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癤的中醫療法有哪些
1.熱毒壅滯:周身散發,發無定處,局部紅腫熱痛,伴見小便黃,大便干結,舌偏紅、苔薄黃根微內膩,脈弦容滑或微數。治宜清熱解毒、消癤。
方葯: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地丁20克,黃芩、黃連、山梔、生地各10克,赤芍、連翹、蘆根各15克,酒軍4克。
2.暑熱郁阻(暑癤):發於夏暑之季,輕者以頭面及上半身多發,重者遍身可見。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成簇生狀,破後流膿水,局部潮紅脹痛。重者伴見頭痛、發熱、周身困重,心胸煩悶,舌偏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或滑數。治宜清暑化濕、消癤。
方葯:藿香、佩蘭、淡竹葉、蒼術、黃芩、龍膽草各10克,連翹、滑石(包)各15克,蒲公英、地丁、金銀花各30克。
高熱者加生石膏(先煎)、魚腥草各30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克。
3.中成葯治療:初期可用防風通聖丸、連翹敗毒丸、三黃丸、清解片。紅腫疼痛者用六應丸、六神丸。
4.外治法:初期可外敷金黃散、千捶膏,或用仙人掌搗爛外敷。潰膿期可外敷太乙膏摻九一丹,膿盡可改用生肌玉紅膏。
⑵ 火癤子怎麼治
癤子,夏來天尤其多見自,俗稱「暑癤」。中醫認為是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細小如釘而反應較重的癤子,則稱為「疔瘡」。癤子隨處都可發生,以頭、面、頸、背、臀等處最為多見;疔瘡主要見於顏面及手指、足趾。
癤子初起時如黃豆大或梅子大,發紅,發熱,又腫又痛,逐漸向四周擴大。數天後,在中央出現一個黃白色的小膿頭,潰破出膿後就逐漸癒合。但是往往這里好了那裡又發,頑固難愈;特別是當病人正氣虛弱,或擠壓癤子,還會引起「瘡瘍內陷」,「疔毒走黃」,也就是敗血症。所以,不能忽視對癤子的預防和治療。
外敷清熱解毒中葯,可用(鹿草拔毒膏)須癤腫成熟潰破,膿液流出,才能逐漸癒合
⑶ 治療癰癤的方法,最好是中葯的,謝謝
「中醫的『系統』,是一個未經實證也難以否證的系統,要接受它必須依靠專信仰。因為屬這一套系統非常模稜兩可,怎麼說都說得通,所以同一個病人,讓三個名中醫來看可能就有三種說法。現代醫學依靠的是客觀的醫療手段,而中醫看重的是主觀的醫術,而這種對個體的強調,正是宗教、哲學的一個特徵。」
⑷ 如何治療眼癤子
麥粒腫,又名眼癤子、針眼,是眼科常見病.此病初期,眼瞼紅腫較輕,局部發熱不適而癢,舌質紅苔淡黃或薄黃,脈浮數.
麥粒腫
麥粒腫即眼瞼腺體的急性化膿性炎症。中醫稱為針眼。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屈光不正、糖尿病、消化功能紊亂、體質虛弱及不良衛生習,慣者易患此病。有內外之分,發生於睫毛、毛囊或周圍的皮脂腺者,稱為外麥粒腫;發生於瞼板腺者,稱為內麥粒腫。本病為常見病,多見於青少年,預後較好,無損於視力。但反復或多發者,日後可能影響眼瞼外觀或功能。
[臨床表現]
初起有眼瞼癢、痛、脹等不適感覺,之後以疼痛為主,少數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數患者逐漸加重。檢查見患處皮膚紅腫,觸摸有綠豆
至黃豆大小結節,並有壓痛。如果病變發生在近外眼角處,腫脹和疼痛更加明顯,並伴有附近球結膜水腫。部分患者在炎症高峰時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症狀。外麥粒腫3~5日後在皮膚面,內麥粒腫2~3日後在結膜面破潰流膿,炎症隨即消退。也有部分麥粒腫既不消散,也不化膿破潰,硬結節長期遺留者。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即可確診。
[治療]
1.西醫葯治療
(1)局部濕熱敷,用干凈毛巾或紗布,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鍾。
(2)抗菌素眼葯水如氯黴素或利福平或氧氟沙星點眼,每日4~6次。抗菌紗眼膏如金黴素或紅黴素塗眼,每日1~2次。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個別重症,可肌注青黴素或口服抗生素。
(3)膿腫成熟,出現黃色膿頭,可切開排膿。但切忌擠壓局部。
2.中醫葯治療
(1)外治法:外塗玉樞丹或清火眼丸。取葯研磨成汁,塗於結腫部位。
(2)內治法:
①風熱外侵:瞼部腫物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伴頭痛,發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葯:金銀花、連翹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後煎)、淡竹葉10克、甘草6克、防風10克、大花 粉12克、牛蒡子10克、蘆根10克。
中成葯:銀翹解毒丸。
②熱毒壅盛:眼瞼紅腫痛難睜。兼有口乾,頭痛,發燒,尿黃,便秘,舌苔黃、舌質紅,脈數有力。
治法:瀉火解毒。
方葯:穿山甲12克、梔於10克、連翹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2克、皂角刺12克、歸尾12克、甘草6克、赤芍12克、金銀花各15克、大黃5克、芒硝10克。
中成葯:連翹敗毒丸或牛黃解毒丸。
[預防與調養]
本病局部切忌擠壓,以免炎症擴散,甚至造成海綿竇栓塞,危及生命。
⑸ 中醫如何認識癤
