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肺、脾、腎三臟對津液代謝的生理過程有怎樣的影響
津液代謝的生理來過程,需要多個臟源腑的綜合調節,其中尤以肺、脾、腎三臟為要,若三臟功能失調,則可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過程,破壞津液代謝的平衡,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液停滯,或津液大量丟失等病理改變。其中,尤以腎的功能最為關鍵。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丟失而傷津化燥,甚則陰液虧虛,乃至脫液亡陰,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補陰液、斂液救陰。津液停聚則為濕、為飲、為水、為痰,其治當以發汗、化濕、利濕(尿)、逐水、祛痰為法。
『貳』 五臟的五臟-肝
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主疏泄、藏喜條達而惡抑鬱,體陰用陽。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肝的解剖形態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稍偏左。「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肝之為臟……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貫脊之第九椎」(《十四經發揮》)。說明中醫學已正確地認識到了肝臟的部位是在右脅下右腎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醫學中還有「肝左肺右」之說。它始見於《內經》,「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素問·刺禁
論》)。為什麼左肝右肺呢?因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人生之氣,陽從左升,陰從右降。肝屬木,應春,位居東方,為陽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屬金,應秋,位居西方,為陰藏之初,主殺、主降。左為陽升,右為陰降。故肝體居右,而其氣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氣自右而降。肝為陽主升發,肺為陰主肅降。故從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點來說是「左肝右肺」。可見「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點而言:故張景岳說:「肝木旺於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於左。肺金旺於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於右」(《類經·針刺類》)。總之,肝生於左,謂肝氣主升,其治在左。根據左升右降理論,肝的行氣部位在左。 2.肝的形態結構:肝為分葉臟器,左右分葉,其色紫赤。對於肝的分葉,中醫文獻雖有記載,但有許多不確切之處,如《難經》就有「獨有兩葉」和「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之異。楊上善認為:「肝者,據大葉言之,則是兩葉也。若據小葉言之,則多葉矣」(《難經集注》)。楊氏的描述,接近於肝的表面分葉為左右兩葉,內部分葉計五葉的解剖實
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疏,即疏通,疏導。泄,即升發,發泄。疏泄,升發發泄,疏通。「疏泄」一詞,始見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土疏泄,蒼氣達」,與土得木而達同義:元·朱丹溪首次明確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陽有餘陰不足論》)的觀點。
肝主疏泄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是:
(1)調暢氣機: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總的是關繫到人體全身的氣機調暢。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升降出入是氣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體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氣化作用的升降出人過程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而實現的。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營衛陰陽,無不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系,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協調,起著重要的疏通調節作用。「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讀醫隨筆·卷四》)。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組織的活動也就正常協調。
(2)調節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緒,是指人類精神活動中以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一類心理過程。中醫學的情志屬狹義之神的范疇,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亦稱之為七情。肝通過其疏泄功能對氣機的調暢作用,可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除由心神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故向有「肝主謀慮」(《素問·靈蘭秘典論》)之說。謀慮就是謀思慮,深謀熟慮。肝主謀慮就是肝輔佐心神參與調節思維、情緒等神經精神活動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氣升發,既不亢奮,也不抑鬱,舒暢條達,則人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清朗,思維靈敏,氣和志達,血氣和平。若肝失疏泄,則易於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異常。疏泄不及,則表現為抑鬱寡歡、多愁善慮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煩躁易怒、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等。
