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狗仔注射伊维菌素中毒用什么药解
伊维菌素食注射用药,我以前都没有见过口服的,伊维菌素是要按照宠物的体重严格控制摄入量的,以最好先看你给狗摄入了多少,量一下体重,看一下又没有超过标准,在确定是不是中毒,还有就是伊维菌素的摄入本身就会引起一些副作用,狗狗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嗜睡等等,停药后自然就好了,所以看一下你如果摄入的过多应该是中毒,应该尽快求助兽医,如果没有,那就等待停药后狗狗自己恢复吧。
功能主治: 本品为阿维菌素的衍生物,属口服半合成的广谱抗寄生虫药。本品对各种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线虫(但非所有线虫)均有作用 ;对盘尾丝虫的微丝蚴有效,但对成虫无效 ;对仅处于肠道的粪圆线虫也有效。 本品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通过与无脊柱动物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中谷氨酸为阀门的氯离子通道的高亲和力结合,从而导致细胞膜对氯离子通透性的增加,引起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超极化,使寄生虫麻痹或死亡。本品亦可与其它配体阀门(如神经递质g-氨基丁酸(GABA))的氯离子通道相互作用。 本品的选择性是因为一些哺乳动物体内没有谷氨酸 - 氯离子通道,且阿维菌素对哺乳动物配体 -氯离子通道仅有低亲和力。本品不能穿透人的血脑屏障。 盘尾丝虫病和类圆线虫病及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
用法用量: 类圆线虫病 推荐剂量是单剂量口服200 μg/kg,用水送服。通常情况下无需加量,但需随访以保证根治。常用剂量如下: 15-24 kg者,剂量为半片(约3 mg); 25-34 kg者,剂量为1片(约6 mg); 35-50 kg者,剂量为1片半(约9 mg); 51-65 kg者,剂量为2片(约12 mg); 66-79 kg者,剂量为2片半(约15 mg);大于80 kg者,200 μg/kg。 盘尾丝虫病 推荐剂量是单剂量口服150 μg/kg,用水送服。常用剂量如下: 15-24 g者,剂量为半片(约3 mg); 25-44 kg者,剂量为1片(约6 mg); 45-64 kg者,剂量为1片半(约9 mg); 65-84 kg者,剂量为2 片(约12 mg);大于80 kg者,150 μg/kg。 钩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 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蛔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6 mg(相当于0.1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3 mg。鞭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蛲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 用药过量:症状 本品应按规定剂量使用。如过量使用,可能产生包括共济失调、呼吸缓慢、震颤、眼睑下垂、活动减少、呕吐及瞳孔散大。 处理 如发生药物过量,应尽快催吐及洗胃,如需要可再给导泻药及进行其它常规抗毒治疗。如发生意外中毒,可根据需要进行支持疗法(包括补充体液及电解质,氧气或进行机械性通气)。如出现临床明显低血压应给予升压药。
不良反应: 超剂量可引起中毒,无特效解毒药。肌内注射会产生严重的局部反应。
注意事项: 有关历史资料说明,抗丝虫药物 [例如乙胺嗪枸橼酸盐(DEC-C)]可引起盘尾丝微丝幼虫病人皮肤和(或)全身严重的变态反应(Mazzotti反应)及眼科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死亡的微丝幼尸体引起的过敏与炎症反应。用伊维菌素治疗盘尾微丝幼虫病人在临床上可能出现这些反应,也许或肯定与药物本身有关。 用杀微丝蚴药物治疗后,出现过敏性盘尾丝虫性皮炎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水肿及盘尾丝虫性皮炎加剧致癌性、致突变性及生殖毒性。 类圆线虫病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必须重复进行粪检以确定类圆线虫感染已得到清除。 本品不能杀死盘尾丝虫成虫,因而采用本品治疗盘尾丝虫病时,需持续治疗。 免疫缺陷宿主的类圆线虫病:免疫缺陷(包括HIV感染)的病人可能需要重复治疗肠道类圆线虫病。对于这类病人尚没有进行临床试验以确定可供选择的剂量方案,抑制治疗(如每月一次)可能会有作用。
『贰』 丝虫病的治疗
1.病原治疗
(1)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内丝虫的容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作用优于成虫。国内海群生的常用疗法为7日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4日疗法治疗马来丝虫病。患者服药后可因大量微丝蚴的死亡而引起变态反应,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为了减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现在防治工作中广泛采用了海群生药盐,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区的微丝蚴阳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轻微。
