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秋季養生

中醫秋季養生

發布時間:2021-02-02 04:11:27

❶ 秋天這樣的季節,中醫養生更加註重於什麼呢如何保養自己

我個人認為,應該多加註意溫度的變化和飲食的變化,讓自己能夠適應突然的反差!在秋季的時候,其實身體是很容易生病的,因為這個時候的天氣比較涼爽,溫差也可以比較大,另外就是空氣乾燥易上火,所以在平時的時候要多加註意養生,學會保養好自己,讓自己身體更加的健康。

身體健康,離不開飲食、作息和運動,從這三大方面入手,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❷ 中醫在不同季節的養生之道

春季的到來,正是萬物復甦之時,春季養生也是四季養生之開始,所以春季體質的養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醫認為,受四時之氣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會隨之發生變化。春季陽氣始生,氣血漸趨於表,毛孔初開,血氣稍減,所以有「困」的感覺。夏季陽氣流溢,氣血通達於表,毛孔開,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覺。而秋季陽氣始衰,陰氣始生,氣血漸趨於里,但充而不實,所以仍有「乏」的感覺。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制定了相應的養生方法,那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首先是精神養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靜的好心態。 春季是肝旺之時,因時養肝可避免暑期的陰虛。可有目的的根據醫生的推薦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等,食品可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但對於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者,應禁食如羊肉、蟹之類易過敏食品。 再就是飲食養生。春屬木,與肝相應,「養肝之體用酸,舒肝之氣用辛」。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黃豆芽、綠豆芽、柑橘、蔥、蒜、香菜、蜂蜜之類),忌油膩、生冷、粘硬食物,以順應春季陽氣之升暢。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如春筍、菠菜等,以補由於冬季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的缺憾。 二、夏季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干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熱水洗腳,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降溫良方。 一般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體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夏至時節,大多數人會有全身睏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這一時節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生頭痛頭暈。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 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 三、秋季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進入立秋以後,天氣由熱逐漸轉涼,人體的消耗也會逐漸減少,食慾也開始增加。因此,闡釋時節正是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間,人們可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進行科學有效地營養攝取及飲食調整,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好准備。 在此節氣期間,氣候乾燥,根據中醫「燥則潤之」的養生原則,飲食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靜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多食一些芝麻、蜂蜜、百合、銀耳、乳品之類的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葯、扁豆等;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期間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盡量少吃蔥、姜、蒜等辛味之品。 起居方面,立秋後應「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卧可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雖有涼風時至,但暑熱未盡,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涼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立秋後清晨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機,此時氣溫不冷且不熱,氣候舒適,天高氣爽,使人精神抖擻。找一個清靜或江河湖畔,或林蔭道中進行運動,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秋季天氣十分乾燥,中醫稱之為「秋燥」。肺與秋天在五行中同屬於金,肺也喜潤惡燥,所以秋季最重要的是要勤潤肺。 秋燥容易引起咳嗽,由於現在正處於季節交替時期,早晚天氣較涼、中午熱,一天之內溫差較大,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和免疫能力較差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感冒、受涼,而且一旦感冒了就不容易痊癒,存在乾咳的現象。 秋燥也容易讓小朋友患上「秋瀉」,夏秋換季時節,天氣時暖時熱,腹瀉的小朋友就會多起來,孩子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為常見。有些皮膚比較敏感的人,在這個季節里也不好受,秋燥容易讓這些人感到皮膚瘙癢,甚至引發過敏。而對於有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在這個季節也要特別注意。 有些上班族會感覺入秋以來,身體容易乏力,對於「夏困秋乏」這一說法,由於夏季人們消耗體內太多氣,到了秋季,氣還沒有補過來,而且現在氣候也涼爽,有些人的睡眠時間就會比較長。 水能解「燥」,所以秋季最重要是補水,最佳飲料是淡茶水、白開水,也可喝些添加蜂蜜的水果汁和蔬菜汁。秋季上市的雪梨、鴨梨、葡萄、蘋果含水量大,有生津滋陰的作用,宜多吃。蘿卜有生津作用,當作水果生吃尤宜。也可以多做運動,比如跑步、游泳,多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 四、秋季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進補以食補為上。《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黃芪、麥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葯補。 菜品可首選羊肉燉蘿卜。它對腰膝酸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其次是炒雙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冬季的風常為北風,其性寒。同時,「寒」也是冬季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特點。中醫認為,寒為六淫邪之一,故冬季應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人起居宜早睡晚起,讓睡眠的時間長一點,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活動,且不要做劇烈運動。卧室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此外,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叩齒、乾洗澡、揉腹、艾灸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對身體很有益處。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位:足三里、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里放些鹽,艾灸肚臍,那裡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❸ 秋季如何養生