肝主疏泄失常與情志失常,往往互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異常,稱之為因郁致病。因情志異常而致肝失疏泄,稱之為因病致郁。
(3)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條件。肝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進作用,是通過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和分泌、排泄膽汁而實現的。
協調脾胃的氣機升降:胃氣主降,受納腐熟水谷以輸送於脾;脾氣主升,運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構成了脾胃的消化運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樞紐能夠協調不紊的重要條件。肝屬木,脾胃屬土,土得木而達。「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則水谷乃化。設肝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難免」(《血證論·臟腑病機論》)。可見,飲食的消化吸收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關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運化,使清陽之氣升發,水谷精微上歸於肺,又能助胃之受納腐熟,促進濁陰之氣下降,使食糜下達於小腸。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床上除具肝氣郁結的症狀外,既可出現胃氣不降的暖氣脘痞、嘔惡納減等肝胃不和症狀,又可現脾氣不升的腹脹、便溏等肝脾不調的症狀。
分泌排泄膽汁:膽附於肝,內藏膽汁,膽汁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膽汁是肝之餘氣積聚而成。誠如戴起宗所說:「膽之精氣,則因肝之餘氣溢人於膽,故(膽)藏在短葉間,相並而居,內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凈」(《脈訣刊誤·卷上》)。可見,膽汁來源於肝,貯藏於膽,膽汁排泄到腸腔內,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4)維持氣血運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響氣機調暢。只有氣機調暢,才能充分發揮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脾統攝血液的作用,從而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所以肝氣舒暢條達,血液才得以隨之運行,藏泄適度。「血隨氣行,周流不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血之源頭在於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如氣機阻滯,則氣滯而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瘕積、腫塊、痛經、閉經等。若氣機逆亂,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所謂「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格致余論·經水或紫或黑論》)。
(5)調節水液代謝:水液代謝的調節主要是由肺、脾、腎等臟腑共同完成的,但與肝也有密切關系。因肝主疏泄,能調暢三焦的氣機,促進上中下三焦肺、脾、腎三臟調節水液代謝的機能,即通過促進脾之運化水濕、肺之布散水津、腎之蒸化水液,以調節水液代謝。三焦為水液代謝的通道。「上焦不治,則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類經,臟象類》)。三焦這種司決瀆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肺、脾、腎等調節水液功能的綜合。肝的疏泄正常,氣機調暢,則三焦氣治,水道通利,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由此可見,肝臟是通過其疏利調達三焦臟腑氣機的作用,來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活動的,這就是理氣以治水的理論依據。但須指出,理氣法不是治療水腫的主要治法,而是協助行水的重要一環。
(6)調節性與生殖
①調理沖任:婦女經、帶、胎、產等特殊的生理活動,關繫到許多臟腑的功能,其中肝臟的作用甚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婦女一生以血為重,由於行經耗血,妊娠血聚養胎、分娩出血等,無不涉及於血,以致女子有餘於氣而不足於血。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二脈與女性生理機能休戚相關。肝為血海,沖任二脈與足厥陰肝經相通,而隸屬於肝。肝主疏泄可調節沖任二脈的生理活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陰經之氣調暢,沖任二脈得其所助,則任脈通利,太沖脈盛,月經應時而下,帶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順利。若肝失疏泄而致沖任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形成月經、帶下、胎產之疾,以及性功能異常和不孕等。
②調節精室:精室為男子藏精之處。男子隨腎氣充盛而天癸至(促進性成熟並維持生殖功能的物質),則精氣溢瀉,具備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開合、精液的藏泄,與肝腎的功能有關。「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陽有餘陰不足論》)。肝之疏泄與腎之閉藏協調平衡,則精室開合適度,精液排泄有節,使男子的性與生殖機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開合疏泄失度。其不及,可見性慾低下、陽痿、精少、不孕等;其太過,則性慾亢奮、陽強、夢遺等。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①貯藏血液:血液來源於水谷精微,生化於脾而藏受於肝。肝內貯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養自身,以制約肝的陽氣而維持肝的陰陽平衡、氣血和調,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僅可以出現肝血不足,陽氣升騰太過,而且還可以導致出血。