(2)阿苯达唑,每日两次,可杀死成虫,但对微丝蚴无直接作用。
(3)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对微丝蚴与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两种丝虫均有良好效果。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2.对症治疗
对急性淋巴结炎,受累部位给予局部护理,如足部护理,清洗感染部位,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足部每天涂抹抗真菌药膏。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作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叁』 怎样治疗和预防血丝虫病
丝虫病防治知识
资料来源: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加入时间:2004.08.11
一、 概述
丝虫病( 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二、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我国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的唯一传染源是感染丝虫后出现的微丝幼血症的人,其中有微丝幼血症而无明显的丝虫病症状和体征者在传播上更为重要。 马来丝虫还可在猫、犬、猴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雌蚊叮咬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0~25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4、流行季节 :5~10月为丝虫病感染季节。
三、临床症状
1、淋巴组织急性炎症
(1)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多位于下肢,呈周期性发作,伴高热、寒战。
(2)丝虫热:呈周期性发作的恶寒、发热。
(3)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睾丸、附睾肿大,压痛,精索结节、压痛。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可见畏寒、发热、咳嗽、哮喘等症。
2. 淋巴管阻塞性病变: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多见下肢,阴囊和上肢)、淋巴腹水和乳糜腹水。
四、诊断
丝虫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学诊断和免疫学诊断。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主要有血检微丝蚴法,抽出液、乳糜尿,鞘膜积液中查找微丝蚴,下肢淋巴结活检寻找成虫。
五、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是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 。
六、预防
1、普查普治 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2、防蚊灭蚊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油、驱蚊灵及其它驱避剂等涂布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防蚊网(棉线浸渍701防蚊油制成)。
3、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 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
『肆』 伊维菌素是干什么用的药
伊维菌素
开放分类: 医学、药理学、驱肠虫药、抗寄生虫病药、驱蛔虫药及广谱驱虫药
伊维菌素
药物名称: 伊维菌素
药物别名: 麦克丁
英文名称: ivermectin
药物说明: 暂无
主要成分: 暂无
性状特征: 暂无
功能主治: 本品为阿维菌素的衍生物,属口服半合成的广谱抗寄生虫药。本品对各种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线虫(但非所有线虫)均有作用 ;对盘尾丝虫的微丝蚴有效,但对成虫无效 ;对仅处于肠道的粪圆线虫也有效。 本品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通过与无脊柱动物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中谷氨酸为阀门的氯离子通道的高亲和力结合,从而导致细胞膜对氯离子通透性的增加,引起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超极化,使寄生虫麻痹或死亡。本品亦可与其它配体阀门(如神经递质g-氨基丁酸(GABA))的氯离子通道相互作用。 本品的选择性是因为一些哺乳动物体内没有谷氨酸 - 氯离子通道,且阿维菌素对哺乳动物配体 -氯离子通道仅有低亲和力。本品不能穿透人的血脑屏障。 盘尾丝虫病和类圆线虫病及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
