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那家醫院看中醫兒科好
如果是抄在北京可以去襲地處海淀區的大鍾寺門診部,或前門外大柵欄的同仁堂醫館。這兩個地方集中了北京市的著名老中醫,北京四大名醫的後人和子弟都在其中。你可以咨詢,選擇其中的一位大夫進行診治。因為中醫原本是不分科的。詳細信息可以在網上查到的。
如果是在外地,
就找當地的省市級中醫院的中醫兒科專家門診治療。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Ⅱ 北京哪家醫院的中醫兒科最好
北京中醫醫院
地址在寬街
那裡的兒科在中醫系統裡面實力最強。
東方醫院
地址在方庄
兒科有個專家劉陛臣號稱「京城
小兒王
」他是
中醫兒科
的泰斗。但是他的掛號人多,很難掛到,你需要我可以給你解決,幫你預約。
Ⅲ 兒科中醫優勢病種有哪能些如何制定方案
中醫的優來勢病種主要是自慢性咳嗽,反復發燒,這些病和小兒積食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給孩子清積食,好的快一些。
制定方案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制定。在兵鎖兒科一般的是根據孩子的症狀以及生病的時間,定一個專屬的治療方案。
Ⅳ 中醫里怎樣利於食療治療兒科病症麻疹流涎的
流涎是指口涎自流,中醫稱之為「滯頤」。流涎的原因很多,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生理性的如新生兒的涎腺細胞不發達,唾液分泌很少,每晝夜為50~80毫升(成人平均為1,000~1,500毫升)。至3~4個月時,唾液分泌量開始增多,每晝夜為200餘毫升,5~6個月後。顯著增加,發生流涎現象。唾液增加是由於食物由液體轉為軟食及固體,開始咀嚼而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又因牙齒萌出刺激三叉神經引起。嬰兒口腔線,不會調節口腔內過多的唾液,因而發生流涎。直至牙齒萌出,口腔深度增加,隨著年齡增長,嬰兒學會用吞咽來調節過多的唾液時,這種流涎便自然消失。
病理性原因多見於口、咽黏膜炎症、面神經麻痹,延髓麻痹,腦炎後遺症以及呆小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因唾液過多或不能下咽而引起口涎外流。
[飲食原則]中醫認為病理性的滯頤是由於脾胃失調,如脾胃積熱或脾胃虛寒,前者廉泉不能制約,後者使脾不能攝涎,以致弓起流涎。因此要根據辨證,對脾胃積熱者應予清除脾胃積熱的清熱養胃、瀉火利脾的飲食物。可多吃綠豆湯、絲瓜湯、蘆根汁、雪梨汁、西瓜汁、金銀花露等。此類病兒常有口咽黏膜炎症或潰瘍,必須注意避免給予具有刺激性食物,而給富於維生素C及核黃素的食物,對脾胃虛寒型者,宜給予溫中健脾的飲食物,如富於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魚肉類、蔬菜及乾果等。
[食療驗方]1.脾胃積熱型:口涎自流,口舌疼痛不安,口腔或咽粘;膜紅赤糜爛,或有皰疹、潰瘍、煩躁拒食,尿黃短少,大便干結,舌光紅少苔或糜爛花剝,脈滑數或指紋紫滯。
1.鮮蘿卜數個,洗凈搗爛絞汁,塗口內二頤及舌,每日3~4次,連續5~10天。
2.鮮石榴,去皮搗爛,加少量水,擠出石榴汁,取汁如上法塗口內。
3.山豆根6克,白術10克,煎汁加蜂蜜適量塗口內,日3~4次,連續1周。
4.綠豆30克,甘草4克,煎湯給小兒頻服,每日1劑,連服1周。
5.胡黃連3克,甘草5克,鮮藕100克,煎湯,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1周。
6.杭菊花10克煎汁,加蜂蜜適量,分2次日服,連服5~7天。
2.脾胃虛寒型:口涎自流,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唇舌色淡,苔白,脈沉弱無力,指紋淡。
1.吳萸子3克,梨1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7~10天。
2.炒白術6克,青皮、炮姜各1.5克,白扁豆炒熟10克,共研粉末,加糖適量沖調後,分3次服完,每目1劑,共給5~7日。
3.溫中健脾粥:炒白術6克,乾薑1.5克,黃芪10克,甘草3克,煎汁,濾去葯渣,用糯米100克熬粥,分2次服之,連服5~10天。
4.五味子鴿蛋:五味子20克,鴿蛋20枚同煮,熟後將蛋殼敲碎,繼用小火煨2小時,使葯汁充分滲透入蛋內,每日服蛋2枚,服完為止,若放置時間過久,易受污染變質,可再煮1次後服食。
5.韭菜汁牛奶:用韭菜30克,絞汁和牛奶適量,喂小兒,每日1次,連用5~10天。
6.黨參香菇湯:黨參10克,干香菇6克,煎湯給小兒飲服,連用7~10天,可反復服之。
Ⅳ 上海中醫醫院兒科的特色
兒科特色專科: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專科
小兒厭食專科
小兒哮喘專科
上海市中醫醫院兒科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建設之初只有簡單的幾間門診。21世紀初開始在學科帶頭人虞堅爾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的帶領下,快速穩定發展,現兒科門診、急診、病房齊備。曾先後立項為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厭食專科),上海市中醫臨床優勢專科(中醫治療小兒哮喘),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十一五」重點專科(兒科協作組副組長單位及哮喘協作分組組長單位),現為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兒科協作組組長單位)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
2010年上海市中醫醫院兒科作為依託單位聯合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兒科、曙光醫院兒科、岳陽醫院兒科等成立了上海中醫葯研究院中醫兒科研究所,2012年成為上海海派中醫流派傳承研究徐氏兒科基地和董氏兒科基地。擁有虞堅爾老中醫工作室、王霞芳老中醫工作室,開設小兒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厭食、抽動穢語症、多動症、癲癇等專科,是上海中醫葯大學優勢學科——中醫兒科學學科建設的主要依託單位。近年來,在兒童呼吸、消化、營養及內分泌系統疾病防治研究領域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績。在上海中醫兒科界處領先地位,在全國業界擁有較高知名度。
