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醫中葯 > 中醫養生政策

中醫養生政策

發布時間:2021-02-05 13:55:01

1. 中醫太極養生的政策大環境咋樣

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將中醫葯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以慢性病管理為重點內,以治未病理念為容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鼓勵保險公司開發中醫葯養生保健、治未病保險產品,通過中醫健康風險評估、風險干預等方式,提供與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相結合的疾病預防、健康維護、慢性病管理等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服務。加強中醫養生保健宣傳,推廣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技術和方法,推廣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
供參考,望採納~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2. 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3. 國家發展中醫養生事業有哪些目的

中醫葯學作為傳統醫學的突出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使用人口版最多的傳統醫葯體系。它植根權於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惠及東方、影響世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事業發展,確立了「中西醫並重」的衛生工作方針,特別是2009年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啟動以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推動中醫葯發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近年來,中醫葯的醫療價值、保健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世界衛生組織也積極倡導發揮以中醫葯學為代表的傳統醫學的作用,並努力使其進入各國的醫療保健體系之中。

4. 我國現行醫療衛生政策有哪些

衛生部部長陳竺最近撰文提出了全民健康十二年的「三步走」規劃,即到年,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國進入實施全民基本衛生保健的國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保健水平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前列的地位,東部地區的城鄉和中西部的部分城鄉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認為這是符合國情的選擇,不過針對醫改核心問題,我們建議分兩步六年進行:
第一步(2008~2010年):定預算、搭框架
第一步可以先制定《衛生法》,確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級政府分擔比例;加快目前的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建設,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所有農村
(1)制定《衛生法》,確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級政府分擔比例。教育有立法,也在文件中確定了政府預算等投入佔GDP的比重。衛生牽涉到每一個人,投入應該更多,可明確從現在的政府預算衛生支出佔GDP的0.85%分步提高到5%。
(2)加快目前的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建設,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所有農村。到2010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體系覆蓋所有城市居民(而非現在預計的到此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推開」)。目前新農合重點應該從覆蓋面擴大轉到提高政府支付比例和報銷比例上,否則,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因無力自付而使參與新農合的積極性會大幅下降,這幾年初步建立起的新農合制度面臨風險。同樣地,對城市社區也應更多補貼需方,不能讓初步建立起的社區醫療機構和設備空置,只要有病人,少補點供方都是可以的。這些改革可以通過國債、中央政府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配套辦法解決,劃定最低線,條件好的地方可以多補,差的地方由補貼達到基本線。
(2)公共衛生體系核定人員編制、項目,實現全額財政撥款,充分利用中央和各省級轉移支付,實現部分項目免費制,如生產、部分慢性病、重大疾病和傳染病。
(3)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下設立專門醫療機構管理委員會,管理區域內公立醫院,公立醫院的領導和財務都由該委員會確定,並對人大常委會負責。各級衛生行政機構轉變職能,強化監督責任,非營利醫療機構的財政撥款等不再通過衛生行政機構或投資方,並建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聽證制度。
