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治療盜汗啊,
睡眠中出汗為什麼稱盜汗,有何表現?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證。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現今不論是醫生還是干其他行業的人都知道盜汗是一種什麼樣的病證。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盜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怎樣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二)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小兒盜汗如何防治?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葯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卧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
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喂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對於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干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任何靈丹妙葯。
怎樣用臍療法治療盜汗?
運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在古今醫學文獻中介紹的很多,並且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也經常用臍療的方法治療盜汗,實踐證明療效確實肯定,尤其是對小兒盜汗症,收效更為滿意。下面介紹幾則治盜汗的臍療方:
(1)五砂散: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散0.5~1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於患者臨睡前敷於肚臍,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日晨起時取下,如無效可重復使用,一般連用3天即可湊效。本方適用於各種證型的盜汗,對因肺結核引起盜汗,也有比較顯著的療效。
(2)五味敷劑: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煅龍骨、煅牡蠣各20克,辰砂1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於臨睡前取葯粉1克,用涼開水、食醋各半調勻,敷入臍中,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翌晨去掉。每日一次,3~5天為一療程。據《陝西中醫》1985年第5期介紹,用本方治療小兒頑固性盜汗118例,連敷3次,盜汗即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次汗止者21例;無效 6例(其中結核病患者3例)。愈後再次復發盜汗,使用本方有效者9例,無效者3例。本方無毒性,無副作用,具有較強的斂汗功能,各型盜汗均可使用。
以上二方,均安全有效,盜汗者不妨一試。
盜汗病人應怎樣自我養護?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盜汗常用的食療方法:
1、 泥鰍湯:
用泥鰍120克,熱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腸臟,用油煎至金黃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鹽少許調味,飲湯吃肉,每天1次,小兒則分次飲湯,不吃魚。連服3-5天。有補氣益陰之效。適用於盜汗者食用,民間常用治療小兒盜汗,功效顯著。
2、 豆豉酒:
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後飲用,每次2湯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氣,解煩熱等功效。適用於盜汗者飲用。
3、 糯米煲豬肚:
每次用糯米500克、豬肚1個,把米放入豬肚內,用線結扎,加水適量,共煲1小時,調味後吃見風使舵喝湯,再將糯米曬干搗碎,分10次煮粥食用,每天1次。有補中益氣、劍陰止汗等功效。適用治療盜汗、自汗。
4、 紅棗烏梅湯:
取紅棗15枚、烏梅10枚,水煎服,每天1次。有益氣斂陰、止汗之效。連服10天,對盜汗有療效。
5、 烏豆煲塘虱:
每次用烏豆100克、塘虱魚2條,去內臟及鰓,加水適量煲之,豆熟時加鹽、油食用。有養血益陰、滋腎調中等功效。民間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病後體虛、血虛頭痛、耳鳴、疲倦乏辦等症。
6、 韭菜炒鮮蝦:
每次用韭菜150克、鮮蝦250克去殼,加油急火共炒,熟後,加鹽調味食用,每天1次。有補虛助陽,固泄等功效。可適用於治療盜汗、陽萎、遺尿、遺精等疾患。
2. 中葯敷肚臍能治療哪些病
中葯敷臍治療操作很簡單,清洗肚臍後平卧,取配製好的葯末適量,用生薑汁或黃酒、蜂蜜、醋調成糊狀,納入臍孔,用紗布覆蓋,透氣膠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時。
皮膚敏感者可縮短時間,皮膚耐受性好的人可適當延長,但最好不超過24小時,一般可連用2~7天。急性病變、體內有濕熱、肚臍有炎症或皮膚嚴重過敏的人不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另外空腹或餐後也不宜馬上實施中葯敷臍。
五更瀉
可選用補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葯材混合,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臍孔,連用7日為一療程,可重復2~3個療程。
呃逆
選用橘皮、半夏、丁香等,研成細末後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於臍孔,連用2~7天。
脾胃虛寒型胃痛
可選用胡椒、乾薑、香附等,用黃酒調成糊狀,連用2~7天。
小兒大多不願服葯,害怕打針,特別是嬰幼兒給葯尤為困難。
而小兒肌膚柔嫩,敷臍療法作用迅速,無損傷,因此在兒科應用廣泛。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將葯粉用黃酒或茶水調勻,貼於臍部,1~2天即可見效,有的甚至數小時內即可好轉。遺尿的患兒,也可將葯物同時敷於肚臍和關元穴,可以減少遺尿次數。經常感冒的兒童,用中葯裝袋後敷臍,堅持一段時間可以提高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
敷臍治療婦科病:
▲月經不調:取當歸9克,肉桂、白芍、紅花、乾薑、川芎各6克,鹿茸3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敷貼時取上葯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法可適用於月經提前、推後或先後不定期者。
