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立秋已到,在養生方面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
② 立秋時節如何養生
立秋後,防暑、防秋燥,收陰養肺是養生的主要方面
炎熱之中 仍需防暑
原所賢介紹,立秋後,氣溫會出現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早晚溫差變大。而自然萬物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變為陰盛的轉折點,人體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發的「多事之秋」。針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飲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禦寒。
調節心情 謹防秋燥
原所賢介紹,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
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早卧早起 少辛多酸
提起養生,日常起居和飲食自然是重中之重,原所賢醫生指出,立秋後,大家應在飲食起居上進行調整,夏季的飲食結構和起居時間已經不適合這個節氣的養生了。
立秋之際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做到「早卧早起」,早卧以順應陰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收斂太過。另外,晝短夜長,天氣又涼爽,人們往往比較貪睡,睡多了情緒會變得萎靡,起居有常,早睡早起會讓人情緒飽滿。此節氣多加強夜裡的睡眠時間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
原所賢介紹,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少辛多酸」,即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食品,多吃酸性食品(肝五味主酸)以增強肝臟的功能,如蘋果、石榴、葡萄、芒果、陽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此外,進入秋季,早晚涼爽的氣候會讓很多人有運動的願望,但原所賢醫生提示,在秋天「養收」的時候,也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但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要以「不要過汗」為原則,因為此時大量出汗容易傷陰。
仙斛世家石斛可滋陰潤燥,適合秋季進補。
③ 立秋怎麼養生 立秋養生小常識
立秋要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結的人食用。要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對於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療效。
立秋要養肺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於衰弱階段,而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秋燥易傷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另外,在肺盛之時易影響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氣血,肝氣受制的秋天,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表現在生理方面則為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的發生,比如:內分泌紊亂等問題,像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問題等。當出現此類現象時,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立秋要祛暑降溫
立秋後,盡管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怠慢。
措施有三:首先,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二是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例如:西瓜、梨、黃瓜、葡萄等,其性味寒涼,多食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三是飲食營養要加強。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於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適當吃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能清暑熱,又可補益,可放心食用。
立秋後少吃秋瓜
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立秋要預防感冒
立秋後,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就會開始變得清涼起來,因此,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發感冒等。專家提醒,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
有些朋友習慣於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體質下降,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專家表示,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提醒廣大市民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盡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另外,出門當心淋雨,容易引起身體不適。提醒出門時最好隨身攜帶雨具,或備件衣物,以備不時之需。
立秋還須防治「空調病」
炎熱季節,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 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湯。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 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易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立秋運動要適量
立秋後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著點。相同的環境,相同的運動強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於年輕人。受傷、受損、心腦血管意外等發生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年輕人。所以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不適合中老年人。
像游泳、太極拳這些運動項目還是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的。尤其是太極拳,柔中帶動,重心轉移的流暢有助於肌肉的協調和平衡的訓練,是很好的運動。注意運動前要有5至10分鍾的暖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鍾的緩和運動。總之,這個季節進行運動要注意幾點: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
立秋起居要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④ 立秋怎樣養生
立秋以後氣來溫由熱轉涼,人體源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准備。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葯、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⑤ 立秋時節如何保養脾胃
立秋後天氣仍然很熱,且雨水多。這段時間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為濕熱邪氣。《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加之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冷飲,更助濕邪,損傷脾陽。早秋脾傷於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復發種下病根。因此,立秋時節要保養好脾胃。
多吃祛濕熱的食物或葯物。祛濕的葯物最常用的是香薷。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忌食生冷食物。盡管立秋後天氣尚熱,但陽氣開始收斂,陰氣慢慢增長,吃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應避免進寒涼瓜果。
另外,可採用穴位按摩的養生方法。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穴每天按100次,不失為一種腸胃「避暑」的好辦法。
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立秋之際屬四時中的長夏,應以淡補為主。所謂「淡補」,是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葯物,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適宜在立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⑥ 立秋養生 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1、潤燥首選復蓮藕
荷蓮一身制寶,秋藕最補人。立秋後空氣乾燥,人易煩躁不安。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2、補肺首選杏仁
按中醫的理論,時臟對應,秋季屬肺。立秋後是養肺、補肺或治療肺部疾患的最好時節。補肺當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屬。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兩種,甜杏仁滋潤補肺功效更強。
3、忌食生冷食物
「立秋後十日,瓜宜少食」,盡管立秋後天氣尚熱,但就太陽能量來說,陽氣已開始收斂,陰氣慢慢增加,這時吃太多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所以應避免進食西瓜、香瓜等寒涼瓜果。
4、多酸首選葡萄
「少辛增酸」是中醫關於秋季飲食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秋天要多酸,就是要多吃酸的水果。眼下正大量上市的葡萄,正是「酸」的好水果。
⑦ 立秋節氣如何正確養生
立秋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葯等。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著重養陰補虛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⑧ 立秋養生:立秋怎麼養生
立秋怎麼養生?
1、謹防秋燥。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並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
2、調理脾胃。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葯等。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養陰補虛。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葚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將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在熬粥的時候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變。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 食用霉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易霉變的食物有: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注意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麵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調病」。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立秋養生的一些注意事項,立秋是又熱轉涼的季節,晝夜溫差大,大家要注意及時添置衣服,小心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