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低鈉血症如何治療
病情分析:
根據你提出的問題,低鈉血症是指血鈉低於135毫摩爾每升的專情況,表現為乏屬力,腹脹,惡心,嘔吐等情況
指導意見:
建議檢查一下,低鈉的原因,有沒有胃腸疾病等,治療原發病的情況,注意飲食情況,稍咸一些,同時可以靜脈補充鈉鹽。
Ⅱ 中醫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前面已經詳細講過
Ⅲ 有沒有基底靜脈尖,中葯怎樣治療
沒有基底靜脈尖,以通筋活絡化淤為主。
Ⅳ 中醫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前面已經詳細講過,陰陽這一「標志」,是表示機體處於優勢還是處於劣勢的一種狀態。就是在一般的戰斗中(指戰場上的戰斗),在處於優勢而不斷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時期,或是處於劣勢而不得不採取守衛的時期,其戰術是完全不同的。
機體內的戰斗也是這樣。當機體處於優勢,那在「陽」的時期里,由於體力(即戰鬥力)仍然非常旺盛,就會主動出擊,由此身體如同戰斗進入白熱化狀態那樣而出現發燒、出汗、說胡話、躁動不安、臉色發紅等症狀。這樣,在治療上就要用讓患者出汗、嘔吐或者腹瀉等積極用體力去戰勝敵人的處方為原則。
相反,在處於劣勢的「陰」的時期里,就必須像戰場上所採取的利用戰壕去進行守衛的消極戰術那樣,去保存剩下來的較少體力,通過各個擊破的辦法,逐漸地消滅敵人。具體來說,就是要採用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恢復體力的處方,慢慢使身體康復。
由於在「陽」的時期與「陰」的時期,其處方性質完全不同,所以在診斷時,如果將「陰陽」診斷錯了,有時就會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上面提到虛實「辨證」也是同樣如此。當處於實證狀態時,就要把不利於身體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虛證時,就要補充身體的正氣。這樣看來,虛實的診斷同陰陽的診斷是一樣的,如果將虛實弄顛倒了,同樣也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事實說明,中醫治療的根本所在就是診斷上。
Ⅳ 中醫治療經驗
中醫治療很多病是有效果
Ⅵ 低鈉血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低鈉血症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預防:1.急性嚴重缺鈉者可按計算量的2/3,以每小時提高1~2mmol/L血鈉濃度的速度補充,24h勻速補完。慢性失鈉者可48h補足。對循環穩定者,禁忌過快糾正低鈉血症,否則,可能導致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出現截癱、四肢癱、失語、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腦水腫。
2.慢性失鈉性低鈉血症多見於各種消耗性疾病,機體鈉丟失不僅包括細胞內外液鈉,還包括骨骼鈉。應注意補鈉量要達到常規計算量的2倍,補鈉速度不宜過快,同時補充鉀、鎂為佳。
葯物治療
低鈉血症的治療應根據病因、低鈉血症的類型、低鈉血症發生的急慢及伴隨症而採取不同處理方法,故強調低鈉血症的治療應個別化,但總的治療措施包括:
①去除病因;
②糾正低鈉血症;
③對症處理;
④治療合並症。下面按急性低鈉血症、慢性低鈉血症、總體鈉丟失過多的低鈉血症和稀釋性低鈉血症分別敘述。