②調節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人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於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所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稱。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肝血不足,則分布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血虛失養的病理變化。如自失血養,則兩目干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發生出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崩漏。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臟象論》),「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則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可見,肝參與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與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溫病條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性,則無升動之害。疏泄與生血,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肝血不足則肝氣有餘,疏泄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
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條達:條達,舒展、條暢、通達之意。抑鬱,遏止阻滯。肝為風木之臟,肝氣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肝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的特性,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樹木生長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肝主升發是指肝具升發生長,生機不息之性,有啟迪諸臟生長化育之功。肝屬木,其氣通於春,春木內孕生升之機,以春木升發之性而類肝,故稱肝主升發,又稱肝主升生之氣。條達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屬,其生長之勢喜舒展、順暢、暢達,既不壓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肝屬木,木性條達,故條達亦為肝之性。肝喜條達是指肝性喜舒展、條暢、暢達,實即肝之氣機性喜舒暢、調暢。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氣升發、柔和、舒暢,既非抑鬱,也不亢奮,以沖和條達為順。所以,唐容川說:「肝屬木,木氣沖和發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若肝氣升發不及,郁結不舒,就會出現胸脅滿悶、脅肋脹痛、抑鬱不樂等症狀。如肝氣升發太過,則見急躁易怒、頭暈目眩、頭痛頭脹等症狀。肝的這種特性與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
肝氣升發條達而無抑遏郁滯,則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發條達之性所決定的。2.肝為剛臟: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故稱。剛,剛強暴急之謂。肝臟具有剛強之性,其氣急而動,易亢易逆,故被喻為「將軍之官」。肝體陰用陽,為風木之臟,其氣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也忌過亢。肝為剛臟系由肝體陰用陽之性所致。肝體陰柔,其用陽剛,陰陽和調,剛柔相濟,則肝的功能正常。故日:「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臨證指南醫案·卷一》)。
肝臟「體陰」的意義:一、肝屬陰臟的范疇,位居膈下,故屬陰;二、肝藏陰血:血屬陰。肝臟必須依賴陰血的滋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為剛臟,非柔潤不和。
肝臟「用陽」的意義:一、從肝的生理機能來看,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內寄相火,主動主升,按陰陽屬性言之,則屬於陽;二、從肝的病理變化來看,易於陽亢,易於動風。肝病常表現為肝陽上亢和肝風內動,引起眩暈、肢麻、抽搐、震顫、角弓反張等症狀。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因而稱肝臟「體陰而用陽」。
肝體陰用陽,實際上概括了肝的形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系,也揭示了肝臟在生理及病理變化上的主要特徵。
由於肝臟具有體陰而用陽的特點,所以,在臨床上對於肝病的治療,「用葯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類證治裁·卷之三》)。往往用滋養陰血以益肝或採用涼肝、瀉肝等法以抑制肝氣肝陽之升動過度。
『叄』 肺脾腎三臟在水腫中的作用
那要看你是要從中醫還是西醫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了。中醫講腎主水,脾專主運化,肺則是屬宣發與速降,中醫角度看脾腎兩臟器與水腫有關,
而西醫腎臟是泌尿系統重要的器官,它從血液中過濾出元尿,再由腎小球腎小管等重復吸收,最後形成尿液儲存於膀胱,也就是說當你的腎臟出現問題體內的沒有用的水分等一些排泄物都排泄不出去自然會出現水腫,肺病也會出現水腫,
『肆』 水在人體運行時,與肺脾腎有關,「腎為胃之關」,是什麼意思