用法用量: 类圆线虫病 推荐剂量是单剂量口服200 μg/kg,用水送服。通常情况下无需加量,但需随访以保证根治。常用剂量如下: 15-24 kg者,剂量为半片(约3 mg); 25-34 kg者,剂量为1片(约6 mg); 35-50 kg者,剂量为1片半(约9 mg); 51-65 kg者,剂量为2片(约12 mg); 66-79 kg者,剂量为2片半(约15 mg);大于80 kg者,200 μg/kg。 盘尾丝虫病 推荐剂量是单剂量口服150 μg/kg,用水送服。常用剂量如下: 15-24 g者,剂量为半片(约3 mg); 25-44 kg者,剂量为1片(约6 mg); 45-64 kg者,剂量为1片半(约9 mg); 65-84 kg者,剂量为2 片(约12 mg);大于80 kg者,150 μg/kg。 钩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 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蛔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6 mg(相当于0.1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3 mg。鞭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蛲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 用药过量:症状 本品应按规定剂量使用。如过量使用,可能产生包括共济失调、呼吸缓慢、震颤、眼睑下垂、活动减少、呕吐及瞳孔散大。 处理 如发生药物过量,应尽快催吐及洗胃,如需要可再给导泻药及进行其它常规抗毒治疗。如发生意外中毒,可根据需要进行支持疗法(包括补充体液及电解质,氧气或进行机械性通气)。如出现临床明显低血压应给予升压药。
不良反应: 超剂量可引起中毒,无特效解毒药。肌内注射会产生严重的局部反应。
注意事项: 有关历史资料说明,抗丝虫药物 [例如乙胺嗪枸橼酸盐(DEC-C)]可引起盘尾丝微丝幼虫病人皮肤和(或)全身严重的变态反应(Mazzotti反应)及眼科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死亡的微丝幼尸体引起的过敏与炎症反应。用伊维菌素治疗盘尾微丝幼虫病人在临床上可能出现这些反应,也许或肯定与药物本身有关。 用杀微丝蚴药物治疗后,出现过敏性盘尾丝虫性皮炎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水肿及盘尾丝虫性皮炎加剧致癌性、致突变性及生殖毒性。 类圆线虫病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必须重复进行粪检以确定类圆线虫感染已得到清除。 本品不能杀死盘尾丝虫成虫,因而采用本品治疗盘尾丝虫病时,需持续治疗。 免疫缺陷宿主的类圆线虫病:免疫缺陷(包括HIV感染)的病人可能需要重复治疗肠道类圆线虫病。对于这类病人尚没有进行临床试验以确定可供选择的剂量方案,抑制治疗(如每月一次)可能会有作用。
『伍』 蚋虫怎么防治
最常见的方法复是烟熏,在畜舍附制近、庭院内、住宅周围,采用烟熏驱赶蚋类,主要还是畜舍,此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只能作为一时之用。
通过对人和动物身体裸露部位涂抹或喷洒防护类的药物进行趋避,有些药物一般都气味不好闻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也只能短期防止蚋类。
使用薄纱制成网罩遮盖头部等部位,在野外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在蚋类聚集的地方和事情集中使用药物杀灭,在蚋类栖息骚扰人畜的场所喷洒滞留性的药物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5)盘尾丝虫病治疗药物扩展阅读:
生存习性:雌蚋交配后开始吸血,雄蚋不吸血,多数吸家畜血;产卵在山泉、河水以及路旁清洁流水沟内的水草、叶片或石块上。成虫飞行力强,白天活动。飞行距离达2~10km。蚋出现于春、夏、秋三季,以6~7月为活动高峰。
传染危害:雌蚋叮人吸血可传播盘尾丝虫病 。人被蚋刺叮后1分钟始感疼痛,局部红肿发痒,甚至发炎、溃烂。特别是大量刺叮可引起皮炎,可有强烈的过敏性反应,继发感染淋巴腺炎,淋巴管炎及“蚋热”等。
『陆』 什么是血丝虫病
血丝虫病(象皮病)--俗称“大脚疯
这个词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不过在上个世纪专前半叶这种病在我国十分属常见,它最典型的后遗症就是下肢严重肿胀,在民间曾经流传着 “八人围桌坐,狗子钻不过”的民谣,意思是指腿肿得厉害,围坐一起中间没有缝隙,这是丝虫病危害的真实写照。
血丝虫病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病原存在于动物身上,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传染性。血丝虫病会严重破坏人体的淋巴系统,导致其反复发生炎症,致使患病者失去劳动能力。
『柒』 血丝虫病怎么治疗
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者腔膜腔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版过蚊虫叮咬权传播,可以严重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可以考虑用乙胺嗪,呋喃嘧酮,依维菌素等药物治疗的,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在当地医生指导下用药的,
『捌』 伊维菌素
不可外用!