1.急性低鈉血症是指在48h內發生的低鈉血症。多見於接受低張液體治療的住院病人中,也有報道在大量清水(不含溶質)洗胃治療農葯中毒的病人。對這些病人應迅速治療,否則會引發腦水腫,甚至死亡。治療目標為每小時使血[Na]升高2mmol/L。可靜脈滴注3%氯化鈉溶液,滴速為1~2ml/(kg?h)。同時注射襻利尿葯以加速游離水的排泄,使血[Na]更快得到恢復。如果出現嚴重的中樞神經症狀(如抽搐或昏迷等),可加快滴速到4~6ml/(kg?h),甚至採用29.2%氯化鈉溶液50ml滴注,但應嚴密監測血清電解質變化。應該提及的是有人認為快速糾正低鈉血症可引起腦橋髓鞘溶解(pontinemyelinolysis),但此種情況是極少見的,但在快速糾正低鈉血症過程中應該警惕。其特徵為四肢痙攣性癱瘓、假性大腦半球癱瘓、吞咽功能不全和變啞。屍解時腦橋有脫髓鞘病變,其發病機制尚不明了,但與血低張性時間、低鈉血症糾正速率和血漿[Na]變化有關。
2.慢性低鈉血症的治療應根據症狀的有無而採取不同方法。
慢性無症狀的低鈉血症首先應尋找引起低鈉血症病因,然後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病因去除後有些病人低鈉血症也隨之解除。對病因暫時不能去除的病人,可採用限制水的攝入和抑制ADH釋放,或增加溶質攝入或排泄。抑制ADH釋放的葯物現代臨床上選用者為地美環素(demeclocycline),首劑為1200mg,以後300~900mg/d。此葯可抑制腎小管對ADH反應,使自由水排出增多,故服葯期間可不限水。但此葯對神經和腎有毒,且可發生光敏感,小孩服用可使牙齒和骨骼異常。有肝功能受損者禁用。另一種葯為ADHV2受體拮抗葯。此葯正在試用中。增加溶質攝入可用口服尿素,服30~60g/d。尿素可引起滲透性利尿,增加自由水排泄。副作用為口感不好難吃。
慢性有症狀的低鈉血症的治療措施為補充鈉和襻利尿葯增加自由水的排泄。應當注意的是:血[Na]糾正速率不要超過1mmol/(L?h);腎水丟失速率為250ml/h。
3.失鈉性低鈉血症的治療常見於胃腸道和腎臟丟失鈉。此種情況同時有水丟失,但鈉丟失多於水丟失,故引起失鈉性低滲狀態而導致血容量不足和末梢循環衰竭。這種情況因水和鈉都丟失,因此,不會導致腦細胞內外滲透壓不平衡,故無神經受損和顱高壓症狀。治療主要是補鈉。輕度者只口服鹽水或氯化鈉片即可,同時飲水,使血容量得到恢復。嚴重者則靜脈補充生理鹽水或高濃度鹽水。身體缺鈉量(或應補鈉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缺鈉量(mmol)=(正常血鈉-病人所測血鈉)×0.6×病人體重。
1g氯化鈉=17mmolNa,據此可以算出應補充生理鹽水或高濃度鹽水的毫升數。男性總體水按體重的60%;女性按體重的50%計算。應當注意的是此類病人不可輸給葡萄糖水,否則會加重低鈉血症。
在補鈉補水的同時,下面幾點應予注意:
①病因治療:去除病因可使缺鈉、缺水得到更快的糾正;
②上述公式所計算出的缺鈉只是粗略估算。在第1個24h內,先補給計算出來缺鈉量的1/3~1/2較為安全,然後根據治療效果,並監測血壓、皮膚彈性、神志、血尿滲透壓和血鈉濃度作出判斷,將剩餘的缺鈉量補給;
③上述公式中不包括可能存在的等滲液丟失。例如,腹瀉患者可以丟失5L等滲液,後因飲水及生理上保留3L水而引發低鈉血症。用公式估算的Na量只有3L游離水,則仍缺2L等滲的Na和水;
④血漿鈉濃度不能反映總體鈉的丟失;
⑤如同時有缺鉀,須同時補給。K進入細胞內,使細胞內鈉流向細胞外液,有利於細胞外Na的升高和血漿滲透壓提高;
⑥為避免過多Cl-輸入,可在部分等滲液中加入1/6M乳酸鈉或碳酸氫鈉(重碳酸鈉)溶液,有利於同時存在的代謝性酸中毒的糾正;如果患者已發生循環衰竭,提示缺鈉嚴重。此時除補給鹽水外,應及時補給膠體溶液以擴容,如輸給血漿等。切記不可單獨用升壓葯或血管擴張劑,對改善末梢循環有害而無效。只有在補鈉和輸血漿擴容,血壓仍不上升時方可採用。
4.稀釋性低鈉血症的治療本症主要原因是腎臟排泄功能障礙和心、肝、腎功能受損而導致水鈉在體內瀦留,故治療措施主要是限制水的攝入和利尿以排除自由水。
症狀輕者只要適當限制水攝入量。心、肝、腎病人稀釋性低鈉血症的發病機制是多因素的,患者總體鈉不減少,往往是過多,其總體水也過多,常有水腫、胸腔積液或腹水,但總體水大於總體鈉。這類病人治療比較困難。糾正低鈉血症給予鈉鹽可加重水腫;糾正總體水過多用利尿葯則可加重低鈉血症,而過分限水病人不易接受。原則上每天攝入水量應少於每天尿量和不顯性失水量之和。可適當使用襻利尿葯以增加水的排泄,因為襻利尿葯可抑制ADH對集合管的作用,使水重吸收減少;但用過多襻利尿葯可加重鈉的丟失。這類病人除了限水外,同時也要限鈉,一般每天氯化鈉攝入量不超過3g。由精神性多飲和SIADH綜合征的治療主要是嚴格限制水的攝入和使用襻利尿葯,在治療急性低鈉血症的治療措施可以選用。