「腎者,胃之關也」出自《素問·水熱學論》篇:「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論述了水腫病的發病機理。人體內的水液代謝,首先來源於胃受納的飲食水谷,再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和腎的蒸騰氣化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下而完成。《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即是對水液代謝過程的高度概括。腎藏精,內寄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亦為人體氣化作用的原動力。無論是胃的游溢精氣,脾的布散精微,還是肺的通調水道,以及小腸的「泌別清濁」皆需要腎的蒸騰氣化而完成。腎的蒸騰氣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濁者」下降而化為尿液,注入膀胱。故《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可見,水液的代謝雖與肺脾等臟密切相關,但其協調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腎來完成。《景岳全書·腫脹》篇亦說:「風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說腎在津液的輸布排泄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主宰作用。
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臨床上既表現為關門不利,聚水從其類之水腫、便秘;又可出現腎元虧虛,關門不禁之多尿、腹瀉,並見胃腎之陰相互影響。本文就胃與腎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協調與影響,以及「腎關不利」所致機體的相關病症做初步探討。
腎藏精,內寄真陰真陽,故稱先天之本。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為脾胃運化生成之水谷精氣,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之受納、腐熟水谷,在脾的運化功能配合下而化生氣血,所以,《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說明胃氣之盛衰,關繫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生死存亡。李東垣則更進一步指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見,腎精之充足,有賴於後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使其充分發揮生理效應;而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又依賴於腎中精氣的滋生和注入活力。可見胃與腎在精氣的來源及化生上有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在病理上,腎陰與胃陰亦可相互影響而為病,如玉女煎方證,少陰不足,胃火有餘,陰虛胃熱。表現為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口渴。取石膏泄胃火,熟地黃滋補腎陰,更用知母助石膏清胃熱,麥門冬配熟地補腎,佐牛膝引熱下行,兼能補腎,不失為胃腎同治的有效方劑。
「關者,門戶要會之處,所以司啟閉出入也」(張介賓語)。在正常情況下,腎陰充足則二陰啟閉自如,而腎氣虛則關門失於常度。一方面關門不禁則腹瀉,消渴;一方面關門不利則水腫,便秘。現分述如下。
1 陽虛水腫
腎陽虛衰,不能溫化蒸騰水液則關門不利,水聚而為腫。水為陰邪,濁陰上逆,必影響於胃致胃失和降而見浮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惡心嘔吐、腹脹之證,現代醫學之腎功能不全當屬此類。治宜溫腎回陽、化氣行水、降逆化濁,方以真武湯為主。《右醫方論》日:「人之一身,陰陽是也,上焦屬陽而主心肺,下焦屬陰而主肝腎,肝藏陰血,腎兼水火。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用三白者,以其燥能行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水,……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也,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若生薑者,並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2冷積便秘
年老體弱則真陽不足,或過食生冷,或過用苦寒,則必致腎陽虛衰,溫煦無權,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於是陰寒內結,傳導失常,糟粕不行,凝積於腸道而成冷積便秘。方取《景岳全書》之濟川煎,方中肉蓯蓉咸溫潤降、溫補腎陽,兼能潤腸通便,而為主葯;牛膝強腰腎,且善下行;當歸甘潤,養血滑腸,配枳殼寬腸下氣;取升麻乃欲降先升之意,配枳殼一升一降,調暢氣機。臨床用之一般可去澤瀉,加鎖陽以增強補腎潤腸之功,其效更加。
3五更瀉
柯韻伯說:「夫雞鳴主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因陽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以淄而不去,故做瀉於黎明」。腎陽虛衰不能上溫於脾土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致食不能化,五更泄瀉。《醫方集解》:「久瀉皆由命門火衰,不能專責脾胃」。又說:「大補下焦之元陽,使土旺火強,則能制水而不復妄行矣」。四神丸為治療五更瀉的有效方劑,以補骨脂補命門之火,輔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五味子酸斂固澀;佐生薑、大棗共奏溫腎補脾、固腸之功,則久瀉之疾可除。
另外,四神丸一方,先賢亦用之治療冷積便秘,二者症狀迥異,但皆因腎陽虛衰而致,是方補腎溫陽,蓋異病同治之例也。
4消渴
人體水液代謝的完成,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我們把正常的水液運行和協調平衡作用稱為「三焦氣化」。而三焦氣化功能的完成與元氣是不可分割的,元氣者,根於腎,系於命門,乃通過三焦布散全身,從而推動和激發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腎虛元氣不足,則三焦氣化失職,腎為胃關,腎虛關開不合,則水下無底止。水液有降無升則多尿,水液不能蒸騰氣化為津則口渴多飲,精微失於布散,谷氣下流則肌體失於充養,故形瘦而多食。這與歷代醫家對消渴一證以腎為本的認識也是一致的。並且在臨床上取疏調三焦,益氣滋腎之法,取得了較好療效。
消渴日久,陰損及陽,腎陽虛者,必予桂附八味丸取效。李中梓《證治匯補·消渴》中說:「蓋五臟之津液,皆本乎腎,故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之良方也」。《石室秘錄》亦說:「消渴之證,雖分上中下,而以腎虛至渴,則無不同也」。可見消渴之病,確有腎虧而關門啟閉失衡之病理存在。
綜上所述,胃受納腐熟水谷,化生精微,與腎藏精存在著相互滋生與充養,相輔相成的生理關系,而腎關之啟閉失衡,無不影響於胃,並見胃腎之陰相互損傷而胃腎同病。本文從胃腎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通過於以方測證的方式將理論與臨床相結合,進而說明胃腎的相關性。張介賓說:「腎主下焦,開竅於二陰,水穀人胃,清者由前陰出,濁者由後陰而出;腎氣化則二便通,腎氣不化則二陰閉;腎氣化則二陰調,腎氣虛則二陰不禁,故『日腎者,胃之關也」』,此之謂也。
