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拜师学中医
兄弟我可是第一个回答,不多说了?啊??怎么一修复答案就在后面来了真冤啊!!
第一种方法,从经典开始。
1:神农本草经
2:皇帝内经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4:易经
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网络有)
2: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著)
3:伤寒论新义 , 金匮要略新义 (余无言著)
第二阶段:初识本草和易理
1: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2:医易通说(唐容川著)
第三阶段:结识"火神派"
1:郑钦安医书阐释 医理真传、医法恒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著)
第四阶段:本草提高,经方提高
1:本草思辩录(周岩著)
2:陈修圆全集
第五阶段:继续全面提高
1:黄元御医学全书
最后阶段:博览医术,精读经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穿插听:王正龙和刘渡舟的多媒体讲座.
报考中医大学。下面是中医大学的名字。自己看看吧。你可以专升本,去报考中医大学。不过你大专学的专业就要抛弃。从新开始接触另一个专业。
第一名 上海中医药大学
第二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三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四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五名 天津中医学院
第六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七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第八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第九名 辽宁中医学院
第十名 湖南中医学院
第十一 陕西中医学院
第十二 河南中医学院
第十三 湖北中医学院
第十四 浙江中医学院
第十五 福建中医学院
第十六 江西中医学院
第十七 云南中医学院
第十八 广西中医学院
第十九 贵阳中医学院
第二十 安徽中医学院
第二十一 长春中医学院
第二十二 甘肃中医学院
第二十三 山西中医学院
第二种:从基础知识入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古有《中医入门》这些书都是入门教科书,也不能一下子就全掌握。要持之一恒。在此希望你成功。
2. 历史以来姓周的人物有哪些``
历史名人
周公
古代周公,说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说。比较出名的是易经中提到的周公解梦。亦有把周恩来总理比作周公之说。
周勃
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亚夫
前199年-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军事家,汉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周瑜
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处
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兴
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忱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氏子
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
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越
[宋]字子发,起弟。官主客郎中。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当天圣、庆历(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间,以书显学者,翕然宗尚之。然终未有克成其业者。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黄庭坚云:“周子发下笔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笔意姿媚似苏子瞻(轼),便觉行间茂密,去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邪。”《宋史本传、山谷集、墨池编》
周敦颐
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培公
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
周邦彦 北宋著名词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 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人。
周树人
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3. 中医的发展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
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3)当代名老中医养生宝鉴扩展阅读: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名医:
一、中医的起源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带),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中华儿女将炎帝和黄帝奉为华夏始祖。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
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医理论的奠定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难经》。开启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式的医疗里程,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医临床的灵魂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四、中医的变革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发明了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
创办了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重要变革。
五、中医理念的进步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
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的,(这也是最早的提倡妇女儿童保护意识的)。
他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
六、中医的完善
李时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
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
附药物形态图1100多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
4. 自学中医应该看哪几本书
不是很难,但要很多时间学,还得找机会应运。自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枪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飞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5. 中医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6. 中医药是医学中的瑰宝吗
中医、中药属于文化上的瑰宝,有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对中医、中药的研究,了解古人是怎么看病、治病的。
中医、中药因为基于的理论是哲学(玄学),所以不可能有真正能诊病、治病的价值。真正能诊病、治病的只有科学医学、药物。比中医还早、还博大精深的西医、埃及医、印度医、阿拉伯医等等都因为其理论基于的是哲学而被西方及其他国家所抛弃,现在全世界都用一个医学——现代科学医学。
中医其实早就被西方等国家所知道、了解,并不是国人认为的那样外国人不知道、不了解中医中药。在西医(真正的西医,而不是现在说的西医——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外国的那些传教士就了解了中医中药,并把很多中医中药的知识带到了外国,但因为中医和西医相比太浅薄、主观性的东西太多(西医在客观观察上甩中医几万条街),所以并不被当时已经有科学思想萌芽的外国医生接受。
中药和其他国家的传统草药一样,都是不能治病的东西,只是古人并不知道而已。古人不懂疾病能自愈、所有疾病都有可能自愈、疾病有时好时坏性等特性,所以把看了中医、吃了中药病好了就归于中医、中药的功劳(其他国家的古人也同样)。
7. 所谓的有名中医真的有用吗
中医药诞生于原始社会。 中医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 此外,它对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的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传统中药,韩国朝鲜族医学,韩国朝鲜族医学和越南东方医学都基于中医。 中医药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抗击疾病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它是在古代简单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学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我认为中医是十分有用的,原因如下:
3、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多个器官,组织和器官组成。 每个组织和器官都有不同的功能,这决定了身体的整体统一性。 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具有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自然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并且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使用并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的医学理论思想在给现代医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西医很多知识都是基于中医提出的。
我们应该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
8. 国医大师谈养生的作者简介
李俊德,1953年11月生,河南抄省永城县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改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先后从师于任应秋、王绵之、路志正、刘渡舟等蔫名教授。1979年调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从师著名中医药专家祝谌予教授,随祝洪予老师从事临床及保健工作。擅长内科杂病,尤其对糖尿病、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专心研究。 1989年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社长,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药通报编委会主任,出版著作有:《长寿有道名老中医谈养生》、《国医英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史》、《防治肿瘸特技集成》、《中国中医药文化论丛》、《当代难治病荟萃》、《岐黄传人》、《中医必读百部名著》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