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治療痰厥證的中葯是

治療痰厥證的中葯是

發布時間:2021-03-10 23:55:26

Ⅰ 能化寒痰的中葯

問一下裡面有一味葯是僵蠶還是僵蟲謝謝

Ⅱ 傷寒論里治療厥證的葯方

《傷寒論》里治厥證的葯方有十二個——
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2、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葯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葯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3、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4、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切)三兩甘草(炙)一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5、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去皮,炮)六兩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葯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6、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葯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7、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於前方內,加吳茱萸半升,生薑三兩。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8、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一分

9、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0、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讝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11、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石膏(碎綿裹)六銖白術六銖乾薑六銖芍葯六銖天冬(去心)六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炙)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頃,令盡。汗出愈。

12、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葯 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Ⅲ 治(血瘀痰凝證)長期慢性痤瘡有什麼好中葯嗎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發於臉面、胸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損害。好發於青春期男女。其原因是青春發育期,機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增高,造成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分泌過多、毛囊壁的角質肥厚,導致皮脂向表麵皮膚排泄障礙等所致。 痤瘡:丹參12克、生地12克、花粉12克、枳殼12克、玄參15克、山楂15克、紅花10克、陳皮10克、法夏10克、白芷10克、野菊花6克制大黃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3次服。 熱毒甚者加黃芩12克、蒲公英10--15克、金銀花15克;癢甚伴脂溢性皮炎者加蒺藜10克、防風1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 青年痤瘡:金銀花15克、茵陳藳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橘核15克、蒲公英21克、蒼術12克、浙貝母12克、黃柏9克、半夏9克、桃仁9克、薏苡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7日為1個療程。 血瘀明顯,如伴有月不調、痛經、皮疹暗紅、舌有淤斑的加紅花9克、當歸12克;血熱明顯,如皮疹鮮紅的加生地黃15克;痰核凝結明顯、結節較多的加夏枯草15克、玄參15克;熱毒甚、膿皰較多、結節化膿、疼痛的加土茯苓21克、紫花地丁12克;蚤癢甚者加白鮮皮30克。

