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降低食物的致癌风险
如何降低食物的致癌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主任李槐认为:食物致癌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出现致癌物多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食物保存不当发生霉变。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容易发霉,产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能导致肝癌,这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证明。粮食储存不当,也会发生霉变。
烹饪食物方法不当。食物熏制、烧烤、腌制不当,烤焦或者烤煳的食物,都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盐。农药残留。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如果不能有效降解,超过限量标准,长期食用的话,会增加致癌的风险。不适当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法定的食品添加剂,按规定的剂量使用,安全性有保证。如果超剂量、越范围使用,也会有致癌的风险。腌制食物怎样减少致癌物我国腌制食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腌制食物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腌制过程中,食物中本来就存在的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从而诱发中毒和癌症。
亚硝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在腌制食物时,加入抗氧化剂,可减少其含量。具体方法是:(1)腌制食物时,以每公斤食物加入400毫克维生素C(研成粉末)的比例,和盐一起撒在食物上。(2)也可加入鲜姜、鲜辣椒、大蒜、大葱、洋葱、紫苏等配料,这些配料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3)乳酸杆菌可抑制亚硝酸盐的生成,因此,将酵母菌片研成粉末和盐一起撒入食物,也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据科学测定,在食物腌制的前2天,亚硝酸盐的含量并不高,而在第3~8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峰,第9天以后开始下降,20天后基本消失。所以,腌制食物的吃法也有讲究:要么在2天之内食用,要么在20天以后食用。怎样减少烧烤食物中的致癌物
河南工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谢岩黎博士认为:只要原料质量有保障,并且烧烤方法得当,自助烧烤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在食物原料的选择上,“新鲜”是烧烤所应坚持的最高法则。同时,在烧烤之前,可用专门的烤肉酱汁浸泡肉和鱼,这样,烤肉酱汁中含有的淀粉、糖等成分,在烧烤时首先吸收炭火的热量,可以保护中间的肉块不会骤然受到高温而致焦煳产生致癌物。烧烤时火不要太猛,要慢火烤制,或者在肉食外面用锡纸包裹。由于肉类会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于炭火上,生成烟雾是不可避免的,脂肪、蛋白质直接燃烧,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黏附在食物上,食用后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小火慢烤,脂肪分解得慢,不至于过多地滴到火上产生很大的烟雾。另外,将食物用锡纸包裹后再烧烤,脂肪滴不出来,产生致癌物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油炸食物怎样减少致癌物
一般普通食用油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和致癌物质就越多。而比起油炸来,油都“着火”了,温度当然更高,甚至会超过300摄氏度,致癌物苯并芘极易产生。它们会附着在菜肴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炒菜时不宜用明火爆炒。除了致癌物,炒菜“过火”还会产生反式脂肪酸。那么,怎样才能减少烹饪中产生的致癌物,吃得美味又健康呢?裹层面糊再煎炸:煎炸的菜品,香味浓郁、口感酥脆,比如炸鸡腿、炸鱼、煎牛排等。煎炸这类食物时,蛋白质经过高温可产生大量的杂环胺、多环芳烃类等强致癌物。要想减少致癌物的产生,可在原料外裹一层厚度适中的面糊(可用淀粉、蛋清混合)再下油锅煎炸。