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2021-02-05 16:30:20

中醫養生保健保健的基本原則是

一、協調臟腑
臟腑協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訣"、"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二、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暢通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通暢。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形以達郁"的鍛煉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而無病;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之說,任脈起於胞中,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調節陰經氣血;督脈亦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裡面上行,循行於背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陽脈,可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使陰經、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奇經八脈考》中指出:"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氣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脈相通,可促進真氣的運行,協調陰陽經脈,增強新陳代謝的活力。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則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諸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所以謂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諸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故身體健壯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胎,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三、清靜養神

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也是這個意思。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

清靜養神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大法。只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原則的運用歸納起來,大要不外有三。一是以清靜為本,無憂無慮,靜神而不用,即所謂"恬淡虛無"之態,其氣即可綿綿而生;二是少思少慮,用神而有度,不過分勞耗心神,使神不過用,即《類修要訣》所謂:"少思慮以養其神";三是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動,專一而不雜、可安神定氣,即《內經》所謂:"以恬愉為務"。這些養生原則,在傳統養生法中均有所體現。如:調攝精神諸法中的少私寡慾,情志調節;休逸養生中的養性恬情;氣功、導引中的意守、調息、入靜;四時養生中的順四時而養五臟;起居養生中的慎起居、調睡眠等等,均有清靜養神的內容。

四、節欲葆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而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類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葆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洩慾,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誡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繫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其意義也正在於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為節欲。所謂節欲,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慾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慾,也不縱欲過度,即是節欲的真正含義。節欲可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欲葆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避免精氣傷耗,即可保精。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五、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通暢,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

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欲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

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類經·攝生類》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蹻、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暢通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六、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葯物養生等諸方面內容。恰如李梃在《醫學人門·保養說》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葯物保健則是以葯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從上述各個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主要是告誡人們養生要有整體觀念。其要點大致如下,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養宜適度 養生能使人增進健康,益壽延年。但在實際調養過程中,也要適度。無論哪種養生方法,適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後,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僅於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2 養勿過偏 綜合調養亦應注意不要過偏。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於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為第一;為求得益壽延年,還以補益葯物為輔助。當然,食補、葯補、靜養都是養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則也會影響健康。食補太過則營養過剩,葯補太過則會發生明陽偏盛,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動靜失調,都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於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雖然主觀願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所以,綜合調養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要從機體全身著眼,進行調養,不可失之過偏,過偏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益壽延年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3 審因施養 綜合調養在強調全面、協調、適度的同時,也強調養宜有針對性。所謂審因施養,就是指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一般說來,可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分別施養。不能千人一面,統而論之。詳見第十六章。

七、持之以恆

恆,就是持久,經常之意。養生保健不僅要方法合適,而且要經常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斷改善體質。只有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達到目的。其大要有以下三點:

1 養生貫穿一生 在人的一生中,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最終壽限,因此,養生必須貫穿人生的自始至終。中國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整體養生法。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劉完素提出人一生"養、治、保、延"的攝生思想。明代張景岳特別強調胎孕養生保健和中年調理的重要性。張氏在《類經》中指出:"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告誡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為一生壽夭強弱的決定性時期,應當高度重視節欲節飲,以保全精血,造福後代。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指出:"人慾抗禦早衰,盡終天年,應從小入手,荀能注重攝養,可收防微杜漸之功"。根據少年的生理特點,劉氏提出"其治之之道,節飲食,適寒暑,宜防微杜漸,用養性之葯,以全其真"。張景岳主張小兒多要補腎,通過後天作用補先天不足。保全真元對中年健壯,有重要意義。人的成年時期是一生中的興旺階段,據此特點,劉完素認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勞佚,宜治病之葯,當減其毒,以全其真"。這種"減毒"預防傷正思想,對於抗禦早衰具有很要作用。張景岳更強調指出:"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通過中年的調理修整,為進入老年期做好准備。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開始衰退。故劉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順神養精,調腑和臟,行內恤外護",旨在內養精、氣、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氣,濟其衰弱。對於高齡之人,可視其陰陽氣血之虛實,有針對性地採取保健措施。劉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餐精華,處奧庭,燮理陰陽,周流和氣,宜延年之葯,以全其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根據高年之生理特點,適當鍛煉,輔以葯養和食養,有益於延年益壽。古人的這種整體養生思想比較符合現代對人體生命和養生的認識。

