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叶天士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分析
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来源:摘自《中国中医药》 作者:刘景源 2006-9-18 摘要: 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1温热邪气留连气分的治法《外感温热篇》第六条在第四条、第五条论述了温病热人营分的证治之后,又继续论述了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入...... 专题推荐: 临床快报 药市动态 违法广告 医保动态 药品价格 流感疫情 保健常识 妇科课堂 医改动态 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1温热邪气留连气分的治法 《外感温热篇》第六条在第四条、第五条论述了温病热人营分的证治之后,又继续论述了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入营分,而是始终留连气分的治法及战汗的病机与预后。 叶天士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气脱之证矣;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1.1战汗的病机与治法 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深入营分,而是始终留连气分,一般是由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持续相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有力。在情况下,可以寄希望于战汗,通过战汗使邪气外透而病解。 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其“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乃正邪交争,即在邪气流连气分的过程中,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势均力敌,激烈争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战口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继则全身汗。由此可见,战汗是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兆。其高热寒战,正是阳气与津液内聚、正邪激争于里的表现,故每见战后汗出邪退而病解。 对于邪气留连气分时促使其战汗的治疗方法,叶氏提出“法宜益胃“之论。所谓“益胃”并非以甘温之品如党参、黄芪之类补益胃气,而是用甘寒清养之品益胃生津,以解胃中之燥热干涩。俟津液盛,汗源充,则气机通畅而作战汗。战后正气驱邪外达,腠理开泄,则邪随汗解。即叶氏所谓“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王孟英在本条按语中云:“可见益胃者,在疏瀹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则一战可以成功也“。陈光淞之按语亦云:“益胃之法,如《温病条辨》中之雪梨浆、五汁饮、桂枝白虎等方,均可采用;热盛者食西瓜;战时饮米汤、白水。所谓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得通泄也“。王、陈二家之按,皆对叶氏之论做了很好的阐释,颇堪效法。 1.2战汗的预后 气分证已作战汗的预后一般有 3种情况。 1.2.1战汗之后邪退正虚,阳气未复 叶氏指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这就是说,战汗之后,邪从汗解,其邪热虽退,阳气亦随汗出而外泄。因为邪虽退而正气亦虚,阳气未复,不能布达周身,所以在热退之后其肌肤即逐渐转冷。同时,因其气虚而功能低下,又每见倦怠嗜卧,不欲言语。但是,切按其脉,虽因气虚鼓动无力而呈虚软无力之象,却从容和缓而节律匀整。 由此可知,此乃邪退正虚之兆,并非阳气虚脱之危证。叶氏在此特别强调:“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 可见,脉诊是辨战汗之后是否发生虚脱的关键,临床切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或家属千万不要误认为病人已生命垂危而惊慌失措,以致频繁地进行呼唤。这样做反而会扰乱其神志,使其烦躁不安,从而更耗损正气。应当让病人安静舒适地卧床休息,以调养正气,使阳气尽早恢复。一般来说,经过一昼夜之后,则阳气来复,布散周身,其肤冷自除而周身温暖如常,病体即趋康复。 1.2.2战汗之后阳气虚脱 叶氏指出:”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这就是说,战汗之后,阳气随汗出而脱。此时无论邪气已退或未退,其阳气先脱已成阳气虚脱之危重证候。因阳气外脱,阴气内盛,将成浮阳外越之势,故浮阳扰动,脉来急疾,躁扰不卧。脉来急疾又必见躁动而节律不匀整之象,即如《灵枢·热病》所云:“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其肤冷乃由阳气虚脱、不达周身所致。汗出乃阳气失于固摄之兆。战汗之后,肤冷汗出与脉躁疾、躁扰不卧并见,乃阳气虚脱之确征。在这种情况下,急当益气固脱,方用生脉散。若进而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则为亡阳之兆,急用参附汤,以大剂人参、附子,益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并施。俟阳气回复后,若邪气已退,则有愈之机;若邪仍未退,热势又起,则当再随其证而辨治。 1.2.3邪气强盛,一战不解,再作战汗而愈 叶氏指出:“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这就是说,有时由于邪气强盛,正气不能通过一次战汗而驱邪外出,乃致战汗之后病仍不解。因战汗之后正气亦伤,故须待停一、二日后,待正气得以恢复,再作战汗方解。此外,临床亦有反复战汗数次而始愈者。学者对此应有所了解临床才不致发生疑惑。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叶氏所谓“邪盛正虚”,其关键在于邪气强盛。正因为邪气强盛,才致正气相对力弱,不能一战而鼓邪外出,须停一、二日再战而愈。也就是说,其“正虚”当是与“邪盛”相对比而言,并非指真正之“虚”。