(4)改革稅制,提高直接稅佔地方財政的比例,減少間接稅所佔比例。即減少地方政府對大量醫葯企業流轉稅的依賴,而引導他們關注企業利潤,進而從根本上整合目前數量超常但效益不高、創新不足的醫葯企業。
(5)基本葯物制度、非營利性醫院的考核制度、醫保支付和約束機制的調整等在這一階段也應逐步建立或深化。
(6)減少政府直接的定價和采購,改革目前基本葯定點生產和醫療器械統一采購制度。2007年,國家食品葯品監管局定點生產「城市社區、農村基本用葯」的企業,衛生主管部門回收醫療器械采購權。不過這一制度未必會有好的效果,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定價下,即便企業因為有優惠而願意生產,但統一配送成本也非常高,必將致使很多地方沒有這些基本葯品,於是其他葯品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而如果定價過低,則這些基本葯就會越來越少地被生產;另一方面,政府很難統一成本標准、認定生產廠家,市場公平可能被打破。另外,衛生行政部門收回醫療器械采購權看似應對市場高回扣和無序狀態,其實很可能加劇公立醫院的任意采購(因為基本還是由它們上報采購申請的)、醫葯采購成本增加、將現實利益更多地向行業管理的衛生部門轉移,進而職責更加不清,管辦難以分離。而這些都會加重醫改的體制障礙。
其實,基本葯物的生產完全可以鼓勵已具有生產批准文號的企業競爭,不定點生產。同時可逐步提高醫療保險對基本葯物費用的給付比例。而醫療器械的行業監督除了集中采購外,更重要的是合理配置區域衛生資源和公立醫院財務制度改革。不能讓上述這些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再任意干預企業和市場行為,否則就是良好的願望也很可能帶來更大更復雜的問題。政府負責采購決策和監管;委託企事業機構執行。政府官員不得參與執行,以防以權謀私。
第二步(2011~2013年):開放市場、完善法律
(1)在政府繼續加強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資金投入的同時,大力鼓勵社會各類保險機構的參與,爭取讓衛生總費用中政府、社會與個人的分擔比例達到25%、35%和40%(目前為18%、30%和52%)。特別是大力提高對城鎮非就業居民和中西部農村居民保障中的政府出資比例。
(2)改革公費醫療制度,適當降低政府對需求者的出資比例,增大個人出資。改變目前政府衛生預算中1/4用於公費醫療,使其出現部分過度消費的局面。減少的出資用於上述部分。
(3)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成專門人士按區域整合制定衛生資源規劃,並初步指定現有公立醫院留存的比例,如70%留存並成為非營利性醫院,15%轉為社區衛生機構,15%許可社會資本兼並整合。並以法律和條例等方式確認各級、各地政府對這部分非營利醫院的最低財政投入,並保證逐年增長。
(4)對非營利醫療機構實行預付制和總額控制,在各級人大專門醫療機構管理委員會主導下科學核定醫院收支規模,而非僅僅是政府主管下的收支兩條線。對收支規模過大的三級醫院要在年初減縮其業務收支規模的預算收支核定數;對於收支規模過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要在年初擴大其業務收支規模的預算收支核定數;對於二級醫院要按照惠民醫院模式改造,接受改造的二級醫院可以核定較大的業務支出數和較小的業務收入數,核定的收支差額由政府預算補助。
如果實際業務收入大於核定業務收入,超收部分上繳國庫;如果實際業務收入小於核定業務收入,政府沒有補助的責任;如果在實際業務收入等於或少於核定業務收入的情況下,實際業務支出小於核定業務支出,經過收支掛鉤檢查合理,減支部分留醫院使用無需上繳。
(5)實現主要公共衛生項目的免費制。
關節點:「魔鬼在細節中」
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實施過程中的軟化。如果只是多部門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門不同的想法,最後出來的文件可能「削足適履」
目前進行的工作和上述我們的建議中,有下面一些關節點必須注意:
1.目前仍有約4億城鄉居民沒有納入醫保體系,在堅持目前擴大覆蓋面的同時,必須加快政府投入,減少個人負擔比例,否則初步建立起的城鄉醫保制度面臨危機。
2.前幾年雖然在新農合和社區衛生建設方面取得一些成績,但對衛生資源的「擠動」效應有限,應著力分步進行體制改革,不可遲疑。
3.通過改革部門預算制定體制推動政企分離和管辦分離。把公立醫院的人事和財務權從衛生行政機構分離出,全國已經作了些探索,不通過衛生行政機構任命公立醫院領導和不通過其取得財政撥款是根本解決方式,目前應深化部門預算體制,把這部分資金從衛生行政部門預算分離出來。目前管辦分離的一些試點中,醫院管理公司和衛生部門實際上是兩張桌子、一班人馬,此做法的有效性值得討論。
4.對於計劃免疫、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等常規性項目可按服務對象數量來編制預算;對於傳染病等突發性項目可建立專項准備基金予以支持,如醫療救助基金和公共衛生風險防範准備金。從「養人辦事」向「辦事養人」轉變,降低提供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的成本,最大程度提高資金效率。
5.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實施過程中的軟化。據悉「兩會」代表曾多次建言,應盡快通過人大程序確定。如果只是多部門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門不同的想法,部門協調政策帶有妥協性,最後出來的文件可能「削足適履」。