▲痛經:取肉桂、炒茴香、乾薑、元胡、炒靈脂、沒葯、川芎、當歸、生蒲黃、赤芍各6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月經前兩天,先用鹽水清洗肚臍,再取上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連用三次,5個月為一療程。
▲閉經:取威靈仙20克、蜣螂10克、焙乾後研為細末,敷貼時取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約一小時去葯,每天兩次,連用至愈,適用於血瘀型閉經。
▲崩漏:取益智仁、沙苑子各20克,艾葉30克,前兩味葯研為細末,再用艾葉煎汁後調適量葯粉敷於臍中,每6小時換葯一次,5天為一療程。
▲帶下病:取芡實、桑螵蛸各30克,白芷20克,共研為細末,取葯粉適量,加醋調成糊膏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適用於白帶量多者。
▲妊娠惡阻:取半夏15克、砂仁3克,白蔻3克,生薑汁1小杯,先將前三味葯研成細末,取葯粉適量,以生薑汁調和葯粉如稠糊狀,敷於臍中,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兩次,7次為一療程。適用於脾胃虛弱型的妊娠惡阻。
▲產後盜汗:取何首烏適量,研為細末,加水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一次,連用至愈。
▲乳癖:取蒲公英、木香、當歸、白芷、薄荷、梔子各30克,紫花地丁、瓜蔞、黃芪、鬱金各18克,麝香4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敷貼時取上葯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8次為一療程。適用於肝鬱氣滯型乳癖。
▲子宮脫垂:取升麻20克,枳殼25支,黃芪20克,柴胡20克,黨參20克,麝香0.6克,陳醋適量,除麝香另研外,諸葯共研成細末,敷貼時取葯粉適量,以醋調和成糊狀,囑患婦平卧床上,取麝香0.15 克納入患者臍孔穴中央,再將調和的膏葯敷於臍部,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
3. 我想了解小孩盜汗是如何治療有什麼食療可治
小孩盜汗,最好不吃葯,可用以下方法 「五倍子烘焙,成黃色,研細末,溫水調成糊狀,睡前敷於患兒臍中,外用膠布貼緊,不使漏氣,每天換一次,連續用一周左右,即可見效。」
4. 怎樣詒療小兒盜汗
生理性盜汗是由於小兒新陳代謝旺盛,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調節功能也欠完整,所以當孩子睡熟後有時出汗現象,但不伴有其它症狀;孩子的精神、飲食、面色、大小便都正常,對此尚無需治療,過段時間就會自愈。病理性盜汗,多見於結核病和佝僂病。 盜汗是指睡熟後出汗,醒生汗止。盜汗分為兩種,一種是屬生理性的;一種屬病理性的。在治療時,首先應明確診斷,才能針對性的用葯。 生理性盜汗是由於小兒新陳代謝旺盛,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調節功能也欠完整,所以當孩子睡熟後有時出汗現象,但不伴有其它症狀;孩子的精神、飲食、面色、大小便都正常,對此尚無需治療,過段時間就會自愈。病理性盜汗,多見於結核病和佝僂病。如果病兒在出盜汗的同時還會伴有其它症狀,如伴有低熱、咳嗽時,可能是患了肺結核;伴有睡覺不踏實、煩躁易怒、腹脹、出汗有酸味、尿味刺鼻等,很有可能是佝僂病的早期。對此,應及時找醫生診治。 祖國醫學認為盜汗多因表虛不固,氣陰虛熱等原因所引起。在治療時應分清病因。 表虛不固的特點是,以自汗為主,伴有盜汗,病兒神倦無力,面色少華,手、足欠溫,舌質淡舌苔薄白。 氣陰虛弱的特點,以盜汗為主,也伴有自汗,汗出較多,病兒消瘦、口乾、精神萎靡不振、哭聲無力,手足心熱,睡覺不實,舌質淡舌苔少。
5. 寶寶晚上睡覺盜汗有那些方法治療我寶寶5歲了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盜汗的發生率很高,有時弄得家長非常緊張,這就需要掌握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盜汗。 (1)生理性盜汗: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2)病理性盜汗:有些小兒入睡後,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並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除此還有,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檢查血沉,抗結核抗體、胸片等,常可發現異常。有一點要注意,詳細查頸部有無淋巴結腫大,這對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極有價值。 綜上所述,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盜汗。作為家長,應仔細觀察小兒,綜合分析後再作出判斷,不可盲目服葯,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葯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兒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冬季卧室溫度以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一般說來,若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是完全可以補充的。 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並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接觸日光,包括戶外光線及反射的光線。可在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 (2)大力提倡母奶喂養。 (3)早產兒、雙胎,經常腹瀉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兒應注意加用維生素D。 (4)北方農村或寒冷的地區要按計劃地採取「夏天曬太陽,冬天吃D劑」的預防佝僂病措施。 對於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結核治療。 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盜汗,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干毛巾擦乾皮膚,及時換衣服,要動作輕快,避免小兒受涼感冒。注意及時補充水份和鹽份。可以補充口服補液鹽,簡稱「ORS」,或白開水加點食鹽、糖,糖可以促進水和鹽的吸收。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的作用不僅在於加熱乾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此外,對易於盜汗的小兒,應進行有計劃的體質鍛煉,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隨之而止,這將勝過吃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