这些面糊就像给原料穿上了一件“保护衣”,不让原料直接在高温的油里加热,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致癌物的产生。裹面糊时,应尽量均匀、厚度适中,使加热均匀。另外,煎炸食物时油温最好控制在200摄氏度以下(用中火加热),煎炸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分钟。炒菜时加醋:在烹饪过程中减少致癌物质,还要尽可能多地保留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可阻断亚硝酸盐的形成,减少致癌物。而加醋有两个好处,第一是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C;第二是能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霉变的食物千万不能吃
家中的米、面放的时间久了容易发霉,专家提醒,食物一旦发霉,不仅营养物质受到破坏,进入人体后还可能引起中毒甚至癌变,所以发霉的食物千万不能吃。这是因为霉变的食物含有大量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致癌性较强且耐热,一般的水洗、烹饪对其没有多大作用,是世界公认的肝癌发病因素之一。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大米、花生、玉米、小麦、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家中食物发霉时,有的人舍不得丢掉,认为把发霉的部分切掉、用水多洗几遍或是高温加热后,再食用就不会影响健康了。专家提醒,食物只要发生霉变,就不宜继续食用,最好将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等丢掉,也不要喂给家禽家畜。判断食物是否发霉,可以从颜色、气味等方面观察。许多食物发霉后都能闻到一股明显的霉味。霉变的大米表面呈浅黄色、浅灰色或是绿色。花生发霉后,果仁颜色会变黄,不完整的花生最容易发霉。专家提醒,家中最好不要囤积食物,家中的粮食要注意通风、防潮。隔夜熟白菜最好不要吃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王文芳提醒人们:剩菜经过盐渍能产生亚硝酸盐,特别是一些绿叶蔬菜,其中尤以大白菜为最。而亚硝酸盐可导致食物中毒,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可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有关资料显示,10例食物中毒事件中就有8例与亚硝酸盐有关。为了减少摄入剩菜中的亚硝酸盐,专家提醒大家:将剩菜用干净密闭的容器分开储存,避免交叉污染;剩菜最好在5~6个小时内吃完;凉菜易滋生细菌,不宜打包;鱼类加热四五分钟即可,以免营养素流失过多;肉类加热时放点醋,既增加了营养,又有利于人体吸收;淀粉类食物最好在4小时内吃完,否则寄生的葡萄球菌在高温下也无法分解。核心提示:癌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致癌物,或是期待通过食用某种或某几种食物预防癌症的发生。日常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戒烟限酒,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才不会给癌症备好“铺路石”。比较稳妥的饮食方法是保持“中庸之道”:在种类上不要什么都不吃也不要只吃什么,在量上不要过于节制也不要过饱,在口味上不要过于清淡也不要过于油腻。
❷ 经常吃槟榔能防癌吗
经常吃槟郎是不能够防癌的,正好相反,经常嚼食槟榔会致癌,时常咀嚼不仅使牙齿变黑、动摇、磨损及牙龈退缩,而形成牙周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并经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嚼食槟榔与口腔癌有密切关系。
槟榔的危害:
嚼食槟榔,除了因为时常咀嚼使牙齿变黑、动摇、磨损及牙龈退缩,而形成牙周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 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并经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嚼食槟榔与口腔癌有密切关系。从国内医疗院所数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口腔癌之患者中约有88%有咀嚼槟榔的习惯。如果嚼槟榔合并吸烟者,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且嚼槟榔、吸烟又合并喝酒,则更有加乘的致癌效果。吸菸者,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且嚼槟榔、吸菸又合并喝酒,则更有加乘的致癌效果。