1997年和2000年中央的幾個相關文件和十六屆七中全會及十七大精神是立衛生法大法的基礎,包括醫療怎麼服務、是什麼體制、醫院是什麼樣的架構、架構之間各是怎樣的關系、互相之間屬何種性質的競爭,以及轉診體系是怎樣。還包括如何籌資、基本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誰來辦、有何規定、各個部門有怎樣的權益與責任等,特別是各級政府間職責和籌資負擔比例,都急需以法律形式落實下來。
6.急需對公共財政體制和省以下財政體制深化改革。各省籌資衛生資金的結果很不均衡,這與目前稅制有關,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不與居民收入多少相關,而與居民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籌資能力受各地消費檔次和數量直接影響。其造成的結果是,雖然貧窮家庭在衛生支出絕對數上不及富裕家庭,但在所在家庭收入比例上卻遠高於富裕家庭。從這個角度看,地方稅制必須從間接稅為主逐步轉向直接稅為主。另一方面,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省以下財政體制基本還延續著以往的包干制,且任務數直接受上級政府影響,這不但造成經濟上的中央地方矛盾,往往也因責權不一而不願承擔自己的公共產品提供職能,一些地方甚至出現GDP和財政收入高漲,而某方面公共產品人均增數下降的狀態。
7.適當提高醫療價格有必然性,但其前提應該是針對扭曲體制性改革基本完成和國家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否則要麼如一些地方試點的那樣難以落實,要麼最終無法達到解決看病難與貴的目標。
8.醫療衛生行業有較強專業性,發達國家經驗顯示,就是政府監督強有力,控制費用快速增長也不容易。各種形式的醫療衛生行業協會應該起到更好的平衡和自律作用,僅從醫改方案爭論來看,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得還很有限。
醫改能否成為新經濟增長方式突破口?
2008年,在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雖然改革阻力仍存,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它也能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公共產品提供增強的一個推動力和突破口
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都存在,利的方面在於財政等資金相對充足、醫療改革形成一定共識、領導認識冷靜而充分;不利的方面在於各部門、各階層存在利益固化和分化趨勢、社會表達機制尚不通暢、非理性的聲音時常過分渲染、對如何保持政策延續性和協調能力還有不足等。
人們良好的願望自然是政府補貼得越多越好,可是一則短期補貼增長速度很難大幅提高,二則補貼不是免費午餐,必然有成本付出,必然有財政出處,最終仍是百姓之財。所以,補需方時不僅要注意衛生費用分配,更要從根本上盡快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分配格局,扭轉目前壓低勞動力、資本和資源價格成本而換來高利潤,進而更多依賴出口和投資增長的不良方式。使國民收入分配中流向百姓的份額增大,這同時也可以改變過分依賴政府資金的投資體制,促進產業升級,為政府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向衛生等公共產品鋪平體制道路。這也根本上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
本質上看,我國長期的醫療衛生供給不足也跟上述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相連,不但財政支出偏向工業投資,比如我們很多的國債項目也將大量資金偏向滯後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這是現實的選擇,成績也不小,但一方面這些領域長期有明確效益,可以採取市場化或社會化運作完成,另一方面導致對衛生、教育等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其實健康、教育是一個國家利潤最高的領域,能大大推動一國內需提高和社會發展,而人民獲得健康保健和受教育的權利也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很難找到理想的模式,必然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換種角度看,醫改實際上也是中國政府行政體制和建設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以及建立一個完整社會政策體系的一部分。目前的首要問題:一是政府通過法律明確承擔的公共責任,二是政府支持和制定「市場機能擴張性政策」,三是盡力避免部門利益,增加協調和透明機制。目前,醫改方向和基本路徑已定或延續而動,更需要關注的一是方案能否再思考再論證,增加更多理性而深入的意見,二是2008年「兩會」後政府各部門的具體政策走向,有時細節決定成敗。
2008年,在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雖然改革阻力仍存,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它也能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公共產品提供增強的一個推動力和突破口。我們並不寄希望於一攬子解決方案,但不可否認,在現有物質、人力和智慧下,本著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應該能做到方向正確、統籌得法、策略得當,或小步快走,或可大步時不猶豫。