2 練功貴在精專 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據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合理選擇。選定之後,就要專一、精練,切忌見異思遷,朝秦暮楚。因為每一種功法都有自身的規律,專一精練能強化生命運動的節律,提高生命運動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時練幾種功法,對每一種功法都學不深遠,則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種功法的規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擾,會影響生命活動的有序化,身體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雲,葯無貴賤,中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練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種功法的自身規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去練,不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只要樹立正確態度,做到"三心",即信心、專心、恆心,掌握正確的方法,勤學苦練,細心體會,一定能取得強身健身的效果。

3 養生重在生活化 提倡養生生活化,就是要積極主動地把養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才能給我們的工作、學習和健康帶來更多的益處。總之,養生是人類之需,社會之需,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養生,只要把養生保健的思想深深紮根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⑵ 順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順時養生是根據氣候時間變化防寒避暑,順從四季、時辰、氣候等特點調養身體,從而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在古代,人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這也是中醫說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子時是23點到1點的時候,是膽經值班。此時為晝夜更替之時,陽氣虛弱,因此最好用睡覺來養護臟腑。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臟要解毒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不應熬夜。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寅時是3點到5點的時候,是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愛咳嗽的時間。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是5到7點鍾的時候,是大腸經值班。卯時起床後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
辰時是7點到9點的時候,是胃值班了。這個時候吃早飯最宜接納食物。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巳時是9到11點,是脾經值班。脾經是主消化的,要吸收營養。這個時候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學生效率最高的時候。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體質陰虛的人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起到養陽護心的作用。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未時是13點到15點的時候,是小腸經值班。小腸經吸收食物里的營養送到了血液,這個時候必須要喝一杯水,用來稀釋血液。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申時是15點到17點的時候,是膀胱經值班。膀胱經是一條通過腦部的經脈,在申時,氣血容易上輸於腦部,所以學習效率很高。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酉時是17點到19點,是腎經值班。此時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腎和膀胱,以遠離腎結石、膀胱癌、腎炎等疾病。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戌時是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值班。是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可以學習、可以散步鍛煉身體。
亥時——准備休息
亥時是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值班。三焦指連輟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一般來說,人體心肺屬上焦,中間脾胃屬中焦,肝腎屬下焦。這時候都應該休息,所以23點前就一定要上床

順時養生是中醫養生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人體只有適應四季變化的規律,才能與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那麼大家在平日里應該要如何順時養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順時養生應該遵循的四大原則吧!
一、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
《秦問·上古天真論》中有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百年,度百歲乃去。」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規律,不吸煙、少喝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時間長了,健康肯定會受到影響。
二、「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孫樹椿說,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三、生命在運動。
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應該增加散步的時間,若散步後身體能微微出汗,效果最好。正確的散步方式是,保持從容又清閑的心態,「左顧右盼,勝似閑庭散步」。另外,冬季氣候寒冷,應適當減少戶外運動的數量和時間。
四、「飲食有節、各取所需」。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觀規定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行的,當你想吃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是你的身體缺乏這種東西,就應該攝入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的養生觀點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應該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工作情況而決定飲食的次數和數量。

⑶ 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中醫養生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基本觀念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⑷ 我國的養生之道原則是什麼

養生之道,自古以來為我國民眾保健防病所重視。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攝生養性的內容已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養生學。

我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內容浩富,立論精湛,通過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面修煉技法,以達到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眠的「調養」目的。

我國古代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冬天則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還主張養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等。

我國獨創的養生之術,就是在養生基本原則指導下,經過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最終形成了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面修煉技法。

所謂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

氣功古稱導引、行氣、練功、養生、吐納。

殷周時期,我國人開始練習氣功。它以「經絡論」、「氣功論」為理論基礎,主要通過控制意念活動,調整呼吸氣息,並輔之一定動作的活動,達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

由此證明,我國發明氣功已3000餘年,是世界最早發明氣功的國家。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極其豐富,基本原則是「順自然,保正氣。」主要觀點有:

「法於陰陽」,即順應天時,順應四季氣候以養生,保護生機,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和於術數」,主張動以養形導引、按摩、氣功、無所不包;