秋季是養肺的好季節,因為秋燥傷肺,這時候養肺可以達到延緩器官衰老的效果。所謂「秋收」就是在秋季我們需要對體內的陰氣進行收斂保養,同時秋季需要適當的凍一凍,對於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秋天到來,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中醫主張秋季多做「靜功」鍛煉,如六字訣里默念呼氣煉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等,道理也就在於此。 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這是一個完整的秋季。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並以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里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 秋季如何保養體內的陰氣呢?關鍵是要防燥護陰。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每值久晴未雨、氣候乾燥之際,常易發生燥邪為患。由於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故當空氣中濕度下降時,肺、大腸與皮毛首當其沖,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徵。 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症。肺為嬌臟,性喜潤而惡燥,燥邪犯肺,最易傷其陰液。肺失津潤,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因而宣降失可,輕則乾咳少痰,痰粘難咯,重則肺絡受傷而出血,見痰中帶血。肺中津虧後,因無液以下濟於大腸,因而使大便干結難解。 秋令燥氣又有溫涼之分,一般認為早秋氣溫尚高,故為溫燥;晚秋氣溫下降,故為涼燥,無論溫涼,總是以皮膚乾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徵。但二者在臨床上還是有區別的,溫燥傷人,常表現為不惡寒或微惡寒,發熱較明顯,脈呈細數;而涼燥傷人,則常不發熱或微發熱,反之,惡寒較明顯,脈多不數。 由上可知,秋天養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對人的傷害,這樣才能養護好體內的陰氣。

精神調養

秋天的「秋風秋雨」易引起人們的情緒低落。那麼,怎樣克服這種情況呢?其一是要讓陽光圍繞著你,在工作場所,要爭取照明充分;第二,當情緒不好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散步等,或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這是因為運動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有條件的最好去旅遊,去遊山玩水,因為臨水使人開朗,游山使人幽靜,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輕的攀山登岩,礪煉意志。此外,還可採取琴棋書畫易情法,當處於「秋風秋雨秋愁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或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這樣,苦悶的情緒也隨之而消。 根據祖國醫學「天人相應」的理論,《黃帝內經》里曾明確指出了秋天精神調神的具體原則,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意思是說,在秋天裡,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地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並不使神志外馳,以保肺之清肅之氣,這就是順應秋季季節特點,在精神上養收的方法。在這里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秋天精神調養的原則,即要做到清靜養神,而要達到這一點,辦法是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飲食調養

秋季,在飲食調養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具體他說,下列飲食可供選擇。

銀耳:又稱白木耳,是一種有補益作用的名貴補品。其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肝糖,具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益氣、健腦等功效,常用來治療虛勞咳嗽、痰中帶血、婦女白帶過多、老人身體虛弱、消瘦、食慾不好等症,與黑木耳比,其性偏涼、養陰生津作用比黑木耳強。

甘蔗:味甘、澀、性平,有滋陰潤燥、和胃止嘔、清熱解毒之功,適用於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便秘、咳嗽痰少;胃津不足干嘔;熱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心煩,為秋令適宜之食補。

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用,適用於秋燥或熱病傷陰所致的乾咳。口渴、便秘,以及內熱所致的煩渴、咳喘、痰黃等。

芝麻:性味甘平,有養陰潤燥、補腎益腦、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陰液不足所致的腸燥便秘,皮膚乾燥及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頭發早白、腰膝酸軟;此外,對產後血虛乳汁不足亦有效。

鱉肉:是一種肉味鮮美的珍貴補品,易於消化吸收,促進血液循環,可滋陰涼血益氣,常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骨蒸潮熱、腰疼、崩漏、帶下及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等。

藕:性味甘涼,是止血、生津的良葯,富含澱粉、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尤其是含維生素C最多。

菠菜:性味甘涼,能滋陰潤燥,養血之血,通利腸胃,可用於津液不足之口渴欲飲、腸燥便秘、貧血及衄血、便血等出血症。

烏雞:烏雞被視為婦科聖葯,用作秋冬之際葯膳,很有功效,功能滋陰清熱,補肝益腎,健脾止瀉,常用於虛勞、消渴、滑泄、下利、崩中、帶下等症,對於陰虛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消瘦、咽干顴赤、咳嗽效果更好。