药物名称: 伊维菌素
药物别名: 麦克丁
英文名称: ivermectin
功能主治: 本品为阿维菌素的衍生物,属口服半合成的广谱抗寄生虫药。本品对各种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线虫(但非所有线虫)均有作用 ;对盘尾丝虫的微丝蚴有效,但对成虫无效 ;对仅处于肠道的粪圆线虫也有效。 本品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通过与无脊柱动物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中谷氨酸为阀门的氯离子通道的高亲和力结合,从而导致细胞膜对氯离子通透性的增加,引起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超极化,使寄生虫麻痹或死亡。本品亦可与其它配体阀门(如神经递质g-氨基丁酸(GABA))的氯离子通道相互作用。 本品的选择性是因为一些哺乳动物体内没有谷氨酸 - 氯离子通道,且阿维菌素对哺乳动物配体 -氯离子通道仅有低亲和力。本品不能穿透人的血脑屏障。 盘尾丝虫病和类圆线虫病及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
用法用量: 类圆线虫病 推荐剂量是单剂量口服200 μg/kg,用水送服。通常情况下无需加量,但需随访以保证根治。常用剂量如下: 15-24 kg者,剂量为半片(约3 mg); 25-34 kg者,剂量为1片(约6 mg); 35-50 kg者,剂量为1片半(约9 mg); 51-65 kg者,剂量为2片(约12 mg); 66-79 kg者,剂量为2片半(约15 mg);大于80 kg者,200 μg/kg。 盘尾丝虫病 推荐剂量是单剂量口服150 μg/kg,用水送服。常用剂量如下: 15-24 g者,剂量为半片(约3 mg); 25-44 kg者,剂量为1片(约6 mg); 45-64 kg者,剂量为1片半(约9 mg); 65-84 kg者,剂量为2 片(约12 mg);大于80 kg者,150 μg/kg。 钩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 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蛔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6 mg(相当于0.1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3 mg。鞭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蛲虫感染 14岁以上者单次口服12 mg(相当于0.2 mg/kg);14岁以下者单次口服6 mg。 用药过量:症状 本品应按规定剂量使用。如过量使用,可能产生包括共济失调、呼吸缓慢、震颤、眼睑下垂、活动减少、呕吐及瞳孔散大。 处理 如发生药物过量,应尽快催吐及洗胃,如需要可再给导泻药及进行其它常规抗毒治疗。如发生意外中毒,可根据需要进行支持疗法(包括补充体液及电解质,氧气或进行机械性通气)。如出现临床明显低血压应给予升压药。
不良反应: 超剂量可引起中毒,无特效解毒药。肌内注射会产生严重的局部反应。
注意事项: 有关历史资料说明,抗丝虫药物 [例如乙胺嗪枸橼酸盐(DEC-C)]可引起盘尾丝微丝幼虫病人皮肤和(或)全身严重的变态反应(Mazzotti反应)及眼科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死亡的微丝幼尸体引起的过敏与炎症反应。用伊维菌素治疗盘尾微丝幼虫病人在临床上可能出现这些反应,也许或肯定与药物本身有关。 用杀微丝蚴药物治疗后,出现过敏性盘尾丝虫性皮炎的患者更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水肿及盘尾丝虫性皮炎加剧致癌性、致突变性及生殖毒性。 类圆线虫病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必须重复进行粪检以确定类圆线虫感染已得到清除。 本品不能杀死盘尾丝虫成虫,因而采用本品治疗盘尾丝虫病时,需持续治疗。 免疫缺陷宿主的类圆线虫病:免疫缺陷(包括HIV感染)的病人可能需要重复治疗肠道类圆线虫病。对于这类病人尚没有进行临床试验以确定可供选择的剂量方案,抑制治疗(如每月一次)可能会有作用。
『玖』 伊维菌素可以治疗新冠病毒肺炎
谣言:
伊维菌素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近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伊维菌素(Ivermectin)可在2日内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抗病毒研究》杂志上。
辟谣解读:
伊维菌素是什么?
