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四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分别是
安徽中医药大抄学的四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分别是: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坐落于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高校编制备案制管理试点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
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B. 中医大三院是什么级别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现在是国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就是三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出意外的话2011年下半年会升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C.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骗保什么情况
近日,有知情人士反映,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检查科室之间相互协作,长期肆意骗取国家医保基金。
知情人士提供的录音资料显示,一位女患者找“熟悉”的医生为其办理高血压“特殊病”证明。这位医生指导女患者找一位患有“脑梗”病的人员来医院做检查,在没有查出脑梗的情况下,医生为患者伪造一份脑梗塞检查报告单,以及相应的出院记录和门诊病历。
“这里有‘生客’和‘熟客’之分。生客就是头一次两次的,你还要装模作样去住个院,你要是住了一两次变成‘熟客’了,你可以直接把社保卡交给医生,到他们手上,每隔十几天给你刷一次住院。”这名知情人士说。
本是百姓“救命钱”
缘何变成“唐僧肉”?
知情人士反映,医护人员之所以冒风险大肆违规骗保,是因为该医院对各科室医生设定了相关的“指标考核”。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骗保在该院已成半公开的秘密,甚至医生出现医疗纠纷事故后,涉事医生用“举报医院骗保”要挟院方。
通过“挂床住院”、虚假住院,或通过掌控“熟客”的社保卡虚开诊疗项目,医院增加了医疗收入,而对于“病人”来说,本应由个人账户支出的费用可由医保统筹基金负担。看起来“双赢”的交易,蚕食的是国家医保基金安全,侵害的是全体参保人员的利益。
安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赵存喜认为,上述种种乱象,折射出该医院在住院规范性、监督审核、医保结算等方面存在漏洞。该医院医护人员的行为,属于性质恶劣的骗保行为,应该受到严惩。
一位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坦言,虽然骗保行为是国家重拳打击的对象,但现实中依然有某些医疗机构心怀侥幸,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
“防范医疗机构或个人套取医保基金,既需要依法管理,也需要科学施策。”安徽省政府法律顾问陈宏光教授认为,对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应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相关部门应完善规则设计,明确监管者、医疗机构及个人的权责关系,坚决杜绝非法行为产生“合法利益”,消除寻租空间。
D. 安中医三附院骗保事件具体情况如何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护人员长期协作骗取医保一事在网络上沸沸扬扬,今天,安徽省卫计委和安徽省人社厅均在官网回应,各自成立调查组进驻该医院展开调查,并欢迎网友监督。但涉事医院回应,视频拍摄的目的性较强,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安徽省人社厅当日回应,对媒体有关“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骗取医保基金”的报道,安徽省人社厅高度重视,立即研究部署,成立由省人社厅和合肥市医保管理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即日进驻该院开展调查,待事件查实后,依法依纪从严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同时,迅速采取措施,细化完善监管办法,强化压实监管责任,全面开展核查,坚决防范和打击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
安徽省卫计委回应道,获悉消息后,高度重视,连夜做出决定,成立由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大学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并于1月19日上午8时进驻医院,迅速展开调查,尽快查清事实,明确责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有关查处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E.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历史沿革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前身追溯至1961年创建的浙江中医学院门诊部,2003年与原浙江专中医学院针灸推属拿系“院系合一”成立浙江中医学院附属针灸推拿医院,2006年升格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底与浙江省邮电职工医院合并重组成立新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又名浙江省中山医院 。
F.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介绍
河南中医学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其前身为河南中医学院保健科,1988年被省教委批准扩建为河南中医学院校医院,主要承担全院教工、学生的医疗保健工作,并面向社会应诊。随着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于1993年被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河南中医学院医院,从此医院步入了正规化发展的轨道。1999年医院在省中医管理局进行了中医医院的执业注册。2003年1月更名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全院共有职工553人,其中专职教师19人,医疗卫生人员400人,返聘专家52人;正高级职称53人,副高级职称75人,包括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享有盛名的学者。医院设有“河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所”、“河南中医学院脾胃病研究所”“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室)。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诊疗特色突出、服务水平优良,已成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集合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首批省级、市级医保定点单位,省直离休干部定点医疗单位。开设有急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针灸、推拿、男科等15个临床科室以及肝病、肾病、糖尿病、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26个专家诊室;开设有心脑血管、消化、肿瘤、针灸推拿等病区。
G.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介绍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针灸、推拿、骨伤、康复专科特色鲜明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
H. 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历史沿革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
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
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
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
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9年,坐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门类的高等学校,是安徽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和科研的主要基地。
学校是国家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是安徽省第七、第八届文明单位。
I. 请问安徽医科大学有哪些前身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民国15年5月由郭琦元、汤蠡舟等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东南医科大学。民国17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民国20年,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并正式立案。院本部迁至上海真如,原校址改作附属医院。
民国26年,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299号院内。院长郭琦元因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署负责人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在此关键时刻,众推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他们依靠部分教授及上海、青岛等地校友,筹集资金,重建校舍,张锡祺还以自办的上海光华眼科医院营业收入贴补办学经费,使学校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得以续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民国38年5月,上海解放。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迁安徽怀远县西门岗,以原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年6月22日,华东卫生部批准将该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
1952年,学校从怀远迁到合肥市,10月改名安徽医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破坏。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办,第二附院被部队占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国防工办接管,大批教职医护员工下放,人员流散,校舍、设备损失严重,元气大伤。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下设蚌埠、芜湖两分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5年,学校新建卫生系,设卫生专业,同年,部队归还第二附院。1976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两个系连同第二附院划给中医学院,安医只保留医疗、卫生两个系,1所附院。1978年,安徽医学院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85年12月,根据安徽省医学教育事业的布局,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
J.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概述
医院设有广州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治疗中心内、国容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骨质疏松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股骨头坏死防治中心等,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现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