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歲寶寶一直便秘,我想給他買一代宗師健脾貼,不知道有沒有用。有給中醫看,說是脾胃虛
孩子便秘的病位在大腸,大腸的蠕動靠氣血的推動,氣血充足大腸蠕內動有力。在中醫里,脾容為氣血生化之源,孩子長期便秘、反復便秘的根源在於脾虛,氣血不足,大腸蠕動無力。一代宗師的小兒健脾貼,是專為小兒設計的,在孩子的脾經,胃經、大腸經等經絡的穴位上進行貼敷,透皮吸收,葯效直達病灶,無需肝臟解毒,安全有效,可以幫孩子徹底根治便秘。另外孩子的便秘分不同的類型,實熱秘、氣虛秘、陰虛秘等
㈡ 貼敷療法便秘視頻
一、快速的排便方法一般都是選擇葯 物了,而葯 物傷身還可能造成依賴性,版要解決根本問題還得重權視飲食及生活習慣,還要放鬆心情避免精神高度緊張。
二、建議:
1、飲食中正餐要葷素搭配,多選擇新鮮的蔬菜與水果補充維生素、纖維素幫助清理腸道。
2、,每天適量運動、多喝水。
3、也可每天堅持喝茶,含有火 麻仁、桑葚、番石榴果、決明子、葛根等多種 草 本植 物,早晚各一杯能夠增加體內親水因子吸收,能夠鎖住糞便的水分,避免大便干結。
㈢ 怎樣用外治法治療便秘
便秘的治療原則,以通便為主,其常用簡便易行的外治法如下。
(1)敷臍法。如勻氣散:連須專蔥一根屬,姜一塊,鹽一捻,淡豆豉21 粒。用法:上葯同搗為餅,烘熱掩臍中,以帛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再換一劑。
(2)薄貼療法。腑行膏,用於大便燥結不通,由大黃、元明粉、生地、當歸、枳實各30g,厚朴、陳皮、木香、檳榔、桃仁、紅花各15g 組成。用法:麻油熬,黃丹收,貼臍。
(3)熱熨療法。大黃30g,巴豆15g,為末,蔥白10 根,酒麴和成餅,加麝香0.9g,貼臍上,布護火熨,覺腹中響甚,去之。
(4)膏摩療法。摩臍方,由當歸60g,大黃30g,芒硝、甘草各15g 組成。用法:煎湯摩腹,或熬膏貼。
㈣ 嚴重便秘吃了中葯沒什麼效果,長期吃還怕對身體不好,有什麼安全的辦法推薦嗎
可以吃利動乳果糖加愛樂樂益生菌,效果好又安全,乳果糖是最安全的緩瀉葯,愛樂樂益生菌可以幫助調理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平衡了就不會便秘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治便秘最有效的方法
建議晨起空腹喝一杯溫開水,多吃粗糧,多吃綠葉蔬菜,多吃水果,最好保持一定的內運動量,可以輕容柔小肚子來促進腸道蠕動。秘暢果凍是可以通便的,但是它是通過調理腸道問題來通便的,不含瀉葯成分,配方溫和安全,不傷身,增強你的腸道蠕動能力達到排便的目的,建議你試試。
㈥ 什麼是貼敷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淪依據,把葯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葯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製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葯湯劑熬成膏,或將葯末散於膏葯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鄧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過程,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在原始社會里,人們用樹葉、草莖之類塗敷傷口治療與猛獸搏鬥所致的外傷而逐漸發現有些植物外敷能減輕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傷口的癒合,這就是中葯貼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專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薊印其中顛」的記載,即用芥子泥貼敷於 百會穴,使局部皮膚發紅,治療毒蛇咬傷。書中還有創口外敷即有「傅」、「塗」、「封安」之法,所載的酒劑外塗止痛和消毒的資料,當為酒劑外用的最早記載,為後世所廣泛應用。
春秋戰國時期,對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和療效已有一定的認識逐步運用於臨床。在《靈樞·經脈篇》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有寒,則急引頰日移口,有熱則筋緩,不勝收放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被後世譽為膏葯之治,開創了現代膏葯之先河。
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述了烙、熨、外敷、葯浴等多種外治之法,而且列舉的各種貼敷方,有證有方,方法齊備,如治勞損的五養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華佗在《神醫秘傳》中治脫疽「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極厚,逐日更換,十日而愈。」
晉唐時期,穴位貼敷療法已廣泛地應用於臨床。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臨發時,以醋和附子末塗背上」,並收錄了大量的外用膏葯,如續斷青、丹參青、雄黃膏、五毒神膏等,註明了具體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腦外敷傷口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實為免疫學之先驅。唐·孫思邈在《孫真人海上方》中寫道:「小兒夜哭最堪憐,徹夜無眠苦通煎,朱甲末兒臍上貼,悄悄清清自然安」,並提出了「無病之時」用青摩鹵上及足。動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時期,中葯外治法不斷改進和創新,極大地豐富了穴位貼敷療法的內容。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治療腰腿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塗帛貼,須臾即止」。《聖濟總錄》中指出:「膏取其膏潤,以祛邪毒,凡皮膚蘊蓄之氣,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討了膏能消除「皮膚蘊蓄之氣」的中葯貼敷治病的機理。明代《普濟方》中有「鼻淵腦瀉,生附子末,蔥誕和如泥,罨湧泉穴」的記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收載了不少穴位貼敷療法,並為人們所熟知和廣泛採用。如「治大腹水腫,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於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等等,另外吳茱萸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黃連末調敷腳心治療小兒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說是穴位貼敷療法較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不少中葯外治的專著,其中以《急救廣生集》、《理瀹駢文》最為著名。《急救廣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之經數十年精心匯聚而成,詳細地記載了清代嘉慶前千餘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經驗和方法,並強調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飲食忌宜」、「戒色慾」等,是後世研究和應用外治的經典之作。繼《急救廣生集》刊行59年之後,「外治之宗』吳師機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著成《理瀹駢文》一書。書中每病治療都以膏葯薄貼為主,選擇性地配以點、敷、熨、洗、搐、擦等多種外治法,且把穴位貼敷療法治療疾病的范圍推及到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統治百病」的論斷。並依據中醫基本理論,對內病外治的作用機理、制方遣葯、具體運用等方面,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提出外治部位「當分十二經」,葯物當置於「經絡穴選………與針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論點。
建國以來,專家學者們對歷代文獻進行考證、研究和整理,大膽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療常見病,而且應用本法治療肺結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傳染病以及其他疑難病種。如用抗癌中葯製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療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僅有止痛之效,而且還有縮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出現,為穴位貼敷療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運用現代生物、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研製出新的具有治療作用的儀器並與穴位貼敷外治協同運用,另一方面研製出不少以促進葯物吸收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尤為可喜的是開始注意吸收現代葯學的成果,用來改革劑型和貼敷方式:有加入化學發熱利後配製成的熨貼劑,如代溫灸膏等;用橡膠和配合劑(氧化鋅、凡士林等)作為基質,加入中葯提煉的揮發油或浸膏製成的硬膏劑,如麝香虎骨膏、關節止痛膏、麝香痛經膏等;使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製成的葯膜狀固體帛制劑或塗膜劑,如斑螫發泡膜等;還有在貼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進劑來促進治療性葯物高效率地均勻持久地透過皮膚的貼敷劑,如復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穴位貼敷療法不但國內影響廣泛,在國外也逐漸興起,如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部發明的避孕膏,貼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會社研製的中葯貼膏深受人們的歡迎,如溫經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
