学的又一养生观,其主旨在于强凋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所谓形,是指人的整个机体的外在表现,是物质基础;而所谓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内在表现,是功能作用。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

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基础。从病理上看,形的病变可导致神的异常,神的改变也可影响形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形与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体现出人的机体的整体辩证关系。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问》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辟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形.神合养方法。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的养生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纳起米,实际上不外乎“养形”与“养神”两种:

“养形”:主要指脏腑、气备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养形”须与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相适应。

“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养神”受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越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神不能离开形体,但形体若无神,则生命也就结束了。形与神是统一的,养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养”才能维护生命的健康长寿。

3.养生追求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社会环境等。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脏腑的动态平衡,认为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所以养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说是和谐。

①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谓阳,…般是指活动的、上升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昕谓阴,一一股是指沉静的、下降的、机能衰减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所谓协调阴阳,就是要使阴阳平衡、稳定,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问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早就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乱,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说明调和阴阳在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②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以期平衡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脏腑平衡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养生就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是说若人体五脏六腑在心的统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寿命久长。可见,养生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肾)功能活动正常。要保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动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二是要使五藏、六腑泻,三是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❻ 中医倡导的养生观是双修

中医的养生观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  
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 
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1992年WHO组织能力GOM国际研究小组,1996年该小组总结报告明确指出: 
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许多国家已经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 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医学” 
20世纪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两年75位诺贝尔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会聚巴黎,并与会后发表《巴黎宣言》: 
好是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这正是两千年“上工治未病”的现代版,它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 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 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也要与疾病和谐相处。 
所谓的和谐就是平衡,不要把疾病当做敌人。要学会适应。做到“带病延年”。 
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 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 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中医认为人的 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 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 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❼ 中医养生的精髓是什么

研究中医养生逾三十年的刘信明对于中医养生别有一番见解,他觉得养生是人回们在劳动和生活实践答中,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保持健康所进行的一些自我保健方法。现代养生是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去考虑,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等角度确立医学模式,以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到群体,以医院扩大到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保障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而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并论述了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的各个季节的具体养生方法。在《黄节内经》的基础上,历代养生家总结出了许多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总而言之平衡、和谐的养生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整体不外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体内各脏腑组织的相互关系。人在自然界生存,就不能脱离自然,而且必须适应自然。只有达到人与自然想适应,体内脏腑、气血才能达到平衡统一。

❽ 中医养生观是什么

之前用过一个天人中医APP挺有意思的你可以看看 ,里头有很多有趣的知识

❾ 中医养生观是以什么为第一要义

中医养生观,最根本的就是它的医学核心治疗观念-治未病。在现代来讲,治未痛就回是预防大于治疗,也就是养答生大于吃药的意思。
如,中医讲人生要平顺(心平气和);西医就讲,这个良好稳定的心理情绪是养生的重要条件。
又如,中医讲“以食胜药”;西医就讲,饮食情况决定各种微量原素的摄入,是健康的根本。

预防,就是在没病时注意各方面的情况,这样就会减少生病,这也是养生的意义。而预防这种“治未病”的方式,是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来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养生是一个长期全面的事情的具现化。
故中医养生观第一要义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预防)”。

阅读全文

与中医养生观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博动物医院在线电话 浏览:380
临淄爱佳宠物医院 浏览:582
苏泊尔养生壶怎么样打开 浏览:104
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浏览:845
养生壶如何做现磨咖啡 浏览:787
中医治疗失眠能根治吗 浏览:391
望京附近看妇科好的医院 浏览:773
治疗药物依赖的医院 浏览:100
闵行区中医院地址 浏览:543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物 浏览:489
石龙人民医院体检 浏览:507
盛京医院妇科哪个医生好 浏览:613
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 浏览:724
老年痴呆严重送康复医院好吗 浏览:185
治疗糖尿病阳痿的中药方 浏览:565
汕头潮阳哪里有宠物医院 浏览:984
医院妇科治疗仪 浏览:758
兴义博爱医院妇科 浏览:749
湖北武汉儿童医院电话 浏览:190
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