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中「精氣血津液神」之間有何關系
從生命活動的大體上來看,人體可分為「形」與「神」兩個部分。精、氣、血、津液均是人體內的基本精微物質,是產生一切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皆歸屬為「形」。而人體生命的主宰及總體現,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概稱之為「神」。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無以活;形為神之宅,神為形之主。 人體生命來自於精,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於氣,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即是神。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 《景岳全書.血證》又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生化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升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變,常常以補氣葯配合補血葯使用,取得較好療效,即源於氣能生血的理論。 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舒泄調暢,《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的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血能養氣,是指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於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運行全身。 氣與津液相對而言,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系十分相似於氣與血的關系,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津液來源於水谷,飲食水谷經過脾胃運化、小腸分清別濁、大腸主津等一系列臟腑生理活動後,其中精微的液體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輸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臟腑整理活動中,諸多臟腑之氣,尤其脾胃之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氣是津液在體內正常輸布運行的動力,津液的輸布、排泄等代謝活動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和升降出入的運動。如若氣虛,推動作用減弱,氣化無力進行,或氣機郁滯不暢,氣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並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病理上稱為「氣不行水」,也可以稱為「氣不化水」。臨床上要消除這些病理產物及其產生的病理影響,常常將利水濕、化痰飲的方法與補氣、行氣法同時並用,所謂「治痰先治氣」、「治濕兼理脾」,即使氣能行津理論的具體應用。 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體內津液無故地大量流失,氣通過對津液排泄的有節控制,維持著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恆定。臨床上往往採取補氣方法以控制津液的過多外泄。 由飲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過脾臟的升清散精,上輸於肺,再經肺之宣降,通調水道,下輸於腎和膀胱。津液在輸布過程中受到各臟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以化生為氣,以敷布於臟腑、組織、形體、官竅,促進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氣運行的載體之一。在血脈之外,氣的運行必須依附於津液,否則也會使氣漂浮失散而無所歸,故說津能載氣。 精、血、津液都是液態物質,與氣相對而言,其性質均歸屬於陰。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間存在著互相化生、互相補充的關系。病理上,三者之間也往往發生互相影響。這種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關系集中地體現於「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論之中。 精與血的這種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系稱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先、後天之精分藏於臟腑之中,則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則化為血。 腎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這種精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的關系即可稱為「精血同源」,也可稱為「肝腎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飲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潤濡養作用,二者之間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轉化,這種關系稱為「津血同源」。 當飲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虛弱,或大汗、大吐、大瀉,或嚴重燒湯傷時,脈外津液不足,不僅不能進入脈內以補充化生血液,脈內的津液成分反而滲出脈外,以圖補充津液的虧耗,因此導致血液的虧少,以及血液濃稠,流行不暢的病變。此時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療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進一步耗傷,故《靈樞.營衛生會》說:「奪汗者無血。」若血液虧耗,尤其在失血時,脈中血少,不能化為津液,反而需要脈外津液進入脈中,因而導致津液不足的病變。此時,不能對失血者在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以防津液與血液進一步耗竭的惡性後果。 精、氣、神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精可化氣,氣能生精,精與氣之間相互化生;精氣生神,精氣養神,精與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而神又統馭精與氣。因此,精、氣、神三者之間可分不可離,稱為人身「三寶」。 氣的運行不息能促進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臟腑之氣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運化吸收飲食水谷之精微,於是五臟六腑之精充盈,流注於腎而藏之。 氣不但能促進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攝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無故耗損外泄,這是其的固攝作用之體現。人體之精在氣的推動激發作用下可化生為氣。故精足則氣旺,精虧則氣衰。 精與氣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質基礎,神必須得到精和氣的滋養才能正常發揮作用。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但神又能馭氣統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則精固氣暢,神盪則精失氣衰。 總之,精、氣與神的辯證關系是對立統一關系。中醫學的形神統一觀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以及診斷治療、推測病勢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