若正气虚无力与邪气激争,也就不可能出现战汗。其既能一战而再战,正说明正气仍有与邪气激争之力,只不过由于邪气强盛,正气不能一战而驱之罢了。 2湿邪留滞三焦气分治法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七条承上条继续论述了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并与伤寒少阳病进行比较。他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是紧承上条而言。上条已详论温热邪气不传人营分、血分而始终留连气分的治法,本条则进一步论述湿热邪气不传人营分、血分而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文中之“邪留三焦”虽未明言邪气的性质,但视其治法及所用方、药以测其证,并进而审证求因,则可肯定是湿热邪气为患。 “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是指出三焦与胆同属少阳,共同主司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为气机之枢。故温病中湿热邪气留滞少阳三焦气分与伤寒病中寒邪侵袭足少阳胆之病变皆以枢机不利、气机阻滞、升降出入失常为特点。从临床表现来看,二者皆可见寒热往来及呕恶不欲饮食。其所以恶寒是因邪阻少阳、枢机不利、卫气不得宣发于表、卫外失司所致。其所以发热乃阳气被郁,奋起鼓动,正邪相争之兆。因正邪反复交争,互有胜负,邪胜而气滞阳郁则恶寒,正胜与邪抗争则发热,故其恶寒与发热往来交替,反复不已。其病机可概括为:邪进则恶寒,正争则发热。邪阻少阳,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故呕恶而不欲饮食。因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二者之病变皆以枢机不利为主,故其治疗亦皆以疏利气机为法。 三焦与胆虽同属少阳,为气机之枢,然其又有手少阳与足少阳之别,且湿热病与伤寒之邪气性质有异,故二者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疗上又有所不同。足少阳胆经介于表里之间,是为半表半里,乃气机表里出入之枢。寒邪侵袭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则气机表里出入阻滞,临床每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因其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表里出入失司,故治当“和解表里之半”,以疏利气机,解表和里,代表方剂如《伤寒论》中之小柴胡汤。 三焦贯通身之上下,为阳气与水液运行之通道,手少阳三焦经乃气机上下升降之枢。湿热邪气留滞于少阳三焦气分,枢机不利,则气机上下升降阻滞,水道不通,临床每见寒热往来、头目眩晕、胸脘痞闷、呕恶、腹胀、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濡。因其病机为邪留三焦,上下升降失司,故治当“分消上下之势”,以疏利气机,通调水道。 总之,温病中之邪留三焦与伤寒中之少阳病虽有相同之处,但因其病因病机有异,证候不同,故治法亦有“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的相应变化,此即叶氏所云“随证变法”之谓。 对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叶氏不仅提出以“分消上下之势”为法,而且以“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为例,进一步指出了具体方药的运用。 所谓“分消上下之势”即分消走泄法。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如上焦用辛宣芳化、轻开肺气之品,使湿热从表而解;中焦用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之品,以辛开苦降,燥湿化浊,湿祛则热不独存;下焦用淡渗利湿之品,使湿热从小便而驱。三焦药物同用共成分消上、中、下之势,使邪有出路,弥漫三焦之湿热分而解之。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动,从而达到行气祛湿、宣泄湿热之目的。由此可见,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叶氏所列举的杏、朴、苓3味,实际上是3类药物的代表。杏仁轻开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湿热得以外宣下泄,使邪有出路。厚朴行气燥湿,宣畅中焦,使脾胃升降相因,则湿浊可化,湿祛热亦不独存。茯苓不仅有健脾以促水湿运化之功,且更具淡渗利湿之性,可导湿热从下焦而渗泄。三药相伍,开上、畅中、渗下三者同用,理气与健脾并施,共成分消走泄之法。温胆汤中陈皮、枳实辛开苦降,理气行滞燥湿,且宣通上焦肺气。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以促使水湿之运化,且茯苓淡渗利湿,导湿热下行。半夏燥湿开郁以畅中焦。竹茹清热化痰和胃。六药相伍,开上、畅中、渗下与理气、健脾之功兼备,是为分消走泄法之代表方剂。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之论,是言湿热邪气留滞三焦的病变,仍属气分证范畴。正因如此,就有可能通过分消走泄之治,使气机畅达,从而阳气得以宣通,奋起驱邪,正邪激争而作战汗,通过战汗而开通门户,使邪从汗解。“转疟之机括”亦指分消走泄,宣畅气机而言。疟乃少阳之病,其机理为邪气欲进而正气驱邪,正邪反复交争,故寒热往来,反复发作。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由于湿邪阻滞,气机不畅,而致阳气郁遏。阳气郁遏则湿更不化,因而形成湿愈滞则阳愈郁,阳愈郁则湿愈滞的局面。由于邪无出路,阳郁不宣,正气被困而不能驱邪,故裹结粘滞,缠绵难解。治以分消走泄之法,使裹结粘滞之邪得以松动开泄,阳气得以伸展宣通,促其正气起而驱邪,则成正邪反复交争之势。如此,则转为与疟疾相同之机理,再因势利导,继续治以分消走泄之法,则留滞三焦气分之湿热邪气可得以解除。 应当指出,叶氏本条所论乃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之治。因其以湿邪为重,热蕴湿中,湿不祛则热不能清,故虽有热邪,却不能用寒凉之品,以免冰伏之患。其用分消走泄之法,选取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旨在祛湿行气,使湿祛则热不独存。