槟榔诱发的癌症前期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常见于颊黏膜,其次为颚部。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渐失弹性,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分患者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病变,会转变成口腔癌。口腔黏膜白斑症:常见于颊黏膜、舌、牙龈、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分患者的白斑症会转变成口腔癌。
因嚼食动作频繁,超出正常负荷,造成牙齿咬耗(磨损),以及牙床动摇。
❸ 致癌物分等级,一级致癌物都有哪些
【致癌物等级划分】:
致癌性是筛选优先污染物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IARC的分类,致癌物共可分为四级(5类):
(一)、第一级(Group 1)致癌物:现有88类物质(如前述的马兜铃酸、苯、黄曲毒素、放射性物质、石绵、戴奥辛等),对人类为确定之致癌物。
(二)、第二级A类(Group 2A)致癌物:现有64类物质(如前述的氯霉素、甲醛、多氯联苯、丁二烯、硫酸二甲酯、环氧氯丙烷、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柴油引擎废气等),对人类为很可能致癌物,对动物则为确定之致癌物。
(三)、第二级B类(Group 2B)致癌物:现有236类物质(如黄樟素、四氯化碳、电磁波、抗甲状腺药物propylthiouracil、二异氰酸甲苯、抗艾滋病药物zidovudine、汽油引擎废气、干洗业等),对人类为有可能致癌物,对动物为很可能也是致癌物。
(四)、第三级(Group 3)致癌物:现有496类物质(如前述的furazolidone、咖啡因、食用色素等),目前尚无足够的动物或人体的资料,以供分类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
(五)、第四级(Group 4)致癌物:现有1类物质(caprolactam,为一种化学原料),根据已有的资料,足以认为该物质并非致癌物。
【常见一级致癌物】:
常见的一级致癌物包括:黄曲霉毒素、亚硝胺、二(口恶)英、尼古丁、苯并芘、亚硝酸钠等。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亚硝胺是强致癌物,是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之一,是四大食品污染物之一。食物、化妆品、啤酒、香烟中都含有亚硝酸胺。在熏腊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物质,某些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的发病率与膳食中摄入的亚硝胺数量相关。当熏腊食品与酒共同摄入时,亚硝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会成倍增加。
二口恶英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化合物。由于其化学结构稳定、亲脂性高,又不能生物降解,且具有很强的滞留性;无论在土壤、水还是空气中,它都强烈地吸附在颗粒上,使得环境中的二口恶英通过食物链的逐级浓缩聚集在人体组织中,而最终危害人类。
烟碱(Nicotine),俗名尼古丁,是一种存在于茄科植物(茄属)中的生物碱,也是烟草的重要成分。尼古丁会使人上瘾或产生依赖性(最难戒除的毒瘾之一),人们通常难以克制自己,重复使用尼古丁也增加心脏速度和升高血压并降低食欲。大剂量的尼古丁会引起呕吐以及恶心,严重时人会死亡。
苯并芘又称苯并(а)芘,英文缩写BaP,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3,4-苯并芘释放到大气中以后,总是和大气中各种类型微粒所形成的气溶胶结合在一起,在8微米以下的可吸入尘粒中,吸入肺部的比率较高,经呼吸道吸入肺部,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亚硝酸钠(NaNO2),是亚硝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化和生成的无机盐。亚硝酸钠易潮解,易溶于水和液氨,其水溶液呈碱性,其pH约为9,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因为亚硝酸钠有毒,含有工业盐的食品对人体危害很大,有致癌性。
【一级致癌物的来源】:
黄曲霉毒素: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
亚硝胺:来自腐烂的粮食、蔬菜、鱼肉、蛋奶。
二(口恶)英:来自焦油、沥青、塑料燃烧。
尼古丁:来自烟草。
苯并芘:来自烧烤、煎炸食物。
亚硝酸钠:来自工业盐、刚腌的腌菜。
参考地址&参考链接:
网络:http://ke..com/view/5860262.htm#2
人民网:http://gs.people.com.cn/n/2013/0719/c188871-19111330.html
网络文库:http://wenku..com/view/bff91f39192e45361066f5ff.html