「食飲有節」,包括飲食和五味不能偏嗜;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指四季的作息制度與勞逸的適度,以防「過用病生」;

「恬淡虛無」,注意精神調攝。同時已認識到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壽命的極限即天年是「度百歲乃去」。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

導引就是《莊子》所說的「道引」,是我國獨特的健身醫療的養生方法,在春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據考古發現,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卷有44幅圖像的《導引圖》,是已發現的我國最早導引形象資料,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醫療體操圖解。

《導引圖》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著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執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勢,有的模仿龍鶴鵬鷹的動作。

《導引圖》所描繪的呼吸運動文字說明中有「印渾」兩字,是直接提到呼吸的。古代的「印渾」是仰身鳴叫的意思。圖的形態是胸部擴張,雙手向後舉,其動作是加強對心肺功能的鍛煉。

《導引圖》中除極個別的蹲、跪式外,其餘全部為立式運動。現在我國第五套廣播操中的8個動作基本概括了《導引圖》的精華部分。如上肢運動有「龍登」,擴胸運動有「印淬」,體側運動有「螳螂」,腹背運動有「滿政」,跳躍運動有「引頸」等。

《導引圖》除徒手操外,還發現使用棍仗式運動,作屈身轉體運動狀,雙手持杖。文字說明是「以文通陰陽」。這里的「文」是指棍仗。還有折腰式轉體運動,腳下有一球狀物,也是器械運動的形態。

《導引圖》文字說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項目共有「煩」、「痛明」、「引聾」、「引溫病」等12處,說明導引不僅對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系統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與某些傳染病的治療有著密切關系。

太極拳也是動形養生的主要內容。太極拳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32式長拳,同時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並注重傳統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使太極拳成為了我國獨有的養生保健運動項目。

八段錦是我國的一個優秀傳統保健功法,形成於12世紀,後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

古人把八段錦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8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松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

八段錦歌訣說:「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可見這個功的養生保健作用,而且它對場地顯然沒有特別的要求。

五禽戲是我國古代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創始人是東漢晚期名醫華佗。華佗總結了前人模仿鳥獸動作以鍛煉身體的傳統做法,創編了一套保健體操,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也就是五禽戲。它比瑞典發明的醫療體操要早1000多年。

一次,華佗看到一個小孩抓著門閂來回盪著玩耍,便聯想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於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暢和瘀寒停滯而造成的,如果人體也像「戶樞」那樣經常活動,讓氣血暢通,就會增進健康,不易生病了。

於是,華佗有時間就專心致志地研究鍛煉身體的方法,參照當時古人鍛煉身體的「導引術」,不斷琢磨改進,根據各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拳法。

五禽戲模仿猛虎猛撲呼嘯,模仿小鹿愉快飛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躍,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鳥兒展翅飛翔等動作。

通過這一系列的運作,能清利頭目,增強心肺功能,強壯腰腎,滑利關節,促進身體素質的增強,簡便易學,故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選練,待體質逐漸增強後再練全套動作。

五禽戲不僅具強身延年之功,還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華佗所說:「體有不快,起作禽之戲,怡而汗出……身體輕便而欲食。」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

《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餚腐敗了不吃,菜餚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

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

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飲食家孟詵撰寫的《食療本草》,專門匯集、介紹了具有滋補身體和治病療效的各種食品,供人們使用,從而使人們從飲食中得到治療疾病的效益。

《食療本草》撰寫於1000餘年前,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本草專著。其內容散見於後世的綜合性本草書中。1807年在甘肅敦煌石窟中發現該書的手抄卷子本。

飲食養生的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

在飲食養生方面,南宋詩人陸游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對於修身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修身養性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7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

《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對於調氣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

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總之,養生之道在於動形結合、合理膳食、修身養性、靜神調氣,這樣才能達到「調養」目的。

⑸ 中醫養生主要是什麼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它的內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緒論,發展簡史,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等;中篇為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有精神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作息與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與養生,運動養生,浴身保健,娛樂養生,保健針灸按摩,葯物養生等;下篇為審因施養。主要有因人養生,體質養生,部位養生,因時養生和區域養生等。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⑹ 養生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⑺ 簡述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各種辦法及具有哪些作用

提問面太廣,請說具體的要求或病例。

⑻ 求問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食養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