唯此类药物多属温燥、渗利之品,用于湿热邪气留滞三焦则佳,而对温热邪气留连气分者却又当禁,以防助热耗津。由此可见,上条与本条所论虽同为气分证,然因其有温热病与湿热病之别,故治法却又迥异,临床当详审其证而辨治。 3湿热病气分证下法的运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十条中,承第七条而进一步阐述在湿热病气分证的治疗中,下法的运用及其与伤寒下法之不同。他说:“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阴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第七条论述了湿热邪气不传人血分而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其用开上、畅中、渗下之品以分消走泄,使邪有出路,湿热从外而解。本条又进一步指出,三焦气分湿热不得从外而解,则“必致成里结”。至于里结的部位是“在阳明胃与肠也“。究其原因,乃由湿热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食滞内停、湿热夹食滞粘滞胃肠、结聚不下所致。因其湿热夹食滞里结于胃肠,非攻下不能去,故“亦须用下法”。至于“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之论,是指出:温热伤津,导致阳明燥结,不及时攻下,热邪无出路,即有深入血分之虞。必急用攻下,方能泄热存阴,防其深入血分而耗血动血,或深人下焦,消灼真阴,是攻下即可阻其传人血分也。而湿热邪气氤氲粘滞,始终留滞三焦气分,既不传血分,一般又不伤津,故多治以清化,而少用攻下。但若湿热夹食滞粘滞胃肠,已成阳明里结之证,则又非攻下而不能解,故其虽无传人血分之势,但“亦须用下法“,不能拘泥于其留滞气分不传血分就认为不可攻下。也就是说,是否用攻下法,不在于气分之邪是否有传人血分之趋势,而取决于是否有“里结”。凡里结于阳明胃肠者,无论是燥热还是湿热,也无论其有无传人血分之势,均须用下法。 4温病与伤寒下法运用的不同 伤寒的阳明腑实证与温病的湿热里结阳明胃肠之证均可用下法,但由于病因、病机、证候不同,其攻下药物的配伍及运用亦有所别。“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一句,指出伤寒阳明腑实证是寒邪化热入里,阳明热盛,消灼津液,而致肠燥便秘,燥热内结。其症见身热恶热、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汗出口渴、唇焦咽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厚而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因其津液愈伤则燥结愈甚,燥结愈甚则津液愈伤,故必投以苦寒重剂猛攻急下,方能收泄热存阴之功。张仲景《伤寒论》之大承气汤,以大剂量之大黄、芒硝与厚朴、枳实相配,其荡涤破滞,攻下燥结之力甚强,是峻下实热燥结之代表方剂。“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一句,指出湿热里结之证,乃湿热夹食滞粘滞于胃肠所致。其症见身热、呕恶、脘痞、腹胀、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之食物、舌苔黄腻、脉濡数。因湿性粘滞,难以速除,非一攻可尽,且投以重剂猛攻急下,反易损伤脾胃阳气,而致洞泄不止,故宜以轻下、缓下之剂从容图之。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之枳实导滞汤,由大黄、枳实、厚朴、槟榔、黄连、连翘、紫草、木通、山楂、神曲、生甘草组成。方中药物可分为攻下、行气、祛湿、清热、消导5类,合而共奏导滞通下、清化湿热之功。因其方中药物用量皆极轻,攻下之力缓,不至于损伤正气,故可连续服用,直至湿热里结尽除为止。此方堪称轻下湿热里结之代表。 伤寒之阳明腑实证见大便燥结不通,攻下之后若见大便溏,说明燥结已去,邪气尽解,即当停药,不可再行攻下,以防损伤阳气,即叶氏所云:“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中湿热夹食滞粘滞胃肠,见大便溏滞,用轻下之剂后大便仍溏者,乃湿邪未尽之征,必再连续用药,反复下之,直至大便已硬为止。因为大便由溏而转燥转硬,说明湿邪已尽除,故不可再用攻下,以防损伤正气,即叶氏所云:“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简言之,伤寒之阳明腑实证以大便燥结为可下之征,以大便溏为停下之度;而湿热病之阳明里结证则以大便溏为可下之征,以大便硬为停下之度。
『贰』 冬天总是手脚冰凉,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1.末梢循来环差:末端循环差,血液就比较自难到达你的四肢,造成手脚冰冰凉。建议:适当增加运动,如慢跑或者瑜伽。
2.低血糖:减肥时的女性容易出现。建议:正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3.低血压:血压偏低时,导致末梢循环循环差。建议:如果没有出血等其他导致低血压的原因,可服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或者生脉饮。
4.甲状腺功能减低:基础代谢率低,机体产热能力下降,可伴有容易疲劳、困倦等症状。建议:检查甲状腺功能,然后遵医嘱治疗。
5.缺铁性贫血:体内缺铁时,会导致血红素较少,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从而令身体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当热量不足时我们就会感觉到手脚冰冷。建议:补充铁剂,可口服中成药养血饮口服液。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可能属于阳虚或者阳郁体质。阳虚体质:可适当的多吃一些性属温热的食物,如羊肉、肉桂、枸杞子、阿胶等。阳郁体质:往往伴有情绪低落,抑郁焦虑,这类人可以适当服用逍遥丸治疗。此外,采用泡脚的方法,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手脚冰凉都有改善作用
『叁』 治疗手脚冰凉的方法
●哪些方法可以改善冰冷的手脚:
1.睡前用热水局部泡手、脚,不但可以促进末梢的循环,还有帮助睡眠的作用。
2.洗完澡或是泡完热水澡,擦干后立刻穿上袜子保温。
3.女性如果经常出现冬天脚怕冷,可以用一个水桶里面装入热水+米酒+姜片(热水和米酒的比例是1∶1的比例)泡脚。冬天,在看电视或下班休息后使用,可以改善女性的怕冷症。
4.在饮食方面,多吃一些加了姜片的食物如鸡汤、鱼汤,其他如含有葱、蒜等辛香料的食物也有同样的效果。
●哪些维他命有助于帮助末梢的血液循环,以抗拒寒冷?