Ⅵ 兒科的中醫治療有哪些
有專門的中醫兒科學,可以治療兒科相關各種疾病。
Ⅶ 中醫治病有哪些特長和特點
中醫葯學是在數千年的醫療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古代樸素的哲學思想而逐漸形成的一種醫學體系。它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卓越貢獻,它歷經數千年長盛不衰,顯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它能與現代醫學並存於我國醫療體系,與中醫學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密不可分。 中醫治病的特色與我們前面第一個問題就談到中醫基本特點有關。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因此,中醫在治病時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從人的整體出發,重視調整臟腑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平衡與協調。中醫治療關注的重點,不在於人體感染了何種細菌、何種病毒,或何種其他的致病因素,而在於這些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之後,人體產生了哪些反應?治療的目的,著重於增強人體本身的抗病能力與恢復能力,而殺滅病菌、緩解症狀,主要是通過增強了的人體自身功能去實現。 近年來,中醫在治療非典、休克、昏迷、驚厥、出血、急性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腎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腦血管意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不但療效好,而且安全簡便,很少出現不良反應。中醫對現代所謂的疑難病症如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重症肌無力、中風後遺症等也獨具特色,解決了不少西醫棘手的問題。 1.在保健方面 對於先天發育不良,後天調理不當,以及病後失調所致的體質虛弱,採用中醫中葯進行治療或調理,可強壯身體,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2.在亞健康方面 有一部分人員由於社會環境、工作、生活壓力大,節奏快而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檢查又沒有什麼問題,甚至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核磁共振檢查也未出現異常,卻總會出現頭暈頭痛,腹脹不舒、情緒緊張、煩躁易怒、睡眼差、多夢、沒有食慾等等現象,這與工作環境差、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肝氣犯胃、肝胃不合等等有關,西醫這時恐怕就不知該如何開葯了,可能會用谷維素、維生素等來調理植物神經紊亂。這時中醫中葯的優勢和特點就顯示出來了,我們可以開一些舒肝解郁、調養氣血、活血化瘀等的中葯調理,也可以用飲食來調理治療。比如我們平時可以吃一些清淡、稀軟、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物,忌油膩厚味、辛辣生冷、魚腥之物,食物宜煮食,忌煎炒烤烙,宜多喝開水,少食多餐。比較適合的食物有米粥、水果清涼性質的蔬菜瓜果,不宜食用的食物有辣椒、蒜菲、桃李、冷飲之類。相信對於改善亞健康的狀況是大有益處的。 3.在疾病的治療方面 (1)對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有較好療效,尤其是對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咳嗽、鼻炎、咽炎等)療效更好。大家知道,這些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中葯具有抗菌殺菌作用,對病毒感染尤其具有良好的作用。目前西葯在抗病毒方面尚無特效葯物,因此中葯常常作為治療的首先葯物。中葯在治療病毒感染發熱等病症方面療效滿意。另外在治療呼吸道疾病中,中葯對肺炎、哮喘之類疾病有較好療效。 (2)對消化道病症的治療具有特長:中醫十分注重脾胃,對脾胃疾病有豐富的治療經驗,調理脾胃是中醫的特長。對於一些兒童疾病如小兒厭食、偏食、積滯、嘔吐、腹瀉、腹痛、疳積蟲症等療效甚好。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營養不良等,通過調理脾胃能達到從根本上治療的目的,來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3)對泌尿系統的治療也很好,比如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結石、尿路感染等,中醫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事實上這類疾病看中醫的特別多。 (4)對於一些傳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小兒麻痹症、肝炎等,特別是經歷了2003年非典的檢驗,中醫中葯的作用和療效已為廣大群眾所認識。這些疾病大多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如麻疹、水痘、肝炎、乙腦等,因此中葯的療效較好。
Ⅷ 古代兒科的成就和特點
一、兒科學的孕育時期—先秦、漢