豬肺:味甘、性微寒,功能補肺,若是肺虛咳嗽,可用豬肺一具,竹刀切片,麻油炒熟,同米煮粥食;或豬肺洗凈後,放入杏仁五錢,燉熟食之。祖國醫學認為肺與秋令相應,故豬肺在秋季多食之,「以臟補臟」。

豆漿:是將大豆浸泡,磨為汁,濾去渣,經煮熟而成。性味甘平,功能補虛潤燥,清肺化痰、通淋。常用於身體虛弱及產後氣血不足。久病肺虛咳嗽及痰火哮喘以及淋症。

鴨蛋:味甘咸,性涼,功能滋陰、清熱,可用於陰虛所致的咳嗽痰少,咽干痛,以及肺胃虛熱所致的口渴、痰咳、便乾等症。

蜂蜜:既是滋補佳品,又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葯,《神農本草經》上說:「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葯,久服強志輕身,延年益壽。」事實上的確是這樣,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這兩種單糖均能直接供給熱量,補充體液,營養全身。對於津液不足諸症,脾胃陰虧或氣虛所致的胃脘疼痛等均有一定療效。

起居保健及運動

秋季要注意穿衣保健。夏去秋來,涼風習習,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 「秋凍」乃是含有積極意義的健身辦法,是古今養生都十分強調的秋天養生方法。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不忙著添加衣服,避免了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養生需要。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若是氣溫驟然下降,出現雨雪,就不要再「秋凍」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當然「秋凍」的含義不僅僅在穿衣保健方面,而應從廣義上把它引申為秋天的一個養生原則,即在秋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秋天,由於天氣多變,有寒熱之異,溫燥、涼燥之別,故衣服的增減要適時。古語雲:「飲食以調,時慎脫著」;「避色如避難,冷暖隨時換」,指的就是要隨時注意根據氣候加減衣服。秋季有時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要保持體溫恆定,就應多預備幾件秋裝,如夾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

另外秋季要注意皮膚保健。秋天到來,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一下子適應不了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乾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

運動保健

金秋時節,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祖國醫學主張秋季多做「靜功」鍛煉,如六字訣里默念呼氣煉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等,道理也就在於此。秋季登高是一種很好的運功方式。秋高氣爽,山巔之間披紅掛綠,景色十分宜人。利用這個大好時光,與親朋為伴,登山暢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且盡情飽覽名山秀水、觀賞大自然的綺麗景色,無疑也是一種樂趣。

重陽時節不僅登高山可健身,即使是登高台,或有意識地登樓梯亦可健身。前蘇聯一位專家指出:「為了增強體質和防止衰弱,現代人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設備來進行身體鍛煉,以便消耗多餘的體重,然而對那些體力活動較少的人來說,完全可以用一般的樓梯來做鍛煉的工具,在相對適中的速度下登樓梯,一般來說每分鍾要消耗約15千卡的熱量,就等於一個人在平地上肩背100公斤的重物,以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走一分鍾所消耗的熱量。」

中國有句老話:「人老腿先衰」,腿腳是否靈活,往往是一個人是否衰老的信號。因為腿部的股骨、脛骨和腓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它們組成人體的重要支柱,當衰老的陰影襲來時,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為脂肪所代替,失去造血的機能,使骨頭得不到良好的營養,骨質變得疏鬆脆弱,神經調節也漸漸失靈,肌肉變得鬆弛、乾枯、失去光澤和彈性,而朝朝夕夕、月月年年的登樓梯,正是防止衰老的一種重要的運動方式。

防病保健

秋季的氣候,以秋分節氣為分野。初入秋令,天氣仍然很熱,所以有「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說。但是,「立秋早晚涼」,這時雖然中午炎熱,早晚氣溫已明顯下降,一日中溫差較大,人們晚間能夠安寐。秋分以後的深秋,才是典型的秋涼時節,秋風送爽,雲淡天高,氣候乾燥。若到了晚秋,則秋霜降臨,氣候已經轉冷。 因此,秋天是氣溫多變的季節,熱、燥、寒氣候皆有,在我國一些地區還以濕為主,如四川盆地。因此,在秋天一定要高度重視防病保健,具體地說,要注意對下列疾病的預防: 便秘