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復雜,尚不完全清楚。我們認為其可能的機理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二是葯物吸收後的葯效作用;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遊行出人」的場所。根據中醫臟腑一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各種致病之邪滯留在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致使經絡澀滯,郁而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則百病生焉。此時,可能在經絡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屬腧穴部位)出現麻木、疼痛、紅腫、結節或特定敏感區(帶)等異常情況。而運用穴位貼敷療法,刺激和作用於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閉之氣……以散瘀結之腫」,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凋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臟,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二)葯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說:「湯葯不足盡病………用膏葯貼之,閉塞其氣,使葯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葯尤為有力」。貼敷葯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葯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葯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於皮膚,徹於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並隨其用葯,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郁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葯物的理化性質和葯理性質外,還與皮膚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系。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葯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經穴皮膚吸收葯物的主要途徑為: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葯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循環;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葯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後使皮膚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鬆,易於葯物穿透。研究證明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葯物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葯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葯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葯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三)綜合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葯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葯物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葯物能治某病,用某葯外敷也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葯貼敷能治某病,但內服某葯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效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另外穴位貼敷療法中單用一種葯物,如炒蔥白、炒鹽、大蒜等外敷患處來治療證型不一的疾病的情況有許多。一種葯物治療多種證型的疾病,僅從辯證施治和葯物性味主治上考慮是難以理解的,我們認為除了中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質外,還有溫熱刺激作用和經絡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應。我們還發現,治療同一種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葯不同,療效也有差異。如同為治療哮喘的貼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丁香、肉桂、生薑汁)的療法就明顯優於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薑汁),說明葯性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據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貼敷部位或穴位,則更顯示出穴位和經脈的作用。如咳嗽貼天突。定喘、肺俞有顯著療效,而貼敷它穴或非穴位則療效不顯;遺尿、痛經貼敷首選神闕穴。
這說明,穴位貼敷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是一種綜合作用,既有葯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葯物的溫熱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葯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由此增強了葯物的作用、葯物外敷於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有以下特點:
(一)作用直接,適應證廣
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葯物直接刺激穴位,並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葯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可與內治並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對許多沉痾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
(二)用葯安全,誅伐無過
穴位貼敷療法不經胃腸給葯,無損傷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臨床應用時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亦可及時中止治療,給予對症處理,症狀很快就可消失,並可繼續使用。
(三)簡單易學,便於推廣
穴位貼敷有許多較簡單的葯物配伍及製作,易學易用,不需特殊的醫療設備和儀器。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或家屬,多可兼學並用,隨學隨用。
(四)取材廣泛,價廉葯儉
穴位貼敷法所用葯物除極少數是名貴葯材外(如麝香),絕大多數為常見中草葯,價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來自於生活用品,如蔥、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葯量很少,既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又可節約大量葯材。
(五)療效確切,無創無痛