『伍』 機體水液代謝過程中有哪些臟器參與
1.脾主運化水液,對津液的輸布作用。《素問·玉機真藏論》稱之脾有「以灌四傍專」的生理功能。若脾失健屬運,津液輸布代謝障礙,水液停聚,或為痰飲,或為水腫,脹滿痞塞。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2.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
『陸』 脾肺腎三臟在津液代謝中的主要作用
脾肺腎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其相互協調,共同維持人體水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 脾對水液代謝的作用,也稱為脾主運化水液。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脾的運化功能,能夠協助胃、小腸等將水飲進行消化、吸收,化生津津液;二是指脾的升清作用,能夠將既成之津液上輸至肺,經肺布敷全身,或直接布散四旁,而發揮其滋養臟腑、潤澤官竅的作用。 肺司水液代謝,亦稱為肺主通調水道,是指肺通過其宣發肅降作用對體內的水液發揮著疏通與調節作用。肺主通調水道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肺宣發作用將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將濁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向下向內布敷津液,並將濁液下輸膀胱。故有「肺為水之上源」之稱。 腎主水液代謝,即腎主水,主要表現在腎對水液代謝的升清降濁的作用。腎主水,主要是通過腎陽氣化作用來完成的。其一,將由肺的肅降下達於膀胱的濁液,使濁中之清者復上升至肺,並重新分布全身;使濁中之濁者,化為尿液而排出體外。其二,腎為先天之本,腎中陽氣為全身陽氣之根,肺的宣降、脾的運化、三焦氣化、膀胱的氣化皆賴腎中陽氣溫煦蒸化才得以正常進行。故曰「腎主水」,「腎為水之下源」。 盡管肺、脾、腎皆能司水液代謝,但三焦為「水道」,主管體內水液的流通與排泄,亦為水液輸布與排泄之道。脾肺腎對水液輸布、排泄的作用,必須經由三焦「水道」,方能得以實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人體的水液代謝是以腎的氣化為基礎,以肺的宣降為動力,以脾胃的升降為樞紐,以三焦為通道,與上焦、中焦、下焦諸多臟腑密切相互協調,共同完成的。因此,若由於各種原因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而見痰飲、水腫等病症,其治療亦多從脾、肺、腎三臟入手。故《景岳全書。腫脹》曰:「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焦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本在腎;水化為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柒』 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用哪些中葯能調理正常
肺與腎:肺來主肅降,通調源水道,使水液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捌』 津液代謝為什麼與肺脾腎關系密切
脾、肺、腎司水液代謝是指脾肺腎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其相互協調,共同維持人體水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脾對水液代謝的作用,也稱為脾主運化水液。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脾的運化功能,能夠協助胃、小腸等將水飲進行消化、吸收,化生津津液;二是指脾的升清作用,能夠將既成之津液上輸至肺,經肺布敷全身,或直接布散四旁,而發揮其滋養臟腑、潤澤官竅的作用。 肺司水液代謝,亦稱為肺主通調水道,是指肺通過其宣發肅降作用對體內的水液發揮著疏通與調節作用。肺主通調水道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肺宣發作用將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將濁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向下向內布敷津液,並將濁液下輸膀胱。故有「肺為水之上源」之稱。 腎主水液代謝,即腎主水,主要表現在腎對水液代謝的升清降濁的作用。腎主水,主要是通過腎陽氣化作用來完成的。其一,將由肺的肅降下達於膀胱的濁液,使濁中之清者復上升至肺,並重新分布全身;使濁中之濁者,化為尿液而排出體外。其二,腎為先天之本,腎中陽氣為全身陽氣之根,肺的宣降、脾的運化、三焦氣化、膀胱的氣化皆賴腎中陽氣溫煦蒸化才得以正常進行。故曰「腎主水」,「腎為水之下源」。盡管肺、脾、腎皆能司水液代謝,但三焦為「水道」,主管體內水液的流通與排泄,亦為水液輸布與排泄之道。脾肺腎對水液輸布、排泄的作用,必須經由三焦「水道」,方能得以實現。《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可見,水液代謝是由脾、肺、腎、膀胱及三焦等諸多臟腑的共同作用、協調完成的,而三焦是貫穿其中通道。通過三焦通道,將人體脾、肺、腎、膀胱與腠理、肌膚聯系起來。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依賴肺的宣發與肅降作用的調節,而三焦氣化功能的正常與否,則與腎及膀胱的功能密切相關。故此,《靈樞。本臟》曰:「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靈樞。本輸》亦雲:「腎合三焦、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人體的水液代謝是以腎的氣化為基礎,以肺的宣降為動力,以脾胃的升降為樞紐,以三焦為通道,與上焦、中焦、下焦諸多臟腑密切相互協調,共同完成的。因此,若由於各種原因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而見痰飲、水腫等病症,其治療亦多從脾、肺、腎三臟入手。故《景岳全書。腫脹》曰:「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焦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本在腎;水化為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玖』 調理三臟的中草葯有哪些些
指導意見:
肺與腎: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