5. 國家有關社區中醫葯服務的政策有哪些

關於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的意見

國中醫葯發〔2006〕3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衛生廳局、中醫葯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06〕1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現就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葯(含民族醫葯,下同)的作用,提出以下意見。
一、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基本原則
堅持中西醫並重,突出中醫葯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葯的優勢與作用。
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拓寬中醫葯服務領域,提高中醫葯服務能力。
堅持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建設中,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完善社區中醫葯服務功能。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點面結合,穩步發展。
(二)工作目標
到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中醫葯服務設施齊備、人員配備合理、服務功能完善、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基本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葯服務的需求。東中部地區地級以上城市和西部地區省會城市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社區居民的需要,加快社區中醫葯服務的發展。
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
(三)各級衛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配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中醫葯服務納入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主體,以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等其他基層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區中醫葯服務網路。在調整現有衛生資源時,要將中醫(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下同)醫療機構作為社區內衛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政府舉辦的一級、部分市(地)轄區的二級中醫醫院等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可以轉型為具有中醫葯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社區中醫葯服務。
(四)各地要按照《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准》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准》的要求完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葯服務設施配置和人員配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開設中醫診室,有條件的應設置中葯房,配備一定數量的中葯飲片、中成葯,配置常用的中醫葯診療設備;社區衛生服務站要配備一定數量的中成葯,有條件的可配備一定數量的中葯飲片,並配置常用的中醫葯診療設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師總編制內配備一定比例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配備1名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的執業醫師。
(五)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公立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院,下同)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公立中醫醫院要積極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葯業務指導,主動承擔社區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葯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任務,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實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公立中醫醫院多種形式的中醫葯服務的聯合與協作,建立有效的雙向轉診制度。
三、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葯服務功能
(六)在開展社區中醫葯服務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充分發揮中醫葯的特色優勢,開展中醫葯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健康教育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
要針對社區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及疾病的流行趨勢,應用中醫葯理論和方法,開展疾病預防。
要應用中醫葯方法與適宜技術開展對診斷明確的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治療。特別要積極應用針灸、推拿、拔罐、中葯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中醫葯適宜技術,為社區居民服務。
要運用中醫葯養生保健理論方法指導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婦女、亞健康等重點人群開展養生保健。
要應用中醫葯康復手段,結合現代理療方法,對中風後遺症、傷殘等疾病進行康復治療
要運用中醫葯知識開展優生優育、生殖保健和孕產婦保健的咨詢及指導。
要在社區居民中,通過多種形式的中醫葯預防、養生保健科普活動,宣傳普及中醫葯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識,推廣使用有中醫葯特色的健康處方,引導社區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四、加強社區中醫葯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七)各地要通過多種形式,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中醫葯畢業後教育、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對其他醫護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其中,對申請注冊中醫類別全科醫學專業為執業范圍的執業醫師進行崗位培訓和規范化培訓,並逐步與中醫類別全科醫學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結合起來。
(八)各地要依託現有中醫葯教育、醫療資源,建設一批社區中醫葯知識與技能培訓基地,培養一批中醫類別全科醫學專業師資和學科帶頭人,組織編制一批適合不同層次中醫葯人才培養需要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教材,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工作能力。
五、加強組織領導和管理
(九)各級衛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把發展社區中醫葯服務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切實加強對社區中醫葯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要積極配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把中醫葯服務納入本地區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統一安排,統籌發展。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成立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中要有中醫葯管理部門和人員參加。
(十)各地在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政策時,要考慮中醫葯的特點,要有利於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發揮。各級中醫葯管理部門要在當地政府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認真落實《指導意見》及配套文件中提出的發展社區中醫葯服務的各項保障措施,研究制定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的有關政策措施,組織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從業人員的中醫葯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大力推廣社區中醫葯適宜技術。
(十一)各級衛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加強社區中醫葯服務的行業管理。強化中醫葯從業人員、中醫葯技術服務項目的准入、中葯飲片和中成葯的使用、中醫葯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監督管理,明確社區中醫葯服務的范圍和內容,完善社區中醫葯服務考核評價指標,加強社區中醫葯服務的標准化建設。對不符合要求的中醫葯從業人員,要及時調整、退出,保證中醫葯服務質量。要將中醫葯業務開展情況納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其管理人員年度工作考核目標,將接受中醫葯服務居民的滿意度作為考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業績的重要標准。
(十二)加大對社區中醫葯服務的支持力度,為社區中醫葯服務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在各級人民政府每年安排的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經費投入中,各級衛生、中醫葯行政管理部門要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發展社區中醫葯服務,特別要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中醫葯服務所需的基本設施設備和人員培訓的投入,逐步解決本地區社區中醫葯服務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衛 生 部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二○○六年六月三十日