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http://jyjgs.aqsiq.gov.cn/zxbs/bszn/200610/t20061026_6727.htm
❹ 槟榔是一级致癌物,食物为何会致癌
【大量食用槟榔致癌的原因】
记者调查发现,槟榔企业遭受的种种争议,主要集中在槟榔的加工过程和本身致病两类。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对此也有不同看法。
曾经有段时间,槟榔加工时添加物致病的观点甚为流行。这一看法,在部分制作商和销售者中亦有不少支持者。据悉,槟榔口感好坏“一分在果子,九分靠做功”。槟榔醉不醉人、有没有“劲道”,能不能让人上瘾,主要决定于加工槟榔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配料。
“槟榔口感好坏,调制卤料是重点。”湖南益阳一名制作槟榔的老板说,在槟榔制作中,添加石灰的用量非常讲究。加石灰是为了保证产品“游离碱度”不超标。否则,会因为产品碱性过大,导致食用者口腔黏膜破损,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等病变。此外,卤水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很讲究。
湘潭市一名槟榔原料供货商则说,现在槟榔里面的成分越来越多,甚至达到几十种,有些原料原本无害无毒。一些商家为了图便宜,采购低价、伪劣的原料,导致无毒的产品变得有害。该人士称,产品适量添加一些制作成分,不会有问题,但是成分添加过量就会出问题。
湖南省政府参事、原湘雅附二医院副院长凌天牖教授指出,最早发现有病人口腔发白变硬是在1984年。当时发现一名患者,嘴不能张开、害怕刺激性食物、口腔起泡、唾液减少。她从湘潭一路寻医到长沙,大小医院都查不出原因。最后,只好将患者的切片送到北大医学部,对方与丹麦皇家医学院的专家有交流,最终联系到了当时这方面的世界权威平波教授。
经平波指点,国内才对这种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理形成及癌症发病有了了解。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用英文发表了许多篇关于槟榔导致癌变的文章。在嚼食槟榔最多的印度,现在口腔癌约占据该国癌症的一半,居世界首位。在台湾,槟榔里放置荖花和石灰,致癌率则更高。
有关科研发现,槟榔碱水解后成槟榔次碱,它刺激细胞产生很多物质,对人体有病理作用。但同时在发病机理上,还与敏感体质有关联。比如有些的士司机长期食用并不发病,仅是牙齿的物理磨损。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网络搜索
相关参考来源如下:
http://jingyan..com/article/380abd0a571c241d91192c42.html
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1-07-29/075422898125.shtml
http://www.sz.net.cn/firstpage/2013-07/15/content_3282085.htm
❺ 槟榔致癌吗为什么又有专家说槟榔不致癌
据报道槟榔是一级致癌物,食物为何会致癌专家解惑——
一级致癌物有哪些 近日有媒体报道,槟榔属于一级致癌物。一级致癌物究竟是什么概念?致癌物如何分级?
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主任李槐。她认为,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远离癌症。
食物为何会致癌
食物本身含不含有致癌物?以槟榔为例,有研究者认为,槟榔本身是食物,吃槟榔的人也只有7%—8%的人患口腔癌。而有人认为槟榔中含有一种生物碱,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口腔白斑,导致癌前病变,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增大。
李槐认为,食物致癌多是人为因素造成,出现致癌物多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食物保存不当发生霉变。食物在保存一定时期以上,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容易发霉,产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能导致肝癌,这在临床上已经获得证明。粮食储存不当,也会发生霉变。
烹饪食物方法不当。食物的熏制、烧烤、腌制不当,烤焦或者烤煳的食物,都会产生亚硝酸盐。
农药残留。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如果不能有效降解,超过限量标准,长期食用的话,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不适当地使用食物添加剂。法定的食品添加剂,按规定的剂量使用,安全性有保证。如果超剂量、越范围使用,也会有致癌的风险。
❻ 体检能帮助提早发现癌症吗
有一些人群希望能通过体检筛查出早期癌症,普通体检到底具备这样的功能吗?
