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割治療法的原理是什麼
可能是「挑除稍許脂肪」以達到出血的療法吧
② 中醫割治療法在治療面癱的時候是不是不能同時用針灸治
你好,面部痙攣是有於面部神經麻痹所引起的.這個病是可以治癒的,可以服用一些營養神經的葯物,配合針灸治療。
③ 中醫外治有哪些療法
中醫外治法是運用非口服葯物,通過刺激經絡、穴位、皮膚、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達到防病治病為目的的一種傳統醫學療法。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醫學的瑰寶。
外治技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莖敷裹創傷、乾草烤石禦寒等,被認為是針法、敷貼、熱熨法的雛形。《內經》記載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針、導引、按摩、灸、熨、漬、浴、蒸、塗、嚏等,並開創了膏葯的先河。《傷寒論》還創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葯、潤導、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聖惠方》則記載有淋渫、貼爝、膏摩等法。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術,就有27種之多。明清時期,外治技術開始趨於成熟並泛化。如清代醫家吳謙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見,外治的應用頗為廣泛。清代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集《黃帝內經》至清朝時外治技術之大成,是一部劃時代的實踐總結。它對外治方葯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性的探討,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論,申明了內治外治的意義,為外治理論的系統化和完善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吳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熱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醫,當於此見其才」。吳氏在《理瀹駢文》中以敷貼(膏劑)為主,不僅創制了數十種膏葯方劑,還總結出敷、熨、罨、塗、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華清出浴圖刷、攤、點、滴、燒、照、縛、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種不同的外治療法。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外治技術這門最古老而獨特的學科又增添了新內容,外治技術已由原創的自身領域,迅猛地向當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和五官科等多學科領域延伸;由對局部體表病變的治療發展到了對全身性疾病的治療,並且一直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現代中醫外治法已包括葯敷、葯結、葯熏、葯貼、葯擦、葯枕、葯罩、葯撲、葯滴、探吐、吸入、針刺、艾灸、按摩、牽引、氣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體白肉際全息診療、中葯離子導入、頻譜照射、超聲霧化、超短波療法等60多種,可謂百花齊放、百草爭鳴。在此,我們將幾種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外治療法向讀者作以簡單介紹。
敷貼——神奇的自然療法
敷貼是一種將葯物敷於體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其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等疾。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葯和調和劑。清代的《理瀹駢文》則標志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由此可見,敷貼療法在古代就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了。
穴位敷貼的葯性或直接作用於病所,或通過經絡氣血的傳導到達病所,具有溫通經絡,散寒去濕,理氣活血,調整臟腑,補養陽氣,增強體質等作用。由於該法操作簡使,費用低廉,內病外治,又無副作用,連「良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歡迎,最易為兒童所接受。可見敷貼將成為人們日益喜愛的外治療法之一。
熏洗——風靡全球的一枝獨秀
熏洗療法,是利用葯物煎湯趁熱在皮膚或患處進行熏蒸、淋洗的治療方法(一般先用葯湯蒸氣熏,待葯液溫時再洗)。它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間療法大師趙學敏在《串雅外編》中專立了熏法門,詳細介紹了熏蒸洗滌等療法。清代吳尚先還提出,熏洗、熨、敷諸法即使是虛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會產生虛虛實實的禍患。現代醫學實驗證實,熏洗時濕潤的熱氣能加速皮膚對葯物的吸收,同時皮膚溫度的升高,可導致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因此有利於血腫和水腫的消散。此療法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粘膜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療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種方法。