6. 國家對中葯養生的稅收政策是什麼

近日,國家葯監局市場監督司針對福建省衛生廳《關於經營既是食品又是葯品品種問題的請示》(閩衛葯[1999]632號),以葯管市(2000)1號作出如下批復:

在葯材中,衛生部曾分兩次公布過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品種目錄。對普通商店、副食店及在農貿市場中經營這些品種的經營戶,不需發《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但是,以葯品經營的名義和形式從事上述品種經營的,必須依據《葯品管理法》獲得《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否則,按無證經營的有關規定處理。

衛生部新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名單有8種:蒲公英、淡竹葉、胖大海、金銀花、余甘子、葛根、魚腥草。

衛生部曾公布的兩批名單有69種:八角茴香、刀豆、姜(生薑、乾薑)、棗(大棗、酸棗、黑棗)、山葯、山楂、小茴香、木瓜、龍眼肉(桂圓)白扁豆、百合、花椒、芡實、赤小豆、佛手、青果、杏仁(甜、苦)、昆布、桃仁、蓮子、桑椹、榧子、淡豆鼓、黑芝麻、蜂蜜萵苣、薏苡仁枸杞子、烏梢蛇、蝮蛇、酸棗仁、牡蠣、梔子、甘草、代代花、羅漢果、肉桂、決明子、萊菔子、陳皮、砂仁、烏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郁李仁、白果、薤白、薄荷、丁香、高良姜、香、火麻仁、桔紅、茯苓、香薷、紅花、紫蘇、麥芽、黃芥子、鮮白茅根、荷葉、桑葉、雞內金、馬齒莧、鮮蘆根。

7. 國家對中醫的新政策

我國已經啟動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中醫治未病試點開設,以健康文化為基礎,健康版管理為核心,權健康保險為保證的三位一體的金模式,為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打下了基礎,在這基礎上繼續運用多種方式運作,努力構建具有中醫特色的醫療預防與保健養生的體系。

8. 我想知道關於養生行業的相關法規詳細內容,還有在哪裡比較容易找到新出台相關政策

只有在統一標准管理下,中醫養生保健行業才能健康、規范發展。

今年7月1日,全國十餘個副省級城市中的第一部中醫葯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葯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明確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以「中醫治療」名義開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和美容等活動。也就是說,非醫療機構在經營項目名稱和介紹中,不得使用「中醫」、「醫療」、「治療」等術語,不得宣傳其治療作用。

記者調查發現,針灸、拔罐、點穴、火療、按摩推拿等「中醫治療」已成為深圳不少美容院、按摩院、休閑會所,甚至足浴中心等美容、保健機構招攬顧客的亮點,中醫養生保健日益受到顧客的喜歡。然而,由於缺乏統一的監管,中醫養生保健行業出現標准缺失、行業不規范、從業人員參差不齊等現象。而隨著中醫養生保健的日益紅火,行業標準的出台迫在眉睫。

中醫治療項目繁多

近日,記者走訪了深圳市內10多家相關保健、美容機構,發現不管是美容院、按摩院、休閑會所還是足浴中心,都存在中醫養生保健和中醫治療項目。其中,中醫按摩、刮痧、拔罐、點穴、火療等最為普遍,宣傳中都指出這些項目則對治療頸椎病、腰椎病,以及養顏、排毒、活經、減肥等有功效。

記者看到,這些項目的收費也存在很大區別,有的地方按摩推拿根據時間收費,每半個鍾在50元以上,有的美容機構按摩推拿一次則要上百元,甚至幾百元;而刮痧、拔罐、針灸等一次大概在25元―40元之間。

