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地址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地址是医学院路111号,参考网络地图
②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官方网站
查询8月21日心脏手术情况。
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肝硬化还是不错的,而且比较有名气,是正规的医版院。至于费用,权要看治疗的效果,如果疗效不好的话 至少10W。这个病挺花钱的,不过有些人抗体不同 治疗也方便些,建议去大医院就诊……祝您早日康复。
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发展简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
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
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
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
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
(4)负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扩展阅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位于上海市枫林路180号/斜土路1609号/松江区佘山镇刘家山村456号/医学院路111号,占地面积9589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8732平方米,始建于1937年,是一所三级综合医院,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
2018年12月4日,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医院设有感除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中医脑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器官移植科、急诊医学科和神经内科)。
另外,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上海市肝病研究所、上海市肾病与透析研究所、上海市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慢性代谢性疾病研究所设在医院。
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业务科室
组建时间:1958年
医疗简史:原名上海市胸病研究所,首任所长黄家驷。1963年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沈克非任所长。1973年恢复研究所建制,由石美鑫任所长。现任所长陈颢珠、名誉所长石美鑫、副所长葛均波、赵强、舒先红。全所职工107名,其中正教授 10名,副教授30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名。研究所设有心内科(19病区、23病区、30病区、CCU)、心外科(31病区、32病区、ICU)、心导管室、心脏超声诊断室、心电图室、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心血管流行病统计室等临床和实验科室,拥有建筑面积达8442M2的十层心血管病大楼,总病床数220张,实验室面积约1200M2。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科研设施,有超低温冰箱、荧光显微镜、落地式高速离心机、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PCR仪、三维重建仪、超声消融仪、立式电泳仪、高压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30余件高级科研仪器设备。1980年起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2002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其心脏内科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系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研究,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液脂质的生化研究、X线造影诊断以及超声诊断学,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等;2.从分子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3. 心力衰竭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4. 心脏超声的研究,包括食道超声检查技术的应用、血管腔内超声, 多平面经食道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冠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消融;5.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诊断和电学治疗研究,以及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6.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新型人造心脏瓣膜的研究及辅助循环的研究。 开展冠脉搭桥的手术、心脏移植术(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及人工主动脉带瓣移植术等。
曾分别完成国家七五、八五、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等市级以上课题50余项。目前正承担973“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十五攻关、“211工程”、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近5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450余篇,获专利一项。
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77人、硕士77人,博士后4人,在学博士生22人、硕士生32人。
心研所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举办全国心内科学习班,至今已为26期。
心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作为内科的分支学科成立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中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陶寿琪教授,也是首届心内科主任,198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4年评为上海市卫生局的领先学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被指定为中国临床药理基地。
心内科的总体医疗水平在华东地区领先,在中国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后在中国率先或较早进行了左右心导管检查、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体外电除颤复律、冠状动脉造影、永久起搏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经导管消融室速、经静脉安置自动起搏复律除颤器、冠脉内激光溶栓、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等。
心外科
心外科建于1947年,由黄家驷教授任主任,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多个国内“第一”。率先在中国研究人工静立垂屏式心肺机和开展深低温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纠治术,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术和低温房间隔缺损缝补术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开展国产瓣膜研究。用同种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应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替换术,手术种类由单瓣发展到双瓣、三个瓣替换术。并开展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带瓣替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大血管转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复杂心脏病手术等。目前已广泛开展各种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动脉瘤、心脏肿瘤、马凡氏综合征和终末期心肌病等。其中以心脏移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微创心血管手术、瓣膜修复成形术、复杂冠心病外科治疗为特色,年手术量达2500多台,手术成功率高达98 %,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由王春生教授领衔的“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获得成功”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近来开展的微创心血管手术的应用包括:微创二尖瓣修复 /置换、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微创房缺修补、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微创迷宫手术治疗房颤,手术规模国内领先及疗效优良。
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成果奖。担任复旦大学心外科有关章节讲课和示教,并担任中国心胸外科学习班的讲课任务,研究生班讲课。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讲课和手术,参加外院外宾学术会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 组建时间:1968年
医疗简史: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设立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改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开始分为病房和实验室两个部分。其后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校合并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癌研究所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肝脏肿瘤学)以及上海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