Ⅳ 痰闕是什麼病

是中醫認為的闕證的一種類型是痰闕,也是現代醫學通常認為癲癇病.
厥證
厥的含義有多種,有指發病形式,「忽為眩仆脫絕」,「突然昏運,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機制,「厥者,盡也」,「厥者,逆也」,言其氣血敗亂,或氣機上逆;有指臨床表現,四肢逆冷、手足不溫者。就本證而言,主要是指前兩者。厥證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為明顯誘因而發作者,如情緒緊張、恐懼、疼痛等,時有發生。對於本證患者,應採取綜合應急措施,運用多途徑、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滿足臨床治療上的需要。
厥證病狀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又稱暴厥、屍厥等。發病後多可在短期內神志蘇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復。常因導致陰陽失調,氣機暴亂,氣血運行失常,氣血上逆,挾痰挾食,使清竅閉塞;或氣血虛虧、精明失養而引起。在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較為多見。臨證時有虛實之分:①虛厥。證見面白口張,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脈沉微細。屬氣虛者當用回陽四味飲加味以補氣回陽;屬血虛者用人參養營湯補養氣血。②實厥。證見呼吸氣粗,肢體強直,牙關緊閉,脈沉實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發病者為氣厥,治以順氣開郁,方用五磨飲子加味。因暴怒等氣血並逆於上,兼見面赤唇紫,舌紅脈弦者為血厥,治宜活血開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濕素盛之人,因 厥證暴怒而致厥;兼見喉中痰鳴,苔膩脈滑者為痰厥,治宜行氣豁痰,方用導痰湯。因暴飲過食而致厥者為食厥,兼見脘腹脹滿,苔厚脈滑,治宜和中開郁,方用保和丸加減。因感受暑邪而發病者為暑厥,兼見面紅身熱,舌干脈洪數,用清暑益氣湯以解暑益氣。
厥證,多有明顯的誘因。臨床不難辨識。對厥證的急期應根據虛實分別用參附湯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蘇醒後再用湯葯調治。
厥證還當與中風、癇證相鑒別,中風,昏迷時間長,多有後遺症。癇證,反復發作,症狀相似,口吐涎沫,肢體抽搐等,誘因不明顯。
歷史記載
《內經》論厥甚多,含義、范圍廣泛,有以暴死為厥,有以四末逆冷為厥,有以氣血逆亂病機為厥,有以病情嚴重為厥。概括起來可分為兩類表現:一種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問•大奇論》說:「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另一種是指肢體和手足逆冷,如《素問•厥論》說:「寒厥之為寒熱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後世醫家多在此基礎上各有發揮和深化,主要是兩種學術觀點,一是《傷寒論》《金匱要略》論厥,繼承《內經》中手足逆冷為厥的論點,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發厥。此類厥證在傷寒、溫病學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屬於外感病中的發厥,對於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臨床指導價值。一是論內傷雜病的發厥,指突然發生神志改變的臨床表現。自隋唐以降,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諸病源候論》對屍厥的表現進行描述,「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恆,脈尚動而形無知也」。並探討其病機是「陰陽離居,營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宋《衛生寶鑒•厥逆》初步提出內傷雜病與外感病的厥之不同點。至明代《醫學入門•外感寒暑》首先明確區分外感發厥與內傷雜病厥證。
《景岳全書•厥逆》總結明代以前對厥證的認識,提出以虛實論治厥證,切中臨床。此後醫家對厥證的理論不斷充實、完善和系統化,提出了氣、血、痰、食、暑、屍、酒、蛔等厥,並以此作為辨證的重要依據,指導臨床治療。
病因病機
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惱怒驚駭恐嚇的情志變動,精神刺激是厥證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況下,情志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劇烈的情志變動,超過了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范圍,就會引起臟腑的功能失調而發病。「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等即可致氣逆上沖或清陽不升,而清竅失靈發生昏仆致厥。
體質因素這是厥證的病因之一。體質指人的素質而言,是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機能與結構上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往往決定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氣血陽陰虧虛 厥證,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氣血逆亂,腦海失養,發為厥證。 亡血失津,氣隨血脫,陽隨陰脫。飲食不節,聚濕生痰,痰濁阻滯,氣機不暢,清陽被阻。
厥證的病機主要是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運行失常,正如《景岳全書•厥逆》所說:「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所謂氣機逆亂是指氣上逆而不順。情志變動最易影響氣機運行,輕則氣郁,重則氣逆,逆而不順則氣厥。氣盛有餘之人,驟遇惱怒驚駭,氣機上沖逆亂,清竅壅塞而昏倒為厥;素來元氣虛弱之人,徒遇恐嚇,清陽不升,神明失養而昏仆發厥。
升降失調是指氣機紊亂的病理變化。氣的升降出入,是氣運動的基本形式,由於情志、痰食、外邪而致氣的運行逆亂,或痰隨氣升而成痰厥;或食滯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致食厥;或暑熱郁逆,上犯神明而致暑厥。氣為陽,血為陰,氣與血有陰陽相隨,互為資生,互為依存的關系,氣血的病變也是互相影響的。素有肝陽偏亢,又暴怒傷肝,肝氣上逆,肝陽上亢,血隨氣升,氣血逆亂於上,發為血厥;同樣,大量失血,血脫氣無以附,氣血不能上達清竅而昏不知人,發為血厥。
診斷要點
患者在發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狀,如頭暈、視力模糊、面色蒼白、出汗等,而後突然發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時性,「移時蘇醒」,發病時常伴有惡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後感頭暈、疲乏、口乾,但無失語、癱瘓等後遺症,緩解時和常人一樣。 應了解既往有無類似病證發生。發病前有明顯的情志變動、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飲暴食史,或有素體痰盛宿疾。注意詢問發作時的體位、持續時間以及厥之前後的表現。
腦電圖、腦干誘發電位、心電圖、顱腦CT、MRI等檢查有助於診斷。血壓,血糖
治療原則
厥證乃急危之候,當及時救治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療原則。實證:開竅、化痰、辟穢而醒神。開竅法適用於邪實竅閉之神昏證,以辛香走竄的葯物為主,具有通關開竅的作用,如搐鼻散取嚏,後用蘇合香丸。主要是通過開泄痰濁閉阻,溫通辟穢化濁,宣竅通利氣機而達到蘇醒神志的目的。在使用劑型上應選擇丸、散、氣霧、含化以及注射之類的葯物,宜吞服、鼻飼、注射,不宜加熱煎服。針灸搶救厥證簡便有效,常用針刺的穴位有人中、內關、十宣等,灸法的穴位有百會、神闕、關元、氣海等。本法系急救治標之法,蘇醒後應按病情辨證治療。
虛證:益氣、回陽、救逆而醒神。適用於元氣虧虛、氣隨血脫、精竭氣脫之神昏證。主要是通過補益元氣,回陽救逆而提高氣的統攝能力。對於失血過急過多者,還應配合止血、輸血,以挽其危。由於氣血虧虛,故不可妄用辛香開竅之品。
厥證治療的辨證論治
痰厥
【證見】 突然昏厥,喉有痰聲,或嘔吐涎沫,呼吸氣粗。舌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 行氣豁痰。
【方葯】
1.主方導痰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實9克,陳皮6克,茯苓12克,蘇子12克,白芥子10克,鬱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濕化熱者,加黃芩12克、瓜蔞仁10克、梔子10克、竹茹12克。
2.單方驗方痰厥湯(印會河驗方)
處方:川烏頭、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廣木香3克,石菖蒲6克,燈心草3扎,硃砂0.3克(沖服)。水煎分2次服。適用於寒痰厥逆型。
預防及調攝
病人昏厥發作跌倒時,應讓其平卧,迅速解開衣領,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痰多時,應吸痰,以免痰液阻塞,氣道不利。當患者開始清醒時,不要急於坐起,更不要站起,應再平卧幾分鍾,然後徐徐坐起,以免昏厥再發。 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有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其病因多由七情內傷、外邪侵襲、亡血失津、飲食勞倦等引起氣機逆亂,陰陽氣不相順接所致。臨床上有氣、血、痰、食、暑等厥之分。治療以醒神回厥為總的治療原則,但厥醒之後應注意調理善後,治療原有病證。氣厥、血厥尤宜詳辨虛實,而二者之實證又有相似之處,如形體壯實,引發,發作時均見卒然昏厥,牙關緊閉,脈沉弦等症,但氣厥實證是因肝氣上逆所致,覺見情緒改變,反復發作之,特點,醒後也可出現哭笑無常等表現,治宜順氣開郁;血厥實證是電由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引起,平素多有陽亢表現,厥證治宜活血順氣;氣厥虛證則多見於元氣素虛之人,加以驚恐、過勞、飢餓、睡眠不足等誘發,因一時氣機不相順接,清陽不升所致,治宜益氣回陽。血厥虛證,則多見於失血之人,血虛不能上榮所致,治宜補氣養血。至於痰厥乃痰氣交阻,上蒙清竅所致,治宜行氣豁痰。食厥乃食氣相並,氣機痞膈所成,治宜消導和中,此型多見於小兒。暑厥乃中暑或暑傷氣陰所致,治宜清暑益氣,開竅醒神。因厥證常復發,故預防調理尤為重要。