葯浴可以認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選配適當的中草葯,利用經煮沸後產生的蒸氣熏蒸,或葯物煎湯取液進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時期,宮廷中就盛行用葯物進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療范圍已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疾病,在葯浴種類上有洗、沐、浴、浸、漬、澆等法。熏洗法在現代仍被人們寵愛有加。
刺血——嶄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在現代醫學診療中仍應用極為廣泛。它是一種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刺血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絡利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療法仍為人們廣為使用,其價值可見一斑。
現代臨床上刺絡放血的方法多種多樣,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點刺法、散刺法、瀉血法、挑刺法、叢刺法、順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險性極小。針刺放血療法不僅對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有效,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療法不僅是中醫葯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法也是藏醫、蒙醫、苗醫、維醫等在治療學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治療技術。在公元1世紀前後成書的古代傳統醫學巨著《月王葯診》中,就有專章論述了藏醫的放血療法。《四部醫典》的問世使放血療法的理論進一步完善、經驗進一步豐富。
放血療法法不僅在國內針灸界有一定影響,在國外也備受重視。
我國的中醫外治法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醫術,然而卻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起源於我國而傳向世界,隨著整個人類科學的進步和中醫外治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同其他學科的日益結合,中醫外治法將會更加造福於人類。
④ 中醫割脾
割治即是在雙手魚腹穴(雙手大魚際附近,歸屬奇經穴,是大腸經及肺經經絡循行路線)處切割一長0.5厘米、深0.2厘米左右的刀口,擠取脂肪少許,包紮三天(不得下水)即可治胃腸道、呼吸道疾病。術後不留疤痕。割治時,因稍有痛感,小兒不免啼哭,一旦啼哭出聲,反倒不會暈針,而年齡較大的孩子或成人,完全能夠忍受其輕微痛感。
白色的顆粒是脂肪。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擅長割治(亦稱割脂)療法的中醫兒科專家張少堂先生遠近聞名,但凡小兒奶癆疳積,至張先生處行割治治療,大多一刀即愈。薛寶玉師從張先生,隨先生治療小兒奶癆疳積數萬例,學得一手精湛的中醫割治技術,成為張少堂先生的唯一傳人。
小兒奶癆是民間的一種俗稱,西醫稱小兒營養不良。奶癆的症狀屬疳積范圍。疳積是中醫兒科中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於喂養不當等後天失調,或先天不足所致的慢性病。中醫割治對此症往往一刀見效。
正因為割治療法安全有效,基本無副作用,很多人都願意為患消化不良和呼吸道疾病的孩子行割治療法。早先時,張少堂先生只對大於6個月的孩子施行割治療法。當時,薛老自己才出生不久的女兒患「胃逆病」,餵奶時回奶噴奶不止,薛老自己身為兒科大夫,舐犢情深,如何能治好女兒的「胃逆」?她大膽地為剛2個月大的女兒操刀割治,結果一刀即愈。從此,割治療法對嬰幼兒胃逆、嘔吐、回奶的治療年齡便提前到了1~2月大的嬰兒。
割治對呼吸道疾病如小兒哮喘、肺炎等也屢有奇效。困擾很多家長的小兒哮喘,正是割治療法所擅長治療的疾病之一。割治加葯物外敷、內服,曾使無數發育前和青春期的哮喘兒童、青少年擺脫了病魔的糾纏。
割治對小兒貧血亦有良效,甚至治癒過西醫無法根治,只能靠輸血度日的貧血兒童。
⑤ 中醫割治療法需要多少錢
我割過要326元
⑥ 中醫的放血對身體有損害么
現放血療法比較流行,在中國從事放血療法的人數大約在上百萬左右,很多人都關心放這么多血出來對人體到底有沒有損害,補血都還來不及,無知的人類居然還要放血,很多人帶著這樣的疑問看待,這里作為長期給患者針刺放血的中醫人為大家分享了解一下:
放血療法是中醫一個很常規的治療手段,目的是清除體內毒瘀敗血,主要通過調和氣血、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等途徑,來調整人體臟腑,使臟腑和諧、經脈暢通、氣血和調、陰陽平衡、治病祛疾。
他的全稱叫做「刺絡放血療法」,現代人們又稱為「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瀉血療法」「排瘀療法」,歷史非常長,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也許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期。但現代很多人對它的認識非常有限,發展至今可以治療人體九大系統三百多種疾病,如常見的頸椎病、腰椎病、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等,採用此方法療效迅速,屬於一種綠色的中醫自然療法。
瘀血是病理產物之一,又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其成因大致可概括為五點:
(1)氣滯則血行不暢;
(2)氣虛則血運無力;
(3)陽虛血寒而凝滯;
(4)外傷脈絡,血不歸經;
(5)寒、熱、痰、濕等邪氣阻絡,血液或凝澀或壅塞而形成瘀血。
然而上面我們知道了放血療法的一些好處,那麼他有什麼壞處呢:
放血療法的危害主要體現在血液控制不穩,如果遇到血液流速比較快的患者,可能不好控制血液流量,導致放血過多,造成生命危險。其次就是放血時不注意衛生,容易感染細菌病毒,設備儀器要經過消毒以後才可以使用,因為都是反復使用的工具。
下面附放血療法的注意事項及禁忌事項:
1、患有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2、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飢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3、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4、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5、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以免損傷其他組織。劃割血管時,宜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斷血管。
6、放血不宜過量,控制在標准范圍以內。如出血不易停止,要採取壓迫止血。
最後,非專業人士,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⑦ 中醫截根療法是什麼 詳細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調查數據,中國精神疾病患者已經超過1 億。而且精神類疾病患者的自殺率高於一般人口的50 倍,30%患者最後死於自殺。 由此可見,精神疾病對人類的危害非同一般。武漢軍事學院醫院精神疾病診療中心專家通過十多年研究獨創出一套新型中醫綠色療法—「中醫截根療法療法」。經數 萬名精神類疾病患者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截根療法」能夠徹底根治精神疾病! 那麼,「中醫截根療法」的治療原理是怎樣的?該療法是如何攻克精神疾病的呢? 該療法與傳統療法對比有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中醫截根療法」治療原理】 「中醫截根療法」運用了中醫經絡給葯技術,將來自雲貴高原的純天然中葯提取物導入體內,直接刺激經絡。其主要作用是調解體內陰陽平衡、改善大腦皮質 功能、調解中樞神經介質;理氣開竅、 疏肝泄火、促使脾胃的氣血生化增加;調暢氣機、恢復精神情志。葯物經穴位吸收,由經絡運行至相關臟腑,在經絡效應和葯物治療的疊加作用下,構建神經系統、 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的穩態平衡,徹底杜絕精神疾病發作,達到治病必求其本、標本兼治的目的,是一種基於傳統創新的中醫綠色療法,自臨床開展以來,治癒了 眾多的精神疾病患者。 1、傳統的精神疾病療法對患者的肝腎功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一些患者肝腎功能異常,而中醫截根療法對肝腎功能無任何影響; 2、傳統療法讓患者感到自身的想像力變得匱乏、思維變得遲鈍,好像是腦子變慢、智商降低了一樣,而接受中醫截根療法治療的患者,無論在思維力、想像力、還是反應能力等方面,都能保持康復治療之前的健康態,不會出現異常不良變化; 3、葯物治療精神疾病使很多患者極易產生依賴性,而中醫截根療法通過中醫手法治療,從根本上激活了人體大腦海馬區的神經幹細胞,使其恢復活性和自愈性,因此也就避免了患者對葯物的依賴性; 4、傳統療法一旦停葯極易復發,導致患者不能停葯、需終身服葯,而通過中醫截根療法治療的患者在神經元恢復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中葯平衡調理,即可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5、中醫截根療法的運用是建立在對精神疾病進行科學分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進行細分,制定個性化、針對性方案。避免了千人一方、萬人一葯、針對性不強的弊端,使精神疾病診療達到最佳化。
⑧ 什麼是中醫埋線治療
中醫埋線也就是中醫穴位埋線,它是針灸的延伸,是利用線體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治療疾病的一種臨床技術。它包括了穴位封閉療法,針刺療法,刺血療法,組織療法,割治療法,同時也包含了理針效應及後作用效應。 一、中醫埋線的主要作用: 1、協調臟腑,平衡陰陽 中醫埋線的各種效應及刺激過程,通過經絡的輸入,起到調整人體臟腑功能,糾正陰陽的偏勝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復相對平衡。 2、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疼痛與經絡閉塞,氣血失調有關,有「不痛則痛,不容則痛」之說,中醫埋線療法有「制其神,令氣易行」故可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 3、補虛瀉實,扶正祛邪 中醫埋線的多種效應,一般具有興奮的作用,對身體功能減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即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補虛扶正的作用。 二、中醫埋線治療慢性疾病效果較好,疼痛疾病:如三叉神經痛、痛風、風濕、類風濕、偏正頭痛、頸肩腰腿疼痛等。 三、中醫埋線療法對人體無副作用。 中醫埋線,主要是通過埋線器具將蛋白質磁化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通過線體對穴位產生持續有效的刺激作用,從而達到調整臟腑,疏通經絡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式。 中醫埋線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准,防止斷針。 (2)埋線最好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 (3)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不要直接結扎神經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4)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蛋白磁化線用剩後,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6)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7)注意術後反應,有異常現象應及時處理。
求採納
⑨ 學穴位割治法治療痔瘡是什麼原理
刺激經絡 和針灸道理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