貼敷療法集針灸和葯物治療之所長,所用葯方配伍組成多來自於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療效顯著,且無創傷無痛苦,對懼針者,老幼虛弱之體,補瀉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葯之人,不能服葯之症,尤為適宜。
㈦ 中葯穴位敷貼應注意什麼
許多家長知道中葯穴位敷貼是冬病夏治的良方,其實這種外治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淪依據,把葯物研成細末,以水、醋、酒、油等為基質,製成軟膏、餅劑或薄膜,直接貼敷穴位、患處,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的外治療法,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復雜,尚不完全清楚。由於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的通道,而穴位則是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不僅反映各臟腑生理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因而運用穴位貼敷療法,刺激和作用於體表腧穴,通過經絡的傳導,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可產生良好的治療和調整作用,達到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此外,貼敷葯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周圍組織營養,促使葯物吸收。還可使葯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葯效作用。中葯敷貼對哪些常見病療效好中葯敷貼對於肺炎、反復呼吸道感染、厭食、小兒腸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過敏性紫癜、遺尿、抽動穢語綜合征、單純性肥胖等兒童常見病療效較好。止汗散:適應於各種多汗症,一般10天為一療程。止涎膏:適應於幼兒流口水,多涎症,10天為一療程。暖臍膏:適應於寒性腹痛。敷胸散:適應於肺炎羅音不易吸收、刺激性乾咳、咽部不適者。止瀉散:分為止瀉一號及止瀉二號,適應於寒熱性腹瀉。泄火散:適應於口腔炎,口瘡,鵝口瘡。通便膏:適應於熱性便秘。遺尿膏:適應於遺尿症。貼敷治療要注意點啥?中醫特別講究治養結合,要在飲食、生活上有所節制,不要貪涼,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如空調適度、少吃冷飲、睡眠充足和情緒樂觀。治療期間,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治療前清潔背部,以防感染;治療不宜空腹進行,貼葯時注意休息,飲食不宜吃腥、辣等刺激性食物。外敷葯物須妥善保管,不宜內服,謹防兒童誤食中毒。小兒皮膚嬌嫩,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一般2-4小時。貼敷療法,又有「發泡療法」之說,貼敷葯物後,在敷葯處出現熱、涼、麻、癢、蟻行感或輕中度疼痛屬於正常現象,一般無需處理,如貼敷處有燒灼或針刺樣劇痛,發紅、起泡,無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葯物。若局部小泡破潰,須保護好貼敷面,注意衛生,保持乾燥,可塗以綠葯膏或錫類散防止局部感染。三伏天中葯敷貼已「預熱」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此時陽氣發泄,氣血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利用葯物滲透皮膚,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溫陽利氣、去散伏痰,調節臟腑功能,達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效果。因此,在三伏、三九天貼敷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及一些過敏性疾病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㈧ 穴位貼敷的作用機理
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復雜,尚不完全清楚。我們認為其可能的機理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二是葯物吸收後的葯效作用;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清·徐大椿曾說:「湯葯不足盡病………用膏葯貼之,閉塞其氣,使葯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葯尤為有力」。貼敷葯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葯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葯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於皮膚,徹於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並隨其用葯,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郁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葯物的理化性質和葯理性質外,還與皮膚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系。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葯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經穴皮膚吸收葯物的主要途徑為: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葯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循環;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葯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後使皮膚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鬆,易於葯物穿透。研究證明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葯物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葯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葯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葯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葯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葯物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葯物能治某病,用某葯外敷也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葯貼敷能治某病,但內服某葯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效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另外穴位貼敷療法中單用一種葯物,如炒蔥白、炒鹽、大蒜等外敷患處來治療證型不一的疾病的情況有許多。一種葯物治療多種證型的疾病,僅從辯證施治和葯物性味主治上考慮是難以理解的,我們認為除了中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質外,還有溫熱刺激作用和經絡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應。我們還發現,治療同一種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葯不同,療效也有差異。如同為治療哮喘的貼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丁香、肉桂、生薑汁)的療法就明顯優於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薑汁),說明葯性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據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貼敷部位或穴位,則更顯示出穴位和經脈的作用。如咳嗽貼天突。定喘、肺俞有顯著療效,而貼敷它穴或非穴位則療效不顯;遺尿、痛經貼敷首選神闕穴。
這說明,穴位貼敷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是一種綜合作用,既有葯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葯物的溫熱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葯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由此增強了葯物的作用、葯物外敷於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