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眼肌麻痹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西醫:大劑量激素沖擊療法、營養神經、高壓氧艙等等無效後手術。
中醫:湯葯、針灸、中葯外敷。
目前看中葯外敷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安全無副作用,效果非常好。
⑵ 多發性神經炎的中醫治療方法
一、中醫辨證論治,中葯食療法
1.血虛風痹
症見手足麻木,不能握物(觸物即麻木劇痛),足跟著地則痛不可忍,手足無力, 大小魚際肌萎縮,腳趾腫脹蒼白,足底肌肉萎縮。應養血活血,祛風通絡。
食療:(1)黃芪血藤鱔魚羹:黃芪、雞血藤各30克,黃鱔500克。前二種煎水取汁;黃鱔去頭、尾、骨、內臟切絲,用植物油炒過,同前汁共煮熟,以鹽、姜調味。分2次服。本方黃鱔養血、祛風通脈,黃芪益氣生血,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
(2)黑芝麻丸:黑芝麻250克,野黑豆100克。黑芝麻、野黑豆蒸三次後曬干,炒熟研細,用 煉蜜或棗泥為丸。每次吃20~25克,黃酒送下。本方以野黑豆補肝,健脾除濕,黑芝麻補血 ,黃酒行血。
2.濕熱痿痹
症見手足麻木,燒灼脹重,四肢筋脈弛緩,身熱而重,苔黃膩,脈滑數。應清熱化濕、通絡 。
食療:(1)大麥薏米粥:大麥(去皮)6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10克。土茯苓煎水取汁,與大麥、 薏苡仁加水煮粥。分2次服。本方以大麥健脾利濕,薏苡仁清熱利濕、健脾,土茯苓除濕、 利關節。
(2)赤豆苡仁湯:赤小豆30克,薏苡仁50克,土茯苓15克,桑枝25克。赤小豆、薏苡仁搗爛 加水煮湯,土茯苓、桑枝煎水取汁,加入湯中,以蜂蜜調味。分2~3次吃。本方赤小豆利 水除濕,薏苡仁健脾利濕,土茯苓除濕,桑枝祛風通絡。
二、針灸療法
主穴:上肢取肩髑、曲池、合谷、陽溪,下肢取髀關、梁丘、足三里、解溪。配穴:肺熱者加尺澤、肺俞,濕熱者加陽陵泉、脾俞,肝腎陰虧者加肝俞、腎俞、懸鍾、陽陵泉。肺熱或濕熱明顯者,單針不灸,用瀉法,肝腎陰虧、氣血不足者,針灸同施,用補法。
三、推拿療法
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手三里、合谷部肌筋,點肩?、曲池等穴,搓揉臂肌來回數遍。
下肢:拿陰廉、承山、昆侖筋,揉捏伏兔、承扶、股門部肌筋,點腰陽關、環跳、足三里、委中、犢鼻、解溪、內庭等穴,搓揉股肌來回數遍。
⑶ 中醫有哪些治療方法
中國中醫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連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醫學就完成了它的基本體系。如集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黃帝內經》、對於急性病和熱性病都有系統記載的《傷寒論》、闡述慢性病治療法的《金匱要略》,以及關於葯物學基本理論的《神農本草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基礎醫學的重要文獻。兩千年來,我國的醫學就憑借這些基礎,不斷地延續發展;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將各種排毒治療方法分類說明於下:
一、湯液法——這是利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謂漢葯,有丸、散、膏各種葯劑,但口服的葯劑,多半為湯液。湯液可以說是葯物治療用品的總稱。在我國有一種說法「有四隻腳,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見在中國,食物種類繁多,製作湯液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只要是湯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湯液與食物並無多大的差別。傳說製作湯液的始祖——伊尹,是個出身廚師的宰相。
二、針灸——此乃以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渦)的疾病治療法。針是以金、銀、鐵等製成的;施灸時要使用艾草。用針灸治療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這點許多有的外國友人驚嘆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有很多人都將按摩與「馬殺雞」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馬殺雞」起源於西洋,它和我國傳統的按摩治療,大不相同。
四、導引——這是利用醫學上特殊體操的醫療方式,這種體操與太極拳有很密切的關聯。
五、食治——即食物治療法的簡稱,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就是這種食物治療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幾種醫療方式之外,還有外治法及吸角療法與其他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醫學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外治法,就是將加工後的葯物,貼在患部表皮的治療方式;而利用吸葫蘆陰壓的方式,即吸角療法。
⑷ 中醫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前面已經詳細講過
⑸ 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你好,是的,有中葯治療,西葯都是鎮靜葯,副作用和後遺症很難解釋。可以去醫院找中醫看看,只要是吃的中葯對症,就有希望慢慢恢復,供參考
⑹ 肌肉萎縮的中醫治療
您好:
目前,在臨床上肌肉萎縮被稱為是疑難雜症,屬於神經元病和肌病中的一種。肌肉萎縮患者常常會因為肌無力導致病人的失去生存的信心。對肌肉萎縮的治療本院建議採用中醫的方法。
現代醫學的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縮、肌無力、側索硬化、運動神經元病、周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症、癔病性癱瘓和表現為軟癱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後遺症等,均屬於「痿證」的范圍,「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
痿證是指筋骨痿軟,肌肉瘦削,皮膚麻木,手足不用的一類疾患。臨床上以兩足痿軟、不能隨意運動者較多見,故有「痿辟」之稱。
由運動神經元病、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外來損傷、內分泌異常而引起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多種原因均可引起肌無力、肌肉萎縮等。
辨證論治是反映疾病全過程中,某一階段的臨床診斷,針對該階段的診斷,確定治療。具有相對的靈活性。我們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痿症病人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肌肉萎縮以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其病機為肝腎虧虛,肝風內動、脾氣虛弱、痰瘀互結。中醫辨證雖有肝風症、肝腎兩虛症、脾虛症的偏重不同。但反應到每個病人則三者往往相互兼夾,很難區分為單一的證型。所以,我們採用辨證與辯病相結合的方法。抓住了肌肉萎縮這一主要環節,遣方用饕,具有協調機體陰陽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突破了西醫治療的傳統療法。
⑺ 據說是痹證 中醫幫忙!
