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㈡ 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
中醫認為,人體有「三寶」,即精、氣、神。精氣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只有養足了精氣神,人體才會健康發展,少生疾病。 那麼,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有什麼好的方法呢?何為精氣神精,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精主要由腎來管理,常常有「腎精」之稱。「人始生,先成精」,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的過程。 氣,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它既是物質的代稱,也是功能的表現。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 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 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動,氣不外耗。 氣功中的靜養功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養足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精足,氣旺,神全,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老年人能鶴發童顏,延年益壽,青年人可長葆青春,推遲衰老。 總之,養足精氣神對於人體保持健康、益壽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對於「神」的保養。日常生活中要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寬廣,情緒穩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襲。
㈢ 中醫養生
是脾腎虧虛。臉色有點蠟黃,有時蒼白,兩眼圈發黑,眼袋有點大,是脾虛;怕冷沒精神;腰有點酸性生活早泄都是腎虛表現。大便粘可以考慮結腸炎。中醫治療效果好,注意飲食,注意鍛煉!
㈣ 足浴店中醫養生的好處是什麼概念
「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首民謠道明了足浴能夠養生的道理。從經絡學的觀點看,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6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僅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佔全身穴位的1/10.經常進行足浴,使足部的湧泉、太沖、隱白、昆侖等諸多穴位受到熱力刺激,就會促進人體血脈流通,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舒通經脈,強身健體,推遲衰老,祛病延年。
現代醫學也已證實,「人老腳先老」、「寒從腳下起」、「小看腳一雙,頭上增層霜」,它們說明了腳的健康不僅關繫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系。因為腳掌有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緊相連,同時又密布眾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臟」之稱。另外,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粘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導致感冒等多種疾病。而足浴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得到調節,並有益於大腦細胞增生,增強人的記憶力,同時,能使體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可見,足浴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實踐表明,足浴不失為一種可靠的局部浸潤療法。它不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腳氣、腳凍、腳乾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發涼、腫脹等病症,而且因為經絡的作用,對於感冒、關節炎、高血壓、神經衰弱、眩暈、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確實療效。
怎樣進行足浴才能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呢?
研究表明,足浴養生的最佳方法是:先取適量水於腳盆中,水溫因人而異,以腳感溫熱為准,或燙或涼都不好。水深開始以剛覆腳面為宜,先將雙腳在盆水中浸泡5~10分鍾,然後用手或毛巾反復搓揉足背、足心、足趾。為強化效果,可有意識地搓揉中部一些穴位,如位於足心的湧泉穴等;必要時,還可用手或毛巾上下反復搓揉小腿,直到腿上皮膚發紅發熱為止。為維持水溫,需邊搓洗邊加熱水,最後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後,不要晾乾,用干毛巾反復搓揉干凈最好。一般來說,每晚一次足浴即可達到養生的目的。當然,也可一天數次或早晚兩次。實踐表明,晚上臨睡前足浴的養生收效最佳,因此,保證每晚足浴是十分必要的。每次足浴時間以20~30分鍾為宜,足浴完畢最好在半小時內上床睡覺。
足浴養生,簡便易行。關鍵是持之以恆,日久必見奇效。
浸足療法
浸足療法是用葯液浸泡雙足,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春天洗腳可升陽固脫;夏天洗腳能祛溫除邪;秋天洗腳可潤痛肺腑;冬天洗腳,能暖和丹田。
本療法用於防病治病,通過葯、熱摩擦等共同作用於人體足心湧泉穴,使人體經血流暢,心、腎、肝、脾諸臟腑得養,病痛祛除、身體康健。
一、浸足療法的適應症
浸足療法多用於防治人體心、肝、脾、腎、子宮等臟腑疾病,常期應用可有增強心腎功能之效。
二、浸足療法的操作方法
應用浸足療法時首先應辨病辨證選用有效的方劑。用清水將葯物加水煎煮、去渣,待葯液溫度降至40~50度時,將雙足浸泡於葯液中。浸泡時患者可自行用手按摩雙足穴位,每晚睡前一次,每次浸泡20~30分鍾(葯液涼了加溫)。浸泡完畢後用熱水洗凈雙足,毛巾擦乾,平卧並抬高雙足20~30分鍾。
三、浸足療法臨床應用舉例
1、失眠:磁石、荊芥、夜交藤、丹參、獨活、遠志各15克,水煎去渣,加熱水至3000毫升(水溫約攝氏40度)浸足,每晚睡前1次。
2、高血壓:夏枯草、磁石、決明子、生龍骨、川芎各15克,草葯煎汁去渣倒入米醋合熱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鍾。
3、遺精、早泄:熟地、澤瀉、杜仲、防風、巴戟天、公丁香各15克,水煎去渣加熱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晚睡前1次。
4、急性結膜炎:野菊花、木賊草、薄荷葉各15克,煎水去渣加熱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日1~2次,每次20分鍾。
5、足部凍傷:桂枝、茄秧、白芷、防風、細辛各15克,水煎加熱水至3000毫升浸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鍾。
四、浸足療法的注意事項
1、浸足療法水溫應保持在攝氏40度左右,水溫不能過高防止燙傷。
2、智力障礙、小兒、葯物過敏者禁用此療法。
㈤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㈥ 什麼是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復,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制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㈦ 日常養生,應從腳部做起,中醫有哪些方法很實在
熱水泡腳、摩擦腳趾、補鈣等方法是很實用的。腳是身體的一部分,是身體和地面接觸的部分,承載著整個身體的重量,而腳也是一個人身體狀況最能反映的部分。因為我們的內臟和我們腳底的穴位密切相關。因此,一些足部疾病的症狀可能是一種嚴重疾病的前兆。腳有什麼症狀,是大病的徵兆嗎?
