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怎麼解釋癰
營衛不從,逆於肉里,乃生癰腫。瘡者皮外也,瘍者皮內也,癰者肉之間也,疽者骨之里。
㈡ 中醫如何認識癤
《外科理例》謂:「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突起根淺,腫勢局限,掀紅疼痛,范圍多在3cm左右,易腫,易潰,易斂。初起可分為有頭、無頭二種,一般症狀輕而易治,所以俗話說「癤無大小,出膿就好」。但亦有因治療或護理不當形成「螻蛄癤」,或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的。多發性癤病」,則不易治癒。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本病由於內郁濕火,外感風邪,兩相搏結,蘊阻肌膚而成;或由於在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熱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氣悶熱,汗出不暢,暑濕熱毒蘊蒸肌膚,引起痱子,復經搔抓,破傷染毒而發。 患癤腫後,若處理不當,瘡口過小,膿液引流不暢,致使膿液瀦留;或由於搔抓碰傷,以致膿毒旁竄,在頭皮較薄之處發生蔓延,竄空而成螻蛄癤。 陰虛內熱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虛便溏患者,病久後氣陰雙虧,容易感染邪毒,並可反復發作,遷延不愈,而致多發性癤病。熱癤是易發於夏秋季節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可分為有頭癤(毛囊癤)和無頭癤(汗腺癤)兩種,局部紅、腫、熱、痛,有易膿易潰易斂的特點。病因為毛囊或其周圍淺層組織感染葡萄球菌引起。 中醫將熱癤歸人「溫毒」范疇,又稱暑癤;有頭癤又稱石癤,無頭癤又稱軟癤。病因為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或在日光下曝曬,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濕鬱蒸肌膚,汗泄不暢,致生痤痹,復經搔抓、破傷染毒而成。多發於頭面部。體質衰弱,皮毛不固患兒,更易發生本病。 [臨床表現] 局部紅、腫、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局限。出膿即愈。 [辨證分型] 分二型。①暑毒蘊結型:局部紅腫,掀赤,灼熱疼痛,伴發熱口渴,胸悶泛惡,舌紅,苔薄黃或黃膩,兩脈洪數,小溲赤熱。②正虛邪戀型:患處腫硬不消,膿水淋漓,皮下潰空如囊狀,伴低熱,納呆神疲,大便溏薄,舌淡邊有齒痕,苔薄,脈軟數。 [治療原則] 清暑化濕,瀉火解毒;或益氣托里消瘡。 [中醫葯治療] ①可應用清暑瀉火,化濕解毒的中草葯,如金銀花、連翹、丹皮、竹葉、藿香、佩蘭、赤芍、生甘草。再隨證選用中葯,如熱毒熾盛型選用黃連、黃芩、生梔子;正虛邪戀型選用生黃芪、太子參、白術、當歸。 ②中成葯選用牛黃解毒片、清解片、六應丸或六神丸。 ③有清熱解毒作用的單味中葯有金銀花、牛黃、蒲公英、大黃、生石膏。
㈢ 癰有哪些中醫葯治療法
①熱毒蘊結(初期):皮膚鮮紅、灼熱疼痛,漸成高腫堅硬,伴見惡寒發熱,頭痛泛惡,舌紅苔黃膩,脈洪數。輕者可無伴見症狀。治宜清熱解毒消腫。
方葯:金銀花20克,連翹、赤芍各15克,黃芩、山梔、荊芥、黃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蘆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劑的同時,取煎後葯渣用布包,濕敷癰腫部位。
②熱毒壅滯(成膿期):結塊局部疼痛加劇,痛如雞啄,腫勢高突,可伴見發熱,口乾苦,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透膿。
方葯:丹參、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黃連、山梔、當歸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黃芩、連翹各10克,蒲公英、金銀花各30克。
③余邪留滯(潰膿期):潰出黃白稠厚膿液,可夾雜有紫色血塊,局部腫痛及全身症狀亦逐漸消失。如膿瘡口周圍堅硬,膿水稀少,多為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治宜清熱解毒、退腫。
中成葯:六應丸或銀黃片。體虛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②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黃散、玉露散。潰膿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葯線引流,膿未盡時外蓋金黃膏,膿盡時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蓋。如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後再用葯。
㈣ 癰有哪些中醫療法
1.熱毒蘊結(初期來):皮膚鮮自紅、灼熱疼痛,漸成高腫堅硬,伴見惡寒發熱,頭痛泛惡,舌紅苔黃膩,脈洪數。輕者可無伴見症狀。治宜清熱解毒消腫。
方葯:金銀花20克,連翹、赤芍各15克,黃芩、山梔、荊芥、黃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蘆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劑的同時,取煎後葯渣用布包,濕敷癰腫部位。
2.熱毒壅滯(成膿期):結塊局部疼痛加劇,痛如雞啄,腫勢高突,可伴見發熱,口乾苦,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透膿。