根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小兒醫,《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這是最早關於兒科醫生的記載。《內經》也有關於小兒體質特點,疾病診斷及預後判斷等方面的記載,如《靈樞•逆順肥瘦》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素問•通評虛實論》:「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又雲:「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如何?歧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這些論述對後世醫家進一步認識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疾病診治,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從秦漢到兩晉南北朝,小兒醫學在《內經》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
《漢書•藝文志》載有婦人嬰兒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嬰兒病癇」、「嬰兒瘛」的記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西漢名醫淳於意記載了用「下氣湯」治療嬰兒「氣鬲病」的兒科醫案。《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了東漢名醫華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歲小兒「下利病。」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兒科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指導意義,為宋代錢乙創立小兒臟腑辨證體系奠定了基礎。西晉王叔和的《脈經》首先論述了小兒脈法,認為「小兒之脈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並首次論及了小兒變蒸。
二、兒科學的萌芽時期—隋、唐
隋唐時代是中醫兒科學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當時政府重視醫學教育,《隋書•經籍志》記載南北朝醫葯書中專門列出兒科、產科、婦女科等醫事分科。這一時期,也開始出現了許多兒科專著,如嚴助的《相兒經》、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2卷,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37卷等。在唐朝太醫署內由「醫博士」教授醫學,其中專設少小科,學制5年,促進了兒科專業的發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編撰的《諸病源候論》,其中論述小兒疾病6卷,病候達255候,第一次對兒科病病因病理及證候進行了較全面和系統的闡述。唐代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本著「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於小,卒不成大」的觀點,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嬰儒方」2卷。重視小兒優生,從小兒初生護理到傷寒雜病分為9門,專篇論述,收集兒科用方300餘首,所用劑型,除有湯、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劑、乳劑、葯粥、熨劑、塗劑、摩劑等,說明當時已重視小兒用葯的劑型,便於小兒給葯。王燾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論及小兒疾病的防治多達86門,收載兒科用方400餘首。
三、兒科學的形成時期—宋、元
中醫兒科學在宋代已經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喂養保健、生理病理、辨證論治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系。
宋太醫局將醫學分為9科,其中以小方脈為小兒的獨立專科,兒科專業醫生遍及全國,兒科專著大量涌現,推動了兒科醫學的進步。
相傳《顱囟經》是我國最早的兒科專著,但據考查,現存的《顱囟經》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書中提出小兒體屬「純陽」的觀點,論述了小兒脈法及驚、癇、癲、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證治。
北宋錢乙,字仲陽,專業兒科40餘年,學術造詣精湛,由弟子閻孝忠整理編集的《小兒葯證直訣》集中體現了錢乙的主要學術思想。該書把小兒的生理病理概括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根據小兒的四診特點,重視望診,總結了「面上證」、「目內證」的診斷方法;創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提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五臟辨證綱要;治療上區分五臟寒熱虛實證候,制訂治則治法,創立新方,化裁古方,作為五臟補瀉方劑,如導赤散、瀉白散、地黃丸、白術散、異功散等,至今仍為兒科所常用;所用制劑以丸、散成葯為主,方便小兒用葯,切合臨床應用。此外,對兒科四大要證「麻、痘、驚、疳」的認識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提出「急驚宜涼瀉,慢驚宜溫補」的治療大法,以及「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論點,對兒科臨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於錢乙對中醫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故被後世譽為「兒科之聖。」