目前国内普通体检中虽然仍会有肿瘤标记物检测,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筛查方式假阳性率非常高。体检报告中虽然出现的是阳性结果,但并非都是癌症,体检者常常要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直到花钱做更多检查以后,才被证明只是虚惊一场。
但要明确的是,普通体检并不等同于防癌体检,因为每种癌症的筛查手段都是不同的,比如肺癌使用低剂量螺旋CT,肠癌推荐使用肠镜。目前准确率较高的防癌体检主要包括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等。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新药研究员李治中表示:“其实目前很多的癌症筛查不推荐普通人群去做,最适合早筛的是高危人群。比如有20-30年吸烟史的人群就可以通过低剂量螺旋CT来筛查肺癌。对于女性来说,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可以早一些,但并非所有癌症都要早筛。”李治中建议,如果不是高危人群和未达到癌症高发的年龄,那么就需要考虑自身因素,比如家族病史、经济实力、心理状态等,如果真的有需求,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要进行癌症早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主治医师李槐解释:“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是难免的。一个病有不同的表现或不同的病有同一个表现,都可能发生误诊和误治。有的肺癌是惰性的并生长缓慢,医生一般不建议治疗,但是如果知道自己得了癌却不去治疗,病人可能也无法接受,过度治疗可能会损伤机体。”
所以总体来说,如果面对高危人群,有针对性的防癌体检还是十分必要。普通人如果在体检报告中发现了肿瘤标记物阳性的结果也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自行猜测判断是不是假阳性,而是要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本文来自:北京科技报
❼ 槟榔真的是一级致癌物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
据报道槟榔是一级致癌物,食物为何会致癌专家解惑——
一级致癌物有哪些 近日有媒体报道,槟榔属于一级致癌物。一级致癌物究竟是什么概念?致癌物如何分级?
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主任李槐。她认为,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远离癌症。
食物为何会致癌
食物本身含不含有致癌物?以槟榔为例,有研究者认为,槟榔本身是食物,吃槟榔的人也只有7%—8%的人患口腔癌。而有人认为槟榔中含有一种生物碱,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口腔白斑,导致癌前病变,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增大。
李槐认为,食物致癌多是人为因素造成,出现致癌物多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食物保存不当发生霉变。食物在保存一定时期以上,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容易发霉,产生一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它能导致肝癌,这在临床上已经获得证明。粮食储存不当,也会发生霉变。
烹饪食物方法不当。食物的熏制、烧烤、腌制不当,烤焦或者烤煳的食物,都会产生亚硝酸盐。
农药残留。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如果不能有效降解,超过限量标准,长期食用的话,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不适当地使用食物添加剂。法定的食品添加剂,按规定的剂量使用,安全性有保证。如果超剂量、越范围使用,也会有致癌的风险。
来源: 人民日报
致癌物怎样分级
致癌物是按对人的致癌危险性来分级,究竟包括哪些物质?
李槐说,致癌物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这些外因大致可以分为化学致癌物、物理致癌物、生物致癌物和食物致癌物。致癌物按照对人类和哺乳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确证致癌物、怀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
李槐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有资料报告的878种化学物,主要包括:
第一级致癌物:在一级致癌物中,天然物质及其加工产物占5种,包括黄曲霉毒素、环孢素A、烟草和烟气、槟榔及酒精性饮料。
第二级A类:如氯霉素、甲醛、多氯联苯、丁二烯、硫酸二甲酯、环氧氯丙烷、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柴油引擎废气等,对人类为很可能致癌物,对动物则为确定致癌物。
第二级B类:如黄樟素、四氯化碳、电磁波、汽油引擎废气、干洗业等,对人类为有可能致癌物,对动物很可能也是致癌物。
第三级致癌物:咖啡因、食用色素等,目前尚无足够的依据以判断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
李槐提醒,不要迷信某些抗癌或防癌食物,癌症的成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一种致癌物,或是期待通过食用某种或某几种食物预防癌症的发生。她建议,食物多样,营养均衡,戒烟限酒,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态,才不会给癌症备好“铺路石”。
来源: 人民日报
【链 接】
常见化学致癌物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自1971年开始,将各国有关化学致癌物资料汇编成书,并对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为四级。
第一级,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确证人类致癌物的要求是:有设计严格、方法可靠、能排除混杂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剂量反应关系;另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支持。
常见的一级致癌物包括:黄曲霉毒素、亚硝胺、二(口恶)英、尼古丁、苯并芘、亚硝酸钠等。分别来源是:
黄曲霉毒素: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亚硝胺:来自腐烂的粮食、蔬菜、鱼肉、蛋奶。二(口恶)英:来自焦油、沥青、塑料燃烧。尼古丁:来自烟草。苯并芘:来自烧烤、煎炸食物。亚硝酸钠:来自工业盐、刚腌的腌菜。(王君平)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