周身關節不利而作響,遊走性疼痛,肌肉蠢動等在西醫來說是屬於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化驗室檢查正常,是因為不在急性活動期所以化驗顯示不出來。
在中醫來說是屬於感受風、寒、濕、三邪合病而致經絡不和、血脈不通。關節作響是因有肝腎陰虛,血脈筋骨失於濡養,關節滑利不夠。所用之葯不驗是因為原方只注重了活血散風,而忽略了遊走性周身隱痛是屬於風和濕的特點,且滋補肝腎通利關節的葯物用之太少了。治療立法的原則應該是滋補肝腎、滑利關節。兼活血散風利濕。平時注意多運動鍛煉。
本人的見解,只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中醫治療運動神經元葯方
由於運動神經元病病因未明,所以目前西醫尚無特殊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手段及葯物,治療運動神經元病只是對症治療,療效不佳,無法阻止病情的發展。採用純中葯方劑的解毒作用,結合五行綜合療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療效遠遠勝於中西醫常規方法的治療。
西醫治療
無特殊治療方法,可給予大量B族維生素、能量合劑等或用654-2、加蘭他敏注射液穴位注射。
中醫治療
運動神經元病屬中醫痿證,痿證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廢用的病證。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醫痿證,其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先天稟賦不足,精虧血少不能營養肌肉筋骨,逐漸出現肌肉無力、萎縮。同時,脾胃為後天之本,化生氣血,營養五臟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肌肉無以營養則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等
採用中醫純中葯方劑治療運動神經元病等肌肉神經疾病、痿證,會取得良好的治療功效。因為適宜的中草葯作為螯合劑,能夠跟人體組織、器官內沉積的、過多的、有害的自由基、鈣質、脂質、膠原蛋白、粘多糖、鉛、汞、砷、鋁、銅等物質螯合,排泄掉體內蓄積的種種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漿中的抗體、免疫復合物等致病因素,消除了病症;同時,通過螯合劑的螯合作用,排泄掉了體內大量物質,致使機體內的這些有害的或無害的物質急劇減少,通過這些的物質銳減,刺激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消化、循環、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樞系統,進行應激反應,產生了一系列內源性物質(簡稱人體內葯)如神經遞質、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機體「推陳出新」、「脫胎換骨」等效應,為整個人體解毒,恢復了機體的代謝平衡,從而祛除了機體內的種種隱患和病灶,最終達到了防病治病之目的。
運動神經元病與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類似,病因未明,同樣都可採用純中葯五行綜合療法特色方劑進行治療,都可達到異曲同工的治療效果。事實上,既往的臨床實踐治療也證明了這一點。
⑼ 有沒有中草葯治療小腿痹痛症狀
治病常用葯酒-痹症
「痹」者閉也,是阻閉不通之意。中醫認為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本症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灼熱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古代對痹證的論述很多,如「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等,還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五臟痹、血痹、歷節、痛風、周痹等等,名目雖繁多,但其基本病理則是一致的。痹證的治療以宣通為主,並根據具體臨床表現配合祛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溫經通絡、益氣養血等。由於痹症常纏綿日久,反復發作,難以根治,而酒有辛溫宣通之性,又可助蠲痹諸葯之力,酒力引葯直達經絡血脈關節諸筋病之所在,故葯酒治痹療效卓著,而且寓治於膳,可長期飲服,備受病家的歡迎。因此,葯酒已成為痹證治療的重要手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治療痹症的葯物,如大辛大熱的附子、川烏、草烏、馬錢子等,由於有一定毒性,過量服用易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而使用時切要謹慎,不可過量,以免發生意外。
巨勝子酒
配方:巨勝子100克,薏苡仁30克,生地250克,白酒1000毫升。
愈風酒
配方:海蟄360克,黑大豆120克,嫩桑枝120克,新鮮松針200克,陳年黃酒7斤。
丹參花蛇酒
配方:配方丹參50克,白花蛇(皮、骨、肉)25克,白酒1斤半。
抗風濕酒
配方:木瓜、紅花、制川烏、制草烏、五加皮、烏梅各20克,麻黃、甘草各10克,白酒1000毫升。
威靈仙酒
配方:威靈仙500克,白酒3斤。
茵陳薏米酒
配方:茵陳蒿150克,薏米仁200克,秫米1000克,酒麴適量。
牛膝酒
配方: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麴適量。
祛風濕酒
配方:生地15克,藏紅花3克,制川烏5克,桑寄生12克,全當歸10克,蘄蛇干15克,烏梢蛇干15克,白酒2斤。
臨汝葯酒
配方:當歸100克,高良姜100克,生草烏300克,丁香100克,紅糖500克,白酒3000毫升。
祛風勝濕酒
配方:羌活100克,威靈仙100克,當歸80克,獨活100克,北五加100克,防己100克,薏苡仁100克,白酒10斤。
螞蟻酒
配方:大螞蟻100克,白酒2斤。
狗骨酒
配方:狗骨100克,白茄根1000克,虎杖根200克,紅花15克,白酒1000毫升。
⑽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