「一種是在人體各個部位沿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用中醫的手法,刺激人體相應經絡穴位,調理五臟六腑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舒緩經絡的效果。另外一種就是在施以手法的同時採用一些中葯達到治療保健的功效。」福田區一家美容院負責人說。

記者看到,在這家美容院內,中醫SPA、中醫專家治療項目成為該店重點推出的項目。該負責人表示,由於近年來中醫養生保健的興起,推拿、點穴、火療等中醫項目不僅只在按摩院或休閑中心出現,基本上每個美容機構也會推出一些「中醫治療」的項目來吸引顧客。

從業人員呈魚目混雜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養生保健機構的中醫項目從業人員呈現出參差不齊、魚目混雜的狀態。大部分美容院里從事中醫項目服務的都是一般的美容師,只是「經過機構專門的中醫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對中醫略懂皮毛」,進行中醫治療項目服務的也多不是中醫師或中醫學院畢業的科班生。小部分按摩院等保健機構聘請個別的所謂中醫師,也基本上都沒有醫師資格證,只是有醫學院學醫的經歷。

最近,中醫點穴減肥陸續在一些減肥和美容機構出現,李小姐開始抱著嘗試的心態去體驗了一次,本來以為進行中醫點穴的應該是專業中醫師,結果沒有想到對方只是進行了短期培訓的工作人員。

「點穴和按摩的手法實在不敢恭維,也不知道是不是到位了,做完後也沒有什麼感覺。」在體驗一次後,李小姐對「中醫治療」心存質疑。她認為,既然打出「治療」的名號,至少應該是具有醫師資格的人員才能從事治療的工作。

「非醫療機構從事中醫治療項目屬於非法行醫」

到非醫療機構去推拿、按摩等是否會對個人的健康產生安全隱患呢?

記者從深圳市衛生監督所了解到,此前,衛生監督部門收到一些美容院、減肥機構假借「中醫治療」名義開展按摩、針灸、刮痧、拔罐等活動的舉報,稱治療效果不好。

「非醫療機構從事中醫治療項目屬於『非法行醫』,對個人的身體健康將會產生不良影響。」市衛監所相關負責人說。

市衛人委中醫處處長廖利平強調,由於非醫療機構不具備從事「治療」能力,中醫的水平和質量都無法與正規的醫療機構相比,肯定會對個人健康產生安全隱患。

「在進行中醫治療時,醫生必須首先進行醫學診斷,看病人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決定對病人採用中醫的治療手法進行治療。而那些沒有醫師資格證的按摩人員不懂醫理,也不懂使用中葯,更不可能檢查出病人哪些地方出了問題,或許只是學了些穴位和按摩手法,但這些只能用於身體保健或亞健康的調理,根本談不上治療。」廖利平說。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一名中醫師也指出,由於非醫療機構「中醫治療」項目的開展,導致一些市民對中醫理論甚至中醫治療產生誤解,把「簡單的養生保健當做治療,身體不舒服時就到社區的保健或美容機構去按摩幾下,而忽視了身體疾病的出現」。

將採取「開大門補後門」措施

記者了解到,由於養生保健行業處於「多頭管理」狀態,導致深圳中醫養生保健行業一直缺乏有效監管和行業標准,於是出現了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多、服務內容和服務標准不統一,以及非醫療機構內出現中醫治療項目的現象。

而在《條例》正式實施後,非醫療機構不得以「中醫治療」的名義開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和美容等活動。這對於深圳來說,要清理非醫療機構的這些項目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此,據悉,衛生部門將採取「開大門補後門」措施。

「所謂『開大門』,就是給予這些非醫療機構半年過渡期,讓其進行整改,取消中醫治療項目等。而『補後門』則是支持非醫療機構在中醫養生保健方面的准入,對這些非醫療機構進行人員的培訓等,以達到准入的標准。」廖利平說。

而更重要的是深圳將成立中醫葯協會,把中醫養生保健採用行業管理的方式,並出台相關細則,制訂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准入的標准和門檻等。

「細則規定養生保健服務項目的內容、服務的標准、服務的機構、人員的准入標准等,並規定哪些中醫項目非醫療機構不能開展。」廖利平說,「如此一來,在統一標准管理下,中醫養生保健行業才能健康、規范發展」。
1

