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的認識300字

中醫養生的認識300字

發布時間:2021-03-11 19:20:14

A. 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養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及綜合調理、因人而異等方面。

一、 順應自然 就是要順應四時,提高人體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性調節能力。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涼了穿上,熱了脫」。四時的氣候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交替過程,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從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而完善的統一體,人身由「神」與「形」組成。「形」指形體結構,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精等基本營養物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及情感意識的體現,是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

三、 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形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人在生活中,也應保持動、靜結合。心神宜靜,形體宜動。也就是說「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或者說「靜養精神,動養形體」。在動中要求動靜適度,「過動則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但在動靜兩者中首先要求動,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四、 綜合調理、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嬰幼兒期應注意寒曖及飲食的調理;青少年時期重在培育腎氣、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則是身體各部分由極盛轉衰的時期,所以要注意氣血陰陽調補,保養得當。以防早衰,爭取長壽;老年是體內氣血衰弱,功能減退的時期,這階段當重視調神、慎飲食、節房事以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健康,延年益壽。

B. 關於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有很多啊,現在很多美容會所都提倡養生,中醫養生主要是調節亞健康這塊的。

C. 中醫養生的含義

中醫養生是比較安全健康的,主要是指將身體機能調整達到陰陽平衡達到養生的目的。

D.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E. 談談你對中醫保健的認識

我認為中醫保健,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生活規律,有很多方面,如飲食 、睡眠、內運動,此外 情緒對健康也有很容重要的影響,還有就是穴位,有些保健的穴位可以經常按一按,如合谷穴,既方便又保健,我按合谷按了一年多,從來沒有感冒。還有很多如食療,多吃些水果蔬菜等綠色食品。

F. 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G. 中醫養生

其實,如果學中醫養生類知識是運用到自己身上,不需要買那種很大部頭的書,比內如《黃帝內經》等來容強迫自己的。比較好的方法是: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就去找些這個方面的書看。個人認為,寫得比較實在、易懂又有中醫內涵的書還是推薦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
建議你看的時候,先看目錄。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翻去認真看,看完後可以在自己或是在家人身上實踐一下,很快能記住很多的。而且,如果實踐成功,你會越來越感興趣,就會對其它知識也很渴望,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就可以看中醫經典名著啦。

H. 你對中醫的認識300字

首先,
通過中醫與西醫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特點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
中醫主要是以人的整體觀為主導思想,
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
就如同自然界的萬
物運行一樣,
只有每個部分每個環節都相互協調,
相互統一才能維持自然界的正
常有序的運行,
而對於我們人體亦是如此,
只有我們各個臟腑各個器官的共同配
合才能保證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諧的進行下去,
我們的身體才不會出現異常。
所以
我覺得中醫最重要的是把一種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們平時的診治中來。
其次,

醫的發展史和我國古代的文化發展是分不開的。
古代的醫學是人們在不斷嘗試和
探索而總結出來的,
從我們針灸最初使用的砭石,
人們在通過對一些身體部位的
刺激而產生出來的治療效果,
然後把它們記載下來,
最後有後來的醫家把他們不
斷地總結補充,
就形成了我們現在學習的比較權威的針灸學。
與此同時,
各種學
說的形成也要歸功於我們的不斷探索。
例如陰陽學說,
我們認為陰陽是宇宙中互
相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源於我們對於自然界的觀察和總
結。又比如說五行學說,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
是並不僅僅是代表五種物質,
而是五種屬性。
五行在中醫中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
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互相關系,
通過探究他們之間的關系而是身體達到和諧和平
衡。

I. 談對《中醫葯與養生保健》的認識

養生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版致包權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J. 中醫養生3000字論文

通過幾周的學習,在老師的精彩講評下,對中醫的基礎理論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前總是覺得中醫玄之又玄,很神秘。現在覺得中醫也是有他的一整套的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如果能學通這套理論,就能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中醫。中醫不僅僅是簡單的經驗的積累,他也有自己內在的規律和道理。而學中醫的過程也正是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和漢民族哲學思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現在的醫學界,有些問題,中醫能解決,西醫就解決不了。說明了中醫是有他的神奇之處的,盡管他內在蘊含的有些東西我們還不能很透徹地理解,但是他的神奇的療效已經說明了一切,比一切解釋更有力。說說我對中醫的理解吧。 哲學是世界最一般運動規律的科學,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脫離哲學。中醫吸取了漢代以前的哲學成果。中醫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科學范疇,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來建構理論體系,並使之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一元論: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標示物質存在的基本范疇,是運動著的、至精至微的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物質都是由氣組成的。氣的運動是氣內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氣和形以及兩者的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內氣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養生網
健康飲食 養生問題 母嬰保健 養生小常識
的運動稱之為「氣機」。而氣化運動的升降出入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來實現的,故又有臟腑氣機升降之說。人體通過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把攝人體內的空氣和水谷轉化為氣、血、津、液、精等。氣在於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也就是說氣和才會維持人體各器官各系統間的平衡。 陰陽學說是在氣一元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中國古代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認識,氣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運動變化。氣分為陰的氣和陽的氣。陰和陽的對立是絕對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寒與熱,上與下,降與生,日於月等。就人體部位來說,人體的上半身為陽,下半身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體表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在經絡之中,也分為陰陽。經屬陰,絡屬陽,而經之中有陰經與陽經,絡之中又有陰絡與陽絡。人只有陰陽平衡才能維持身體個系統個器官的平衡。 五行學說是指古人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種元素構成的。這五種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這五個方面之間又有某種必然的聯系,產生相生或相剋的關系。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其實就是構成事物的五行之間發生聯系,相生或相剋使事物發生變化。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部分生理功能。每一個內臟具有它屬的那種元素的屬性。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

在聯系。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系,又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這是五行相生。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這是五行相剋。 臟象是人體系統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體,是人體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臟象學說是研究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認為人體是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形體官竅所構成五個功能活動系統。因此,它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每個部份分別是 五臟:心、肝、脾、肺、腎合稱五臟。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 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合稱奇恆之府。 形體,其廣義者,泛指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組織,包括頭、軀乾和臟腑在內;其狹義者,指皮、肉、筋、骨、脈五種組織結構,又稱五體。 官竅,官指機體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唇、鼻、舌,又稱五官,它們分屬於五臟。竅有七竅,七竅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的認識3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