B. 中醫 五臟六腑的功能什麼詳細講解人體中氣血津液的分布和功能作用。
脾胃屬土,色黃,太陰脾,陽明胃,胃為消化系統主要器官,脾為免疫器官,統調血管。有黃庭經專論調理脾胃。
C. 氣血精津液在中醫中有怎樣的說法
氣血精津液學說是關於人體生命物質的產生、分布、形態、運行及其機能等的中醫生理學說。這一學說發端於春秋,形成於戰國。集中地體現在《內經》一書中。
《內經》把人體內的一切精微物質統稱為「氣」。進而又把「氣」區分為性質各異的六種。分別稱之為「精」(狹義)、「津」、「液」"、「血」、「脈」。據《內經》有關內容可知:狹義的「精」是指主殖之精,即腎精:《內經》認為腎精是由五臟六腑之精氣匯集而成,當人發育到一定的階段,腎精滿溢,兩性交合,便可妊育新生命,故精是生成新的生命體的基始物質,所謂「人始生,先成精。」(《靈樞經•經脈》卷三)。狹義的「氣」是指由上焦宣發出來,呈霧露狀的、對人體有充養作用的水谷精微物質。《內經》認為,「氣」在人體中是無休止的運行著。《靈樞•脈度》所雲:「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靈樞經》卷四)。氣的流行不已,才能對身體各組織器官發揮滋潤濡養作用。
《內經》確立了氣血精津液學說的基本理論,一直為後世醫家所遵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D. 中醫講人的津液是怎麽來的
津液的來生成源於飲食水谷,經胃源的受納、腐熟、消化,精微部分下傳小腸,經小腸分別清濁,吸收其中有營養的水谷精微,向上輸送到脾,糟粕部分下傳大腸,大腸吸收糟粕中殘余水分,形成糞便,從肛門排出。津液的輸布主要由脾、肺、腎和三焦完成。脾將胃腸輸送來的津液上輸於肺,肺通過宣發肅降功能,經三焦通道,把津液輸布全身,外達皮毛,內注臟腑,以濡潤營養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代謝廢物下歸於膀胱,經腎臟的氣化作用,再將代謝廢物中有營養作用的清的部分上升到肺,輸布全身,將代謝廢物中無營養作用的濁的部分從膀胱以尿、從汗孔以汗排出體外,推陳納新,維持人體體液的相對平衡。津液的新陳代謝過程是通過肺、脾、腎、膀胱、三焦等臟腑相互配合完成的,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簡要地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的代謝全過程。
E. 中醫向來重視津液的保養,那麼吞唾液的操作方法以及作用有哪些
唾液是人體自身分泌出來的,吞唾液其實可以幫助消化
F. 人體的津液是怎樣形成的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是一個涉及多個臟腑一系列生理活動的復雜的生理過程。津液來源於飲食,通過脾、胃、小腸和大腸消化吸收飲食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的。其具體過程是:脾胃腐熟運化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賴游溢精氣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導下,由胃、小腸、大腸的參與而共同完成的,但與其它臟腑也不無關系。總之,津液的生成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充足的水飲類食物,這是生成津液的物質基礎;二是臟腑功能正常,特別是脾胃、大小腸的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異常,均可導致津液生成不足,引起津液虧乏的病理變化。
G. 陽氣不足,百病生,中醫教你如何補陽氣
H. 津液不足怎麼調
津液的生成源於飲食水谷,經胃的受納、腐熟、消化,精微部分下傳小腸,經小腸分別清濁,吸收其中有營養的水谷精微,向上輸送到脾,糟粕部分下傳大腸,大腸吸收糟粕中殘余水分,形成糞便,從肛門排出。津液的輸布主要由脾、肺、腎和三焦完成。脾將胃腸輸送來的津液上輸於肺,肺通過宣發肅降功能,經三焦通道,把津液輸布全身,外達皮毛,內注臟腑,以濡潤營養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代謝廢物下歸於膀胱,經腎臟的氣化作用,再將代謝廢物中有營養作用的清的部分上升到肺,輸布全身,將代謝廢物中無營養作用的濁的部分從膀胱以尿、從汗孔以汗排出體外,推陳納新,維持人體體液的相對平衡。津液的新陳代謝過程是通過肺、脾、腎、膀胱、三焦等臟腑相互配合完成的,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簡要地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的代謝全過程。
津液有滋潤和濡養的功能。津液以水為主體,有很強的滋潤作用;含多種營養物質,有營養功能。津較清稀,含水量多,其滋潤作用大於液;液較稠厚,營養豐富,其營養作用大於津。分布於體表的津液滋潤皮膚,溫養肌肉,使肌肉豐潤,毛發光澤;體內的津液能養臟腑,維持各臟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竅的津液,使口、眼、鼻等九竅滋潤;流入關節的津液能滑利關節;滲入骨髓的津液能充養骨髓和腦髓;進入血脈的津液成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血液充足,環流不息。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之間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津液作為陰精的一部分,有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臟腑之陰的正常與否,與津液的盛衰是分不開的。人體根據體內和環境的改變,通過津液的自穩調節使機體保持正常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如寒冷的時候,皮膚汗孔閉合,汗不能出,下降膀胱而使小便增多;夏暑季節,汗多則津液減少下行,小便也隨之減少。當體內丟失水液後,則飲水以增加體內的津液。由此進行體液的調節,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津液不足又稱津虧、津傷。是指由於津液虧少,全身或某些臟腑組織器官失其儒潤滋養作用所出現的以燥化為特徵的證候,由於津液不足多從燥化,故又屬內燥證的范疇。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與喪失過多兩方面的原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致津液生成減少,或因飲水過少、臟氣虛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熱灼傷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口渴咽於,唇焦而裂,甚則皮膚乾枯無澤,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吃點雪梨、生百合、甘蔗汁、西紅柿汁、獼猴桃、蜂蜜、綠豆、苦瓜、銀耳、海參、藕粉、鱉肉.多喝水。多吃酸的東西比如山楂。如果你信的過我 你可以每天弄30克米醋加兩勺蜂蜜加350克水飯後喝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