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这是什么药材,治什么病
蒲公英;婆婆丁 黄花地丁
可以吃,野菜,蘸酱生吃,包肉馅饺子,好吃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乳痈;肺痈;肠痈;痄腮;疔毒疮肿;目赤肿痛;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胃火;肠炎;痢疾;肝炎;胆吓炎;尿路感染;蛇虫咬伤。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Ⅱ 疗疮肿毒什么情况,和传柒性软疣区别有哪些
疔疮肿毒
的急性期,呈阳性表现,主要病理特征是:红、肿、热、痛,特别是疔,病情发展迅速,病毒、细菌从病灶很快进入血液,形成败血症,必须及早求医治疗
Ⅲ 什么中草药治疗疔毒 疮痈 无名肿毒最有效
龙珠软膏,抹上半个小时就明显不痛了,配合牛黄解毒片大概第二天就能下地,一个星期痊愈,亲身实践,而且试过两次了。
Ⅳ 疔疮圣药紫花地丁的功用和药用价值
解毒用,一般的蛇毒是可以解的,煎服,捣敷
Ⅳ 野菊花治疔疮肿毒怎么吃
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意见建议:可用鲜野菊花是可以用来泡水喝的,但野菊花性微寒,常人长期服用或用量过大,可伤脾胃阳气。
Ⅵ 中药药方
【肉桂】
【性味】辛;甘;热
【归经】肾;脾;心;肝经
【功能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泽兰】
【性味】味苦;辛;性微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解毒消痈。主妇女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症瘕浮肿;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皂角刺】
【性味】辛;温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痈疽肿疮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
【地丁】
【性味】苦、辛;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瘰疬,丹毒;毒蛇咬伤。
出处:《中华本草》
从这四味药的药性上来分析,此方应该是治疗:疔疮肿毒;痈疽发背;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包括丹毒,淋巴结核,无名肿毒,痈疮等等。可以内服(但是肉桂用量过大)也可以外洗(地丁用量又太小了)。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Ⅶ 怎样用药浴治疗疔疮
疗是常见的外科疾患,多因脏腑火毒为患,或外感热毒之邪,郁滞肌肤而成。发病一般较迅速,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发于颜面称“颜面疔”,发于四肢称“红丝疗”,发于手指末端称“蛇头疔”等。初起局部无头,或有粟米粒状疮头,或痒或麻,继则红肿热痛,以后疮形扩大,疼痛加剧而呈搏动性,在疮头出现白色脓点,破溃后出黄稠脓液,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如果误治或失治,容易引起“疔疮走黄”而危及生命。
方一【组成】葱头、紫花地丁、生蜜各适量。
【用法】将上三物共捣烂取汁,涂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疔疮肿毒。
【说明】葱头能消肿毒,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紫花地丁为痈肿疔毒要药,其功能凉血,消肿毒。蜂蜜能止痛解毒,故三者合用,解毒消肿,功效益彰,对疗疮肿毒较为适宜。
方二【组成】莴苣适量。
【用法】将莴苣捣烂,绞取汁,先以针刺破疔疮头及四畔,再用莴苣汁擦洗患处。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鱼脐疔。
【说明】鱼脐疔即疫疔,是指因感染疫毒所致头面、颈项、手臂初起皮肤小疹,形如蚊迹,继之疮头黑而深,四周红赤腐浆,出血坏死,形如鱼脐状,发热恶寒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炭疽等疫患,莴苣功能泄心去热,解燔炙火毒,故能有效地治疗上症。
方三【组成】田螺1个,冰片少许。
【用法】将冰片放入田螺内化为水,取其水涂洗患处。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适应证】疔疮。
【说明】田螺性味甘咸寒,能外敷治热疮。冰片有消肿止痛泻火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抑菌消炎作用。
方四【组成】10%大蒜液。
【用法】用纱布浸入蒜液,湿洗患处。
【功用】抗菌消炎。
【适应证】唇疔。
【说明】唇疔是指疔生于口唇。大蒜有抗菌消炎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化脓性组织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组成】赤小豆150克,大黄35克。
【用法】上药放沙锅内,对人凉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跟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下接搪瓷盆。如果药水已凉,加热后再倒入小喷壶内,再继续淋洗1遍。每日可淋洗2次,每剂药可用2日。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赤小豆排痈肿脓血,大黄功能清热解毒。
方六【组成】黄芪、当归、荆芥穗、地骨皮、木通各100克,白矾5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每次用50克,煎液洗患处。
【功用】托毒活血,祛风散邪。
【适应证】疔疮。
【说明】黄芪能生血生肌,排脓内托,其托毒之力较强,配伍当归活血,木通通络,荆芥穗祛风,地骨皮清热,诸药合用,尤适用于疔疮内毒较盛而欲内陷者。