9. 國務院對中醫助理醫師有新政策嗎

實踐技能
針灸常用腧穴,增加12個:上巨虛、大橫、少府、養老、膏肓、復溜、郄門、中渚、丘墟、蠡溝、天突、腰痛點;刪除2個:行間、神闕。
針灸技術其他療法,增加「耳穴壓丸法」。
針刺異常情況處理,增加「刺傷內臟」、「刺傷腦脊髓」、「外周神經損傷」。
常見急性病症的針灸治療,增加「心悸、哮喘、內臟絞痛」,刪除「虛脫」。
推拿技術,增加「搓法」。
體格檢查:1.肺與胸膜檢查,叩診刪除「肺界叩診」,聽診刪除「胸膜摩擦音」。2.心臟聽診增加「聽診方法」,刪除「心包摩擦音」。3.腹部檢查增加「呼吸運動」。
輔助檢查結果分析判讀:1.心電圖增加「心室肥大、過早搏動、室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2.普通X線片增加「肺炎鏈球菌肺炎、原發性肺癌、胃潰瘍」
實驗室檢查:1.增加「血清鈣、肌鈣蛋白、抗核抗體、漿膜腔積液、常用腫瘤標志物、甲狀腺功能」,刪除「甲胎蛋白、漏出液、滲出液」。
中醫常見病:增加「肺脹」、「鼓脹」、「癰」、「不孕症」、「積滯」、「鵝口瘡」、「手足口病」、「麻疹」、「丹痧」、「紫癜」、「肩周炎」,刪除「陽痿」、「虛勞」、「痙證」、「厭食症」、「肩關節脫位」。
西醫常見病:增加「慢性支氣管炎」、「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慢性胃炎」、「胃癌」、「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腎小球腎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排卵障礙性異常子宮出血」、「絕經綜合征」「陰道炎」、「先兆流產」、「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刪除「胃炎」、「腎小球腎炎」、「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盆腔炎性疾病」、「自然流產」、「肩關節脫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
筆試部分
《中醫學基礎》
增加「中醫學理論體系」
「精氣學說」增加「精氣的概念」。刪除「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增加「五神」、「五臟與季節的關系」
「發病」,增加「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刪除「發病的基礎」
「陰陽失調」,增加「陰陽轉化」
「預防」,增加「治未病的概念」
「養生與壽夭」,增加「養生的基本概念」 ,刪除「人體的產生與變化規律」
《中醫診斷學》
「望診」中刪除「望水皰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望瘡瘍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望大便、小便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脈診」中「診脈方法」改為「診脈方法及注意事項」,刪除「脈象鑒別」
「臟腑辨證」,增加「心陽虛脫」、「胃腸氣滯」,「寒滯胃脘」改為「寒滯胃腸」,「食滯胃脘」改為「食滯胃腸」,「肝脾不調」改為「肝鬱脾虛」
《中葯學》
「中葯性能」增加「歸經的臨床意義」,「中葯作用的基本原理」改為「中葯的作用與副作用」
「中葯的配伍」中「臨證用葯時怎樣對待各種配伍關系」改為「各種配伍關系的臨床對待原則」
大部分葯物增加了配伍意義。
《方劑學》
刪除「葦莖湯」「大補陰丸「百合固金湯」「定喘湯」「桑杏湯」「防己黃芪湯」;增加「祛暑利濕劑」,「治癰瘍劑」,「防風通聖散」「玉屏風散」「左歸丸」「右歸丸」「桂枝茯苓丸」「玉液湯」「牽正散」
《中醫內科學》
共性調整:細目要點中的概念,均改為「概述」;「診斷與病證鑒別」,均改為「診斷與鑒別診斷」。
具體變化:
「肺系病症」增加「肺脹」。
「脾胃病證」中「痞滿」改為「胃痞」
「肝膽病證」中「積聚」改為「積證」
《中醫外科學》
增加「中醫外科疾病辯證」。
「中醫外科疾病治法」外治法增加3點內容。
「瘡瘍」中 「疔」的相關內容有增減。增加「鎖喉癰。」刪除「走黃與內陷」
「乳房疾病」中 「乳癰」治療有變化。
「癭」增加「癭癰」。
「皮膚及性傳播疾病」中刪除「脂溢性皮炎」,增加「概述」、「白屑風」
「肛門直腸疾病」 「痔」和「息肉痔」內容有增減。刪除「肛隱窩炎」。
「泌尿男性疾病」中刪除「慢性前列腺炎」、增加「精濁」
「周圍血管疾病」中刪除「血栓性淺靜脈炎」,增加「青蛇毒」
