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有哪些
①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治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防己、白術、秦艽、羌獨活、桂枝、當歸、茯苓、甘草各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5克。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②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治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苡仁、赤小豆、滑石各30克,焦山梔、連翹各15克,黃柏、防己各10克,牛膝、蠶砂各20克。
③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制半夏、枳殼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
④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治宜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白術、獨洛各10克,細辛、甘草各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黨參各15克,肉桂3克,
❷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有哪些方法
內服、外敷、牽引、按摩。類風濕也有多種,用葯也不同。作為根治類風濕中葯成分,是不會披露的。世界難題,肯定是作為商業機密保守的,望理解。作為病人只要病能治好才是硬道理。
❸ 中醫怎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辨證施治
1風寒濕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重著不利。偏於風勝者,疼痛多呈遊走性,或兼有畏風發熱等表證,苔薄白,脈多浮緩;偏於寒勝者,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痛多固定不移,遇寒加劇,得熱痛減,屈伸痛甚,運動受限,骨節寒冷,苔白,脈浮緊或沉緊;偏於濕勝者,肢體關節重著酸痛,多伴關節腫脹,肌膚麻木,陰雨天加重,喜按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脈,利濕蠲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
偏於風勝者,合防風湯加減;偏於寒勝者,合烏頭湯加減;偏於濕重者,合薏苡仁湯或腎著湯加減。
2風濕熱痹
主證:發病急驟,或遊走性關節痛,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筋脈拘急,日輕夜重,得冷稍舒,遇熱加劇。舌紅,舌苔黃膩或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勝濕。
方葯:桂枝芍葯知母湯加減。
3氣血不足證
主證:關節疼痛纏綿不愈,疼痛隱隱,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益氣養血,蠲痹通絡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合四物湯加味。
4肝腎兩虛證
主證:痹證日久不愈,關節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軟,關節酸沉,麻木不仁,陰雨天尤甚,舌淡苔白或見瘀斑,脈沉細或澀。
治法:滋補肝腎,舒筋通絡。
方葯:獨活寄生湯加減。
5痰瘀痹阻證
主證:痹症日久,肢體關節疼痛固定,屈伸不利,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筋脈拘攣,肘膝拘緊,面色黯黧,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澀。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絡。
方葯:雙合湯加減。
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葯治療法是怎樣的
①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治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防己、白術、秦艽、羌獨活、桂枝、當歸、茯苓、甘草各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5克。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②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治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苡仁、赤小豆、滑石各30克,焦山梔、連翹各15克,黃柏、防己各10克,牛膝、蠶砂各20克。
③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制半夏、枳殼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
④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治宜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白術、獨洛各10克,細辛、甘草各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黨參各15克,肉桂3克。
❺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怎麼治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怎麼治,中醫一般是辨證論治,最常使用的就是用中葯湯劑,回就是自己煎中葯喝,但是不同的答醫生所使用的方子略有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痹症,需要用到一些比較貴重的葯材,比如蘄蛇,對風濕頑痹效果較好,因為有關節的疼痛,方子中還需要包含鎮痛的葯物,比如細辛或者附子,這兩味葯都是有點毒性的葯,但是鎮痛效果較好。當然,還要用到活血化瘀的葯,還要用到補氣的葯,總之,葯比較多,可以根據症狀適當加減。除了湯劑,針灸,艾灸等都可以嘗試,緩解關節炎症和腫痛。
❻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是如何來治療
中醫的調理效果是特別好的,我建議您也是服用中葯
❼ 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方法有哪些,哪位知道的講講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復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血管炎病變累及全身各個器官,故本病又稱為類風濕病。下面介紹一些類風濕的常用治療方法:
(1)烏頭通痹湯
(2)螞蟻丸
(3)地黃當歸金甲湯
(4)三白皂剌熏劑
(5)中醫秘方
步驟:(1)烏頭通痹湯
葯物組成:制烏頭(先煎)9g,黃芪15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15g,地龍15g,青風藤15g,鑽地風15g,僵蠶15g,烏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2)螞蟻丸
葯物組成:螞蟻30g,何首烏30g,熟地黃30g,人參30g,五味子30g。
用法用量:上葯碾碎過篩,以水調和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為1療程,共2個療程。(3)地黃當歸金甲湯
組方:將上葯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約1小時,2次溫服,隔日1
劑。
制用法:乾地黃95克
當歸3克
白金條(即人角楓)須根5克
刺三甲5克(4)
三白皂剌熏劑
組方:用沙鍋置火爐上,納上葯,加水適量,煮沸後即直接熏蒸局部,或用多層紗布覆蓋以助熏蒸。治療時爐火保持適度。1日熏蒸2次,每次30—60分鍾。如疼痛劇烈,治療時間可適當延長
制用法:鮮三白草1000克
鮮皂角刺250克(5)中醫秘方喬氏活絡寶
葯物組成:伸筋草、透骨草、川烏、草烏、木瓜、全蟲、桂枝、桑枝、劉寄奴、桑葉、紅花、沒葯、牛膝、鹿筋、白花蛇等名貴中草葯。製法:水煎制液,研磨製膏。功效:通經活絡、活血化淤、補肝益腎、祛風除濕、散寒祛邪、促循環強代謝。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特點:外用中葯,對人體無任何損傷,療效穩定
❽ 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❾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遊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專,功能喪失,導致殘疾屬.若不能及時控制或治癒,終鈄導致殘廢.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
治療用專業中葯追風舒筋丸,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