临床特色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又相继开展了肝癌术后复发的手术再切除、冷冻、微波、超声介入、以及生物治疗等特色项目。自1995年开始以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研究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治疗研究,探索肝癌术后复发的综合防治方案,进一步延长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改善预后。已积累近4000例肝癌诊疗经验,最早开展小肝癌诊治、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5年生存率达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生存超过5年有368例,生存10年以上有112例,生存最长已达38年1例,居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所实验室下设无菌动物模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治疗实验室。拥有超速离心机、毛细管电泳仪、DNA合成仪、多肽合成仪、液闪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先后承担“六五”至“九五”的国家科技攻关、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以及卫生部重点学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以及美国癌症研究所金牌等。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恶性肿瘤项目中的1个子课题、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大项目、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的子课题各两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等项目,并参与“863高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人,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42人、硕士38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学博士生31人、硕士生15人。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肝癌诊疗进展学习班。
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发行,主编中文版《原发性肝癌》(第1、2版)以及《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图书类三等奖)。应邀在十余本国际著名专著撰文。牵头主办四届大型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和多届全国肝癌会议。汤钊猷教授曾代表我国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主席,并作为特邀演讲出席上百次国际会议。1987年学科带头人汤钊猷教授作为全国14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
科室现状:肝癌研究所有肝肿瘤外科、内科以及实验室组成。拥有近百张专科病床以及面积900平方米设备精良的实验室。以外科治疗为主,内外科、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综合治疗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现有医技等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现任所长:著名肝癌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
肝肿瘤科
1968年成立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了内外科结合形式的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扩编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肝肿瘤科是以原发性肝癌为主攻方向,是内外科紧密结合的临床科室。肝肿瘤外科每年进行肝手术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生存率40~50%、手术死亡率1-3%,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癌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60~70%。尤其在肝脏巨大肿瘤切除以及肝门区肝癌的外科诊疗方面具有特色。开展的肝移植术在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胆汁淤滞性疾病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肝肿瘤内科早年开展普查以及肝动脉造影,提高小肝癌检出率。随后开展化疗、免疫、中药等综合治疗。肝肿瘤内科的重点是肝肿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后复发转移防治,开展放射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引导局部治疗(内局部注射、门静脉化疗、射频毁损治疗等)、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
普外科
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在许多领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中国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了诸如黄家驷、崔之义、冯友贤、吴肇光、孟承伟、王承棓、吴肇汉等国内外著名的外科学家。普外科在国内开展了许多重大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肠系膜下腔静脉吻合术等。主要医治病种: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胆囊、胆管癌;门脉高压;甲状腺癌;转移性癌。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乳房肿块切除术;剖腹探查术;腹股沟钭疝高位结扎修补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术;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DIXON手术;MILE'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WHIPPLE'手术;肝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结肠全切除术。
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重症监护和外科营养、胆道胰腺疾病的综合治疗、胃肠外科研究、胃肠动力研究、内镜外科。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着10余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组建时间:1936年
医疗简史:1936年中山医院成立伊始就成立了骨科,由李洪儒任主任,历时近二十年。临床上主要以创伤骨科为主。在40年代后期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在国内首先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研究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1963年成功进行了上臂断臂再植手术。1966年,与华山医院协作,成功进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术。1970年完成上海第一例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成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在上海首次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率先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率先作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始作膝关节镜检查,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院士调来中山医院,任骨科主任,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每年举办全国显微外科学习班与讨论会。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88年在上海地区最先推广AO概念和AO技术。主要收治脊柱、关节、创伤、骨与软组织肿瘤,骨与关节结核,骨髓炎,周围神经损伤,手部疾病以及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等,尤其在创伤内固定技术、骨肿瘤、周围神经损伤、关节镜与椎间盘镜、胸腰段的侧前方减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具有特色。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应用T型锯椎管成形术”等。
建有骨关节肿瘤治疗中心和关节镜中心以及组织工程中心实验室。 2002年度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就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还承担“973”子课题、多项卫生部科研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先后获得卫生部与上海市的多项科技成果奖。
科室现状:现有核定病床64张,共有医师3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 年手术量达1500多台,年门诊数量50000余人次。
⑥ 中山医院为什么会附属于复旦大学
中山医院原附属于上海第一医学院,200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与复旦大学合并,更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重新定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⑦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业于1937年,设有除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综合实力雄专厚。心脏、肝癌、肾脏和肺属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腹部外科、骨科、介入放射、麻醉科、超声诊断和中西医结合等科室以及十余个临床医疗诊治中心皆颇具特色。
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一个比较著名的医院。
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卫生部部属综合性教学医院。中山医院创建于1936年,是当回时中国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答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用现名。
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什么区别啊
肿瘤医院是专业治疗和研究肿瘤的医院,中山医院当然也可以,但肯定不如肿瘤医院专业,另外肿瘤医院旁边就是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这三个部门离的很近。他们都是复旦附属,或者都和复旦合作(肿瘤所)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