方七【组成】芭蕉树根茎500克,石菖蒲全株10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以热气熏患处,待药液变温后,以液洗患处。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红丝疔。
【说明】芭蕉根茎功能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石菖蒲有祛风去湿、活血解毒的作用,故两者相伍,可治红丝疔。
方八【组成】黄连70克。
【用法】黄连加水2 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剂。用时将药液置于瓷杯内,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宜,浸泡3小时后拭干,外敷黄连纱条,以消毒纱布包扎,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适应证】蛇头疔。
【说明】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治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的要药。现代临床上亦常用黄连治疗皮肤感染性炎症,能使疼痛减轻,炎症消退。
方九【组成】大黄、黄连各15克,陈皮、甘草各12克,白酒1 000毫升。
【用法】将上药浸于白酒中1周,用时取药棉蘸药液擦洗患处,同时将蘸有药液的药棉敷于疮上,每日擦敷4~6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方中大黄、黄连皆为清热解毒的佳药,陈皮理气消肿,甘草解毒。
Ⅷ 红花石蒜的药物特性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鳞茎。
采集:秋后采收,洗净,阴干。
药材形态:干燥鳞茎呈椭圆形或近球形,长4~5厘米,直径2.5~4厘米,顶端残留叶基长可达3厘米,基部着生多数白色须根。鳞茎表面有2~3层黑棕色的膜质鳞片包被;内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着生在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央部有黄白色的芽。有特异蒜气,味辛辣而苦。
化学成分:鳞茎中含多种生物碱,主要的有高石蒜碱、石蒜伦碱、多花水仙碱、石蒜胺碱、石蒜碱、伪石蒜碱和雪花莲胺碱。还含雨石蒜碱、去甲雨石蒜碱、去甲基高石蒜碱、小星蒜碱、表雪花莲胺碱、条纹碱和网球花定等生物碱。此外,含淀粉约20%;又含两种有抑制植物生长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叶和花瓣中含糖类和糖甙。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草图经》:辛,温,有小毒。 ②《纲目》:辛甘,温,有小毒。
功用主治祛痰,利尿,解毒,催吐。治喉风,水肿腹水,痈疽肿毒,疔疮,瘰疬、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黄疸。 ①《本草图经》:主敷贴肿毒。 ②《纲目》:疔疮恶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捣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③《纲目拾遗》:治喉风,痰核,白火丹,肺痈,煎酒服。 ④《中国药植图鉴》: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⑤《陕西中药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痈肿。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⑥《闽东本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体虚,无实邪及素有呕恶的患者忌服。
选方①治双单蛾:老鸦蒜捣汁,生白酒调服,呕吐而愈。(《神医十全镜》) ②治痰火气急:蟑螂花根,洗,焙干为末,糖调,酒下一钱。(《纲目拾遗》) ③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鲜石蒜五分至一钱,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水肿:鲜石蒜八个,蓖麻子(去皮)七十至八十粒。共捣烂罨涌泉穴一昼夜,如未愈,再罨一次。(《浙江民间草药》) ⑤治疔疮肿毒:石蒜适量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便毒诸疮:一枝箭捣烂涂之。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圣惠方》) ⑦治对口初起:老鸦蒜捣烂,隔纸贴之,干则频换。(《周益生家宝方》) ⑧洗痔漏:老鸦蒜、鬼莲蓬。捣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内先熏,待半日汤温,倾出洗之,三次。(《纲目拾遗》) ⑨治产肠脱下:老鸦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世医得效方》) ⑩便毒诸疮。用石蒜捣烂涂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洒煎服,汗出为好。 ⑾产肠脱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处。 ⑿小儿惊风,一叫而绝。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又在胁下缠一圈,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同时,用石蒜(晒干)、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匀贴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可使病儿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