《外科理例》謂:「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突起根淺,腫勢局限,掀紅疼痛,范圍多在3cm左右,易腫,易潰,易斂。初起可分為有頭、無頭二種,一般症狀輕而易治,所以俗話說「癤無大小,出膿就好」。但亦有因治療或護理不當形成「螻蛄癤」,或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的。多發性癤病」,則不易治癒。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本病由於內郁濕火,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阻肌膚而成;或由於在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熱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氣悶熱,汗出不暢,暑濕熱毒蘊蒸肌膚,引起痱子,復經搔抓,破傷染毒而發。 患癤腫後,若處理不當,瘡口過小,膿液引流不暢,致使膿液瀦留;或由於搔抓碰傷,以致膿毒旁竄,在頭皮較薄之處發生蔓延,竄空而成螻蛄癤。 陰虛內熱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虛便溏患者,病久後氣陰雙虧,容易感染邪毒,並可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而致多發性癤病。熱癤是易發於夏秋季節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可分為有頭癤(毛囊癤)和無頭癤(汗腺癤)兩種,局部紅、腫、熱、痛,有易膿易潰易斂的特點。病因為毛囊或其周圍淺層組織感染葡萄球菌引起。 中醫將熱癤歸人「溫毒」范疇,又稱暑癤;有頭癤又稱石癤,無頭癤又稱軟癤。病因為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或在日光下曝曬,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濕鬱蒸肌膚,汗泄不暢,致生痤痹,復經搔抓、破傷染毒而成。多發於頭面部。體質衰弱,皮毛不固患兒,更易發生本病。 [臨床表現] 局部紅、腫、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局限。出膿即愈。 [辨證分型] 分二型。①暑毒蘊結型:局部紅腫,掀赤,灼熱疼痛,伴發熱口渴,胸悶泛惡,舌紅,苔薄黃或黃膩,兩脈洪數,小溲赤熱。②正虛邪戀型:患處腫硬不消,膿水淋漓,皮下潰空如囊狀,伴低熱,納呆神疲,大便溏薄,舌淡邊有齒痕,苔薄,脈軟數。 [治療原則] 清暑化濕,瀉火解毒;或益氣托里消瘡。 [中醫葯治療] ①可應用清暑瀉火,化濕解毒的中草葯,如金銀花、連翹、丹皮、竹葉、藿香、佩蘭、赤芍、生甘草。再隨證選用中葯,如熱毒熾盛型選用黃連、黃芩、生梔子;正虛邪戀型選用生黃芪、太子參、白術、當歸。 ②中成葯選用牛黃解毒片、清解片、六應丸或六神丸。 ③有清熱解毒作用的單味中葯有金銀花、牛黃、蒲公英、大黃、生石膏。
⑹ 這是中醫開的方子,治療癤腫的,他說裡面的濃不用引流,吃這個葯就能自行吸收。靠譜嗎
金銀花30克: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痢。
連翹30克: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版,消炎。
甘草權10克:清熱解毒,祛痰止咳,防治腫瘤。
蒲公英30克: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車前草30克:利尿,止咳祛痰,抗炎。
蘆根30克: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
當歸7克:潤腸通便,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川芎7克: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
板藍根15克: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涼血消腫。
天葵草15克:解毒消腫,利水通淋。
赤芍15克:養陰,行瘀,止痛,涼血,消腫。
他說的是對的,吃這個葯能夠清熱,解毒,消炎,祛瘀,排毒,消腫,散結,很靠譜。
⑺ 為什麼總是長癤子、中醫上該怎麼治療。
中醫認為療子由內向外發散出的毒物,黃癤是熱毒發散,樓主上火了,火氣重,治療方法,多吃蘿卜
⑻ 怎麼治火癤子
在癤子初起時,要及時熱敷,周圍皮膚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於癤子的局限化;當癤子形成時,可用(鹿草拔毒膏)外敷;
本病的預防
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天天洗澡換衣。家裡要防暑降溫,
⑼ 癤的中醫葯治療法是怎樣的
①熱毒壅滯:周身散發,發無定處,局部紅腫熱痛,伴見小便黃,大便干結,舌版偏紅、苔權薄黃根微膩,脈弦滑或微數。治宜清熱解毒、消癤。
方葯: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地丁20克,黃芩、黃連、山梔、生地各10克,赤芍、連翹、蘆根各15克,酒軍4克。
②暑熱郁阻(暑癤):發於夏暑之季,輕者以頭面及上半身多發,重者遍身可見。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成簇生狀,破後流膿水,局部潮紅脹痛。重者伴見頭痛、發熱、周身困重,心胸煩悶,舌偏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或滑數。治宜清暑化濕、消癤。
方葯:藿香、佩蘭、淡竹葉、蒼術、黃芩、龍膽草各10克,連翹、滑石(包)各15克,蒲公英、地丁、金銀花各30克。
高熱者加生石膏(先煎)、魚腥草各30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克。
②中成葯治療:初期可用防風通聖丸、連翹敗毒丸、三黃丸、清解片。紅腫疼痛者用六應丸、六神丸。
③外治法:初期可外敷金黃散、千捶膏,或用仙人掌搗爛外敷。潰膿期可外敷太乙膏摻九一丹,膿盡可改用生肌玉紅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