Ⅶ 低鈉血症 如何治療
應該首先正確區分是那種類型的低鈉血症。
稀釋性低鈉血症患者對利尿劑的反應很差,血漿滲透壓低,因此選用滲透性利尿劑甘露醇利尿效果要好於其他利尿劑,同時聯合應用強心劑和袢利尿劑療效明確。甘露醇100~250ml緩慢靜滴,時間控制在2~3小時內,在輸注到一半左右時用強心葯(如西地蘭),再過20分鍾左右根據患者情況靜脈推注速尿100~200mg。
缺鈉性低鈉血症對利尿劑的效果也很差,可以採用聯合應用大劑量袢利尿劑和輸注小劑量高滲鹽水的方法。主要通過補鈉公式計算來補鈉:需補鈉量=[142mmol/L-血鈉實測值(mmol/L)]×體重(kg)×0.6(女性為0.5)/17。一般第一天輸入補充鈉鹽量的1/4-1/3,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及血清鈉的水平決定下次補鈉量。具體如下,1.4%-3.0%的高滲鹽水150ml,30分鍾快速輸注,如果尿量增多,應注意靜脈給予10%KCl 20-40ml/d,預防低鉀血症。每天入液量≤1000ml,每天測定患者體重,24小時尿量、電解質指標,直到利尿劑改為口服200-500mg/d。
治療期間要嚴密觀察心肺功能變化,以調節劑量和滴速,一般以分次補給為宜,否則會引起神經症狀和加重心衰。
對於以上兩種低鈉血症利尿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利尿效果不明確或持續性液體瀦留可短期使用小計量(100-250ug/min)多巴胺,小計量多巴胺具有增加腎灌注,促進腸系膜血液循環改善腸道水腫與小腸低灌注狀態,從而提高利尿效果。轉移性低鈉血症以去除原發病和糾正低鉀為主。
另外還可以採用強化利尿並高張鹽水的方法治療,給予2.72%高張鹽水500 ml(生理鹽水400ml 10%氯化鈉100ml)。同時在給葯期間每日限鈉120 mmol(食鹽7 g),限水1000ml。
對於葯物治療無效者可以考慮採用高滲性腹膜透析或動、靜脈血液濾過的方法。
Ⅷ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Ⅸ 中醫的治療方法是怎樣的
陰陽這一「標志」,是表示機體處於優勢還是處於劣勢的一種狀態。在一般的戰斗中(指戰場上的戰斗),在處於優勢而不斷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時期,或是處於劣勢而不得不採取守衛的時期,其戰術是完全不同的。
機體內的戰斗也是這樣。當機體處於優勢,即在「陽」的時期里,由於體力(即戰鬥力)仍然非常旺盛,就會主動出擊,由此身體如同戰斗進入白熱化狀態那樣而出現發燒、出汗、說胡話、躁動不安、臉色發紅等症狀。這樣,在治療上就要以讓患者出汗、嘔吐或者腹瀉等積極用體力去戰勝敵人的處方為原則。
相反,在處於劣勢的「陰」的時期里,就必須像戰場上所採取的利用戰壕去進行守衛的消極戰術那樣,去保存剩下來的較少體力,通過各個擊破的辦法,逐漸地消滅敵人。具體來說,就是要採用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恢復體力的處方,慢慢使身體康復。
由於在「陽」的時期與「陰」的時期,其處方性質完全不同,所以在診斷時,如果將「陰陽」診斷錯了,有時就會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上面提到的虛實「辨證」也同樣如此。當處於實證狀態時,就要把不利於身體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虛證時,就要補充身體的正氣。這樣看來,虛實的診斷同陰陽的診斷是一樣的,如果將虛實弄顛倒了,同樣也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事實說明,中醫治療的根本所在就是在診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