北宋年間,天花與麻疹流行,山東名醫董汲善用寒涼法治療,所著的《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深得錢乙嘉許,並為之寫序。該書是論述小兒麻、痘、斑、疹的第一本專著。其後,南宋的名醫陳文中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著有《小兒痘疹方論》和《小兒病源方論》。他力倡固養小兒元陽,善用溫補扶正見長。對痘疹類時行疾病,因陽氣虛弱,邪毒內陷所致的逆證和壞病,大膽提出用溫補方葯治療,並取得起死回生之效,為痘疹類疾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錢乙、董汲主寒涼,陳文中主溫補,這兩種學術觀點,對後世兒科的影響很大。一般認為,後世兒科領域內長期存在的寒、溫兩種學術思想的爭鳴即始於此。兩者爭鳴,豐富了兒科疾病辨證論治的內容,促進了中醫兒科學的發展。
南宋劉昉等編著的《幼幼新書》40卷,醫論證治分列500餘門,集宋以前各種兒科學術成就之大成,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兒科學專著。稍晚問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20卷,對兒科各類疾病廣泛收錄論述,包括多種先天性疾病,所謂保衛其生,總括精微。其中明確指出新生兒臍風撮口是由於斷臍不慎所致,與大人因破傷而得的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並提出切戒用冷刀斷臍,主張用烙臍餅按臍上燒灸臍帶,再用封臍散裹敷,是當時預防臍風的較好方法,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為小兒給葯開辟了新途徑。
金元時代是中醫臨證醫學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當時名醫輩出,各家均有所長,促進了臨床各科的獨立發展。金元四大家在兒科方面也各有貢獻。劉完素認為:「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主張用寒涼瀉熱養陰法治療小兒熱病。張從正重用攻下法治療熱病,為小兒熱病運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範例。李杲善用溫補,重視調理脾胃,對後世兒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響。朱震亨認為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用養陰法見長。他們的學術爭鳴,豐富了兒科學的內容。
元代兒科名醫曾世榮編著《活幼口議》20卷和《活幼心書》3卷。其學術特點,一是對初生兒疾病論述較為全面;二是對多種兒科常見病的因證脈治作了精煉而具有指導意義的概括;三是《活幼心書》以七言歌訣形式編撰,便於初學者誦習,對於兒科專業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兒科學的成熟時期—明、清
明清時代,中醫兒科學又較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步入成熟階段,兒科專業人員激增,兒科專著大量涌現,兒科理論與臨床的研究全面深入。明初徐用宣的《袖珍小兒方》,集明代以前兒科諸家經驗,分72門,收624方,證治齊備,敘述詳明。寇平的《全幼心鑒》也是明初較完備的著名兒科專著,對兒科醫生守則、小兒生理、保育護理、疾病診治均予匯集說明,其中對面部和指紋的望診論述尤詳。魯伯嗣的《嬰童百問》10卷,列問論述,詳究小兒病源與證治,附方800餘首。薛鎧、薛己父子精於兒科,著《保嬰撮要》20卷,共論證200餘種。針對當時新生兒破傷風病死率很高,提出預防新生兒破傷風是兒科第一要事,指出此病是由斷臍不潔感染所致,採用了燒灼法斷臍以預防。對各類小兒外科病證作了較全面的論述,其中記載了小兒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齒科、肛腸科、皮膚科、骨傷科病證約70餘種,辨證用葯精當,內治為主,配合外治,必要時手術兼施,為中醫小兒外科學專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代名醫萬全,著有《育嬰家秘》、《幼科發揮》、《片玉心書》等兒科專著,其學術成就對後世的影響很大。萬氏就不同階段的小兒,提出了預養以培其元、胎養以保其真、蓐養以防其變、鞠養以慎其疾的「育嬰四法。」同時在錢乙「臟腑虛實辨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小兒「五臟之中肝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有餘而肺常不足」的觀點,即五臟「二有餘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豐富了兒科學基本理論。在治療上重視調理脾胃,《幼科發揮•調理脾胃》說:「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理也。」並認為「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葯,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對於小兒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集了很多治療兒科疾病的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幼科》,集眾家之長,又參以已見,內容廣博。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小兒則》,提出了兒科辨證重在表裡寒熱虛實,小兒「陽非有餘、陰常不足」,「臟氣清靈,隨撥隨應」等觀點。
清代兒科醫家夏禹鑄的《幼科鐵鏡》重視望診,提出「有諸內而形諸外」的著名論點,從望面色、審苗竅來辨別臟腑的寒熱虛實,重視推拿療法在兒科的應用。《醫宗金鑒•幼科心法》是乾隆年間「敕編欽定」的,把清初以前的兒科學作了一次較全面的整理和總結,立論精當,條理分明,內容極為豐富,適合於臨床和教學。謝玉瓊的《麻科活人全書》是一部較有影響的麻疹專著,綜合各家治麻心得,詳細闡述了麻疹各階段及合並症的辨證治療。