1.维他命E,有助于扩张末梢血管,刺 激 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但维他命E的效果较缓慢,对于长期手脚冰冷的人来说,可能要服用三个月以上而且服用量可能需要210~250IU/天才够。
『肆』 冬天手冻的发绿
中医叫做阳虚或者阳郁,导致四肢气血不畅通,或者寒凝血滞;治疗要辨清阳虚还是阳郁,采用温阳、解郁等不同方法。前者(阳虚)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后者(阳郁)可用四逆散加减化裁治疗。
『伍』 水肿急治方法 速速速!!!谢谢谢谢!!!
水肿系指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名称,并对其成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有较粗略的描述。如《灵枢·水胀》篇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肿,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本病证,多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脏气亏虚,致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职,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引起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发为本病。
针灸治疗水肿,亦始于《灵枢·四时气》:“……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倡从五十七个治疗水病的穴位中选穴。后世医家在继承的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如唐·孙思邈选用奇穴灸疗,宋·王执中记录里医治疗本病的验案等。这些在《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乃至《神灸经纶》中悉有记载。
现代西医学之急、慢性肾炎、内分泌失调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出现之水肿,均可归入本证。
【辨证分型】
(一)阳水
多为急性发作,初起面目微肿,继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胸闷气急。偏于风寒者,形寒无汗,脉象浮紧,舌苔白滑;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
(二)阴水
发病较缓,足跗先肿,渐及周身,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皮肤晦暗,小便短少,脾虚者,兼见脘痞便溏,四肢倦急,脉象濡缓,舌苔白腻;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肢冷神疲,脉象细弱,舌淡苔白。
【治疗】
(一)阳水
1.治则:祛邪宣肺利水。
2.处方:肺俞、水分、三焦俞;风热加合谷、水沟;风寒加外关、偏历。
3.方义:本型乃外感邪气,使肺失宣降、三焦失疏所致,取肺俞以宣肺疏风,水分以分利水邪,三焦俞以疏导三焦。风热加合谷以清热利咽,水沟可疏面部风热而消肿胀;风寒加外关及手太阳经穴偏历,以祛风寒而有助肺气通达之力。
4.治法:均用泻法,腹背部穴刺激宜中等度,四肢部穴强度可略强。
(二)阴水
1.治则: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2.处方:气海、水分、阴陵泉、足三里。脾虚加脾俞、三阳交;肾虚加肾俞、照海。
3.方义:取气海,可助三焦之气化;水分,功能分清别浊为治水之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与足太阳相表里,取之可益生化之源以制水;阴陵泉,意在消肿利水。脾虚为主者,加脾俞、三阴交,而健运中阳;肾虚为主者加肾俞及照海,以温补肾阳,增强利水消肿之功能。
4.治法:针用补法,腹部穴针后宜加灸。
【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之八》:风水面肿:巨虚上廉主之。
风水面浮肿,颜黑,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通身肿,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
《针灸资生经·第四》: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久不效,……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海穴,翌早观面如削矣。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四》:浮肿:分水(即水分——作者注)、中脘(各灸之);内庭、行间、临泣(各泻,立安)。
《针灸聚英·卷二》: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刺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神灸经纶·卷三》:水肿:中脘、水分、水沟、合谷、足三里、神阙、气海、膈俞、三阴交、石门、中极、曲骨、内关、阴市、阴陵泉、中封、太冲、照海、公孙。
发汗消肿法
发汗消肿法 ,《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张仲景说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所以 ,这种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身体上半部肿 ,或先身体上半部肿而后肿及全身 ,并兼见恶寒恶风、发热等表证。在临床上 ,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 ,选用恰当的发汗方法。
1.辛凉发汗风邪外伤皮毛 ,水邪阻滞肌肤 ,郁滞化热。症见肢体浮肿 ,恶寒发热 ,骨节疼痛 ,自汗出 ,口渴欲饮 ,小便黄赤 ,脉浮大或数。治以越婢加术汤加减 ,辛凉发表 ,疏风清热泄邪 ,兼以培土制水。麻黄 10g ,石膏 20g ,生姜10g ,甘草 10g ,大枣 4枚 ,焦白术 12g,先以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煎其余各药。若兼见咳嗽 ,则加法半夏 10g,以降逆止咳。
2.辛温发汗风水相激 ,郁于肌腠 ,肺失宣降。症见肢体浮肿 ,恶寒 ,无汗 ,脉浮等。治以香苏饮加减 ,发汗、解表、消肿。香附 10g ,紫苏10g ,陈皮 8g,甘草 6g ,葱白 6g ,生姜 6g。水煎数沸 ,去渣 ,不拘时服。若症见四肢浮肿、发热、恶寒、全身疼痛、发汗、脉浮而兼烦躁者 ,可以大青龙汤和减 ,辛温发汗 ,消肿除烦。麻黄 10g ,桂枝 6g ,炙甘草 6g ,杏仁 10g ,生姜 10g ,大枣 4枚 ,石膏 20g ,先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下其余各药同煎。
3.助阳发汗风寒外束 ,水邪内停 ,正阳不足。症见肢体浮肿 ,骨节疼痛 ,汗出 ,恶风 ,脉沉。治以麻黄加附子汤加减 ,助阳发汗消肿。麻黄 10g ,制附子 10g ,炙甘草 6g ,先以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下其余各药煎服。
利尿消肿法
