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虛,應該用什麼中葯調理
血虛的中醫調理方式:
一、飲食進補
1、通過食物調理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只有它們的功能正常了,才能保證血液正常生成。中醫認為,南瓜味道甘甜,纖維素豐富,是溫性食物,多吃可以調理脾胃、暢通腸道。另外,忌食辛辣刺激、過冷的食物也是體貼脾胃的重要方式。
2、平時常吃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桂圓等。
3、多吃紅色和黑色食物,如紅棗、紅糖、紅小豆、芝麻、烏雞等,食用時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攝入,因為油膩過多會影響營養成分的吸收。
二、中葯滋補
1、很多中葯都有補血的作用,如熟地黃、白芍、當歸、川穹、枸杞子、黃芪等,可以將其作為湯料或茶飲食用。
2、另外,還可以用這些中葯和補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葯膳,如當歸羊肉湯、四物雞湯等,均有很好的養血效果。
三、精神調理
1、要避免勞累,中醫認為,過度的勞累、思慮等無形因素都會暗中損耗血液,所以血虛的女性要避免過度疲勞,尤其不可過度思慮。
2、血虛體質的人,容易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
2. 治療血虛便秘有哪些中葯處方
【中葯處方】
(1)首烏潤便散
[主治]補血潤腸。
[處方]何首烏、胡桃仁、黑回芝麻各答60克,共為細末,每次服1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2)當歸郁李仁湯
[主治]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處方]秦當歸10克,麻仁30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20克,枳殼12克。兼心煩口渴,舌紅苔剝,脈細數者,為陰虛有熱,加知母、花粉、玉竹等生津清熱之品。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3)養血潤腸煎
[主治]養血潤腸。
[處方]生首烏15克,生當歸9克,生赤芍9克,火麻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 大家能說說血虛吃什麼中葯嗎求有效治療血虛的方法。
氣血虧虛主要是導致全身的乏力、沒有精神 同時還有頭暈食慾減退的症狀 而您的腰部疼痛 可能還有腎虛的情況在裡面 治療氣血虧虛主要是補氣養血 建議您可以用黃芪、當歸、黨參煎水喝 或者到大一點的中醫院開些中葯服用 在飲食上吃些紅棗、桂圓等食物 適當的運動一下
4. 什麼中草葯治療氣虛血虛
臨床治療心肌缺血主要以補氣養血為主,補氣:人參 炙黃芪 黨參 太子參 茯苓 炙甘草 補血:酒當歸 丹參 白芍 龍眼肉 紫河車
5. 血虛風燥的中葯治療
(一)內服方葯
1.基本方葯:
(1) 養血潤膚飲(或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花粉12克、紅花6克、桃仁6克、黃芩10克、黃芪l0克。
(2) 風癬湯加減:生地12克、玄參10克、丹參12克;當歸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紅花6克、黃芩6克、苦參4.5克、蒼耳子3克、白蘚皮12克、地膚子l0克。
以上兩方適用以瘙癢為主的血虛風燥證。
(3) 克銀二號方:生地30克、玄參15克、丹參15克、麻仁l0克、大青葉15克、山豆根l0克、白蘚皮15克、草河車15克、連翹15克。本方適用於血虛風燥的銀屑病(主證:淡紅色斑疹、鱗屑薄而少)。以上方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溫,分2~3次服用,每日1劑。
2.加減變化:伴氣虛者基本方加黨參12克、五味子6克;伴血虛加阿膠10克、首烏l2克、桑椹子15克;兼血瘀加三棱6克、莪術6克;情志急躁,病情加劇加珍珠母15~30克、生龍牡各15克;瘙癢夜重加雞血藤12克、鉤藤12克;失眠加酸棗仁10克、合歡皮12克、夜交藤12~15克;口渴加黃精12克、石斛10克;便秘加肉蓯蓉12克、倍用當歸20~30克;皮膚乾燥,糠秕狀鱗屑多加小胡麻12克、山葯l5克;皮膚肥厚狀如苔蘚加阿膠10克、蒼耳子3克、蒼術10克。
(二)外敷葯物:
本證的主要矛盾是皮膚乾燥、脫屑、肥厚和瘙癢,故而外敷葯物以軟膏為主,酌用搽劑,盡量少用水洗劑,避免乾燥、脫屑的進一步加重。
1.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過濾,留油備用。外
塗患處,每日1~2次,有解毒,潤膚的作用,適用於本證候的全過程。
2.九華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龍骨120克、川貝母18克、冰片18克、硃砂
18克,共研極細末,用凡士林按20%濃度調成軟膏,備用。每日外搽1~2次,有潤燥、止癢,彌合隙裂的功效,適用於本證候的肥厚、乾燥和脫屑階段。
3.黑油膏:煅石膏30克、枯礬30克、輕粉30克、煅龍骨30克、五倍子60克、寒水石60克、蛤粉6克、冰片6克、薄荷腦4.5克。共研極細末,用凡土林按25%濃度調成軟膏。每日外搽1次,薄塗患處。有散風、祛濕、柔膚、止癢的功用。
4.復方黃連搽劑:川黃連50克、花椒25克,加70%酒精300~500毫升,浸泡3~5天後備用。每日外搽2~3次,有清熱、散風、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本證候局限性肥厚,狀如苔蘚階段。
(三)飲食療法
1.肥海參1對,濃煎取汁,搗爛服用,每周2次,有益陰扶正的功效。
2.黑芝麻500克、烏棗200克,水煎3次,濃縮,加蜂蜜1000克,攪拌成羹,早晚各取一湯匙,開水沖化服之,有潤燥、柔膚、止癢的作用。
3.新鮮水魚肉500克、甘枸杞10克、山葯30克、桂元肉10克、青豆10克、生薑5克,食鹽適量,先大火煮開後,轉為小火燉至肉爛,分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有滋陰補腎、養血潤膚之效。 (一) 古人論燥,大凡有風燥、火燥、血燥.虛燥之分,本證之燥因血虛而引起,血虛之由皆系火邪為害,因而在施治的全過程中,既要甘寒滋潤從本治之;又要兼顧火與風的侵襲從標治之。
(二) 在具體遣方用葯時,要重視患者年齡的大小,體質的肥瘦以及地域的不同,
年齡長者、體質乾瘦者,偏於陰火而致燥居多,基本方當以壯水制火的六味地黃丸為上;年齡在40歲以下者,治在肺,選用沙參麥冬飲之類較宜;體形胖碩者則要顧及濕痰化火的一面,在治燥方中酌加蒼術、竹茹、姜半夏之類,理所當然。
6. 血虛吃什麼中成葯能治好血虛嗎