方葯:丹參、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黃連、山梔、當歸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黃芩、連翹各10克,蒲公英、金銀花各30克。
3.余邪留滯(潰膿期):潰出黃白稠厚膿液,可夾雜有紫色血塊,局部腫痛及全身症狀亦逐漸消失。如膿瘡口周圍堅硬,膿水稀少,多為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治宜清熱解毒、退腫。
中成葯:六應丸或銀黃片。體虛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4.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黃散、玉露散。潰膿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葯線引流,膿未盡時外蓋金黃膏,膿盡時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蓋。如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後再用葯。
㈤ 癰治療方法有哪些
(1)西醫葯治療。
①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鎂濕熱敷治療。
②炎症范圍擴大,中央已形成壞死組織,全身症狀逐漸加重者,應採用十字或雙十字切開術,要深達筋膜,切斷皮下纖維小梁,節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排膿。
③抗生素治療:輕症,可口服復方新諾明或泰利必妥,或萬古黴素。重症,肌注或靜滴青黴素類葯物。滅滴靈對厭氧菌效果較好。
④卧床休息,疼痛發燒者,可給予解熱鎮痛劑。
(2)中醫葯治療。
①熱毒蘊結(初期):皮膚鮮紅、灼熱疼痛,漸成高腫堅硬,伴見惡寒發熱,頭痛泛惡,舌紅苔黃膩,脈洪數。輕者可無伴見症狀。治宜清熱解毒消腫。
方葯:金銀花20克,連翹、赤芍各15克,黃芩、山梔、荊芥、黃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蘆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劑的同時,取煎後葯渣用布包,濕敷癰腫部位。
②熱毒壅滯(成膿期):結塊局部疼痛加劇,痛如雞啄,腫勢高突,可伴見發熱,口乾苦,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透膿。
方葯:丹參、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黃連、山梔、當歸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黃芩、連翹各10克,蒲公英、金銀花各30克。
③余邪留滯(潰膿期):潰出黃白稠厚膿液,可夾雜有紫色血塊,局部腫痛及全身症狀亦逐漸消失。如膿瘡口周圍堅硬,膿水稀少,多為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治宜清熱解毒、退腫。
中成葯:六應丸或銀黃片。體虛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②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黃散、玉露散。潰膿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葯線引流,膿未盡時外蓋金黃膏,膿盡時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蓋。如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後再用葯。
㈥ 治療癰有幾種方法
1.西醫葯治療
<1>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鎂濕熱敷治療。
<2>炎症范圍擴大,中央已形成壞死組織,全身症狀逐漸加重者,應採用十字或雙十字切開術,要深達筋膜,切斷皮下纖維小梁,節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排膿。
<3>抗生素治療:輕症,可口服復方新諾明或泰利必妥,或萬古黴素。重症,肌注或靜滴青黴素類葯物。滅滴靈對厭氧菌效果較好。
<4>卧床休息,疼痛發燒者,可給予解熱鎮痛劑。
2.中醫葯治療
<1>內治法
熱毒蘊結(初期):皮膚鮮紅、灼熱疼痛,漸成高腫堅硬,伴見惡寒發熱,頭痛泛惡,舌紅苔黃膩,脈洪數。輕者可無伴見症狀。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輕者宜疏風清熱,活血化瘀。
方葯: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黃連10克、赤芍15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荊芥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黃柏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0克、蘆根30克。
服上述方劑的同時,取煎後葯渣用布包,濕敷癰腫部位。
熱毒壅滯(成膿期):結塊局部疼痛加劇,痛如雞啄,腫勢高突,可伴見發熱,口乾苦,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透膿。
方葯:金銀花30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丹參20克、生石膏(先煎)20克、黃連10克、山梔10克、當歸尾10克、川芎10克、皂刺10克、炮甲片10克、蒲公英30克。
余邪留滯(潰膿期):潰出黃白稠厚膿液,可夾雜有紫色血塊,局部腫痛及全身症狀亦逐漸消失。如膿瘡口周圍堅硬,膿水稀少,多為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