利尿消肿法 ,《内经》称之为“洁净府”。张仲景说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所以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水肿侧重于身体下半部 ,或水肿先见于身体下半部而后肿及全身。在临床上 ,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 ,采用适当的利尿方法。
1.化气利尿“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水结膀胱 ,气化不利。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恶寒发热 ,汗出而渴 ,脉浮。治以五苓散加减 ,化气利水。桂枝 10g ,焦白术 12g,茯苓 12g ,泽泻 20g ,猪苓 12g ,共研末 ,以开水冲服 ,或以水煎服。
2.温阳利尿“肾者 ,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水邪壅盛 ,肾阳郁阻 ,但关不开 ,聚水为肿。症见肢体浮肿 ,四肢厥冷 ,小便不利 ,小腹胀满 ,脉沉。治以真武汤加减 ,温阳利尿消肿。制附片 10g ,茯苓 10g ,焦白术10g ,生姜 10g ,白芍 10g ,水煎服。
3.甘寒利尿水热结滞 ,壅遏膀胱 ,尿道阻滞。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或滴沥涩痛 ,口干渴 ,脉沉。常以自拟方 ,甘寒利尿消肿。冬瓜皮 20g ,芦根 10g ,白茅根 15g ,石韦 10g,苡薏仁15g ,杏仁 10g ,灯芯草 (或通草 )10g,西瓜翠衣10g ,水煎服。
4.苦寒利尿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 ,暑热内壅。症见肢体肿重 ,小便短少色黄 ,口渴 ,舌红 ,脉数。治以一物瓜蒂汤 ,苦寒利尿消肿。瓜蒂 (甜瓜蒂或丝瓜蒂均可 )20枚 ,水煎服。
逐水消肿法
水邪壅盛 ,凝聚于内 ,三焦不通 ,气化受阻。症见腹部肿大如鼓 ,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脉沉等。治以十枣汤加减 ,峻下逐水消肿。芫花(炒 )、甘遂、大戟各等分 ,共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取大枣 10枚 ,劈开 ,煎水去渣 ,加药末 2g调服。本药只宜早晨服 ,不宜晚上服。服药后若大小便仍不通 ,待第 2天再服。本方药味峻猛 ,非病实体壮者不可用。若为安全起见 ,可将药末用枣肉捣和为丸用 ;或将药末用醋调成糊状 ,敷于小腹部 ,则更为稳妥。
泻肺消肿法
肺为水之上源 ,主肃降而通水道 ,水邪壅肺 ,上源受阻 ,肃降失职 ,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 ,胸部胀满 ,咳嗽 ,喘息等。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泻肺消肿。葶苈子 (炒 ,捣碎 )15g ,大枣 4枚 ,先用水煮大枣 ,去渣 ,加葶苈子煎煮 ,去渣 ,顿服。
祛瘀消肿法
血瘀气滞 ,疏泄失权 ,气化不利 ,久而化热。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口渴 ;妇女月经不利 ,脉沉涩等。治以蒲灰散加味或小调经汤加减 ,活血祛瘀 ,利水消肿。蒲灰散方 :蒲灰 10g ,滑石 5g ,共研为细末 ,以水冲服 , 1日 3次。小调经汤方 :当归 10g ,赤芍 10g,制没药 6g ,琥珀6g ,桂枝 6g ,细辛 3g ,麝香 1g ,水煎服 ,日 3次。
开结消肿法
阴寒之气郁结不解 ,气化不行 ,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 ,厥冷 ,腹满 ,心下痞阻 ,肠鸣 ;或身冷骨痛 ,或恶寒 ,或麻痹不仁 ,脉沉等。治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减 ,转运大气 ,开结消肿。桂枝 10g ,生姜 10g ,炙甘草 6g ,大枣 1枚 ,麻黄 6g,细辛 6g ,制附子 10g ,水煎服 , 1日 3次。
除上所述之外 ,在临床上尚有一种“虚肿”和一种“风肿”。虽都表现为肿 ,但其病因病机和水肿病大相径庭 ,当注意加以鉴别。
这也有
http://www.medizone.com.cn/html/1583.htm
『陆』 新雪片的疗效怎么样
目的观察新雪片治疗外感高热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常用西药对比。2.2.1 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机体耗氧量加大,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13%,过多的水分丧失可致脱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方法选取80例外感高热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新雪片和日夜百服宁及常规补液治疗,观察用药后体温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②给予甲强龙40 mg~120 mg/d,减轻肺间质渗出,改善弥散功能,同时控制高热〔1〕;。结果治疗组40例,痊愈30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关键词】 热证.中医病机;外感高热;热证.中医药疗法 外感高热是中医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因的多源性、证候的多样性、病情的多变性及病机的复杂性,临床治疗往柱比较棘手。。对照组40例,痊愈25例,显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体温升高可能诱发 T细胞合成抗休克蛋白,它能提高 T细胞的热耐受能力,保护 T细胞免受温度升高的损害〔2〕。。两组间疗效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④积极纠正低氧血症:重症肺炎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治疗,鼻导管和面罩吸氧仍难以纠正低氧血症与呼吸窘迫〔呼吸频率大于24次/min,PaCO2>45 mmHg,pH<7.35或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Hg〕的患者,及时选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治疗;⑤BiPAP辅助通气者,留置鼻饲管肠内营养,强化营养支持治疗;⑥中医辨证施治:早、中期给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主要选用麻杏石甘汤;补肾纳气给予六味地黄丸;气阴两虚者给予清燥救肺汤;部分患者四肢不温,汗出,舌暗红,苔少,脉细数,疾病处于危重期,给予参附注射液,当归四逆汤(口服和灌肠),回阳救逆;恢复期患者呈现肺脾两虚,痰湿内蕴,治则以健脾、补肺、化痰为主,方选四君子汤加减。 3 结果 12例患者住院时间15~65 d,平均24 d;最突出的症状是恶寒,大热,持续高于38.5℃,汗出而热不解,乏力 ,四肢酸痛不适,身重体痛,口干、口苦、心烦、失眠、食欲不振。严重时出现气促、胸闷、呼吸窘迫,而咳嗽和咳痰少见。X线胸片符合间质性肺炎表现者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弥漫性斑点状、网织状、纤维条索状密度增高影;2例通过纤支镜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确诊,1例阴性。 