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医治疗举例

中医治疗举例

发布时间:2021-03-12 11:39:54

A. 在中医中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这个讲的是:五行对五脏的基础知识了:五行就是:金水木火土,对应五脏专就是:肺属肾肝心脾。它们有相生相克的原理,现在我来一个举例说明你的问题:比如说你肝脏虚弱了,肝属木,那么生木的是水,也就是肾脏,意思就是补养肾脏的水,然后去滋养肝脏的木。又如肝脏太过(也就是实)肝是木,木可以生火,那么火在五脏里是心,那么就要清心火,来达到养肝的目的。就是你说的上面这个问题了。

B. 请问,“中医调理”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中医调理
开放分类: 健康、中医、调理

中医调理就是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中医药物与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对人体进行纠正性的改善,使身体向健康方面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C. 为什么现在别人都说,中医治疗比较健康稳当点能举例说明吗

现在有些人说中医得不好,其实也是一种媚外,是一种盲从。请这些人先去了解一下中医再去评论,不要被别人欠着鼻子走,没有逐渐地认识最可悲的。。
中医是深奥的,不要因为不懂就拒绝她。望闻问切,是多么的经典!针灸是多么的神气!把脉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中医我所知道的优点:1,治根,2,没有或者很少副作用,3,可以治疗很多西医不能治疗的慢性病,怪病,如矽肺
其实西医的盛行,只是因为它的经济强大,靠经济护航
相信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医必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现在西方对中医的关注就可以说明这种趋势

D. 举例说明中医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治疗疾病。

中医食疗的临床意义是多方面的: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十分讲究养生之道,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吃可是大有学问的。利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方法,在中国医学中称为“饮食疗法”,或称之“食疗”、“食治”。早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曾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之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遭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2、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E. (中医学基础)举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部位和功能活动特性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按照脏腑功能特点划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脾为至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从阴阳角度来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即组织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脏腑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对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手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阴阳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失调,乃至分离,人体就会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所有疾病的发生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邪气(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无论其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而发病,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反之,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而发病,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化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因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病理变化复杂多端,究其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基本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护理的主要内容。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
阴阳学说也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向,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还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善于调理阴阳是防病摄生的关键,养护正气的法则要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

F. 你相信中医吗 举例子说明

信啊,我扎过针灸,很管用的
采纳噢

G. 举例整体观念在中医诊病过程中的运用

中医是通过 望、闻、问、切的手段运用于整个诊断过程。
例如看(望)到患者脸色潮红、闻到患者口臭、问了患者哪里不适、再通过切脉确诊。这些手段都是中医诊病的基本要素。至于是否掌握得透彻精准,因人而异,也体现医术的高低。
但由于中医的诊病手段及理论,至今未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所以西方国家不承认、不允许中医师执业为患者行使处方权。不过这不是楼主在此提问的话题了。

H. 中医真的能治病吗大家能举例中医治疗了你的什么病

BS你!
中国悠悠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你竟然怀疑?
难道你天真的以为古代的天花,狂犬都是自己好的吗?

中医和西医不同,首先西医见效快,但是它同时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同样的病下次再得时,用同样的药效果一定大大降低,
中药则是重在补,因为中药认为人体会发生病变,就是因为人体的各种元素不平衡了,现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各种营养物质,所以这样中药的疗效会非常慢,并且中药的疗程都会很长,但有个很大的长处,就是同样的病,用中药治好后,再得的机率基本为零,并且还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西药,再牛比的也有副作用!

我妈妈前两年得病,什么病我忘了,症状就是大便出血,并且还很严重,就是靠中药治好的,现在就好像没事人一样!

I. 举例阳阴学法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阅读全文

与中医治疗举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万博动物医院在线电话 浏览:380
临淄爱佳宠物医院 浏览:582
苏泊尔养生壶怎么样打开 浏览:104
肝转移的治疗方法 浏览:845
养生壶如何做现磨咖啡 浏览:787
中医治疗失眠能根治吗 浏览:391
望京附近看妇科好的医院 浏览:773
治疗药物依赖的医院 浏览:100
闵行区中医院地址 浏览:543
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药物 浏览:489
石龙人民医院体检 浏览:507
盛京医院妇科哪个医生好 浏览:613
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 浏览:724
老年痴呆严重送康复医院好吗 浏览:185
治疗糖尿病阳痿的中药方 浏览:565
汕头潮阳哪里有宠物医院 浏览:984
医院妇科治疗仪 浏览:758
兴义博爱医院妇科 浏览:749
湖北武汉儿童医院电话 浏览:190
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浏览: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