治法:清熱解毒,退腫。
方葯:內服中成葯六應丸或銀黃片。體虛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2>外治法
中醫治療癰以外治法為主,根據全身症狀配合服用中葯。
初期:外敷金黃散、玉露散。
潰膿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葯線引流,膿未盡時外蓋金黃膏,膿盡時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蓋。如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後再用葯。
㈦ 治療癰的中葯處方有哪些
1.西醫葯治療
<1>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鎂濕熱敷治療。
<2>炎症范圍擴大,中央已形成壞死組織,全身症狀逐漸加重者,應採用十字或雙十字切開術,要深達筋膜,切斷皮下纖維小梁,節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排膿。
<3>抗生素治療:輕症,可口服復方新諾明或泰利必妥,或萬古黴素。重症,肌注或靜滴青黴素類葯物。滅滴靈對厭氧菌效果較好。
<4>卧床休息,疼痛發燒者,可給予解熱鎮痛劑。
2.中醫葯治療
<1>內治法
熱毒蘊結(初期):皮膚鮮紅、灼熱疼痛,漸成高腫堅硬,伴見惡寒發熱,頭痛泛惡,舌紅苔黃膩,脈洪數。輕者可無伴見症狀。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輕者宜疏風清熱,活血化瘀。
方葯: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黃連10克、赤芍15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荊芥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黃柏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0克、蘆根30克。
服上述方劑的同時,取煎後葯渣用布包,濕敷癰腫部位。
熱毒壅滯(成膿期):結塊局部疼痛加劇,痛如雞啄,腫勢高突,可伴見發熱,口乾苦,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透膿。
方葯:金銀花30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丹參20克、生石膏(先煎)20克、黃連10克、山梔10克、當歸尾10克、川芎10克、皂刺10克、炮甲片10克、蒲公英30克。
余邪留滯(潰膿期):潰出黃白稠厚膿液,可夾雜有紫色血塊,局部腫痛及全身症狀亦逐漸消失。如膿瘡口周圍堅硬,膿水稀少,多為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
治法:清熱解毒,退腫。
方葯:內服中成葯六應丸或銀黃片。體虛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2>外治法
中醫治療癰以外治法為主,根據全身症狀配合服用中葯。
初期:外敷金黃散、玉露散。
潰膿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葯線引流,膿未盡時外蓋金黃膏,膿盡時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蓋。如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後再用葯。
【注意事項】
癰較癤重,應保持瘡口周圍皮膚的清潔,避免對瘡口的擠壓摩擦。根據癰發部位,制動相應活動,如腋癰宜用三角巾懸吊上肢,臍癰、臀癰應卧床休息等。
㈧ 治療癰癤的方法,最好是中葯的,謝謝
「中醫的『系統』,是一個未經實證也難以否證的系統,要接受它必須依靠專信仰。因為屬這一套系統非常模稜兩可,怎麼說都說得通,所以同一個病人,讓三個名中醫來看可能就有三種說法。現代醫學依靠的是客觀的醫療手段,而中醫看重的是主觀的醫術,而這種對個體的強調,正是宗教、哲學的一個特徵。」
㈨ 中醫是怎樣治療癰病的
癰的中醫葯治療:①熱毒蘊結(初期):皮膚鮮紅、灼熱疼痛
㈩ 癰偏方能不能治療
「癰」是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多個癤融合而成。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在中醫文獻中,「癰」是氣血為毒邪壅滯不通的意思,分「內癰」和「外癰」。內癰生於臟腑,如腸癰、肺癰等,有專篇論述,此篇所論概屬「外癰」范疇。
癰臨床表現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紅色浸潤區,質地堅韌,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個膿栓,破潰後呈蜂窩狀。以後中央部逐漸壞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內含有膿液和大量壞死組織。癰易向四周和深部發展,周圍呈浸潤性水腫,局部淋巴結有腫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劇痛外,病人多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食慾不佳、白細胞計數增加等。癰不僅局部病變比癤重,且易並發全身性化膿性感染。唇癰容易引起顱內的海綿靜脈竇炎,危險性更大。
【方一】消癰湯【來源】《親獻中葯外治偏單秘方》【組成】金銀花15~30克,連翹9~15克,公英15~30克,赤芍9~15克,花粉9~15克,白芷6~9克,川貝母9~15克,陳皮9~15克,蚤休9~15克,龍葵9~15克,鮮生地15~30克【加減】伴有高燒毒熱熾盛者,可加局方至寶丹、紫雪散或加生玳瑁9克;合並消渴症者,加生白芍、生甘草。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活血止痛。