陳復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兒科醫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該書詳析指紋之義,歸納為「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力辟驚風之說,促進了驚風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倡導胎教學說,重視「胎稟」、「護胎」;辨證突出八綱,治療善顧脾胃;廣集治療之法,尤重外治方葯,全書共收外治方法20多種,外治方180餘首,用於外治的葯物150多味。實為一部集大成的兒科名著,對臨床有較多的實用價值。
吳瑭不僅是溫病大家,在兒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明確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體質特點,「易於感觸」、「易於傳變」的病理特點,「其用葯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的臨床用葯注意點。按六氣病因論述小兒溫病,從三焦分證論治,治病求本,與葉桂的衛氣營血學說相輔相成。二者為小兒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世治療小兒外感熱病(包括多種傳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此外,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記載了作者長期觀察小兒屍體的解剖學資料,明確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觀點,總結了「活血化瘀」治則的實踐經驗,創制了「血府逐瘀湯」等活血化瘀名方,促進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發展。
明清時期,麻疹、天花廣泛流行,兒科醫家在診治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撰寫了大量的麻、痘專著,如胡璟《秘傳痘疹壽嬰集》、蔡維藩《小兒痘疹袖金方論》、徐謙《仁端錄》、萬全《痘疹世醫心法》、翁仲仁《麻疹心法》、聶尚恆《活幼心法》、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吳建鈕《異傳稀痘經驗良方》等。應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突出的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論》(1577年)記載用「稀痘方」;《三岡識略》(年)載有痘衣法。俞茂鯤《痘疹金鏡賦集解》(1727年)說,在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的人痘接種法已經盛行推廣到各地。張琰《種痘新書》(1741年)記載用「佳苗」人工接種。這種「佳苗」即是「熟苗」,是一種比較可靠的疫苗。清代朱奕梁的《種痘心法》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力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若時苗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這樣的處理過程,基本上是符合現代製作疫苗的原理和要求的。這種「熟苗」已是去除毒性、保留了抗原性的疫苗。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後來流傳到俄羅斯、朝鮮、日本、土耳其及歐非國家,成為世界免疫學發展的先驅。
清朝後期,西醫傳入我國,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摧殘,但同時,保持和發展中醫學的斗爭也在不斷地進行。在中醫兒科方面,出現了不少專著,如張山雷《小兒葯證直訣箋正》與《錢氏兒科案疏》、陳守真《兒科萃精》、曾志齋《福幼奇書》等;還有一些醫家則主張吸收西醫之長,中西醫合參,有何炳元《新纂兒科診斷學》、惲鐵憔《保赤新書》、顧鳴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在當時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Ⅸ 中醫兒科的優勢
每年我們學校中醫婦兒的分是最高的。
兒科里有不少疾病西醫沒有任何辦法解決。
感冒發燒,中醫幾副湯葯就好,西醫卻要點滴十幾天。
兒科跟婦科是中醫最有前途的了
Ⅹ 兵鎖兒科為什麼是中國四大特色兒科之一
兵鎖兒科堅持用實踐探索保健調理「清積療法」對兒科的重大作用,炎夏酷暑,冰天雪地,從不間斷。也正是因為兵鎖兒科的這些努力,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再受輸液疼的困擾,也正是因為這些努力,兵鎖兒科受到了一致好評,影響力越來越大。
兵鎖兒科研發的產品「清積液」,申請了國家專利,是目前的一款直腸給葯清積食產品。多年來,兵鎖兒科通過研發的「清積液」中葯灌腸治療小兒肺炎,反復發燒、咳嗽,腹瀉等小兒常見病,得到家長的普遍認同。
雖然兵鎖兒科通過努力,減少了很多孩子輸液的痛苦,但其創始人李兵鎖認為,僅依靠他們診所的力量去改變兒科治療習慣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聯合全國醫者和家長的力量,打造獨具特色的中醫兒科。
因此兵鎖兒科秉承著「做品牌連鎖兒科,讓更多孩子擁有舒適、快樂的就醫環境」的願景,順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即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都能夠成為醫院的股東模式。這種模式一經興起,就有20多位醫生和30
多位患兒家長積極參與,成為了兵鎖兒科的「新股東」。
兵鎖兒科的這一模式不僅增強了其整體實力,也充分彰顯了其社會價值,其已帶領全國一部分診所創造了一股「用中醫葯為兒童的健康保駕護航」的良好氛圍。
在未來,兵鎖兒科將繼續以「關愛、幫助、保護成為我們的習慣」,深耕兒童中醫特色療法的研發和創新領域,不斷優化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豐富兒科內涵,為兒科事業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