伊维菌素是一个广谱抗寄生虫药,是人类和动物首选的抗肠道寄生虫药。人用伊维菌素口服药片主要用于治疗盘尾丝虫病和类圆线虫病,也可用于治疗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感染,以及一些表皮寄生虫导致的皮肤病。
在许多国家,伊维菌素被批准用于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类圆线虫病和疥疮等疾病。伊维菌素对线虫、昆虫和蜱螨类等各种寄生虫,在小剂量使用时,均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并且1981年上市时就迅速被用于全球畜牧业领域,用来抵御线虫和其它各类感染。1987年完成了对人体使用的注册。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实验室体外实验减缓病毒增殖速度不等于能杀灭新冠病毒
仔细分析一下近期澳大利亚的这项研究会发现,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让实验室培养皿中的人体细胞感染上新冠病毒,几小时后,对部分受感染细胞使用伊维菌素,并在24、48和72小时后观察病毒的生长程度,结果发现伊维菌素是可以减缓新冠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速度,有助于细胞更快地将其清除。
但是,这不代表伊维菌素可以杀灭新冠病毒,更不用说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
首先,实验室研究表明,该药物并不能杀死新冠病毒,只是减缓其增殖速度。目前也还不清楚伊维菌素对新冠病毒发挥作用的机制。其次,实验只是一次单次大剂量给药的体外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足以支持伊维菌素作为人体感染新冠肺炎的治疗是有效的。
因此,该药是否能用于治疗新冠病毒肺炎,还需更多的研究。经上述分析,目前伊维菌素治疗新冠肺炎的证据不足,不建议新冠病毒感染者自行服用这种药物。
辟谣专家:赵环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任药师
复核专家:陆进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拾』 请问血丝虫病什么药可以治呢
你好: 丝虫病 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腔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国内流行的是淋巴丝虫病。临床表现早期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症状。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或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属中医“流火”、“大脚风”、“膏淋”范畴。 治疗: 依维菌素具有广谱抗丝虫活性,对盘尾丝虫、犬丝虫、棉鼠丝虫的微丝蚴具有强大的杀灭活性,但对成虫无活性。可影响盘尾丝虫的微丝蚴在雌虫子宫内的正常发育,并抑制其从孕虫宫内的释放,迅速减少患者皮肤内的微丝蚴数量,为治疗盘尾丝虫病的首选药,口服疗效高,但对成虫作用甚微。口服1次每千克体重0.15-0.2mg,每间隔6-12月复治1次,持续若干年。对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病则以乙胺嗪(海群生)治疗,其可杀灭微丝蚴和成虫,对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和罗阿丝虫的巨丝蚴有相当的作用,在丝虫患者体内,能使微丝蚴迅速从血液中消失。用于班氏丝虫病或马来丝虫病,1日600mg分2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7日为1疗程,间隔1-2月后可进行2-3个疗程;用于治疗罗阿丝虫病,1次每千克体重2-3mg,1日3次,连续2-3周,必要时隔3-4周复治;用于盘尾丝虫病,初始剂量宜小,按体重1次0.5mg,第1日给1次,第2日2次,第3日增至1次1mg,1日3次,如无严重反应可增至1次2mg,1日3次,总疗程14日。 近年中国研制的 呋喃嘧酮 对成虫作用强,对棉鼠丝虫、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的成虫和微丝蚴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杀虫的活性和疗效均优于乙胺嗪(海群生),用于班氏丝虫病,1日每千克体重20mg,分3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7日为1个疗程;用于马来丝虫病,1日每千克体重15-20mg分3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6日为1个疗程。血丝虫病( 象皮病 )--俗称“大脚疯”这个词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不过在上个 世纪 前半叶这种病在我国十分常见,它最典型的后遗症就是下肢严重肿胀,在 民间 曾经流传着“八人围桌坐,狗子钻不过”的民谣,意思是指腿肿得厉害,围坐一起中间没有缝隙,这是丝虫病危害的真实写照。血丝虫病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病原存在于动物身上,在人与人之间没有 传染 性。血丝虫病会严重破坏人体的 淋巴系统 ,导致其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