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頸痛中醫分幾型
頸椎病中醫有哪幾種類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據統計,其發病率隨年齡升高而升高。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頸椎病的中醫病因病機:中醫關於頸椎病的論述散見於「痹症」、「痿症」、「頭痛」、「眩暈」、「項筋急」痛"等疾病中。如《素問。逆調論》說:「骨痹,是人當攣節也。。。。。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者,曰死。
我國中醫對頸椎病的研究有著千年的歷史,中醫現在是國際公認的醫學精粹,下面我們就來看下我國的中醫對頸椎病的分型。
一、肝腎不足型
頭暈、眼花、耳內脹悶,重則耳鳴耳聾、頭脹疼、頭部嚴重,有時發熱,易口乾舌燥,咽緊,失眠多夢,性情急躁易怒,腰膝酸軟,早期手足心熱,後期發涼,部分病人出現胸腹部壓迫感,下肢麻木漸加重,走路不穩,呈笨拙或足如踏棉花感,重則大便失禁,小便瀦留,肌肉萎縮,痙攣以至癱瘓。這是頸椎病最重要的分型之一,很多的頸椎病患者都屬於這種類型!
二、風寒濕痹型
頭、頸、肩、背和四肢以上肢為主,這種頸椎病的中醫分型會出現酸重疼痛、遇熱緩解、手指麻木屈伸不利等現象,重則手部魚際肌肉萎縮,頸後有壓痛點或可觸及索條狀物,患者喜熱畏寒。頸椎病的這種類型以肢體的症狀為主,對寒濕比較敏感,也是常見的頸椎病的類型
三、氣滯血瘀型
頭、頸、肩背及四肢疼痛麻木,頸椎病的中醫分型多為刺痛且痛有定處,夜間加重,活動後稍有緩解,重者出現肌肉萎縮,指端麻木,甚則紫紺,指甲凹陷少澤。往往出現手麻的情況,這種頸椎病的類型對我們的健康的威脅也是比較大的,可以引起肌肉萎縮!
四、痰瘀交阻型
除有沉重麻木症狀外,全身倦怠、乏力、眩暈、頭痛、頭痛重悶如裹,多有胃脘脹悶、惡心或嘔吐或有咽喉不適癢疼,時感胸悶、心悸、氣短。這也是頸椎病的中醫分型之一。
B. 頸椎病理療法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謝謝
中醫治療頸椎病,推拿治療療效可靠,值得推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分型治療比較穩妥。一。頸型頸椎病。
早期以頸項痛部疼,反復發作為主,逐漸頸項部疼痛,延及上背肩部,頭頸部,不能仰俯,旋轉,個別人伴有眩暈或偏頭痛。
治法:按揉肌痙攣處,和穴位。
1.先按肩部一指禪推法,先推健側再推患側。
2.滾指頸肩部,以充分放鬆肩部肌肉。
3.彈撥按揉頸項部肌肉,重點在肌肉痙攣處,按揉彈撥條索狀反應物。
4.拿肩井,拿頸項部。
5.頸部斜扳法。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持續一側或兩側肩臂放射痛,並伴有手指麻木,亦可表現為陣發性劇痛,當頸部疼痛及復壓增高時,症狀加重。有時患肢及手握力減弱,手中持物有忽然落地現象,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
治法:
常規手法加按揉天宗,點按上肢穴位,滾上肢,搓抖上肢。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頸項肩部拿法。
3.滾頸項肩部。
4.搖頸椎。
5.頸部定位扳法。
增加下列手法:
按揉天宗穴
滾上肢 3-5分鍾
按揉上肢穴位 曲池穴 手三里穴 外關穴 合谷穴 落枕穴
搓抖上肢三遍 扦抖上肢一分鍾
撥伸五指。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發作時眩暈、惡心、嘔吐症狀。每於頭部後伸或轉動到某一特定方位時出現。甚至有摔倒,頭部沉悶,視目不清,偶然雙目發黑,肢體麻木。
治法:常規手法,減搖頸椎,加開天門,推坎宮,揉眼眶,按太陽,運耳輪,掃散法,拿五經。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滾指項肩背部。
3.彈撥按揉頸項肩部。
4.拿肩井,頸項肩部。
5.開三門一分鍾。
6.推坎宮一分鍾。
7.按揉太陽穴一分鍾。
8.揉眼眶一分鍾。
9.運耳輪半分鍾。
10.掃散顳部半分鍾。
11.拿五經五遍,從頭向外。
12.頸部定位扳法。
四.脊髓型頸椎病。
初期頸部僅有輕度異樣感覺,或完全沒有症狀,一側或雙側上下肢有疼痛,麻木,發強,無力等症狀。大多先發生於下肢,然後發展到上肢,部分病人出現胸悶或腹部束帶感。行走笨拙,甚至四肢癱瘓,二便失禁。
治法:
常規手法減頸椎扳法和搖法,加滾拿四肢,頸部撥伸。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滾頸項肩背部。
3.拿肩井,頸項部。
4.滾上肢,一手托患肢,另一手用滾法,沿上肢治療,上下往返三次。
5.拿上肢,一手托患肢,另一手拿患肢肌肉,從上到下往返三次。
6.滾下肢,上下往返三次。
7.拿下肢,從上往下,往返三次。
8.頸部撥伸。
五.交感型頸椎病。
項枕部疼痛,或偏頭痛,目眩,伴耳鳴,心悸,感覺過敏,眼脹,咽部不適。
治法:常規手法,減搖頸椎,加開天門,推坎宮,揉眼眶,按太陽,運耳輪,掃散法,擦背部,按揉背腧,擦胸脅,推橋弓。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滾頸項肩部。
3.拿肩井,頸項部。
4.彈撥按揉頸項肩部。
5.開天門。
6.推坎宮。
7.揉太陽。
8.揉眼眶。
9.運耳輪。
10.掃散顳部。
11.拿五經。
12.頸椎撥法。
13.擦背部2-3分鍾。
14.按揉肺俞,心俞,膈俞,三焦俞。
15.橫擦胸脅2-3分鍾。
16.推橋弓,自上而下20次。不可同時操作兩邊。
注重事項:
一.頸椎結核,腫瘤等,禁用推拿手法。
二.手法要均勻,柔和,深透,切忌暴力。
三.扳法要嚴格把握分寸。
四.脊髓型頸椎病,慎用推拿。禁用頸椎扳法,和搖法。
五。配合牽引、針灸、現療,以加強療效。
C. 頸椎病中醫辨證施護
在
中醫
上雖然沒有復
頸椎病
這一說製法,但是其的
病症
,如癱證"、痙症"、"癱證"等就屬於頸椎病的