之所以強調在秋天要重視防治便秘,這是因為秋天氣候乾燥,而燥傷津液,腸道干澀,從而易引起便秘。應當針對形成便秘的原因對症治療。

若是熱結津虧型,症見小便黃、口臭、苔黃、脈弦滑,治宜清熱滋陰,葯用生地12克、女貞子10克、火麻仁10克、金櫻子10克;若是血虛腸燥型,症見頭暈心悸、唇舌淡、脈細,葯用生地12克、當歸9克、火麻仁10克、桃仁10克、柏子仁10克;若是氣滯不行型,症見暖氣頻頻、欲便不得、腹中脹滿、脈弦者,葯用沉香9克、木香10克、檳榔9克、枳實6克、火麻仁9克;若為濁陰凝結型,症見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脈沉遲無力,葯用半夏、桂枝、肉蓯蓉、鎖陽各10克。除方葯外,一些中成葯亦可採用,如潤腸丸、麻仁滋脾丸、清寧丸、更衣丸等。 預防:首先要飲食有節,因為飲食不節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食物品種選擇不當。一般說來,蔬菜、水果及含油脂多的食物,多能潤腸通便,可適當多用;而辛辣干澀之品,多能加重便秘,則應少用。 其次應注意精神起居,因為精神刺激常可引起氣機郁滯,這樣就能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使腑氣不通,導致便秘加重。因此,便秘病人應避免過度的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暢。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使直腸的排便運動產生條件反射而按時大便。 脫發

之所以要強調在秋季防止脫發,原因是秋天氣候乾燥,人們若保養不當,易傷肺氣。按祖國醫學理論,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衛外不足、毛發不固。故金秋時節,脫發相對增多,這時如果不注意保養,或盲目用葯,將會使脫發加重。 引起脫發不外乎先天遺傳的因素與後天的因素。後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盡可能糾正一些不良的習慣以預防脫發:

一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緊張,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時間。用腦過度和長期失眠者,容易過早脫發;

二要少食油膩、辛辣等帶有刺激性的食品,如咖啡、煙、酒等。避免服葯過量及服食有毒物質;

三應注意對頭發的護理,每隔3~5天洗發一次,使頭發常處於清潔的環境中,少用熱水及鹼性肥皂洗滌,也少用含氯量高的自來水洗頭。 四是平時多做頭部的保健按摩,晚上臨睡前用頭刷將頭發刷30下,這樣可將頭發所粘附的塵垢刷掉,並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有利於生發、固發和增加頭發的光澤。 若已患脫發,當及時治療。若屬血熱風燥型,症見頭發乾燥、疏稀脫落、頭皮燥癢、舌紅、脈數,可用涼血消風散加減:生地12克、當歸12克、白吉利12克、荊芥6克、蟬衣6克、羌活6克、苦參6克、苣勝子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若屬脾胃濕熱型,症見頭發潮濕,狀如擦油或水浸、疏稀脫落、苔黃膩,可用健脾養發湯加減:炒白術12克、澤瀉12克、豬苓12克、白鮮皮12克、生地10克、何首烏10克、赤石脂10克、蒼術10克、羌活3克、川芎3克、山楂18克、虎杖15克。 慢性咽炎

秋天之所以要特別重視對咽喉炎的防治,是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乾燥。咽喉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徹底治療,就會成為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症,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為耳鼻喉科常見病。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狀是咽部乾燥而痛、咽部暗紅,多由陰虛津傷、虛火上的所致,治宜滋陰清熱,清利咽喉,葯用:生地12克、麥冬9克、白芍6克、丹皮9克、貝母9克、玄參6克。甘草6克、薄荷10克、胖大海12克、青果6克。亦可用麥冬3克、甘草1.5克、銀花3克、烏梅3克、青果3克,以開水泡,經常服用。在飲食上應常吃綠豆飲或雪梨漿。綠豆飲以綠豆、青果、烏梅煮湯加蜜經常服用;雪梨漿以大碗盛清冷甘泉,將梨、荸薺、白蘿卜切片,浸入水中,經常服用。或以梨、荸薺、白蘿卜取汁服用。

❹ 從中醫養生角度來看,秋天如何養生,防止秋乏秋燥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秋天想要養生的話,首先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在飲食上面吃的清淡一點,除此以外一定要勞逸結合,想要防止秋乏而秋燥的話,一定要做到以上的幾點。其實很多人都想要在秋天進行養生,因為秋天的天氣比較特特殊,秋高氣爽的比較陰涼。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話,可能就會被濕氣入體,造成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在秋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上的幾個點,那樣的話才能夠健健康康的度過整個秋季,接下來將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大家好好講解一下。
對於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寫的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嘛。

