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健脾胃
健脾和胃:治来法。针对脾胃虚自弱、脾胃不和之证,采用补益脾气,调和脾胃之气,达到脾升胃降的治法。适用于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不化,便溏等。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等。代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
滋脾养胃汤
【处方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麦芽、枳实、厚朴、半夏、陈皮、生姜、丹参、砂仁壳。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调理升降。主治胃痛之因脾运不振、湿滞中焦、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者,症见胃脘胀痛,以痛为主,喜按,进食稍多则脘胀,泛酸嗳气,纳呆食少,舌苔薄白,脉细滑。
【处方分析】脾主升清,升则健;胃主降浊,降则和。《吴医汇讲》云:“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董氏非常重视调理脾胃的升降气机,特设升清降浊两组药物理顺中焦气机,以达到健脾和胃之目的。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麦芽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枳实、厚朴、半夏、陈皮、生姜理气化滞,降胃泄浊;用丹参和血化瘀止痛;砂仁壳芳香醒脾,行气宽中而不伤胃津。全方有升有降,有补有泻,升降脾胃,调理气机,兼和血络,故能取得嗳恶平、泄利止、湿浊化、痞满除、脾运健、胃纳增之佳效。
㈡ 饮食 纳呆是什么意思
纳呆,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
属于胃病。
㈢ 中医怎么调理脾胃病本人肠胃吸收不好。
脾胃不太好可以每天敲一敲胃经与胆经,使脾胃气血充盈,有能力吸收营养身体就能好起来!...
采纳哦
㈣ 纳呆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症状该多吃什么食物有谁知道呢
纳呆
,
中医
症状名,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
故名
,也称“胃呆”。即消化版不良、食欲权不振的症状。如果
胃口
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纳是容纳的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
食道
,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的受纳功能降低,
食欲减退
,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
豆类
和高纤维的
食品
㈤ 纳呆者该怎么办
纳呆,中医病症名。胃接受和容纳食物的功能称作“胃主受纳”,因邪气扰动,胃气不降;或脾胃功能虚弱,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之感的症状,称为“胃纳呆滞”,简称胃呆、纳呆、纳少或食少。作为症状可兼见于多种疾病,临床较为多见,如临床表现突出而其他症状不明显,可作为独立疾病诊断。
食少纳呆,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实者,邪气有余,干犯胃腑而致胃气不降,包括脾胃气滞、肝郁乘脾、痰湿困阻、食积胃肠、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临床表现一派邪气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虚者,正气不足。可以为脾胃自身之虚,如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说,“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也可由其他脏腑之虚损而累及脾胃,如下焦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胃虚弱又分两种情况,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新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则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判,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辨证施治】
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
1.肝郁气滞
(1)证候 多有抑郁、愤懑等情绪方面诱因,其后出现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甚则胸胁胀满,或胸胁疼痛,嗳气后症状可缓解,口苦咽干,脉多弦滑。
(2)治则 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理气为主。若久病肝郁且脾胃受损者,宜疏肝理气,和胃健脾。
(3)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兼脾虚者,用逍遥散。
2.湿困脾胃
(1)证候 脾不运化,胃失和降,可见纳呆口黏,脘腹痞闷,身重倦怠,便溏不爽。舌苔白腻,脉濡。
(2)治则 化湿健脾
(3)方药 平胃散或健脾丸
3.食积胃肠
(1)证候 饮食不节,食滞中焦,可见纳呆厌食,甚则呕吐,兼见嗳腐吞酸,嗳气有食臭味,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脉滑。
(2)治则 在上者以消食和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
(3)方药 枳实导滞丸加减。成药可选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或保和丸。
4.外邪犯胃
(1)证候 突然纳呆厌油,伴恶寒、发热、头痛等感冒症状,或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等肝胆湿热表现。多口苦苔黄,大便秘结。
(2)治则 疏解外邪,醒胃运脾。
(3)方药 兼感冒者,藿香正气散加减;兼肝胆湿热者,大柴胡汤加减。
5.脾胃气虚
(1)证候 纳呆便溏,气短乏力,肌肉松懈,关脉弱。
(2)治则 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3)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成药可用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
6.脾肾阳虚
(1)证候 纳呆畏寒,便溏,甚则完谷不化,肢冷腰酸。舌淡,脉弱。
(2)治则 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3)方药 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
7.胃阴不足
(1)证候 纳呆嘈杂,口干便秘。
(2)治则 养阴益胃,健脾助运。
(3)方药 益胃汤加减。
胃纳呆滞为临床常见之症,治疗应辨虚实寒热,一般来说,实证,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并见者,则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治疗用药同时应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养胃”,所谓“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选择适宜自己的食物种类并合理加工,戒烟限酒,注意进食的温度、速度、软硬度,进食后可缓慢按摩腹部及足三里,寒症病人可以隔姜灸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㈥ 脾胃不好,怎么调理
㈦ 中医认为胃有哪些生理特点
胃为六腑之一,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胃的生理特性如下: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饮食物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若胃气不降,满而不泄,糟粕浊气留于中焦,则出现胃脘胀满、疼痛、纳呆等症状。若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可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
(2)胃喜润恶燥:胃有腐熟水谷的功能,只有胃中津液充足,润濡食物,才能帮助消化,五脏六腑才能得到滋养。若胃中津液不足或受到消耗,则燥气横生,出现口干舌燥、腹胀、便秘、口渴等症状。
㈧ 食滞纳呆中医怎么调理
1.肠胃积热
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呕吐,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香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
2.肝胆湿热
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湿热蕴结于肝胆,使其失于疏泄条达。临床症见胃脘、两胁疼痛,厌食油腻,发热,恶心,身重倦怠或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泄胆、清热利湿。方用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茵陈30g,生山栀15g,柴胡15g,黄芩12g,胡黄连10g,白芍 12g,木香6g,生大黄(后下)10g,金钱草30g,苡仁30g,苍术10g,焦三仙各10g。
3.脾虚食滞
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暴饮暴食,脾运不及,肠胃受伤,食积停滞,气机失畅。临床症见脘闷纳呆,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泄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面黄肌瘦,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脉弱。治宜健脾化积,调畅气机。方用清胰汤合枳实化滞丸加减:焦白术20g,焦三仙各15g,茯苓20g,枳实 10g,银花30g,黄芩10g,柴胡10g,泽泻20g,陈皮10g,苡仁30g,木香6g。
4.瘀血内结
久病入络,导致瘀血内结,气机不通。临床症见脘腹疼痛加剧,部位固定不移,脘腹或左胁下痞块,x线片或b超发现胰腺有钙化或囊肿形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香附10g,元胡15g,没药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黄 15g,五灵脂10g,柴胡10g,苡仁30g,黄芩10g,丹参30g。
㈨ 中医所说的纳呆、纳差是什么意思
中医所说的纳呆、纳差是指胃消化不好,食欲不振的症状。
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