病原学检查结果:CMV肺炎4例,痰培养木糖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感染各1例,分别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喃敏感;1例混合性感染,肺炎克雷白+克柔假丝酵母菌,分别对亚胺培喃和两性霉素B敏感;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对氟康唑、酮康唑、5-Fu均敏感;血培养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克雷白感染各1例,均对亚胺培喃敏感;2例未明确病原。 2例死亡患者均在住院2~3 d出现严重的呼吸窘迫,迅速进展至ARDS,给予器官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仍难以克服呼吸衰竭。10例痊愈,但其中1例肺间质纤维化较明显,生活质量下降。 4 讨论 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仍然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8%~16%〔2,3〕,死亡率达50%以上。治疗原则包括早期病原学确定、遏止过度免疫抑制状态和有效纠正低氧血症〔4〕。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常常发生在术后3个月左右,尤其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病程进展迅猛,进行性呼吸窘迫、严重低氧血症直至并发ARDS,危及生命。因此术后6个月内的随访管理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则耗伤“正气”,抗病能力低下;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吸烟伤肺阴,耗肺气,酒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体虚则抗病能力减弱,而湿热内蕴,往往又会招致外邪的侵袭。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饥饱宜适度;适当运动,注意室内通风保暖;接受稳定的、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感染。。对照组开始退热时间(2.175±1.599)h较治疗组(3.313±1.578) h短,差异有极显著意义。为此本文对新雪片的鉴别、含量测定进行研究,制订能控制药品质量的标准。。首次降至正常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组(7.253±3.265) h,对照组(6.456±3.369) h。,,退热药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完全降至正常时间治疗组(27.849±19.634) h明显较对照组(55.675±20.465) h短,差异有极显著意义。2.2.5 致使热性耗竭,持续性高热和超高热,可致心舒张期充血减少,低血容量,出现神经系统紊乱、恶心、呕吐、苍白、皮肤厥冷、大汗、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结论新雪片治疗高热症虽起效稍慢,但退热作用持久,可以更快完全退热,临床应用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急性病的首选中药制剂。再按处方比例,取缺栀子的其它药材按新雪片〔制法〕制备,再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溶液作为阴性对照溶液。。 【关键词】 新雪片;研究表明,将液体加温至370C,就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高热;加之医疗知识相当普及,病患初始喜自己用药调服,疗效不佳才来医院就诊,病情多有发展,故外感高热的患者三阳合病为主,且病证兼夹者居多。。 外感 高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很高。因此,武师遵先贤之经典,提出了外感高热治从三阳、三阳合治之法,遣方用药随证而别。。笔者用中成药新雪片治疗高热80例,并与西药组进行对照。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急症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医急症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风寒束表,卫阳被郁,发生高热。。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急诊,年龄为18~60岁,男女各半。2 实验研究 朱秋双等 〔5〕 以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大肠杆菌悬液致热大鼠解热平均最大体温反应高度的实验研究表明,四种药物解热作用均不明显,但组成方剂后,效果显著,证明中药组方配伍的优越性。。 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制定,临床上均具备以下条件:①起病急,病程24~48 h;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②体温≥39℃, <40℃,并可伴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头痛、全身酸痛等。2.1.3 体温升高能增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体液免疫可以抵消体温升高对 B细胞的不利影响。。查体可见咽部充血伴或不伴扁桃体肿大;薄层色谱 Quality Standard for Xinxue Tablets Abstract:ObjectiveTo eslablish and study the quality standard for Xinxue tablets.MethodsConnon Andrographi Herb,Cape Jasmine Jasmine Fruit,Borneol were identified by TLC,and Geniposede content in Tablet was determined by RP-HPLC.ResultsTLC method was specific. HPLC method was accurate and reliable.The Geniposede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e range of 0.256~1.280 μg (r=0.999 9)and average recovery was 97.12%,RSD=1.43%(n=6).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reliable,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prepara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Xinxue Tablets; Geniposede; Quality control; TLC 新雪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WS3?B?2813?97)·中药成方制剂》第14册所收载,后经国家药典委员会修订(药品标准颁布件零069),为国家非典指挥部指定的非典用药新雪颗粒的不同新剂型,由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广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冰片、人工牛黄14味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用于各种热性病之发热,如扁桃腺炎、上呼吸道炎、咽炎、气管炎、感冒所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解。。