范疇
,而且更加的細滑。中醫治療通常採用辯證治療,根據病情的症狀和發展採用治療,常用的葯物有
僵蠶
、
天麻
、川牛夕等,另外
針灸
、推拿、理療等都是中醫拿手的治療
骨科
的方法。
D.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 有什麼表現
頸椎病一般以坐伏案工作較多者易患。從開始的局部炎症水腫形成積液,使患版部肌體代謝障礙,到後期權堆積形成增生。這一過程中醫稱之為痹症,痹也就是不通暢之意。建議可採用中葯透皮給葯,軟堅通絡,活血化瘀,以促進局部的代謝機能,從而使肌體吸收和代謝已形成的增生,達到治癒目的。
頸椎病還分為不同的類型,
1.頸型:有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3.椎動脈型:病人的征狀是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胸痛。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
頸椎患者平時應該注意: 1、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等。 2、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 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運動
E. 頸椎病常用的中葯方葯有哪些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患者,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g,甘草10g,羌活15g,海桐皮12g,當歸15g,赤芍12g,白術12g,伸筋草15g,川芎12g,桂枝10g。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赤芍12g,麻黃10g,桂枝12g,紅花6g,白芷15g,細辛3g,桃仁12g,甘草10g。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g,獨活15g,蒿本10g,防風15g,甘草10g,川芎12g,蔓荊子10g。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g,炙甘草10g,升麻10g,五味子15g,柴胡12g,生甘草10g,人參5g,白芍12 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5g,細辛3g,當歸15g,白芍12g,川芎15g,地黃15g,杜仲12g,牛膝15g,黨參20g,茯苓12g,炙甘草10g,桂枝15g。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5g,知母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g,陳皮10g,茯苓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如患者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患者手足麻木伴兩目畏光、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蔓荊子10g,陳皮10g,人參5g,炙甘草10g,白芍15g,黃芪20g。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g。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F. 頸椎病的治療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病人,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白術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
赤芍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紅花6克,白芷15克,細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克,獨活15克,蒿本10克,防風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荊子10克。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參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15克,細辛3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黃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黨參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
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 5g,知母 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如病人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兩目羞明、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
蔓荊子10克,陳皮10克,人參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克。水煎趁熱熏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