血虛指的是血少不夠用,得不到營養滋補,血液虧損,或血液對人體某一部位的營養或滋潤作用減弱,首先在需要食療補血化瘀,平時可以吃些山葯,大棗,黃芪人參補氣,當歸,阿膠補血等,同時也要進步一些補鐵補血的食物如豬肝、豬血、牛羊肉、黑芝麻、木耳等,食補效果需要時間的較長,血虛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葯,比如中西結合含有阿膠的鐵之緣片,補鐵生血濡養血氣,和日常的食補搭配一起服用效果更好,補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貴在堅持,一般口服鐵之緣一個月一些血虛的症狀如頭痛眩暈、臉色暗黃或發白就有改善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用。
7. 血虛吃什麼中葯,最好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中醫治療血虛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常用的方葯有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參苓白術丸等。每餐飲用少量啤酒,有健脾開胃之功;少量飲用紅酒,也可以開胃。
(2)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清代李中梓《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溫病條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景岳全書》則說:「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在臨床用葯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葯中,配以益氣之品。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葯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黃精、山葯、大棗等;配以養血之葯,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3)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臟六腑後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時,腎中之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熙、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所以,中醫有「生血根本在於腎」。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劑有菟絲子飲、二仙丹等。常用補腎葯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4)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並循環全身。精髓化血,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後天水谷之精微,五臟六腑之精,亦賴經脈輸送,匯於沖脈——血海,與腎之大絡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瘀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活血化瘀葯,如當歸、川芎、丹參、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醫認為,不管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再者,象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陷,下及肝腎,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以致生血無源。內陷邪毒或七情鬱火,又可阻絡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熱解毒。常用方劑有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茵陳蒿湯、五味消毒飲、清營湯、清瘟敗毒飲等。常用清熱解毒葯有蒲公英、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黃柏、紫花地丁、大黃、紫草、茵陳、半枝蓮等。臨床多用於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
(6)補鐵生血
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血紅蛋白參與氧的運輸和存儲。由於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一般會在持續缺鐵3~5個月時發生。補充鐵劑,一定要與餐共食或餐後服用,可以降低鐵質對腸胃到的刺激性,同時食物中的蛋白質,更可以提高鐵質的吸收率,可服用含有乳酸亞鐵的補鐵制劑,如果能夠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或果汁服用,吸收率會更佳。
8. 吃中葯調理血虛一般得多久
服用中葯的時間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有以下6個方面: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葯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亦如此,以增強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葯後宜仰卧;有頭、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側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葯。
總之,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葯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9. 治療血虛的中葯,這幾味葯是什麼葯
海桐皮,五味子,石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