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在正常范围或偏高。2.1.2 某些细胞因子如 IL-1,IFN的产生和活性通常都因体温升高而增强。。 1.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4〕1号文《中医内科急症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2〕制定。再按处方比例,取缺穿心莲的其它药材按新雪片〔制法〕制备,再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溶液作为阴性对照溶液。。 外感高热卫气同病证:主证:高热恶寒,烦渴,少汗身痛。1 理论研究 任宝琦 〔1〕 总结盖国忠教授辨治外感高热经验,认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阳积则憎寒壮热。。兼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1)低热:<38℃;。舌脉:舌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浮数或洪大。人体可以保持较恒定的体温,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机制协调来实现的〔1〕。。本组病例均属中医外感高热卫气同病症,经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者。【关键词】 新雪片;。 1.3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3)高热:39~40℃;。②妊娠、哺乳期患者;实际上,持续过低体温对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起凝血病,导致出血增加;。③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新雪片中穿心莲、栀子、冰片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反相高效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新雪片中栀子苷的含量。。 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2.3 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缓慢,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两组性别、体温、年龄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赵燕荣〔3〕 系统总结了武维屏教授经验,武师认为现代人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与快节奏、精神高度紧张、活动量及体力劳动相对减少的生活习惯,导致现代人普遍内热偏盛,稍有不慎,人体正常生理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邪多从热化,表现出实证、热证的病理状态。。 2 治疗方法 2.1 给药方法治疗组给予新雪片(庆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2片/次,3次/d,同时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2.0 g加入0.9%盐水500 ml,1次/d。外因是发病条件,而脾胃功能失调才是发病的关键,提出“邪在肌,始发高热”的新观点。。对照组给予日夜服宁口服,1片/次,3次/d,同时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2.0 g加入0.9%盐水500 ml,1次/d。(4)加强体温监测,对低温者,采用能测量350C以下的体温计,测直肠体温。。治疗期间不再使用其它药物。2.1.4 体温<41℃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开始用药后每2 h测体温,连续观测24 h,无发热者每8 h测温,仍有发热者每4 h测体温。由于体内含有大量的水,所以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多被水吸收,保持体温恒定;。 2.2 观查指标观察体温开始下降时间、首次降至正常时间、完全降至正常时间以及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头痛、全身酸痛、咽部充血等症状体征变化。第三、调节体温。。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液下体温一般在36.0~37.0℃左右。。72 h内退热,症状消失,咽部充血水肿消失,为痊愈;再按处方比例,取缺冰片的其它药材按新雪片〔制法〕制备,再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所得溶液作为阴性对照溶液。。72 h内退热,症状明显好转,咽部充血水肿明显减轻,为显效;其适应症 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代表方是麻黄汤,其病机是寒邪 束表,腠理闭塞,其典型症状是发热恶寒无汗。。用药72 h仍有发热,症状无改善,咽部充血水肿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发病时移植肾功能均正常,临床表现为:高热,多为驰张热型,清晨突发高热最为常见;。 3.2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t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水对体温的调节是由它的三个特性决定的: ①水的比热高。。 。1 发热的形成 发热的形成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它包括感染、炎症过程,如血管疾病、损伤修补以及免疫机制释放的蛋白碎片、细菌的脂多糖毒素等称为外源性致热原,这些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单核和吞噬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EP),EP可通过特异载体导入脑内,改变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和放电频率,从而升高体温调定点(T-set),以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为发热的形成。。
『柒』 阳郁厥逆
也就是阳盛格阴.阳气过盛,入侵阴经.导致出现假外寒的症状,其实病根却是阳气过盛,郁积在经脉.本是热病,但四肢冰冷,是为厥逆.可以用四逆散治疗
【方名】 四逆散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方诀】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斟酌。