「其他外科疾病」刪除「燒傷」。
《中醫婦科學》
共性調整:細目要點中的定義,均改為「概述」
具體變化:
增加「異位妊娠」「婦產科特殊檢查與診斷技術」。
其他內容略有修改和增加。
《中醫兒科學》
共性調整:將細目要點中的「發病特點」,均改為「概述」;
將細目要點中的「診斷要點」,均改為「診斷要點與鑒別診斷」。
具體變化:
增加「腹痛」「便秘」「麻疹」。「貧血」改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其他在多個疾病中的「概述」「預防調護」「西醫治療」「診斷要點」等有增減變化。
《針灸學》
共性調整:將「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點」均改為「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要點和操作」;
將針灸治療中的「處方」均改為「選穴」
具體變化:
特定穴刪除「郄穴、五腧穴、下合穴」。
毫針刺法:「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中增加「方向」;「針刺異常情況」中刪除「氣胸」,增加「外周神經損傷」;「針刺注意事項」的要點發生較大變化。
灸法:「灸法的作用」中增加「引熱外行」。
針灸治療總論,增加「針灸治療原則」。
內科病症的針灸治療:增加了「面痛」「坐骨神經痛」。
《診斷學基礎》
「症狀學」所有症狀增加了概念、臨床意義;「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的伴隨症狀」 改為「問診要點及臨床意義」。「昏迷」改為「意識障礙」
「檢查診斷」增加了「周圍血管征」。
「實驗室診斷」增加了C反應蛋白、腦肽鈉
「心電圖診斷」整體增加臨床意義,增加「血鉀異常」.
其他還有一些名稱描述上的區別,和具體內容的增減。
《內科學》
共性調整:大部分疾病增加了概述、病情評估、預防
具體變化:
「呼吸系統疾病」增加了「慢性呼吸衰竭」
「循環系統疾病」刪除「心力衰竭」。增加「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與復甦」「心臟瓣膜病」。
「消化系統疾病」增加了「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胰腺炎」。
「泌尿系統疾病」增加「慢性腎衰竭」
「血液系統疾病」增加了「白血病」、「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刪除了「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 增加了 「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症與痛風」
「神經系統疾病」增加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常見危急重症」刪除了「心臟驟停與心臟性猝死」。
《傳染病學》
共性問題——多個疾病增加「發病機制與病理」「鑒別診斷」。
增加「感染過程中免疫應答的作用」「感染病的發病機制」「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狂犬病」「結核病」「布魯菌病」「消毒方法的監測」。
《醫學倫理學》
變化較大,多個單元名稱變化,多處內容有變化。
《衛生法規》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有變化。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動物醫院在線電話 瀏覽:380
臨淄愛佳寵物醫院 瀏覽:582
蘇泊爾養生壺怎麼樣打開 瀏覽:104
肝轉移的治療方法 瀏覽:845
養生壺如何做現磨咖啡 瀏覽:787
中醫治療失眠能根治嗎 瀏覽:391
望京附近看婦科好的醫院 瀏覽:773
治療葯物依賴的醫院 瀏覽:100
閔行區中醫院地址 瀏覽:543
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葯物 瀏覽:489
石龍人民醫院體檢 瀏覽:507
盛京醫院婦科哪個醫生好 瀏覽:613
甘肅省人民醫院燒傷科 瀏覽:724
老年痴呆嚴重送康復醫院好嗎 瀏覽:185
治療糖尿病陽痿的中葯方 瀏覽:565
汕頭潮陽哪裡有寵物醫院 瀏覽:984
醫院婦科治療儀 瀏覽:758
興義博愛醫院婦科 瀏覽:749
湖北武漢兒童醫院電話 瀏覽:190
最好的傳染病醫院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