第二種是摩擦腳趾。所謂揉捏腳趾,不是隨意亂搓,而是用兩只手握住腳趾一個個來揉捏,每天上床前揉3分鍾。最後,摩擦你的腳心,足底的穴位稱為中泉穴,位於足底的中心。正確按摩足心永泉穴,能增強體質,抗病,改善記憶力,改善因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症狀。晚上床睡覺前,用手指的食指關節按摩足心5分鍾。這樣,每天這樣做有利身體的健康。
㈧ 足療養生知識
足療的注意事項:
1、洗腳時,水溫以40至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回腳浸泡答5至10分鍾。這是因為:一方面,水溫太高,雙腳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腦、腎臟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朋友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乾燥甚至皸裂。
2、正在發育期的小孩尤應注意,如果常用過熱的水泡腳,會使足底韌帶因受熱而變形、鬆弛,不利於足弓發育,日久容易誘發扁平足。糖尿病患者對水溫的高低也應特別留意,因為這類患者容易並發周圍神經病變,使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即使水溫很高,他們也感知不到,就容易被燙傷。
3、飯後半小時不宜泡腳。吃完飯後,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吃完飯過1小時後再洗腳。
㈨ 中醫養生 和足療 針灸 火罐的關系
足療:是利用腳底全息穴位來對身體進行調理的,中葯泡腳可使人放鬆,同時據古書記載,人體皮膚是有呼吸功能的,特別是下肢,所以中葯泡腳相當於讓身體吸收了合適的葯物。
針灸呢分針和灸,都是通過人體經絡或經絡上的穴位進行治療的,針是插日肉體的,灸是像一根很粗的香煙,點著了,使熱力傳入機體。二者結合叫溫針灸。
火罐呢,學院派的認為是給穴位產生一個負壓,總體是通過對穴位的表層刺激來達到活血、除淤等目的,同時也分走罐、針罐等技術。古代稱之為角法,是用牛角挖洞做罐的,現代多用玻璃或竹子的。
還有中個傳統方法叫刮痧,這個就更表淺了,比如背後受了些風,用牛角甚至小勺掛背後膀胱經及可環節。
中醫說砭、針、灸、葯
一般小病用砭也就是類似於刮痧、拔罐,治不了再用針、灸,難治的病才用葯方。這也許就是你想知道的關系吧。
===================
那也就是 先開始 食療 然後按照 砭、針、灸、葯 的順序治病是么?????? 不完全是。我前面沒有提到食療。一般人很難掌握食療,想掌握要不就認真學,要不就多聽好醫生的。食物偏性比較弱,一般吃都吃少關系不大,偏性強的植物動物拿去做了葯物,需要懂葯的人來配方。
那中醫上就就沒有延誤病期 一說么???
有,中醫看病是看病症發展情況給予治療的。比如感冒,開始是表淺的,那麼就用適合感冒初期的葯,是發熱了,就再換一換,如果有肺部問題,再調整調整等。不可否認個別學的不扎實的醫生會有失誤的時候,就像同是中學畢業,有人是優秀級的有人是及格級的,水平是不一樣的;或者醫生當天家裡有事把他思路打的很亂,也會有誤診的可能,這和我們工作上出些小問題是一樣的,所以永遠不出錯的醫生其實很辛苦,也很偉大,但壽命都不長,精力耗的太厲害。當然,病人自己延誤病期的比例往往要比醫生多得多。
一般得病了 食療多長時間(不行就換 砭、針、灸、葯)??再往後是各是多久??你理解錯了,砭、針、灸、葯是古人治病的思路,現代人多半用湯葯,因為現代人只看療效,不看別的,也就是中醫師開個很多味葯的方子,病人回家煮了喝的,少數也會用針灸。而砭也就是刮痧拔罐其實是很管用的,比較適合在家中使用。比如我個人得了小感冒,我先用這兩個,當然我有點基礎。用完了病也好了8成了,如果搞不定,再找好醫生。至於食療,那是個長期的過程,每頓飯都是一次食療的機會,根據各人的體制,根據當時的氣候,根據當地的物產等等。這也就為什麼「民以食為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