【加减】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方论】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化裁】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附方】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附注】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方剂比较:
本方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文献】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7录李中梓:“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捌』 中医怎么治脚裂
1、如果常有四肢或抄足部的冰袭凉症状,那么是局部血运差,中医看来有血虚、血寒、阳郁、血瘀等可能,需分别来治疗。
2、如果没有以上症状,四肢常温,可以考虑从肺着手,因为肺主皮毛,并宣水气于皮肤。
3、再不效,可以考虑从痰着手,百病皆因痰作祟,这种痰常常伴伴有脾气的不足,我见过这一类型的。
『玖』 腿部水肿的治疗
发汗消肿法
发汗消肿法 ,《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张仲景说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所以 ,这种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身体上半部肿 ,或先身体上半部肿而后肿及全身 ,并兼见恶寒恶风、发热等表证。在临床上 ,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 ,选用恰当的发汗方法。
1.辛凉发汗风邪外伤皮毛 ,水邪阻滞肌肤 ,郁滞化热。症见肢体浮肿 ,恶寒发热 ,骨节疼痛 ,自汗出 ,口渴欲饮 ,小便黄赤 ,脉浮大或数。治以越婢加术汤加减 ,辛凉发表 ,疏风清热泄邪 ,兼以培土制水。麻黄 10g ,石膏 20g ,生姜10g ,甘草 10g ,大枣 4枚 ,焦白术 12g,先以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煎其余各药。若兼见咳嗽 ,则加法半夏 10g,以降逆止咳。
2.辛温发汗风水相激 ,郁于肌腠 ,肺失宣降。症见肢体浮肿 ,恶寒 ,无汗 ,脉浮等。治以香苏饮加减 ,发汗、解表、消肿。香附 10g ,紫苏10g ,陈皮 8g,甘草 6g ,葱白 6g ,生姜 6g。水煎数沸 ,去渣 ,不拘时服。若症见四肢浮肿、发热、恶寒、全身疼痛、发汗、脉浮而兼烦躁者 ,可以大青龙汤和减 ,辛温发汗 ,消肿除烦。麻黄 10g ,桂枝 6g ,炙甘草 6g ,杏仁 10g ,生姜 10g ,大枣 4枚 ,石膏 20g ,先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下其余各药同煎。
3.助阳发汗风寒外束 ,水邪内停 ,正阳不足。症见肢体浮肿 ,骨节疼痛 ,汗出 ,恶风 ,脉沉。治以麻黄加附子汤加减 ,助阳发汗消肿。麻黄 10g ,制附子 10g ,炙甘草 6g ,先以水煎麻黄 ,去上沫 ,再下其余各药煎服。
利尿消肿法
利尿消肿法 ,《内经》称之为“洁净府”。张仲景说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所以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水肿侧重于身体下半部 ,或水肿先见于身体下半部而后肿及全身。在临床上 ,又当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 ,采用适当的利尿方法。
1.化气利尿“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水结膀胱 ,气化不利。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恶寒发热 ,汗出而渴 ,脉浮。治以五苓散加减 ,化气利水。桂枝 10g ,焦白术 12g,茯苓 12g ,泽泻 20g ,猪苓 12g ,共研末 ,以开水冲服 ,或以水煎服。
2.温阳利尿“肾者 ,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水邪壅盛 ,肾阳郁阻 ,但关不开 ,聚水为肿。症见肢体浮肿 ,四肢厥冷 ,小便不利 ,小腹胀满 ,脉沉。治以真武汤加减 ,温阳利尿消肿。制附片 10g ,茯苓 10g ,焦白术10g ,生姜 10g ,白芍 10g ,水煎服。
3.甘寒利尿水热结滞 ,壅遏膀胱 ,尿道阻滞。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或滴沥涩痛 ,口干渴 ,脉沉。常以自拟方 ,甘寒利尿消肿。冬瓜皮 20g ,芦根 10g ,白茅根 15g ,石韦 10g,苡薏仁15g ,杏仁 10g ,灯芯草 (或通草 )10g,西瓜翠衣10g ,水煎服。
4.苦寒利尿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 ,暑热内壅。症见肢体肿重 ,小便短少色黄 ,口渴 ,舌红 ,脉数。治以一物瓜蒂汤 ,苦寒利尿消肿。瓜蒂 (甜瓜蒂或丝瓜蒂均可 )20枚 ,水煎服。
逐水消肿法
水邪壅盛 ,凝聚于内 ,三焦不通 ,气化受阻。症见腹部肿大如鼓 ,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脉沉等。治以十枣汤加减 ,峻下逐水消肿。芫花(炒 )、甘遂、大戟各等分 ,共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取大枣 10枚 ,劈开 ,煎水去渣 ,加药末 2g调服。本药只宜早晨服 ,不宜晚上服。服药后若大小便仍不通 ,待第 2天再服。本方药味峻猛 ,非病实体壮者不可用。若为安全起见 ,可将药末用枣肉捣和为丸用 ;或将药末用醋调成糊状 ,敷于小腹部 ,则更为稳妥。
泻肺消肿法
肺为水之上源 ,主肃降而通水道 ,水邪壅肺 ,上源受阻 ,肃降失职 ,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 ,胸部胀满 ,咳嗽 ,喘息等。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泻肺消肿。葶苈子 (炒 ,捣碎 )15g ,大枣 4枚 ,先用水煮大枣 ,去渣 ,加葶苈子煎煮 ,去渣 ,顿服。
祛瘀消肿法
血瘀气滞 ,疏泄失权 ,气化不利 ,久而化热。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口渴 ;妇女月经不利 ,脉沉涩等。治以蒲灰散加味或小调经汤加减 ,活血祛瘀 ,利水消肿。蒲灰散方 :蒲灰 10g ,滑石 5g ,共研为细末 ,以水冲服 , 1日 3次。小调经汤方 :当归 10g ,赤芍 10g,制没药 6g ,琥珀6g ,桂枝 6g ,细辛 3g ,麝香 1g ,水煎服 ,日 3次。
开结消肿法
阴寒之气郁结不解 ,气化不行 ,水道不通。症见肢体浮肿 ,厥冷 ,腹满 ,心下痞阻 ,肠鸣 ;或身冷骨痛 ,或恶寒 ,或麻痹不仁 ,脉沉等。治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减 ,转运大气 ,开结消肿。桂枝 10g ,生姜 10g ,炙甘草 6g ,大枣 1枚 ,麻黄 6g,细辛 6g ,制附子 10g ,水煎服 , 1日 3次。
除上所述之外 ,在临床上尚有一种“虚肿”和一种“风肿”。虽都表现为肿 ,但其病因病机和水肿病大相径庭 ,当注意加以鉴别。
这也有
http://www.medizone.com.cn/html/1583.htm
『拾』 中医理论:大凡阴能育乎阳而阳郁者,以升阳为主;若阴不能育乎阳而阳亢者,以收阴为主。什么意思
就是说人体的阴分充足,能够收敛阳气,那么因为某些原因导致阳气闭郁的情况则可以直接使用升阳发散的方法。如果因为阴虚,阴不制阳,导致阳气亢盛,那么治疗要以滋阴敛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