【主治】適用於蜂窩組織炎,癰疽初起,深部膿腫化膿感染等一切屬於毒熱壅阻經絡、氣血阻隔諸症。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解】方中大劑金銀花、連翹、公英、龍葵、蚤休清熱解毒;花粉、赤芍、鮮生地涼血活血護陰;川貝、白芷、陳皮理氣活血透膿。諸葯協同,膿未成則促其內消,膿已成則促其潰破。
【方二】硫連粉【來源】民間。
【組成】硫磺30克,黃連20克【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用香油調塗患處,每日1~2次。
【按】硫磺性味酸溫,具有解毒殺蟲之功效。外用有軟化表皮、殺死疥蟲和黴菌的作用。黃連性味苦寒,含小檗鹼、黃連鹼等生物鹼,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用於濕熱痞滿、癰腫疔瘡等。
【方三】菊豆泥【來源】民間。
【組成】野菊花30克,巴豆仁12個【功用】清熱解毒,瀉火散結。
【主治】癰疽。
【用法】共搗爛,敷患處、每日1~2次。
【按】巴豆味辛,性熱,有大毒。有外用蝕瘡的功能。外用治療惡瘡疥癬。研末塗患處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野菊花含有野菊花內脂、苦味素、揮發油、維生素A及維生素B1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及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可治療癰疽疔腫、丹毒等證。
【方四】雙白散【來源】民間。
【組成】白礬30克,馬勃20克,白芷10克【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每用適量,醋調,塗患處,每日1~2次。
【按】馬勃具有消腫、解毒和止血的功用,體外試驗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抑製作用。白芷具有明顯的鎮痛、抗炎、解熱作用。現代研究證實白芷對多種細菌,如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方五】三枝煎【來源】民間。
【組成】柳枝20克,桑枝30克,黃柏15克【功用】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主治】癰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按】桑枝性味苦平,功能祛風活絡,通利關節,燥濕利水。柳枝性味苦寒,功能祛風止痛消腫,善治風濕痹痛,疔瘡,丹毒等。黃柏苦寒,既可清熱燥濕,又可瀉火解毒。
【方六】斑蝥散【來源】民間。
【組成】斑蝥適量【功用】消癰散結,攻毒蝕瘡。
【主治】癰疽。
【用法】研為細末,以少許放膏葯上,貼患處,不久發癢起皰,將皰刺穿,流出毒水。
【按】斑蝥具有攻毒蝕瘡,破血散結等功能。實驗證明,斑蝥主要有效成分斑蝥素在醫葯上有消腫破瘀、解毒消炎、通經殺蟲等功效,主治症瘕、惡瘡、疥癬、消化道腫瘤等症。
【方七】仙掌石膏糊【來源】民間。
【組成】仙人掌50克,生石膏粉30克【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消癰。
【主治】癰疽。
【用法】將仙人掌去刺洗凈,切碎搗爛,和生石膏粉調成糊狀,每隔8~12小時換葯1次。
【按】葯理實驗證實仙人掌有抑菌作用,對急、慢性炎症都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且是免疫增強劑,外用治療癤腫、腮腺炎、乳腺炎等症。石膏辛、甘、大寒,可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方八】雄梔粉【來源】民間。
【組成】雄黃30克,梔子20克【功用】瀉火解毒,清熱消癰。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用香油調塗患處,每日1~2次。
【按】梔子有清熱解毒、瀉火、降血壓、利膽等功用,含多種苦味素甙,其水浸液在體外能抑制各種皮膚真菌。
【方九】魚腥草煎劑【來源】民間。
【組成】魚腥草40克,菊花葉30克,綠豆30克【功用】利濕消腫,瀉火散結。
【主治】癰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按】魚腥草性辛,味微寒,無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葯理研究證實,魚腥草具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好的抑製作用。現代研究證實,綠豆所含的單寧能凝固微生物原生質,可產生抗菌活性。綠豆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質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其所含有的香豆素、生物鹼、植物甾醇、皂甙等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細胞的數量或吞噬功能。
【方十】蝸牛粉【來源】民間。
【組成】活蝸牛12個,白糖50克【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主治】癰疽。
【用法】共研為細末,每用適量,涼開水調勻,塗患處,每日2~3次。
【按】蝸牛肉還有醫療作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理癤等功能,可治療紅白痢疾、夜尿、哮喘、瘡癤膿腫等多種疾患。白糖性甘平,外用能收斂生肌,促進皮膚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