Ⅳ 中醫治痰症

您好,在中醫裡面,濕痰證的中醫治法主要為燥濕化痰等方法。

Ⅵ 請問有什麼好的中葯方能治療痰飲本人白痰多,不咳嗽。中醫去除痰濕容易嗎

您好!中醫中葯以二陳湯加減治療痰濕證。
百病都是痰作崇,痰和飲都是人體的代謝功能下降,留於體內的病理性產物,如不及時排除恢復正常就容易變作他證。濕證和痰飲證是大內科醫生必須掌握的。

Ⅶ 求治痰迷心竅,氣滿。痰賭,的老中醫。或者中葯方子。

淘寶細馨佳護店小二提醒你:你的疾病千萬不要在網上尋求幫助,會誤了治療時專間的。從屬你的上看,病有點嚴重,而再好的醫生,也不能通過你的這么幾個文字來給你做出正確的診斷,而且中醫是要通過望、聞、問、切的方法來判定疾病的病根在那裡,找不到病根,一切都是隔山打牛毫無意義。因此建議你還是趕快看醫生吧

Ⅷ 常用祛痰中葯有哪些

中醫治療咳嗽,常用祛痰的中葯如下:
白芥子 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溫肺祛痰、利氣散結功效。適用於咳嗽痰多清稀、胸脅滿悶作痛患者。
天南星 味苦、辛、性溫,有毒、歸肺、肝、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另外,該葯具有明顯的鎮靜和抗驚厥作用,可用於風痰壅盛之中風者,多和天麻合用。
紫菀 味苦、甘,性微溫,歸肺經。本葯能明顯增加呼吸道腺體分泌作用,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主要用於咳嗽且有痰涎壅盛、咳吐不爽者。
前胡 味苦、辛,性微寒,歸肺經。具有降氣化痰、宣散風熱的功效。有明顯增加呼吸道分泌作用,無明顯鎮咳作用。臨床上常與杏仁、桑白皮等配伍。
白前 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祛痰、降氣止咳的作用。與桔梗、紫菀、百部等合用,也可用於久咳多痰的治療。
竹瀝 味苦,性寒,歸心、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常用於咳嗽痰多者。
款冬花 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的作用。臨床上常與紫菀配伍,為常用的化痰止咳葯。
杜鵑素 味苦,性寒,歸肺經。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直接作用於呼吸道黏膜,或通過神經反射而產生祛痰作用。臨床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使痰量逐漸減少,痰液變稀,易於咯出,從而減輕臨床症狀。 (熊玉英)

Ⅸ 痰熱證的常用中葯

陳皮、杏仁、枳實、黃芩、瓜蔞仁、茯苓、膽南星、制半夏等。

閱讀全文

與治療痰厥證的中葯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