❺ 秋季中醫養生的內容簡介

《秋季中醫養生》為此系列讀物的秋季卷。作者以平實、易懂的文字,從秋季的特點及養生原則、秋季的精神養生、秋季飲食調攝、秋季生活保健,以及秋季的運動鍛煉和秋季的易感疾病及對策等六個方面,給出了一份切實可行的健康養生指南。
中醫養生學有幾千年的歷史,養生學的書籍從古到今汗牛充棟,但也難免魚龍混雜,精華與糟粕共存。由當代中醫學泰斗蒲輔周之女、著名中醫蒲志蘭編著的「四季中醫養生」系列讀物,力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客觀真賣地把中醫養生學的真諦、精華介紹給讀者,使你能夠一看就懂,懂了就能做,做了就有效,從而幫助大家學會養生,擁有健康的生活。

❻ 秋季養生怎麼做中醫建議做好哪「四收」

秋天是一年當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季節,這個季節的天氣由熱轉涼,氣溫變化比較大,所以我們要格外的注意身體健康和養生。那麼對於秋天的養生中醫有一個說法是要做好四收,這四收是什麼東西呢?

第四收講的就是要收心神,因為這個季節自然景色會慢慢變得比較慘淡,這樣導致人們容易心情低落,有一點「悲秋」情緒產生,這是不對的,在這個季節建議大家情緒上要盡量的去克制,不要常常的感傷,更多的是應該去感受這個季節溫潤的景色以及氣候,如果有了不好的情緒,應該及時的宣洩一下。保持愉快的情緒和心態,對於秋天養生是非常重要的。

❼ 秋季養生為什麼養肺為要

中醫的五行理論中,秋與肺同屬金,且秋季氣候乾燥,燥邪易傷肺,因此,秋季養肺尤為重要。

喝水益肺秋季養肺最簡便的一招是積極補充水分。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秋天每天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也可直接從呼吸道「攝」入水分。肺「開竅於鼻」,通過吸入水蒸氣而使肺臟得到水的滿足,每次10分鍾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夠。

秋季還要強化洗澡措施,因為肺主皮毛,秋燥最易傷皮,進而傷肺。洗浴有利於血液循環,使肺臟與皮膚氣血流暢,發揮潤膚、養肺之作用。

食粥養肺進入秋天後,一日三餐之食物宜以養陰生津之品為主,如芝麻、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卜、蔬菜等柔潤食物,少吃辛辣燥熱之品,必要時可服補品,但應清補,不可大補。以下葯粥值得一試:

銀耳大米粥銀耳50克,發泡後加人大米50~100克淘凈同煮。然後加蜂蜜適量,攪勻即可。

蓮藕大米粥蓮藕100克,洗凈切碎,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後可加蜂蜜。

山葯大米粥山葯100克,大米50克。山葯洗凈切塊,大米淘凈煮粥,一日兩次分食。

大棗銀耳羹銀耳50克,泡發,加入大棗10枚,加入適量水煮一二個小時,然後調入白糖或冰糖食用。

葯膏潤肺秋令燥邪較盛,老毛病容易復發,最常見的是咳喘和腹瀉,針對性地服用中葯有一定的預防功效。

威靈仙丸威靈仙、薄荷各60克,皂莢20克,研末水調為丸,每日用姜湯送服3~5克,主要用於咳喘復發。

黃芪膏黃芪100克,水煎3次,過濾去渣,再用小火煎熬,濃縮成膏狀,加入蜂蜜500克,日服2次,每次1匙。適用於氣虛自汗、四肢乏力的痰咳虛喘者。

常笑宣肺笑能促進體內器官健康,對肺特別有益。笑時胸肌伸展,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能夠消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復體力。發自內心的微笑,可使肺氣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鬆。此外,肺氣的下布還可使肝氣平和,從而保持情緒穩定。自心靈深處,笑而無聲,可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收到強腎之功。開懷大笑,可生發肺氣,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廢氣,加快血液循環,收到心肺氣血調和之目的。

運動健肺強健肺臟的最佳方法是體育鍛煉,如散步、體操、氣功等。

吸收功晚餐後兩小時,選擇室外空氣清新之地,先慢步走10分鍾,然後站定,面對明月,兩腳分開與肩平,兩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於臍下3厘米處,雙目平視,全身放鬆,吸氣於兩乳之間,收腹,再緩緩呼氣放鬆,持續半小時即可。

拍肺功每晚臨睡前,坐在椅子上,身體直立,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同時抬手用掌從兩側胸部由上至下輕拍;呼氣時從下向上輕拍,持續約10分鍾,最後用手背隨呼吸輕叩背部肺腧穴數十下。

此外,老年人還要留心保持心情舒暢。正確地把握自己,家務勞動要適度,身體如有不適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閱讀全文

與中醫秋季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